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戲》精彩片段賞析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于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于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社戲》精彩片段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社戲》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文學作品就是一個藝術形象——透過語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復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個生命世界,一個情感世界。而文學賞析成了許多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課。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關于《社戲》精彩片段賞析,歡迎閱讀!
魯迅的《社戲》寫于1922年,是文中的“我”回憶孩提時所看過的一場民間戲,一場生平最難忘、最好看的戲。文章的引子說了“我”在倒數上去的20年看過的僅有的兩場戲。兩場戲都是在北京看的,而且都是“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第一場是初到北京時,聽朋友說北京的戲最好,因此去看。
到戲園以后人很多,沒有座位。發現中間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卻被告知“有人,不行!”座位留著,卻沒人來坐!后來被一個辮子很光的人領著找到了“座位”,卻是“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更聯想到了私刑拷打的刑具,因此離場而去。第二場是一場為湖北水災募捐的公益戲,而且出場的多是名角,因此決計去看。因為事先聽說舞臺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拖延到9點才去。到后才知道已無座位,只得遠遠的擠在人堆里看。一來因為向一位陌生胖紳士請教名角姓名被投以鄙視,重傷自尊,二來因為久等名角“叫天”未出,加之戲場嘈雜,處境不堪因而離去。從戲場出來后覺得“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足見戲場之沉悶。“我”因為看到一本評論中國戲的日文書,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由此想到了“我”孩提時在野外看過的一場民間好戲,引出“社戲”。“我”小時候每年在掃墓完畢后都會跟母親到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橋村去住幾天。這地方雖小但對于我來說卻是“樂土”,因為在這里不但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又可以和伙伴們做許多有趣的事。在這里有一段有趣的敘述“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但“我”第一盼望的卻是到離平橋村五里的趙莊去看戲。在“我”十一二歲的這一年,看戲的時間雖然等到了,但卻因為沒有預定船只,無船去看戲,“我”急得要哭。“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句巧妙的寫出了“我”的難過和羨慕之情。吃過晚飯后朋友們都高興的在講戲,只有“我”在一旁獨自難過。聰明的雙喜想到了主意:“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但母親和祖母卻不放心。聰明的雙喜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于是我們得到了看戲的允許,一哄的出了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句傳神的寫出了“我”由悲轉喜的心情。“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
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寫出了一種出發的輕快的旋律。“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一句寫出了船行之快。“我”的心情十分急切,誤把松柏林當成了趙莊,漁火當成了戲臺,笛聲當成了歌吹。“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寫出了夜的寂靜。“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試想濃濃的夜色,遠處燈火輝煌的戲臺可不正像仙境么?阿發早就料到船近不得臺旁,只能遠遠停著看。“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沒有空地呢”一句寫出了“我”可愛的個性。“我”們一開始看到的是一個黑的長胡子的人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但那晚鐵頭老生卻不想翻筋斗給“白地”看。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進去后,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一句傳神的寫出了由于戲的不精彩“我”已打瞌睡了。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那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算是最好的一折了。由于老旦的登臺,雙喜提議回家,大家都贊成。“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一句生動的寫出了伙伴們駕船技術的高超。搖船的伙伴疲乏力盡,桂生想到了偷羅漢豆煮吃。在偷豆時有六一公公家的和阿發家的,阿發比較后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豁達的胸襟,實在不簡單。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這可見雙喜的聰明。吃完豆后,雙喜擔憂用了細心的八公公的鹽和柴,他一定會知道,且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這足見這群孩子的頑皮。最后我們順利的抵達了平橋,但卻見母親久等在橋下,這可見母親十分擔心。文章的尾聲部分講了偷豆后第二天的事。八公公雖然沒來找麻煩,但六一公公卻來了。但當得知是請客時卻轉怒為喜,還送了許多給母親和“我”。“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文章結尾一句成段,點題。全文結構緊湊,安排合理,語言生動,是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
賞析
一、整體把握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后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后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于為他人著想。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么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伙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么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于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么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于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夸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
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月下歸航寫了眾小伙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山為什么說“踴躍”?)
3、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么還要“感激”?)此題意在讓學生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
“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臺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里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夸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內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容太多,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么?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不妨開一次小組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此題意在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回答。
教學建議
一、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為重點。有觀點認為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禮教、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這種看法有些偏頗,教學時應避免。
二、有些問題,如小伙伴們“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現在的道德觀衡量,學生可能不理解,教學時要適當引導和講解。
三、可以學習本文為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開展語文活動。
主題思想
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
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里丑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系。城市劇場里喧鬧嘈雜,擁擠不堪;名角擺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紳士目中無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氣,使“我”苦不堪言。“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作者用這段話總結了第一部分描寫的內容及內心的感受,最后進一步強調對于都市京劇舞臺的告別:從此“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說描寫的視角是“我”對都市戲園情景氣氛及人際關系的厭惡和不滿,重點落在“我”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評價上:此種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不適合于“我”的生存。
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這里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際關系,有美的人情意味。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掘蚯蚓釣河蝦,飽餐一頓,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燒吃羅漢豆的活動,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這里的寫景敘事繪人,同樣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審美追求:向往熱情友好、淳樸溫厚的人際關系,懂憬正直無私、美好和諧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作者抨擊都市劇場,盛贊農村社戲,所潛心抒發的正是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憎厭。
通過“我”在京都看京戲柵在農村看社戲兩種情景、兩種感受的對比,表達了“我”對熱誡友好、平等和諧的人情人際關系的向往。
藝術特色
⑴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后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么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于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⑵圍繞中心取舍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并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⑶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于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里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⑷語言生動簡練,富于表現力。“我”未能去趙莊看戲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簡練而又具體的語言真切地寫出“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句夸張的話,生動地寫出“我”如愿以償的喜悅。
⑸用筆的濃淡疏密,即詳略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作者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地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略寫又不是作籠統地交代。
⑹對比強烈,寓意深刻。《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使“我”感到“不適于生存”。看過戲之后,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白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看過戲之后,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關于《社戲》精彩片段賞析】相關文章:
西游記精彩片段02-14
《朝花夕拾》精彩片段欣賞12-15
中考滿分作文精彩片段07-20
讀后感小學英語教學精彩片段和課例賞析09-30
中考滿分作文精彩片段摘抄07-24
《海底兩萬里》的精彩片段段落02-08
人物片段作文10-22
片段_650字01-21
生命因夢想而精彩勵志作文賞析11-12
社戲的學生讀書筆記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