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下面是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歡迎參考!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1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并往觀潮于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后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2
每個人都看見過月亮,中秋的月亮更圓更親切,像一個可愛的小娃娃。
看完央視新聞聯播,全家人走出家門賞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啊!市民廣場一片歡呼。圓圓的,圓圓的月亮的臉,像極了我可愛的小妹妹。月亮看見很多人看她,像小娃娃一樣害羞地把身子慢慢地藏到云媽媽身后。云媽媽看見了,說:“不要害羞,你出去玩一下吧,還有好多小朋友在望著你等著你。”月亮娃娃經過云媽媽的再三勸說,終于一點一點地從云媽媽身后探出頭來,露出歡喜的笑臉,那么天真,那么可愛。我們又歡呼起來!誰知,在我們的歡呼聲中,月亮娃娃又害羞了,半邊臉兒露出來,半邊臉兒又隱藏在云媽媽身后。
我焦急地望啊望,盼啊盼……過了很久很久,已是深夜十點半了,奇怪的是月亮還像娃娃一樣害羞,躲在云媽媽身后不肯出來呢!
又過了一會兒,微風吹來,云媽媽向北移了移身子。終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著我們,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圓都都、笑瞇瞇的臉蛋兒。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藍深藍的夜空,給賞月的人們帶來了光明、憧憬、歡樂……
秋天,嫩嫩的季節,樹葉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濃濃的月份,桂花香飄中有著歡樂的氣氛。八月中秋,點綴著整個漫長而無生機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樹下,泡一壺好茶,在歡樂的氣氛里和親朋好友一起肆無忌憚得聊天,這就是故鄉八月中秋最美的時候了。
一年的中秋總在國慶節前后,這可樂壞了我們這些小孩,因為學校通常會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來一個特長假,那樣我們就可以盡情地玩了。大人們也很高興,因為可以跟家人好好團聚一下。所以,氣氛在不知不覺中融洽起來。中秋前,人們就開始忙了,為小孩買衣服,為祭祀祖宗而準備,為賞月買月餅、鞭炮,等等,都有。在故鄉,人們不會去買精裝的月餅,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買自己鄉人做的月餅,沒有裝飾得很漂亮,卻實惠,2元一塊,里面還有雞蛋。但盡管很便宜,在故鄉那片窮土地上,這算是奢侈的了。小時侯最喜歡吃這種月餅了,金黃色的誘惑,常常使我向媽媽懇求切給我吃。結果第二天喉嚨嘶啞,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經常會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著痛大聲喊,以欺騙爸媽喉嚨不痛了,后來在一次談話中得知媽媽那時是知道我喉嚨還痛的,但還是給我吃了。
現在想來,覺得很好笑。在吃的時候,還經常為雞蛋的大小而和姐姐爭吵,最后通常被爸媽打,不歡而散。吃月餅好時,沒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沒有如同紳士般慢吞細嚼,這樣的'吃法在村里會被人當另類——這小子給我裝起斯文了!通常我們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風度不風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風光。最后,咽著了,用手捂著喉嚨嚇轉,這時媽媽會給我端來茶水,讓我慢慢解渴,還拍著我的后背說:急什么啊!家里有沒有讓你給吃窮了。現在想來,大概是那時對月餅的渴望吧!畢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現在搬進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覺得對不住老鄉,后來回老家看時,發覺大家一樣,都被“時代的文明”所影響,也就不會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鄉在前幾天所積蓄的熱鬧才爆發出來。在早,小孩就穿著新衣服滿大街亂跑,早餐也沒有吃多少,因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著肚子去“吃大餐”。其實對與我們現在來說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對于那些孩子們就不一樣了,父母在這天不會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東西吃,這就很不錯了,在平時是沒有這么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后就將“祖宗爐”搬掉,然后開始吃祭祀的東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現出對祖宗的尊敬。吃完后,大人們還在收拾碗筷時,小孩已經在床上睡了,因為晚上還要熬夜賞月,可見賞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們在收拾碗筷就會去準備晚上拜月亮和賞月的事情,最后才和孩子們要一起睡覺,等待美麗的夜晚。大約在晚上七點半的時候,人們就在街道上擺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后把月餅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開始拜月亮。整個街道很熱鬧,大人小孩都很高興。這時,我們會到村里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們的村子很大,約有一萬多人,我們幾個伙伴會趁這個時候把全村逛一遍,隨便去放鞭炮。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3
今天是中秋節開簾見新月,透過窗戶,我看見月亮從樓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樓頂時,似乎膽大了,一下子跳了出來,頓時,月光灑滿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鵑花的葉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見影子。我呆呆的瞧著月亮,仿佛看見了正在砍桂花樹的吳剛,美麗動人的嫦娥,活潑可愛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賽詩的事,便請了媽媽做裁判,并給爸爸講了比賽規則:每人只能說帶有‘月’字的詩,誰接不上就算誰輸。
比賽正式開始了。我一馬當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媽媽說:“不行,這首詩太簡單,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爸爸說:“你只會背這種短詩,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背完,我還挑戰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會,還是一個字也沒吐出,我得意極了,和媽媽一起數:“5、4、3、2、1,時間到。”“天舒贏了。”媽媽宣布。我高興的蹦起來,抬頭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沖我笑,祝賀我取得勝利。
下一次中秋節賞月時,一定還要來一次賽詩大會,我也一定要保持冠軍這個稱號!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賞月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4
一、中秋節的由來
今年的9月19日,即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佳節。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1]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至于中秋節何時固定有八月十五日,根據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二、中秋節的傳統活動
祭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
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賞月
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也有祭月的儀式。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中秋節之夜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在中秋之夜燃燈的習俗。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
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三、嫦娥奔月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
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5
一、關于月亮的美麗傳說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之夜,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清麗柔和的銀輝灑滿大地,人們無不感到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浮想聯翩,便編撰出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樹”、“玉兔搗藥”等許多美麗動聽的神話傳說故事。
“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大荒西經》,不過當時的故事情節還非常簡單,尚未完整。到了漢代,《淮南子。覽冥訓》中嫦蛾奔月的故事已基本完成,其大意說: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之藥,被嫦娥偷食后,飛到月宮,變成了丑陋的蟾蜍。可見人們對嫦娥的行為譴責之甚。后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對故事情節添枝加葉地不斷修改,使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符合人們的愿望。其故事梗概是這樣的:遠古之時,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莊稼和草木被曬焦,人們無法生活。有一個名叫羿的人,射落九日,造福于民。一天,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仙藥,據說食
后可以升天成仙。羿因不舍愛妻嫦娥而未食。嫦娥將仙藥藏于首飾盒內。一天,有一個奸佞小人想偷食羿的仙藥,趁羿外出射獵之機溜進羿家,逼嫦娥拿出仙藥。嫦娥無奈,只好自食仙藥。食后不久,嫦娥身輕如燕,飛入月宮,羿追之不及。于是,嫦娥成了月宮中的仙女。唐代詩人李白在《把酒問月》詩中說:“嫦娥孤棲誰與鄰?”不難看出,詩人對寂寞的嫦娥給予了無限的同情。
“吳剛伐樹”的傳說,始于漢代。《淮南子》書中有“月中伐桂”之句。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書中出現了“吳剛伐桂”的故事,其故事說:有一個人名叫吳剛,其人因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因此桂樹非常高大且有特異功能,隨砍隨合,所以吳剛常年砍不斷。這是仙人對他的懲罰,讓他將功補過。古代還有月中的桂樹結子的傳說,據說有一顆桂樹子曾降落在杭州的月桂峰,后生根發芽,長成大樹,花白果紅。古代實行科舉制度,秋闈大比之年常選在八月,因而人們把科舉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這種高雅的比喻反映了仕宦之家和知識階層對月亮的特別崇拜。
“白兔搗藥”的傳說,在民間也早有流傳。李白《把酒問月》詩云:“白兔搗藥秋復春”,說明最晚在唐代就已產生了“白兔搗藥”的傳說。宋代《太平御覽。擬天問》記載:“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傳說,這個白兔名叫“玉兒”,他不知疲倦地天天在桂樹底下給嫦娥搗藥。這只玉兔后來被吳承恩寫進了《西游記》中,說玉兔下界變成美女來迷惑唐僧,它那用來搗藥的杵也成了厲害的兵器。玉兔被觀音菩薩收服后,又回到月宮繼續搗藥。古人常以“玉兔”作為月亮的別稱,如古書
上常說“金鳥西墜,玉兔東升”。
中秋之夜,古人沐浴著月亮那柔美的清輝,仰望著一輪玉盤,想象著當年嫦娥剛飛到月亮邊上的時候,月亮里的仙女們就像迎接主人似的,奏著美妙的音樂,眾星捧月般地把嫦娥迎進美麗的宮殿——廣寒宮。嫦娥每天有眾多的伙伴,聽著音樂,賞著歌舞,還可到桂樹底下乘涼,身邊有可愛的.玉兔為伴,真是美妙至極。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不厭其煩地頌月、贊月,多少善男信女為月頂禮膜拜。
二、中秋賞月抒懷
每當中秋佳節,上自達官顯貴,下自平民百姓,無不登高賞月,借月團聚,抒發情懷,共享天倫之樂。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賞月之風,到唐代已十分盛行。《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和楊貴妃去太液池賞月。有一次,當玄宗興意正濃時,便下令在太液池西岸另建一座百尺高臺,稱“賞月臺”,準備明年與貴妃賞月之用。到宋代,中秋節風俗已十分豐富。《東京夢華錄。中秋》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一到八月十五中午,因“市人爭飲------家家無酒”,足見當時人們對中秋節的重視,竟然把酒店都買空了。街上水果生意也十分興隆。到中秋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兒童們三五成群,連夜嬉戲。《夢粱錄。中秋》記載:“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因此而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詩句。至于那些小康之家也要登上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就連貧困人家也要買點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
歷代文人墨客無不借月抒懷,為今人留下了無數詠月的優美詩篇。如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詩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李白借描寫月光,抒發了自己身在他鄉、倍感孤凄、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
李白還有“舉頭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由于當時詩人孤獨苦悶,只好邀請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來做伴了。
每當中秋之夜,有獨在異鄉為異客者,往往很自然地吟誦起蘇東坡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借此來奉勸別人,同時也用來安慰自己,不必因暫時的分別而憂傷,離別之后就是團圓。人情總是長久的,“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總會實現的。
宋代有一位名叫朱淑真的女詩人,因父母之命難違,嫁給了一個粗俗的市民為妻,終生抑郁,每到中秋,便望月觸目傷懷。這一年中秋之夜,她又獨自賞月,卻遇陰天,于是寫下了《中秋不見月》詩:
不許蟾宮此夜明,今知天意是無情。
何當撥去閑云霧,放出清輝萬里清。
朱淑真借月抒懷,怨恨之情寓于詩中。
毛主席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也是借月抒懷,卻一洗前人的哀怨,抒發了緬懷先烈的豪情,讀起來使人精神振奮。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6
八月十五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一個古老習俗,而不同的民族也是有著各自不同的風俗文化的。
一,傣族的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的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二,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99個州的99個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后,她還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于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并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三,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后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伙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賞月習俗作文08-28
賞月習俗作文05-10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3篇10-09
中秋節賞月習俗作文3篇12-10
中秋節賞月習俗作文(3篇)12-10
中秋節作文賞月習俗_學生作文大全03-01
中秋賞月習俗作文09-19
習俗作文:中秋賞月09-05
中秋賞月習俗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