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評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評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評課稿1
今天早上認真傾聽了王玲靜老師執教的《比一比》一課,聽后可謂收獲多多,幫助多多。識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低段老師為之困惑的,而聽了這節識字課后,使我對一年級的識字教學課到底該怎么上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也因此對下一輪的教學有了足夠的信心?v觀整節課,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我想用“扎實高效”一詞該是最貼切的吧!
課伊始,老師首先借助多媒體通過讓學生看圖說話的方式引出本節課所要認讀的生字詞語,該環節的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多種目標融為一體的,其中不光有讀準生字的音,通過看圖把生字詞語與事物建立一一對應的聯系了解了生字的義,同時還給了學生一個進行言語表達的實踐機會,是相當經濟高效的。
在學生讀準了字音后,接下來王老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對所學的生字進行了及時鞏固強化,且層次相當清晰。先是去掉圖片的幫助,讓學生利用所學拼音自己去拼一拼,讀一讀,接著去掉了拼音這根拐棍迫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形上去,通過這兩個環節的鞏固強化后,王老師又通過給生字朋友分分類這一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再一次有效地鞏固所學生字,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還提供了一個句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分的理由,豐富了學生的規范語言,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王老師很好的遵循了識字教學的這一原則,在學生熟悉生字朋友后,馬上又出示了藏有本課生字的一首兒歌讓學生讀。生字鞏固環節的設計可謂是層層遞進,步步有效!最難得的是毛老師還讓學生回憶自已的`生活說說在哪里曾見過這些生字朋友,培養學生在課外識字的意識,并沒把語文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內,而是大膽地引向課外,體現了其“大語文”的教學觀。
盡管這是一節教學設計近乎完美的課,但課堂教學是動態的,變幻的,因此在教學過程的推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足之處,想與王老師交流探討。一是在教師指名一學生給詞語分類后,馬上出示了句式讓所有學生說說自已這樣分的理由,似乎有些不太合理,因為不一定每個學生都分得正確,因此我以為這里老師還應安排一個環節讓分錯的學生有一個糾正的時間,在統一答案后再進行看句式說話的環節可能會更科學。二是在看圖識字這一環節,老師點擊課件出示的紅棗根本無法確認,但老師卻非要讓學生看圖說說果樹上長得是什么,感覺太遷強,可能是老師生怕“紅棗”這個詞如果由自己說出的話會被扣上“灌輸”的帽子,我想如果我們能時刻從學生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的話或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只要是為了學生,該講之處我們還是應該理直氣壯地講。
小學數學評課稿2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后在了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后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征;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边M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征,并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采取學生先嘗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后在教師示范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游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游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游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范性。對于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厘米。
2、圓的部分特征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征來探究怎么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小學數學評課稿3
本堂課的教學給人印象頗深,老師能使用普通話授課,并熟練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見其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尤其是教者始終以親和自然的教態,不疾不徐的語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這種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習探究的作法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貼近生活,強化應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者圍繞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系列貼近生活的實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與女生比是多少?女生與男生比是多少?同學們使用的桌子與凳子張數的比等,這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參與意識。另外課本的總價、單價、數量之間比的關系的分析及“試一試中”幾個數量關系式的理解用比的意義來表達,對學生加深應用題數量關系的理解起到了強化鞏固的作用。
二、結構安排,巧妙合理。
本節課教者采取了老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使得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效果較好。
三、練習設計,層次分明。
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三大版塊:比的意義,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老師都進行了及時的練習鞏固,反饋交流,在練習設計上頗費心思,注意了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與征對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開放性訓練,如錯例分析,它對于鞏固加深對比的意義理解無疑具有較強的征對性。在練習形式上有口答、有筆試,有板演后集中評議,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強調比號書這一點,實質是要求學生關注細節,培養良好的書寫、學習習慣,這一點也是本節課成功之處。
四、細節把握,準確到位。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周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多教學細節上把握較到位,這也源于老師對教材準確把握,對教學的深入研究。如研討比與分數、除法關系時,強調相當于而不用等于,進而認識三者有本質的區別。再者,比的后項不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賽場上2:0是什么,讓學生明確這種表現形式與今天所學比的本質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帶單位,比值一般用整數、分數表示,老師進行了重點強調,這些均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鞏固,強化和認知。當然這樣的細節還有許些,它無疑是老師扎實教學基本功的體現。
不過既然是教研課,目的'是相互學習,共同探討提高,所以借此機會也談談個人不成熟的見解僅供參考:(1)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處理老師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成功之處,但教者應做到既能撒開又能收攏,也就是老師的總結導入非常關鍵,兩個量相比較有兩種表現形式:相減與相除,然后強調相除這種比較形式即是我們今天應學習的內容,這樣的過渡導入,既有比較與強化又顯平穩自然,為下面教學可起鋪墊作用。如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實質是比較中相減的表現形式;(2)在有效開展生生互動方面做得不夠,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在課堂組織上老師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學,分組討論,有那么點意思,但給予學生的時間不多(1—2分鐘)給人感覺是注重了形式,忽視了結果;(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顯示的例子與數學意義上的比的認識與區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賽場成績2:0外,還可舉出時刻顯示情況,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但其意義與今天所認識的比表示兩量相除截然不同;(4)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一句鼓勵的話語可以更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課堂上趙汝陽同學答出賽場成績這個例子時,老師應給予激勵表楊,如:你真聰明或了不起等;(5)求比值是本節課重點內容之一,特別是前、后項單位不統一情況下,求比值對學生而言應是一個難點,課堂上應進行強化訓練,(6)作為數學語言應是精練、準確,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五年級比四年級多”這一環節時,教師的結論語是:“這種比是相減關系”,這句話不夠準確,應該是“這種比較”。再者,老師問學生:“看得清視頻嗎”?體現對學生的關注,但問的次數過于平凡。
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小學數學評課稿4
這次在我校舉行的“小學數學課內比教學活動”采取了隨即抽內容、現場備課、當場講課的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多的回歸自然,更好的體現了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教學功底。昨天和今天的8位教師的授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獲也挺多的。下面我就這幾位教師的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的,昨天的幾位教師的教學導入,都注重了抓住新知的生長點設計新課導入,為新知的教學打下基礎。例如:質數和合數的教學,教師以復習因數和倍數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正方體的認識以復習長方體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圓錐體的認識以復習圓柱體的有關知識為切入點;加法的運算定律則以能湊整十、整百的整數計算為切入點等,為新知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定位不再“指手畫腳”
我們知道自主學習的理念是現今提的最響的、研討的最熱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我們這幾位教師的課堂上,較以前相比,更多的體現了自主課堂的理念,更多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是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對于每一個知識點的探究和生成都是放手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進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例如:兩節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1~20的自然數分類、質數與合數概念的形成、100以內質數的尋找都是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完成的;正方體的'特征教學中教師也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實物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細心觀察,自行尋找答案。加法交換律的得出、圓錐高的測量、其特點的找尋等等,教師都是通過放手,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在數學活動中、在群體的互幫互學中形成新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也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在這幾節課中,都或多或少的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教師在得出結論時,要求學生再舉例來驗證驗證這個定律是否正確,滲透了驗證的數學思想,在幾節幾何課中,很多地方教師都是讓學生猜一猜,再來證明證明所猜測的對不對,這不僅滲透了驗證的數學思想,還滲透了猜想的數學思想。這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當然一節課要想做到“踏雪無痕”幾乎是不可能的,每一節課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遺憾,看花容易繡花難啦!下面幾個觀點,純屬“一己之見”,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我們在教學中,要更注重挖掘教材,拓展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新的教材的編排更具有開放性,它給了我們教師更多的發展和挖掘教材的空間,作為我們教師如何更好地對教材進行更好的選擇、組合、再造,使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學到更多更有效地知識,進而體現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便更顯得有探討價值。例如在質數和合數的教學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知識呢?
①20以內連續的合數有哪些?
、100以內所有質數的和、積是多少?
、酆蠑抵凶钚〉钠鏀凳嵌嗌?
、茏钚〉暮蠑蹬c最小的質數的商是多少等等。
這樣做對于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的理解和鞏固是不是有一定的幫助呢?在圓錐的教學中,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能不能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這個圓錐它分別是什么形狀?在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旋轉成一個圓錐時,最少旋轉多少度可得一個圓錐?他們的各個部分分別作圓錐的哪個部分?這樣為后面學習椎體的體積計算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教學正方體認識時,它是建立在對長方體認識的基礎上,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既然是特殊的長方體,它就有很多長方體的特征,可以說是一節新而不舊,舊而不新的課,教師在教學中能不能再大膽的放一放手,讓學生對其特征進行自主探討,在把一個長方體變成一個正方體時,是不是隨意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體呢?它按什么規律變才能得到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呢?這里面所蘊含的知識點是不是也應該把它挖掘挖掘呢?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是不是先讓學生掌握好每個面面積的計算方法后,再掌握6個面的表面積,掌握好6個面的表面積后,能不能隨機的讓學生再掌握特殊的5個面的表面積。4個面的表面積?這所有的問題在此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探討。
二、在教學中,更注重一點語言的準確,精煉,使其更具親和力和兒童性。
三、教師平時要做到通覽小學數學教材,進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自身課堂的調控能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5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后進生。永紅小學馬麗華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燈復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課中馬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燈、小動物、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馬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馬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個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馬老師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松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鑒的是,馬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小學數學評課稿6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節示范課,這認為它的示范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陳老師能盡努力地結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首先,這些小朋友都才剛入學沒幾天時間,紀律性較差、好奇心又強,陳老師能抓住這一特點采用非常柔和的語言與小朋友交流,能不斷用鼓勵的語言表揚學生,不但很好地組織了課堂教學,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親切感。
其次,陳老師能根據小朋友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很用心地尋找了一些小鳥、小鴨等小朋友喜歡動物作為素材,并用了猜謎語、拍手游戲等等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陳老師能盡努力地體現新課標新理念。
首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出示體溫汁、尺子等實物進行教學。
其次,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規律。比如:一樣的數相減等于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等等,這一些都是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出來的。
三、陳老師還盡努力地體現我們學校的課題精神。我們學校有兩個省級課題,一個是“指導-自主學習”,比如說上面一點提到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規律。另一個是“生命化教育”這個課題,陳老師能盡量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比如設計的一道開放題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很明顯。
以上三點是陳老師盡努力去做,而且做得還不錯,今后我們也應該要這樣做?墒俏覀人也有兩個觀點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探討。
一、小學數學課堂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對于一年級小朋友尤為重要。比如:讓學生猜硬幣時,可以適時教育學生勤儉節約、不亂花零用錢。又比如:講到抓青蛙時,應該進行安全教育等。
二、為了的課堂教學能更有效些,我們在選題時是否能把內容安排少一些?比如本節課只安排“0的認識”是否更妥?“0”的意義不但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也可以表示物體的起點或者占位置的作用等讓學生理解得更深更透一些是否更有效?還有,“0”這個數字在十個數字中是最難寫的,是否在寫法的指導上能指導的到位一些,讓學生寫得更漂亮一些呢?合理的選題與課堂的有效性是否也緊密相關呢?
小學數學評課稿7
羅老師的這堂課總的來說準備充分,如教師的教具,學生的學具,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教師語言精練,教態自然大方,難點突破,重點突出,練習有坡度。具體如下:
一、優點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圓柱體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羅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課容量較大,但學生學的輕松,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2、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本堂課在教學上采用了引導__放手__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
新課前的復習,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由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到圓柱體的表面積。通過圓柱體模型的演示,引導學生復習圓柱體的特征,進而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思考該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動手探究。在實踐中,學生很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在學生會求側面積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量不變的辨證關系,培養學生[此文轉于YY空間。com]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圓柱體的物體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學生的透明膠帶,礦泉水瓶蓋等,讓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物體的有關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寫,也讓數學回歸到生活。
練習中,出現三個不同直徑的圓,而出示的圖片卻是三個圓同樣大,直觀效果不明顯。
小學數學評課稿8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著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后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于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匯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冻鍪颈砀瘛芬龑W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后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里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于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小學數學評課稿9
周三早讀時間,我們數學組針對開學以來的常規進行了常規展評教研。
數學組的老師們都很積極,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對我們機體常規的一次督促。我想我們不僅僅是為了一次檢查,更是為了老師們教學水平的進步,以學習他人的優秀之處為目的,更好的成長自己,借鑒成為自己的。相信通過今天的.常規展評,老師們會反思自己的常規。這次常規包含了教案、聽評課記錄、學習筆記、學生作業這四個方面的常規。看到老師們的教案批閱的痕跡,像xxx老師,xx老師,批閱認真。給人美感。由于是集體備課,所以備課上力求完美。一方面每位教師都能認真備課:
(1)少部分教師做到統觀全冊。均有超前備課。
(2)書寫較以前規范,教學環節齊全,教學過程比較詳實,個別教師教案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抄襲教案的現象逐步減少。
(3)備課從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及教學手段的運用能體現新的課改理念,能注重學法的指導。
(4)集體備課基本能做到二次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寫的教學后感比前一段時間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師的課后反思能體現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并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解剖。聽課記錄更是教師成長的捷徑,只有會聽評課,才會成長的更快,尤其是新教師。教師主動聽課、評課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并把精彩的瞬間記錄下來。作業方面,本次檢查發現大部分教師作業設置適量、適度,均能及時批改作業。有等級有激勵的語言。學生作業中的錯題能及時更改。多數學生書寫比較認真,格式比較規范。教師批改記錄比較細致,能夠反映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像任忠艷老師的那叫一個漂亮,我想也與老師的面批面改離不開的;孟慧麗老師班的作業也很精彩,她告訴我說:讓學生用同一個顏色的鋼筆寫作業,并且要求提前說到,那就沒有大問題了?磥硪雽W生的作業干凈整齊,那老師就要用心做到督促和要求共在。
完成教學常規是對老師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實教學常規才能使教學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開展的根本保證。只有搞好教學常規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學常規培養教師的基本功,決定教師的教學能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10
今天聽張老師的《用萬做單位的數》一課受益頗多。在張老師的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細致,感受到她的用心,感受到她新的理念,感受到她愿意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有條理的去思考的能力,下面就從三方面說說我學習的感受。
一、喚起舊知,為新知鋪墊。
《用萬做單位的數》這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把大數目改寫成整萬和認識小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課始張老師就對小數的.化簡以及整萬進行了復習,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強知識間的遷移,為新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整合教材,為新知揚帆。
在學習新課內容時,張老師沒有照搬教材,而是選擇了現在國內的熱點大事,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xx事件來引出我們新知的學習,接著又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宇宙情境圖,出示地球月球間的平均距離大約是384400千米這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讀題時就感到了不便,從內心激發他們需要改寫的愿望,滲透改寫的意識,感受到要改寫的迫切需求。這一點正是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知識點的原因。
三、自主探索,為新知促成。
新課標提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這一點張老師做的非常好,張老師沒有采用直接傳授的方法來教給學生怎么改寫,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嘗試如何改寫,很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在學生嘗試之后張老師又讓學生說說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培養了學生有條理,有依據地進行思考的習慣,以及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和描述學習過程的能力,開放了他們的思維,增強了他們的能力。
這節課中張老師還“悄悄的”滲透了歸納和演繹的數學思想,課中老師讓學生多次歸納做這類題的方法,剛開始學生說的有些零散,在老師的幫助下,最后一起歸納出了比較全面的解題方法,學生也學會了用這類方法來解題,很好的演繹和詮釋了用萬或億作單位改寫數的一般方法。
我們從中學到了如何去更好的整合教材,讓教材更適合我們的學生;學到了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需求,學到了如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相信在這樣一次次的學習中我們會有進步,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的更順更遠。
小學數學評課稿11
今天上午聽了我們年級組劉老師的一節課,現在我就對這節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翱赡苄浴边@一教學內容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不確定現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劉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本節課教學劉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準確,時間安排恰當。教學中,劉老師為學生創設了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大膽放手,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實踐探索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建立不確定現象這一新的觀念。是一節依據新課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課。本節課的亮點有一下幾點:
一、情境導入上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變魔術”活動吸引學生的眼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開始,劉老師設計的兩個魔術使我們學生充滿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初步接觸“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簡單有效地突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問題,直觀地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喚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劉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資源,提供一定的數學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比如:在講“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的問題時,當絕大部分學生都難理解時,劉老師及時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三、練習設計的數量合理、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先讓學生判一判,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實例,最后讓學生來設計。練習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但是再好的一節課也有它的遺憾之處,下面我就說說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劉老師的在上課時缺少使用實質性的鼓勵語言。她每次總說“你很棒”或“你很好”等。是不是可以用“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的知識真淵博啊”等等來代替它呢?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于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
小學數學評課稿12
這次優質課活動中,我聽了麻曉菊老師設計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復習課》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復習課》是一堂實效性強的、結構完整的復習課。體現了復習課的特點,以練為主。練習的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思維的價值。練習題也非常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練習到拔高練習,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性,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這節課中,麻老師結合已學知識內容設計練習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征。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讓學生根據兩條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說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了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著力實現師生的民主與平等關系,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v觀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以小組提出問題,并討論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在復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溫習補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3、體現了以練為主。
整節課練習形式多樣,題型設計科學性,知識對比訓練扎實,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后聯系。麻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增加優化訓練,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復習效率。
小學數學評課稿13
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著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边^去的“復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游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才不會重復、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臺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睌祵W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后反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并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
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并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臺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游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臺灣館有2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么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臺灣館再修一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边@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盡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要是你以后也能這樣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經驗,這樣的題目也難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簡便,從這就看出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14
《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表,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并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后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后提問:“兩個1怎么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于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了,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里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么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扎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里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范書寫。
小學數學評課稿15
《找規律》這節數學課,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周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聯系生活實際,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剛開始出示彩旗復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節課中周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周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周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寓教于樂,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知識。低學段兒童對枯燥無味的講解很難理解,甚至不感興趣,但一聽到“游戲”、“活動”這類詞時,馬上打起精神,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在學生做動作時,他們相當活躍,馬上就自己創造其他有規律的動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臺來,讓其他小朋友跟著他做。并安排活動讓學生創造規律,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互相交流、溝通共同來完成規律的創造。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增強自信,開發潛能。整堂課學生學得輕松、主動。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周老師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他給學生創設了寬松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
【小學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利息》小學數學評課稿06-15
小學數學評課稿集錦08-25
小學數學評課稿最新06-10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05-08
(通用)小學數學評課稿05-08
小學數學評課稿通用10-16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稿08-02
小學數學示范課評課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