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理故事:一舉三得的智慧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一舉三得的智慧,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哲理故事:一舉三得的智慧 1
裴谞是唐德宗時期的人,由于受到宰相元載的排擠,在朝廷沒待上幾年,便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擔任過幾州的刺史,后來又回到朝廷,擔任右金吾將軍,在官場經歷了幾番起起伏伏的裴谞也悟到了一些為人為官之道。
當時因為修建陵墓,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任何人不得違背。汾陽王郭子儀是朝廷的大功臣,德高望重,權傾一時,炙手可熱,被皇帝尊為“尚父”。鑒于以往皇帝被權臣架空的'教訓,新帝對郭子儀心存芥蒂,始終放心不下。可他家的家奴搞特殊,私自殺羊做菜,破了朝廷的禁令。這事讓裴谞知道了,沒有給郭子儀面子,趕緊向皇帝打了小報告,彈劾郭子儀。
德宗皇帝當然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和“尚父”較真,去處理郭府的家奴,但對裴谞的做法卻很賞識,認為他“不畏強御”,是個忠臣。
有人就指責裴谞說:“尚父對國家有特殊貢獻,你為什么就不能庇護他一下,非要因為這么點小事而彈劾他呢?”裴谞笑了笑說:“您不懂得這里頭的奧妙!尚父現在的地位太高,勢力太大,皇上剛剛即位,一定會擔心尚父有很多黨羽,形成了個人派系,對皇權形成威脅,這對尚父來說,是挺危險的事情。現在我拿細小的過失來彈劾尚父,就表示他在朝中沒有什么黨羽,不會對皇權形成威脅,讓皇帝一萬個放心。我這樣做,彈劾郭公,一方面是為皇上盡了忠,另一方面也保護了大臣,這不是挺好嗎?”其實,裴谞還達到了自己的一個目的,他可沒說出來:在新皇帝面前表了自己的忠心,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裴谞這一彈劾,既保護了郭子儀,表了自己的忠心,又讓皇帝對郭子儀放了心,一舉三得,取得了三贏的效果,可謂智慧至極。
哲理故事:一舉三得的智慧 2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錢镠之孫)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通籍后丁謂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后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衣錦歸里,“建節本鎮,一時為榮”。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他同時兼任使持節蘇州諸軍事、蘇州刺史、蘇州管內觀察處置堤堰橋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軍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顯赫一時,貴震天下。丁謂掌權,不久也犯法被貶。最可惜的是,最終他上了《佞臣傳》。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宋貞宗年間,內宮失火,樓榭亭臺,都被燒毀。貞宗命晉國公丁渭修葺宮廷。丁渭采取了“挖溝取土,解決土源;引水入溝,運輸建材;廢土建溝,處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僅一舉三得,還省了很多錢。
當時由丁晉公負責營建恢復宮室,怕從遠處取土,丁晉公于是下令就在大街上挖地取土,沒有幾日便挖出好多土地,地下也形成很寬很深的溝。接著決開汴水,引水入溝中,成為水渠,將從各地運來的木材等建筑物,通過竹排木筏由此水渠運至宮門處,用于建造宮室。完工后,又把廢棄的.瓦礫石灰土壤及各種雜物填入溝中,又變成原來的街道。這樣做了一件事,而成就三件事,鑿地成渠,即有了土的來源,又可運送建材,又方便建造宮室,一舉三得,總共節省的費用超過億萬。
【哲理故事:一舉三得的智慧】相關文章:
一舉三得記敘文09-28
蘊含智慧的哲理故事三則01-27
哲理故事:企鵝的智慧01-27
蜘蛛的智慧哲理故事01-23
哲理故事:蘭的智慧01-31
規則的智慧「哲理故事」01-30
瀑布的智慧的哲理故事01-21
哲理故事:屎殼郎的智慧02-03
富有智慧的哲理故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