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天佛國的作文范文
普陀,這座海上仙山因為佛教的發達,被稱作“海天佛國”。普陀還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這里名為普陀山,實為海中的一小塊獨立的陸地。隔海遠遠望去,普陀山在飄渺的海霧中呈黛綠色,使人未到普陀就能感覺到這里那種宗教的神秘。在我的腦海里,對那蒼茫迷濛的小島,就幻化出無數傳奇的故事。
小島很熱鬧,人聲頂沸。但是,游人中也有的人一臉的嚴肅,仔細一看,多為混雜在游人中的中老年婦女,她們三五成群,清一色穿著棕灰色的朝服,背著臘黃色的香袋,步履蹣跚,不茍言笑,那種極虔誠的神態,讓人不敢破壞了這莊嚴肅穆的氣氛。
我獨自欣賞著這美麗的小島;青灰色的海浪,濕絨絨的綠草,遠處的山峰隱藏在海霧中,遍布全島的幽洞奇石被包裹在蔥郁濕潤的樹林里,那本來就恍若隔世的古剎琳宮,在海霧的籠罩下傳出陣陣深沉的佛鐘,使這小島更顯得撲朔迷離。
我懷著極為復雜的心情;有對小島的美景和宗教的好奇而產生的愉快,有對人們對宗教、對佛與菩薩那種虔城的大惑不解而攙雜著的幾分壓抑。這時生性多思的大腦便不聽指揮了,我的腦海里浮想著我曾經看過的幾本佛教書籍,思索著佛教,不,是宗教為何能對人們思想造成如此的巨大影響。
佛教認為:現象世界是“思想”和“業力”造成的,無盡的因果網絡構成了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處在成往環空,生老病死的無常變遷之中。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要人們經過“修行”,從而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達到涅槃寂靜的“彼岸”。佛教的這些思想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民眾來說無疑是一種望梅止渴。難怪我在許多的寺院、廟宇里見到那些對宗教最虔誠的人多數都是婦女和老人,這些人要么就是文化不多,要么就是被生活折磨得沒了自己的個性和思想,在人性本能的趨勢下就信了宗教,你從那些信徒迷茫的眼神中就能看出來。
鐘聲從古老的佛殿中飄出,帶著幾分哀傷。高大而又陰森的殿堂里,只有端坐于佛殿正中的銅鑄的釋迦牟尼和掛在殿堂兩壁的觀世音畫像,在搖弋的燭光中閃爍著光輝。兒時讀過施耐庵的《西游記》,當是時,我對那充滿慈悲與智慧的觀世音菩薩真是崇拜有加,但是這種崇拜感隨著年齡的增長,也隨著對宗教的一知半解到逐漸有所了解也漸漸地消失了。我走遍神州大地,到處都是宗教建筑,幾乎每到一地,寺院、庵堂都是游人如織,這種“文化古跡”對于許多游人來說不能不說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那些匍伏在紅黃綢緞蒲團上虔誠的.跪拜者,一邊朝拜,一邊口中喃喃地念念有詞,眼神里流露出無限的真誠。偶爾,身穿灰色袈裟的小和尚為那些跪拜的人們敲一陣木魚,誦一段經文。在這些朝拜者的心中,也許他們的痛苦,他們對佛與菩薩的希望與祈求都隨著那木魚聲,誦經聲,隨著那縷縷淡紫色的香煙,穿過殿宇幽深的拱頂,一起升到了沒有任何痛苦的另一個極樂世界。
可以肯定地說,那些對宗教最虔誠的信徒,他們或是她們對宗教也許一無所知,對那遙遠的佛祖釋加牟尼也許概念全無,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對佛祖,對宗教全身心的信奉。我有時也在想,這些信徒們的心靈此刻在他們的佛祖面前也許是清靜的,是啊,在這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里,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間不平事,每個人一生要經歷多少痛苦的生離死別,誰人的心境又能說是清靜的呢。就連那學富五車的鄭板橋不是也感嘆:“難得糊涂”嗎。宗教能讓人們達到這種境界不也是一種極大的功德嗎?
我飛揚的思緒被眼前這種圣潔的氣氛驅逐出來了,我也感到此刻我的思緒與這里的氛圍有些格格不入。
幾乎所有的寺院都有“游人止步”的牌子,現在游人都是花了錢進來的,越是這種地方越是想看個究竟。這不,我就進到了一處掛著“游人止步”的內院。這里是修行者的寢室,里邊寂然無聲,一位清瘦的老和尚坐在屋角的小木凳上吃飯,也許是出家人行善積德的本能,見我進去也不驅逐我,只是旁若無人地自顧自地吃著。我想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對佛祖的理解,但是,我無論如何也走不進他們的內心,因為我不是佛門中人,他門對我不感興趣,還因為他們是“六根清靜”的人,我卻是凡夫俗子,不同道,無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