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閱讀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作文例文8篇
篇一: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孩子為何失敗》是美國當代教育改革之父約翰.霍特于1964年推出的第一部作品。看到霍特在50年前紀錄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有怵目驚心的感覺,因為此書所述的一些阻礙學生學習的教法我們正在堅定不移地實施著,我也確信,在今天的我國中小學中也正普遍地存在著這些導致孩子失敗的行為,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霍特指出:“學校,是一個讓學生變笨的地方。”而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創造力排名倒數是國內外公認的現實。備課是老師的,作業是學生的;課堂是老師的,考試是學生的──這樣的教育現狀不能不讓我們深思。
通過認真閱讀此書,我認為造成孩子失敗的因素是我們已經或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現從以下幾方面淺作分析,以資共勉。
第一,教學不考慮學生的感受造成孩子的失敗。霍特說:“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就像手持照明燈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樣。他在照明燈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來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調整過的行為。換句話說,只要他提著照明燈走路,他就永遠無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實情況。”教師總是根據“照明燈照到的”情景來調控教學的節奏和進程,以為這就是課堂里的真實情況,由此作出教學調整的判斷和決定,這就是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失敗的緣由。因為很少有教師花時間去了解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認識、學生對于該學科領域所持的態度以及他們的學習感受。教師要幫助學生學習,首先就要對學生的知識起點、心理特征等有較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將講述的學科知識學生了解的情況如何、難點在哪里、應該如何突破等。在課堂上,教師要及時洞察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感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第二,教學評價“一刀切”造成孩子失敗。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但許多學校的教學,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結果等的要求是統一的,像工廠中的流水線一樣,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統一學習,達到一定標準者合格,否則就是不合格。每個孩子對周遭的世界都充滿著強烈的認知欲望,都希望通過不斷探索,在學習和實踐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不同孩子表現出多元的智能,但進行教學評價時只有一把尺子,這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成了差生──很難甚至無法通過統一的學科要求。很多差生是后天造就的,很多被“診斷”為差生的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努力,希望獲得一個好的成績來證明自己。但如果連續幾次努力之后都不能扭轉局面,他們就會采取另一種方式──把自己偽裝為無能的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讓自己的壓力小一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自己對自我的期望和要求,逐漸學會得過且過。當一個人準備失敗時,他一定不會失望。
第三,課堂教學“一言堂”造成孩子失敗。很多學校學習了杜郎口中學的經驗,也想在自己的學校里進行試驗,但遭到了很多教師的極力反對。他們普遍認為,自己不講讓學生去學、去講,心里沒底,怕自己承擔責任,換句話說,教師仍舊控制學生的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未必能接受教師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而是采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以及適合他們的思考和推理習慣的方式。但是老師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教師越是對學科的觀念和結構認識深刻,就越想將這些傳授給學生。一個現象是:教師講多了,學生反而學不會,教師講少了甚至不講了,學生的成績反而上去了。原因很簡單:教師講得太多,就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習變得有趣其實非常簡單。霍特在書中告訴我們:1.孩子不需要老師教,自己就可以學到很多,甚至學得更好;2.孩子對成年人的世界以及其做事方式非常好奇;3.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學得最好;4.孩子為了某個直接的、有意義的目標而學習時效果最好。明白了這些道理,教師是否可以少講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
通過對這本書細致的解讀,對書中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對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孩子的失敗,是教學的失敗,更是教師的失敗。當我們在三寸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自認為在傳授知識時,有多少孩子能真正領會我們說的意思,他們在想些什么?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霍特告訴我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請停止現在的教學方式,換一種能吸引他的方式來進行。原來讓孩子失敗的,不是他們的太頑皮不上進,而是作為教育者沒有創造一個適應孩子們發育的環境。
篇二: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這本書是約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間在美國一所小學的教學日志,讀完了之后你會非常驚訝地發現,作者幾十年前在書中所指出的美國教育問題正在中國中小學校里蔓延。約翰·霍特同時指出,這本書雖然冠以“孩子為何失敗”書名,其實也是一部探討老師為何失敗或教育為何失敗的作品。我們不應該認為學校是強迫學生聽話做事的地方。如果學校只是教導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那我們實在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霍特發現,在自己的班上,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學生,并沒有必須去取悅老師的感覺。其中有些人成績很優異,有些人成績不太好,但不管他們的成績是好是壞,他們都不刻意取悅老師。
針對一些教師提出對學生從嚴管理的要求,霍特提出了自己針鋒相對的想法,他認為,教師要努力創設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霍特的想法給很多美國教師以啟示,如果我們只是觀察學生是否在按照我們的要求做事,我們很可能會錯過最有意義或最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一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對學生了解很少的一個原因。只有當教師把自己從傳統教師的角色——老板、警察、法官中解放出來,他們才能充分了解學生并提供最好的幫助和服務。
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自以為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以為通過課堂提問就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以此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活躍課堂氣氛等。但是,霍特通過仔細觀察并發現,我們老師在“課堂提問”中無數次看到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斗智斗勇”,看到的我們學生如何在“課堂提問”中敷衍和應付老師的。我看了之后,審視自己的課堂發現作者分析的很對,很多次在課堂上當問題拋出,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在思考,很多學生是在揣測你老師需要什么樣的答案,或是豎起耳朵聽那幾個平時課堂上愛“搶嘴”的同學會不會露一些口風,更有甚者什么都會不會,我先舉手再說,因為他知道老師喜歡舉手的學生……孩子們就是通過這樣種種方法來迎合老師,其實他并沒有真正的去思考和理解。
篇三: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暑假某一天,想起很久沒讓兒子做口算了,于是問兒子:7+3=?,兒子一會兒說11,一會兒說9,最后還是通過扳手指算出來的。我很郁悶,兩個月前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很熟練的,就過了這么一個暑假,居然都不會了。又想起自己,以前學校里的知識又能記得多少?我們也一直聽說這樣一件事,學了物理卻連一個燈泡都不會裝。這是怎么回事?
我們在學校里跟學生強調,學生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生在學習了,是真的在學習嗎?《孩子為何失敗》這本書里提出了,學生是真學習還是假學習的`說法,我想以上所說的情況應該屬于“假學習”,兒子暑假前能馬上答出7+3是多少是因為他通過反復的練習記住了答案,自己記不起以前的知識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再遇到,學了物理不能裝燈泡是因為知識離開了實踐。我們以前的學習,都是老師將一些知識灌輸給我們,我們便不加思索的接受,長此以往我們都只是在不斷地接受訓練,不斷的接受一臺單調教學機器的運轉。
那么怎樣才是“真學習”呢?書中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很認同,我們也能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是否在“真學習”:
(1) 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和語言來表達它
(2) 我可以舉例說明
(3) 無論它以何種情況或何種方式出現,我都可以指認出來
(4) 我能將它何其他事物或觀念融會貫通
(5) 我可以將它運用在各種情況中
(6) 我可以大致預知結果
(7) 我能以反面或相對的情況來講解它
我們要明白,只有能夠使所學習的知識和實際運用彼此呼應,才能真正肯定自己學習了某些知識,即是“真學習”;否則我們的學習就是不確實、不完全、不正確的,這樣的學習即是“假學習”,這種學習是毫無用處的。
篇四: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我們大部分教師認為:孩子的失敗主要指學習成績差,或者是這個學生行為品行差,故意在班級里搗亂。這樣的學生,教師看見了都非常的頭疼,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選擇了放棄。學生覺得老師既然放棄了自己,他就更加放縱自己,惡性循環,導致這幫孩子無法拯救。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不能放棄這些孩子,要讓孩子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家長、教師和孩子都要努力,孩子才不會失敗。
一、家長的責任在于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行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父母的影響最大。平時多指導孩子的品行,能夠正確區分好與壞。有了良好的`品行才能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再加上家長和教師的督促,孩子的成績怎么會差呢?
二、教師的責任在于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是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人。現代的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學生以后能否適應社會,很關鍵在于教師的培養,教師應該把學生培養成會學習的人。
三、孩子的職責在于刻苦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在學校中什么東西有用,每個學生心里都應該很清楚,知識是最有用的,沒有知識怎么能考出好成績呢?怎么適應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呢?因此,作為學生應該刻苦學習,盡可能掌握多的知識,為將來的自己、將來的社會做準備。
篇五: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通觀《孩子為何失敗》這本書,我把它劃為學校教學思想一類。在這個范疇里,作者霍特提出,教育上最可怕的問題是,教學效果很糟糕,學生學習失敗很多,學校卻堅稱這不是他們的問題!霍特堅持認為,學校教育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霍特這樣記述了他的一次聽課:“這是一堂數學課。這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正在黑板上演算他所指定的習題,每演算一個步驟,他就以慣有的方式問學生:‘這樣對不對?’上這種課實在是無聊透頂!我發現這種授課方式很難讓我專心,班上大多數的學生也都各懷遐思、漫不經心,只稍稍注意老師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而已。每個被叫到名字的學生,也不管老師的問題是什么,只一味地回答說:‘對。’這一堂課就這么無聊地進行著。不知過了多久,我的注意力逐漸渙散不集中。突然間,我好像受到某種沖擊,于是又集中起精神來,我注視著這位老師,班上的每個同學也都注視著他。那位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仔細端詳老師在黑板上所寫的字后說:‘不對,這里錯了,應該是這樣。’這位老師滿懷欣慰地說:‘很好,你說對了,應該是這樣。’說完,他將錯字擦掉,重新改正。于是班上的學生和我都松了一口氣,然后又各自進入夢鄉了。”
課后,那位老師不無得意地告訴霍特,在他注意到學生開始精神渙散時,他向學生投擲了一個“變化球”。而霍特的遺憾是,這個“變化球”并沒有讓那位老師找到學生精神渙散的原因。這原因就是,老師講的課枯燥無味!此時,學生常常會用逃避策略——含糊地說話,胡亂猜想,或者把問題拋回給老師。
這個場景確實無數次出現在我的課堂中。經作者描述出來,也讓我汗顏。我的確做得很不夠,或許想過很多點子,試圖做出些改變,我也想在自己的學校里進行試驗,但是很不現實。因為自己不講讓學生去學、去講,心里沒底,盡管改革的發起者是學校,但萬一搞砸了,最后還是要自己承擔責任。我寧愿沒有報酬拼命地講,也不愿意將話語權拱手讓給孩子們。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當我們要控制學生的學習或強迫他們理解某物時,他們會非常的痛苦和擔心。一個真正用心思考的學生,他們之所以覺得學校難熬的原因,不只是老師所教的內容都沒有意義,更因為老師總是說得頭頭是道,讓孩子自己覺得有問題。這樣只會出現更多學生為刻意取悅老師而學習。
作為老師,很少有教師愿意去了解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認識、學生對于該學科領域所持的心態以及他們的感受。我們自己認為很有趣的學科,對學生來說可能是非常枯燥難懂的;我們認為解決問題最佳的途徑和方法,可能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講述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可能早就知道不需多講;我們認為非常顯而易見的教學內容,學生可能難以理解等待著我們詳盡地剖析……
我們要幫助學生學習,首先就要對學生的知識起點、心理特征有較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將講述的學科知識學生了解的情況如何,難點在哪里,應該如何去突破。在課堂上,要及時洞察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感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霍特說:“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就像手持照明燈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樣。他在照明燈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來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調整過的行為。換句話說,只要他提著照明燈走路,他就永遠無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實情況。”教師總是根據“照明燈照到的”情景來調控教學的節奏和進程,以為這就是課堂里的真實情況,由此做出教學調整的決定和判斷,這就是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失敗的緣由。正是教師自己,造成了學生錯誤的學習策略。
讓學習有趣其實非常簡單。霍特告訴我們:
1.孩子不需要教。不用老師教,孩子就可以學到很多,甚至學得更好;
2.孩子對成年人的世界以及我們的做事方式非常好奇;
3.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學得最好;
4.孩子為了某個直接的、有意義的目標而學習時,效果最好。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可以少講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雖然我覺得以現實的狀況來看,完全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實在不是教師一臂之力可以為之的,但本著為學生所想,站在學生的立場,多體會學生的感受,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還是可以去試一試的。
篇六: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約翰霍特的《孩子為何失敗》以日記的形式邊敘邊論他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讀了此書,我感慨萬千。孩子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孩子失敗就意味著教學的失敗、教師的失敗。
孩子為何失敗?我認為關鍵在于機械的學習。孩子在課堂上運用各種策略保護自己,信任這一舉動就足夠說明學習在他們心目中是件多么讓他們感到恐懼的事情。因為現在的家長和老師都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孩子會變得更聰明。但是未經孩子的同意就強加一些觀念在他們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縛,于是孩子們對于學習的恐懼感便產生了。孩子來學校上課只是被動地服從家長的意志,他們在學校的任何表現也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已。
霍特先生的學生馬茱莉在他叫孩子們舉出p結尾的動詞后,馬茱莉變得很激動,臉上一陣蒼白最后幾乎歇斯底里的喊 “我做不到”。霍特先生最初不知道她為什么如此激動,后來通過慢慢詢問終于知道了馬茱莉根本不知道動詞的含義而只是一味地跟著老師的步驟在想問題,而這些問題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懼。像馬茱莉這樣習慣聽命與老師的安排、習慣聽取老師給予的答案的學生在中國傳統教育的課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先生一邊念四書五經一邊講解,學生只需要聽著然后回去背誦。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一直延續到現在,無形中規定了師生的關系——學生服從老師。這種關系是機械學習的問題所在。雖然現在很多教師都想改變課堂上的師生關系,但是很多情況下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于是關系一旦約定俗成便很難改變,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樣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像馬茱莉這樣機械地跟著老師走的學習是沒有內質的,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根本沒有她自己的思考地存在。她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員工機械地操作著。艾米麗也是個“操作工”,她背單詞時總是不去看單詞而隨便拼一個,而且也不去驗證是否符合發音規律,更無論說將拼讀與意義聯系在一起。現在很多學生這樣,他們有口無心地讀著課文,結果在要求背誦課文時便總是疙疙瘩瘩的;他們也會有手無心地抄寫著老師劃給他們的詞語,結果有些學生寫出的字是形似而已,拼出的拼音總是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總之洋相百出。這種機械行為主要在于缺乏“思考”,進而缺乏“理解”。我觀察過幾個聰明的孩子,他們不僅字寫得好而且很準確,背書時也是一字不錯。也就是說這些做得好的孩子并不是贏在多花了時間上,而是像霍特先生說的是贏在了自控能力上,他們知道自己如何掌控自己的態度以及知道要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說要想在學習上略勝一籌就必須有自我意識。
機械的學習不僅表現為盲從地跟著老師走,還表現為盲目地學習著一些內容。霍特先生說他曾經見到過一個在準備化學
科測驗的學生,那學生竟然對他說“碳酸鈣可溶解于水中”。然后霍特先生反問他是否看到過石灰石與花崗巖溶解在水中,這使那學生愕然。顯然他所學的化學與他所認識的真實世界,兩者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學校教育與生活的脫節是件很嚴重的事情,現在那些編寫教科書的人也在極力把兩者聯系起來,于是現在的小學教材中便有了很多生活化的環節,比方說說怎么和家人去市場買菜的,比如說識記生活中的各種標識……這樣既能讓孩子練習說話還能夠讓孩子知道一些生活中的事。但即使這樣教材中的很多內容與現實生活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學生對那些內容不感興趣,于是就會機械地跟著老師去學習,直到完成學習任務。
怎樣改變這樣機械學習的模式、讓每一個孩子走向成功呢? 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
教師每天在教室里上課時,是否想到過這樣的問題:教師做的事情里面,有哪些會幫助學生學習?又有哪些會妨礙他們的學習?我們很少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大家想當然地認為老師教的所有東西都會幫助學生學習。如果學生沒有學到東西,那也是學生的問題;很少有教師愿意去了解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認識、學生對于該學科領域所持的心態以及他們的感受。
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應該讓學生學什么?而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怎樣創設一個自由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這個世界有趣,令人激動的一面,同時要讓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透明的,他們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師要幫助學生學習,首先就要對學生的知識起點、心理特征有較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將講述的學科知識學生了解的情況如何,難點在哪里,應該如何去突破。在課堂上,要及時洞察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感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當教師發現自己正在使用的教法沒有效果時,要立即停止。教師要善于放棄某種教法,但不能放棄學生。
二、讓學生改變對知識的盲目記憶
教師“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盲目的`記憶和背誦,在今天的課堂里司空見慣。很多學生一點也不喜歡,更不理解,但還是努力去做。他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家長和老師高興,因為他們覺得“老師想讓我做一件事,我根本不知道讓我做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讓我做。不過我還是做點什么吧,這樣他們就會放過我。”只要將這件事情做了,就沒有人來煩他了。
如何判斷一個學生是否理解某一知識或者觀念了呢?霍特告訴我們,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感悟和理解知識,學生對學科的學習就有可能興趣盎然,學習成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反之,死記硬背的機械式學習,會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厭惡學習,進而品嘗失敗的苦果。
三、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
山東杜郎口教學模式告訴我們:為什么教師講多了,學生反而學不會,教師講少了甚至不講了,學生的成績反而上去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教師在教。換句話說,教師試圖控制學生的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未必能接受教師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而是采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以及適合他們的思考和推理的方式。但是老師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教師越是對學科的觀念和結構認識深刻,就越想將這些傳授給學生。在課堂上,當教師要控制學生的學習或強迫他們理解某物時,他們會非常的痛苦和擔心。一個真正用心思考的學生,他們之所以覺得學校難熬的原因,不只是老師所教的內容都沒有意義,更因為老師總是說得頭頭是道,讓孩子自己覺得有問題。教師可以少講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
四、要增加適當的激勵機制
我們不能否認,所有的孩子都渴望成功,但是我們對成功的意義是否有相同的理解呢?其實就像“失敗”一樣,“成功”也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觀念。這兩個觀念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不可分割。想讓孩子們不經歷“失敗”,就愛上“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不應該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并且“成功”不是永恒。“成功”意味著克服障礙——包括突破消極的想法與觀念。即從“我不能”變成“我能,我可以辦到”。所以對于孩子的“失敗”和“成功”應該都進行激勵。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政治學中經常提到價值觀決定思想觀念,思想觀念決定行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關注的是近期易于實現的目標,想的僅僅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名次和地位,那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然將目光聚焦于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聚焦于如何提升學生的應試水平和考試成績。現在相當多的學校的教育方式恰恰如此。如果關注的是孩子長遠的發展,那就應該將目光聚焦在孩子的身上,以孩子為起點設計課程和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熱愛學習、渴望知識、追求新知的心態,以便使他們能夠學習任何自己需要的知識,這才是成功的教學。
篇七: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孩子為何失敗》是的作者是美國教育改革者,美國當代教育改革之父霍特的作品,這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日記寫出的第一本書。
讀了這本書以后,對書本的內容有一些感想:孩子為什么失敗,我想關鍵在于無效的學習。孩子在課堂上運用策略保護自己這一舉動就能夠說明學習在他們心中是件讓他們倍感恐懼的事情。因為家長和老師都相信通過學習孩子會變得聰明,而未經孩子的同意就強加一些意念在他們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縛恐懼感便產生了。孩子來學校上課只是無奈而被動地服從家長的意志。他們在學校的任何表現也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已,有點行尸走肉的樣子。
霍特先生的學生馬朱莉在他叫學生舉出p結尾的動詞后,激動的叫起來“我做不到”。霍特起先不知道她為什么如此激動,后來通過慢慢詢問終于知道了馬朱莉根本不知道動詞的含義而只是一味地跟著老師的步驟在想問題,而這些問題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慌。像馬朱莉這樣習慣聽命與老師的安排、習慣聽取老師給予的答案的學生在中國傳統教育的課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師一邊念四書五經一邊講解,學生只需要聽著然后回去背誦。這中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無形中規定了師生的關系——生服從師。這種關系是機械學習的問題所在。雖然現在很多教師都想改變課堂上的師生關系,但是很多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于是關系一旦約定俗成便很難改變,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樣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像馬朱莉這樣機械地跟著老師走的學習是沒有內質的,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根本沒有她自己的思考存在。她就想是流水線上的員工機械地操作著。艾米麗也是個操作工,她背單詞時總是不去看單詞而隨便拼一個,而后也不去驗證是否符合發音規律,更無論說將拼讀與意義聯系在一起。在我們班上也有著這樣的學生,他們有口無心地讀著語文課文,結果在要求背誦課文時便總是疙疙瘩瘩的;他們也會有手無心地抄寫著我劃給他們的詞語,結果有些學生寫出的字是形似而已,拼出的拼音總是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總之楊相百出。這種機械行為主要在于缺乏“思考”,進而缺乏“理解”。我觀察過我們班的幾個聰明的'孩子,他們不僅字寫得好而且很準確,背書時也是一字不錯。也就是說這些做得好的孩子并不是贏在多花了時間上,而是想霍特先生說的是贏在了里自控能力上,他們知道自己如何掌控自己的態度以及知道要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說要想在學習上略勝一籌就必須有自我意識。
學校生活往往不適合那些善于思考的學生
霍特承認,身為老師,他經常會以為自己和學生的興趣基本上是一致的,他覺得學生們端坐在教室里聽課是渴望學習,后來他才認識到,學生們來上學是情非得已。學生們上學的心理就像上醫院一樣。雖然醫生強調他所開的藥方對這些孩子具有特殊功效,但這些孩子所想到的卻是藥味苦澀,效果不彰,說不定還對身體有害。
在書中,霍特闡述了自己的教學理想:創設一個自由的課堂,學生們沒有思想負擔,就像他們小時候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求知欲。對于一個教師來說,這是最重要的任務,要讓學生感受到這個世界有趣、令人激動的一面,同時要讓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透明的,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是孩子們的另一個家,一個隨時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的家,這里是學習的天堂,而絕不是禁錮孩子們的地獄!
篇八: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孩子為何失敗》一書是約翰·霍特根據他的教學日記寫出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約翰·霍特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種種問題,可是現在這些問題正在我們周圍發生著。這本書雖然在講孩子為何失敗,其實本質上不正是在探討老師為何失敗或教育為何失敗嗎?正如書中所說的“我們不應該認為學校是強迫學生聽話做事的地方。如果學校只是教導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那我們實在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們的教育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我覺得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可是縱觀我們的課堂,很多時候學生無奈的`被教師牽著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們沒有想法,是教師不給他們有想法的機會。所以我們的課堂首相要給孩子自由,要在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給學生思想、言語和行動上的自由。那么首先表現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少講。我們作為老師的,總是怕學生學不會其中的知識,總是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講解著重要的內容,其實不知道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有的時候孩子只要自己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下,也許有些問題都能理解。可是我們的教師總是把東西嚼爛了再喂給孩子吃,好讓孩子只要張口就能把東西吃下去,就能一手營養,殊不知這種行為漸漸地會使孩子失去了咀嚼東西的能力,那么長此以往,思考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了。其次,課后教師也要給孩子自由。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讓孩子也有發言權,當然不是隨便的瞎說,而是有針對性的發言。有的孩子已經掌握了知識,可是教師卻仍然要孩子抄寫好幾遍,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教師也要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決定自己的作業,從而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可以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世界形成自己的認識,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學習以及生活。
教育并不僅僅是教師一人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座位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應該呵護孩子的好奇心,給孩子提供最大限度上的自由,讓孩子能夠自由發揮,自主探索,那么孩子才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