小學數學評課稿
小學數學是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學科,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對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以及單位轉換等基本數學概念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稿(精選2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評課稿1
今天上午聽了我們年級組劉老師的一節課,現在我就對這節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可能性”這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劉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本節課教學劉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準確,時間安排恰當。教學中,劉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節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本節課的亮點有一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上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變魔術”活動吸引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開始,劉老師設計的兩個魔術使我們學生充滿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初步接觸“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簡單有效地突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觀地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劉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資源,提供一定的數學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比如:在講“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的問題時,當絕大部分學生都難理解時,劉老師及時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三、練習設計的數量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先讓學生判一判,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實例,最后讓學生來設計。練習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但是再好的一節課也有它的遺憾之處,下面我就說說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劉老師的在上課時缺少使用實質性的鼓勵語言。她每次總說“你很棒”或“你很好”等。是不是可以用“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的知識真淵博啊”等等來代替它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
小學數學評課稿2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于"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看法:
1、教師對知識的復習充分,了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復習鞏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復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的會利用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后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后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小學數學評課稿3
上周聽了一(2)班覃老師的《找規律》這一課。這是一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認、涂、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覃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一、首先,創設情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在教學中覃老師巧妙利用低段學生的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觀察主題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使學生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
二、本節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覃老師這節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規律。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說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覃老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但由于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及時呈現學生站成一排的畫面,將復雜的圖形簡單化,許多學生紛紛說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規律。
三、練習達標。
此外,規律內容的教學也由簡單到復雜,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練一練,設計了5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從簡入繁地找出它們的規律,及時將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讓學生在說一說、擺一擺、涂一涂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化理解,“有規律的排列”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清晰。可見覃老師十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已有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過程中,覃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比較靈活的駕馭課堂教學的流程,既讓教學活動的開展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時機的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的情況,教學的有效性得以較好的實現。
四、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覃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她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借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著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小學數學評課稿4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于"數學王國"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看法: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涂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后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并且對本節課做了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于涂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制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后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后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系生活,抓住學生的心里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占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涂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后,直接開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小學數學評課稿5
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的教材內容。圓是小學階段最后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和繪制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聽了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一課,深受啟發,感覺課講的很成功。由于李老師多次深入鉆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為。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持,使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李老師先讓學生看一看一個大圓當中的小圓可以拿出來,那剩下的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圓環的`面積要怎么來求呢?學生通過圖形能夠直觀的推出圓環的面積就應該用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從而來推導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計算圓環的面積。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匯報圓環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張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
小學數學評課稿6
今天我們有幸聽了中心小學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和諧統一。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去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讓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同時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從這節課的教學實施上看,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興趣。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課伊始,教者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為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做孕伏和鋪墊。在例1的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過例2的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觀察、匯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可以沿著長擺一行,共用5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一列,共由4個小正方形,說明每行5個小正方形,共可擺4列,共需要擺20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試一試中的長方形,學生在小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學匯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剛才的實踐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總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充滿了觀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親歷操作——思考——交談——抽象概括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交流與思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主動參與、樂于探索中發展自我。
三、知識遷移、主動建構,推導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基本觀念有兩條:一是兒童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應十分強調活動;二是主體的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其中“同化——順應——平衡”是建構的基本環節。在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者先出示一個長方形并求長方形的面積(長5厘米,寬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體演示:將長方形的寬分別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變成長都是5厘米,寬分別為4厘米、5厘米的兩個長方形,并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并引導學生觀察長為5厘米,寬為5厘米的長方形:這是個什么圖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的?
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否推導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討論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建構,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納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也只有經過學生主動建構概括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優化了學生思維過程,取得了認識上的平衡。
四、拓展練習,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完成基本練習后,教者設計了一道拓展題進行深化練習,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邊長為10厘米),學生獨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積,再請同學們將這張正方形紙沿著某條線對折,使這張正方形紙對折后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幾種折法?會求出對折后圖形的面積嗎?學生根據要求對折成長方形或三角形,并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10×10=100(平方厘米) 100÷2=50(平方厘米),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我們雖然沒有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但我們會在今后學習中進行研究。最后一題的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在題目的拓展、延伸中動手操作,并設置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懸念,始終讓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創新,滿足了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當然,蔣老師這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合作交流還有些不到位的地方,關于有效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后將會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層面,在校本教研時做進一步探討。
小學數學評課稿7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于"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舍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說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后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給出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去掉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時,應該強調一下80÷20=8÷2,給出過程讓學生明白去掉零后是多少,知道計算的便捷性。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
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于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于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后,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小學數學評課稿8
周二,聽了倪老師上的一節數學課。這是一節學了8、9的認識和加減法后的“用數學”的課。倪老師上的課數學味很濃,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親切、自然的教態以及對多媒體的恰當、自如的運用都體現了她的綜合素質和功底。這是這節課整體帶給我們的印象和感覺。下面具體談談聽后的體會和感想:
1、課始的聽算訓練,我覺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聽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這2---3分鐘,使孩子們靜下心來,長期堅持訓練為學生的注意力和計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具有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整個課堂組織教學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一年級孩子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又不持久,所以教師上課過程中穿插著豐富而有變化的鼓勵性語言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個智慧星”等。
3、課堂結構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順暢,重點突出。重點部分有各個層次學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對答,對學生觀察、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有教師清楚的歸納總結語,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練習部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對錯的設計,使課堂動靜結合,緩解了學習疲勞。練習題都是學生的易錯題,通過判斷和說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難點。使整個課堂達到了高潮。
小學數學評課稿9
符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下冊《平移》一課,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重難點,我就來談談幾點感想。平移這一概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復雜。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訴學生,可能相應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得很好,而到實際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為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呢?課前,符老師收集了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圖(游樂園的游樂項目)如:游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從動態的素材中抽象出數學概念。
本節課符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的特性,沖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各種電教手段,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為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如:在初步認識平移時,課件先整體呈現一組畫面,再逐一的放大,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認識。同時通過課件的演示,動態地呈現了平移的全過程,有助于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又如:當學生對“平移”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又提供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讓學生觀察、判斷,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在操作驗證時,課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隨機點身上的每一個點進行移動,解決了學生回答隨機性的困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二、在豐富的活動中理解數學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平移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于是,教師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在教學平移的現象時,教師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平移的運動方式;在教學物體往垂直方向平移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演示電梯上下運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
三、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和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符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并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通過數一數、移一移,明確移格的方法,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這節課中,符老師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有效地解決了難點環節,真是“潤物細無聲”。
小學數學評課稿10
聽了劉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后,我科的老師評課后都覺得受益很深。劉老師自然的教態,親切的語言,機智的引導都在這節課中發揮出來,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感受。
一、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重要的。教學時,劉老師從熊媽媽分月餅入手,從分4個月餅到兩個,再到分一個,復習平均分的概念時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個、1個、半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確一半是怎么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于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折出1/2和1/4,直觀比較它們的大小。課件顯示唐僧分月餅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問題設計有趣味性
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讓學生用紙折出1/4后,給學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于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么,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這節課總的來說上得很好,這里提一點小小的建議:
教師在總結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用了一句比較長的話來填空,學生可能理解不夠,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師在學生填完后在讓學生用一句比較簡單的句子來總結,如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分母越大,分數越小。這樣的效果也許比較好。
小學數學評課稿11
黃老師在執教《認識鐘表》一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下學習新知識。又能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整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黃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許多直觀教具,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導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藍貓開鐘表店的故事貫穿在整節課堂中:如逛藍貓鐘表店初步認識各種鐘表;設計闖關游戲招收鐘表修理工等。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黃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觀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鐘面模型,仔細看看,看看會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在認讀整時時刻時,讓學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的方法。在認識大約幾時這一難點時,黃老師借助多媒體課件,讓靜態的數學動了起來。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認識大約幾時,較好的突破了難點。為了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黃老師還設計了師說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黃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早上8時升國旗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時讀書,晚上8時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8時、7時、9時等。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黃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觀察鐘面上的時刻找規律,則滿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學生的智力發展需求。而這些對于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學生自己操作時沒能一一照顧到,少數學困生感覺吃力;不能怕學生說錯,讓孩子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評價性的語言太過單一,課堂教學重在語言激勵。
小學數學評課稿12
雞兔同籠問題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的內容,以前是屬于課外奧賽典型題,對學生尤其是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對教師的課堂把握也是一個極大地考驗。江老師樸實而扎實的為我們呈現了一節層層深入,師生共同探討的數學課。我感到受益匪淺,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們幾方面的感受:
1、課堂結構安培合理,注重了學生的思維的特點。
江老師從猜測到驗證再到調整,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枚舉法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枚舉法調整時“頭不變而腿的變化規律”。照顧到可能有部分學生思維不能直接跳躍到假設法的局限,為后面教授假設法奠定基礎。并在體會枚舉法的基礎上優化并學習假設法的解題思路。課堂安培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
2、設計巧妙,準確的尋找課堂難點的切入點。
從讓兔子站起來開始,學生被這一獨特的問題思考方法,深深吸引住了,腦海中也能很形象的構建出問題需要的場景,接下來一系列的追問,讓學生體會了數學中“變與不變”的思維巧妙性,什么少了?是誰的?為什么?等學生很快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將原本生硬的假設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解題思路也清晰的出現了。
3、條理清晰,反復體會每一步的意義。
學生列式板演說說每一道算式的意義,教師再大屏幕出示解答過程并再次詳細的闡述每步算式求什么,為什么這樣求?看似啰嗦,實則有相當的必要性,有部分學生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計算過程,只是模仿出了解題的步驟,老師每次都詳細的要求學生理解每道算式的意義,有效的避免了這一情況的出現,讓學生真的懂,進而以后能舉一反三。
當然課上江老師也有一點不足之處,如:語言或許還不夠嚴謹,單位的使用上有點混亂,時而“多少條腿”,時而“多少只腳”,學生也受其影響,發生了幾次不同的表述。還有討論沒有進行的有效和符合實際情況,課上共出現了次集體討論,其中有三次都是討論思考過程,屬于同一個思考形式。最后感謝江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而實在的數學課!
幾點建議:
①在出示幾組10的加減法算式讓學生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教師留給時間思考太少,顯得教師太急燥了。“以生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在這個很有數學探索價值的環節,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思考、交流、總結,而不是怕后邊的練習無法全部完成,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是應該給學生探索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還是完成教師課前預設的每個練習,在課改回歸理性的今天,教師應知道如何選擇。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更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考驗,同時也能體現教師是否真正領會新課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導課堂教學。
②本課課末有連續5個的練習應用,形式活潑多樣,生動有趣,但因為時間緊迫,教師為了完成全部練習,如似趕場子。練習重要的是應扎實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會顯花哨、繁雜。
③評價語言較為單一,全課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有8次給予“聲音響亮”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數學課堂上的評價語言除了生動豐富外,要體現數學味,要有針對性,既能激勵又能導向。
小學數學評課稿13
今天聽了汪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師的這節課,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能力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通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臺
汪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么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老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通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系。不過,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老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通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么”。為學生提供了發散的思維空間。提供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14
“數學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總復習的一個內容。平時,這幾個類型的問題是編排在數學奧賽內容里。現在在復習內容中出現,而且只是很小的一節,主要是為了在學生心中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實際生活中復雜的數學問題。同時也積累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黃老師上的這節課有其成功之處,如:
1、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逐層探究,發現規律――進一步探究,推導總線段數的算法――拓展延伸”是王老師本節課運用的教學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找規律數線段”的探究過程,再回歸生活加以應用,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2、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
黃老師以“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數一數、比一比、說一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學生的思維提升。
本節課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以《曹沖稱象》這一故事導入,讓數學課饒有生趣。然后讓學生在草稿紙上任意點8個點,再將每兩點連成一條線,看似簡單,連線時卻很容易出錯。這樣在課前制造一個懸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欲望,同時又為探究“化難為簡”的數學方法埋下伏筆。在探討總線段數的算法時,同樣延用從簡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個點時總線段數怎么計算,之后列出4個點和5個點時總線段數的算式,讓學生觀察發現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從1依次加到點數減1的那個數,從而讓學生明白總線段數其實就是從1依次連加到點數減1的那個數的自然數數列之和。接著讓學生用已建立的數學模型去推算6個點,8個點時一共可以連成多少條線段。這樣既鞏固算法,同時還回應了課前游戲的設疑。最后拓展提升,還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個過程都在逐步地讓學生去體會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懂得運用一定的規律去解決較復雜的數學問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練習反饋 ”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黃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因為畢竟這是數學奧賽的內容,有點難度。既然已編入了教材,就應讓所有的學生能接受它,特別要照顧中下生。畫一畫時,有的后進生不知怎辦,還不知如何去合作,有的還把三個點點在同一條直線上,致使答案不一。在合作之前把要求說得更明確些,學習效果會更好些。
小學數學評課稿15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大數的認識和學習,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并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是這節課的著重研究的內容。教學中,呂老師扎實的教學功底、自然親切的教態、清晰的教學流程與層次、有效的教學策略均令參與教研的老師們印象深刻,特別總結幾處亮點,與大家交流:
1、注重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進一步建立數感。
大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既熟悉又相當的陌生,他們最缺乏的是對大數的感性認識。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的聯系,導入部分引用孩子們生活中豐富的大數實例,這樣的導入貼近生活又直奔課題,簡潔又富有實效,一開始就把孩子們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時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與決心。課尾階段,呂老師又列舉了寧波各縣、市、區的人口分布情況,特別是用線段圖的方法,通過數形結合和孩子們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動,進一步建立數感。通過感受一億有多大,進一步使孩子們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
學生在前面所學的100以內的數的認識,1000以內的數的認識,10000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的關系等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在本課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呂老師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進行教學。譬如,引導孩子讀數時先讀后四位再讀前四位;從記數器讀數到數位順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3、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借助記數器探究十進制計數法,進而自然地引出數位順序表;通過倒著數、順著數,一萬一萬地數、十萬十萬地數、百萬百萬地數……,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數把數位、計數單位、數級、進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小學數學評課稿16
今天下午參加了xx二小的小班化教學研討會,可惜只有一節王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找規律》。先說說本課中個人感覺的幾點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其中復習鋪墊環節復習了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行規律。分別以文字、圖片、數學三種形式呈現,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此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題來完成,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課展開學習中,讓學生分別選擇二個字母,三個字母,或者五個數學來創造規律中,教者也比較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
(2)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獨立思考,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注重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如在比一比動物排隊與圖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嗎?在學習總結環節中讓學生比較新舊與舊知的聯系。對學生主動建構新知應該是有幫助的。
(4)教學設計合理,看得起來比較花心思,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分層目標要求明確。同時,力求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意圖。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設計,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幾個問題:
(1)復習鋪墊這一環節在本課時的教學有沒有必要?個人感覺必要性不強的情況下,因為這一課時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規律沒有學生最近學習發展區的關聯,關系不大,屬于規律兩種的不同類型,一種是簡單排列,一種是循環排列規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導入新課,必竟低段的學生注意力在課時的前十五分鐘的黃金時間。
(2)規律個人認為是指重復出現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個整體,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脫離整體來表述,如第一列與第二列的關系,可以四列一起來看,從上往下的規律,或者是從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規律。再譬如新課環節中○△□☆、△□☆○請學生畫下去,這個規律應該說是不完整的,學生如果沒有上面動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這二列循環,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環。○△□☆、△□☆○、○△□☆、△□☆○……我可以以二列為一單元循環排行,所以我認為至少要出現三列才算科學。
(3)找規律一課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讓學生能找出其中的規律,找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學手段,教者沒有提供學生學具進行操作,只有個別學生上來板演,感覺學生對于循環排行規律的認識可能還是單薄一些,我們不能因為操作可能產生對課產生的負面影響還不讓學生親力實踐一下。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廣角的內容比較開放,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也比較密切,同樣也適合低段學生的心理認識特點,所以應多挖一下這方面的教學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我就認為教材上的例題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小學數學評課稿17
《抽屜原理》一課,是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課與課前后知識點沒有聯系,比較孤立,惟一可以聯系的是有余數的除法。抽屜原理很抽象,依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教學,對于師生而言,這節課比較難上。雖然不是很了解內容但是整體上說明老師的課在以下幾方面做的很好。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課始明老師通過學生比較熟知的撲克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明老師說如果我拿出5張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兩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其實這個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有經驗的只是無法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罷了,這個時候明老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王老師為什么能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道理是什么?這其中是不是蘊含著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為學生學習抽屜原理作了很好的鋪墊。
2、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本節課明老師組織的教學結構緊湊,實施過程層層推進上的扎實有效,教師通過4支鉛筆3個杯子,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把所有情況擺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并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舉例后學生感知理解“鉛筆比杯子多1時,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杯子至少有2支鉛筆”。再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這節課中,由于明老師提拱的數據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教師設問:到底是“至少數=商1”還是“商余數”?引發學生思維步步深入,并通過討論,說理等活動,得出“至少數=商1”。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魅力。
“抽屜原理”這一知識點,明老師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觀察、思考、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的,整堂課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導下,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當然,不管是誰上的課總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更何況是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師。整堂課下來,看起來氣氛非常的好,學生討論積極,發言大膽似乎都已經理解了這個抽屜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難發現其實這堂課的難點還是沒有突破。學生對“至少”一詞的理解還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僅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對“至少”一詞的指向性還不明確,就我理解,“至少”應該是指的在每一種情況中出現的最大數中的最小數,而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覺孩子們對所學的知識像是沒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實,那么如何讓學生的理解更準確,更深刻,還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究的。
小學數學評課稿18
《分數乘整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其中后一目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堂課上,吳老師對于這一重點采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復習鋪墊,引出新知。
一上課吳老師出示了五道口算題,讓學生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并在口答的過程中強調了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以此作為新知的的生長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知識不能靠傳遞,而要靠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建構。
1、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時”,吳老師課件出示信息窗后,讓學生尋找出信息并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列出算式,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列法,一種是加法,一種是乘法,引導比較兩個算式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關系,巧妙運用“認知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主發現分數乘法和整數乘法的相通之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對于“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學習,吳老師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在交流中初步得出結論,然后老師通過課件的展示,把加法和乘法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三、關注學困生。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吳老師在課堂上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總是讓學困生來回答,這種關注,就易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建議: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學生不一定真正理解,還應進一步交流。
小學數學評課稿19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著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后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于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匯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后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里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于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小學數學評課稿20
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著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復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游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才不會重復、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臺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后反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并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
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并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臺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游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臺灣館有2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么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臺灣館再修一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盡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要是你以后也能這樣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經驗,這樣的題目也難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簡便,從這就看出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21
《秒的認識》是一節生活知識課,朱老師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的教學信息豐富多彩。如:錄像、游戲、體驗活動等等,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效果不錯。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特色:
1、注重了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這節課的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利用課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場景,運動場上的時間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也實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數學理念。其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們可以寫字,可以做口算題,可以讀文章,還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進行體驗,效果挺好。
3、重視知識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聯系起來。如在游戲環節中,讓學生估測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約多少時間……這些活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22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范老師這堂課,讓我感觸頗深: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范老師在設計本堂課時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分棋子,分6個棋子,分成兩堆,怎么樣可以分得公平?學生一開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個。接著又讓學生分成3堆,同樣要公平地分,學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個,其實學生本身已經會進行平均分了,在課后,范老師向我們透露了在上課之前,他特地進行了學生已有知識起點的調查,抽取了部分同學讓他們進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學都會進行平均分,在得知學生已經會進行平均分的情況下,范老師一開始就索性讓學生去分,再告訴學生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學中讓學生去體會這種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原來自己這種方法就是平均分。
反觀我們有些老師的教學,有些知識明明學生會,還要花大力氣去讓學生探究,去做一些無謂的引導。比如一年級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對于大部分同學都會計算,那么這時候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呢?范老師的課給了我們答案,低年級學會知識的由來和思考過程缺乏認識,他們會平均分,卻不清楚這是平均分,并且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用這種方法?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對于平均分缺乏體驗與認識,對于整個平均分的過程沒有進行富有邏輯的思考,范老師通過讓學生先分棋子,進行實踐操作,再將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義上會用平均分的方法。
二、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素質教育力求使每個學生在本身原有素質基礎上,獲得和諧和充分的發展,從而提高其身體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自我教育,具備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范老師在課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時候,學生兩堆分得同樣多,學生說成了“一樣多”,范老師進行了矯正,應該是“同樣多”,對概念的表述的語言應該比較精確,再次,在對每次分物品的`時候,都讓學生進行表述“把幾個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通過個別說、指名說、集體說、集體讀等等形式,從而讓學生在本課中形成扎實的基礎。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課結尾,范老師出示了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學校進行講故事比賽,選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給這三名獲獎者發獎品時,準備了6支鋼筆,請學生幫忙分一分?有學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師首先肯定這種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時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這樣分,你覺得他們會怎么想?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師又問,這樣分同意嗎?同學們都表示同意,這時,范老師提出疑問,剛才我們說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學生討論得出名次不一樣,也就是取得成績不一樣,所以獲得的獎品也應該不同,最后師生進行小結,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況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卻是公平的,讓學生體會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應當是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認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體生活中平均分有時卻是不公平的,就如課中給獲獎者發獎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獲得成績是不同的,這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識。
其實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生活中的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的生活背景,是小學數學的一種學習方法,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觀點。首先,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我們的數學應該來自于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基礎。其次,小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認識數學,并從中感悟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例如我們在建立長度、質量、面積等概念時,我們不妨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入社會去親自測一測、拎一拎、稱一稱、量一量……這樣,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的有關概念,必將清晰、深刻地印入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再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倘若事先讓學生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親自嘗試如何購買東西,再通過課堂上模擬購物,并相互交流,學生一定會獲得準確、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不是“題海”大戰后的厭倦,而是探索、發現之余的喜悅。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小學數學評課稿23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周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聯系生活實際,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剛開始出示彩旗復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課中周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周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周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寓教于樂,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知識。低學段兒童對枯燥無味的講解很難理解,甚至不感興趣,但一聽到“游戲”、“活動”這類詞時,馬上打起精神,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在學生做動作時,他們相當活躍,馬上就自己創造其他有規律的動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臺來,讓其他小朋友跟著他做。并安排活動讓學生創造規律,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互相交流、溝通共同來完成規律的.創造。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增強自信,開發潛能。整堂課學生學得輕松、主動。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周老師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他給學生創設了寬松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
小學數學評課稿24
“5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在這節數學課中,金老師能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了一些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發展思維的活動。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一堂真實有效的數學課,需要教師尊重“前數學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才能讓學生在課堂里真正產生自己的思想。課前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了五個五個數數的基礎和經驗,有好多學生通過看書,知道一些“五的乘法口訣”,這對于本課知識的建構有著必要的意義。金老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實的知識起點,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來編口訣,讓學生把知道的說出來,充分尊重學生,使他們處于積極的`樂于學習的狀態,為后續新知的學習起到了孕伏作用。學生也許并不能說完全,說出來的都是零碎,一知半解的,但這就是學生真實的知識起點。通過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補充,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把“五的乘法口訣”都編出來了。這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的體現。接下來,再來研究“五的乘法口訣”意義。
二、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注意培養學生
由于低年級兒童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教師在直觀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向抽象過渡,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歸納整理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如對乘法口訣的意義,老師先通過畫圈來幫助學生理解“四五二十”,然后放手讓學生來畫,自己來說,乘法口訣的意義。又如將5的乘法口訣與自己的雙手聯系起來,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感到親切,而且更加容易記憶。最后,老師讓學生說說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地方用上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如數“正”字、數古詩的字數等。這些教學設計都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金老師的這堂課課堂設計平實,上課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呈現的方式簡約但不簡單。就是以后在課堂上能更有激情,更加關注評價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新課程標準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特級教師吳正憲認為,小學數學學習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要把小學數學教育的中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上來。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過程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進步與發展。我們老師要真正讀懂學生、教材、課堂。讓孩子們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讓學生學習“有趣”的數學,學習“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學習“聽得懂的”數學,學習“不太嚴格的”數學。
小學數學評課稿25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并掌握它們的特征。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復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著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說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扎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學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小學數學評課稿02-27
小學數學評課稿通用04-07
小學數學評課稿最新04-03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稿03-20
小學數學評課稿集錦04-26
小學數學示范課評課稿04-08
數學評課稿10-10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08-10
小學數學評課稿:《找規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