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以紐帶為話題的議論文
有關以紐帶為話題的議論文1
紐帶有很多,血緣、地緣、共同的理想、經歷、利益等,都可能構成“紐帶”。但整體上來說,所有紐帶可以分為義、利、情三類。
所謂義,就是共同的信仰、理想、信念;所謂利,就是共同的利益。義、利都可以凝聚人、團結組織,但義凝聚的組織與利凝聚的組織,是否哪個更高尚、更有效,二者又是否截然對立,即所謂“義利之辯”,是兩千多年來儒家的核心命題之一。
儒家高談義理,看不起利益。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大概意思是君子都是靠信仰、理想、信念的紐帶團結在一起的;小人都是因利而聚、因利而散,說的好聽點會舉商人的例子,難聽點比如搶劫團伙、盜竊團伙。這頗有點像德魯克講的知識型員工與勞動力,前者追求自我實現、自主權、工作價值與意義;而后者就像機械,加多少錢(油)干多少活,因為利益大家才聚合協作。
孟子、朱熹都是孔子的信徒。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談什么錢啊,有仁義就夠了!宋儒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天下事,不是義,就是利,非黑即白,你到底選哪個?
好在有墨家,墨者多來自當時的社會下層,即農工商,沒那么“高尚”,注重經世致用,它們認為“義,利也”,主張義和利是一致的。墨家缺少傳人,不過宋代永嘉學派樹起了功利之學的大旗。宋代學者葉適說:“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你們儒生不要太迂腐,這所謂的“義”,說到底還是利的交換。
那么,市場經濟中,以企業的眼光怎么看義利之辯呢?在凝聚一個團隊、建設一個組織時,如何處理義和利呢?
首先要拋棄義利二元對立的想法,保留灰度;其次要除去義、利二字自帶的道德光環,不要覺得梁山好漢立了個忠義堂,就比打家劫舍的團伙更高尚。我們要承認利的正當性,有時候真小人比假君子要可愛,而現代社會契約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利的博弈。亞當斯密還認為,市場競爭中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像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無意之中促進了公共利益”。
我們對人性應該有一種灰度的看法,人性本質上沒有善惡之分,人可善可惡。孔子一派對人性太過樂觀,“人之初性本善”,好像君子天天聊點信仰、理想當飯吃,知識管理者天天喝知識就能活。
在企業管理上,不妨采用一種工具理性的角度看待“義利之辯”。對已經“吃飽”的人,強化共同的信仰、理想、信念紐帶;沒“吃飽”的,要強化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利益的紐帶。
義、利之外,還有情。愛情、親情、友情、歸屬感、榮譽感、團隊感等都屬于感性的層面。毫無疑問這種共同的感情紐帶,是維系一個組織和團隊的重要力量。孔子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所以古代一些官員在守孝三年與朝廷需要之間,常常難以抉擇。但古代法律在情與義之間是有決斷的,它可不鼓勵大義滅親:“親親相隱”是古代刑律的一項原則,親屬之間有罪應當互相隱瞞,不告發和不作證的不論罪。蘇聯曾經發生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告發“思想犯”,實際上是摧毀了感情這一紐帶,家也就毀了。對于一個團隊,共同的經歷,尤其是苦難經歷、危機經歷,常常能培養長久、深刻的情感。
我們觀察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組織、團隊、行動,都受益于義、利、情的紐帶。比如長征,義的紐帶是革命的偉大理想和信念;利的層面是跟著走吧,跟著走或許還能活下去,有口飯吃;情是對戰友、上級等等的感情,畢竟都共患難同生死過。
利、情,是人的天性;義,是人的神性所在。尊重人性,致力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感情、共同的信仰這三個紐帶,組織一定可以保持團結、緊密,并持續發展壯大。
有關以紐帶為話題的議論文2
紐帶指的是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都需要紐帶。
我們人類不斷在創新,在進步,紐帶就像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將人和人,國與國,連接成一個地球村。我們依賴的便是這樣的紐帶關系,有時血濃于水,有時唇齒相依,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作為渺小的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也難免會和這個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是社會將人和人之間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巨大的關系網。你情愿也罷,不情愿也罷,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這個社會,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約束。
我們可以獨自上學,獨自回家,獨自吃飯,看起來,是獨立的,和這個社會沒有多大的關系,誰離了誰都可以。其實,不是這樣的。讀書的時候,我們手里拿的書,是工人們辛辛苦苦印刷出來的;回家走的路,是工人們辛辛苦苦鋪出來的;吃的飯,也是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變成香噴噴的米飯,沒有誰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就連《瓦爾登湖》里的梭羅,也是時不時和外界發生聯系,并不是真的與世隔絕的。
記得有次,我對朋友說:感覺自己沒家沒愛,孤魂野鬼一樣。也收獲一些友誼,但虛無縹緲,可有可無,能落到實處的沒有。有時,覺得就是一個孤兒。噩夢中醒來,發現,可以傾訴的,只有慘白的墻壁。父母不能,朋友不能,別的人更不能。很多時候,都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這個世界有什么關系。
但是,仔細想想,并沒有這么孤獨啊。每天平平淡淡,可能覺得孤苦無依,形單影只。但真有什么事情的話,也會收到滿滿的感動。平時,也會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頻率的聯系。雖然沒有見面,但是,牽掛著彼此。好像有一種無形的`紐帶,將我們緊緊串聯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讓感情這種虛幻的東西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們時時刻刻感到被愛包圍,也樂意付出自己的愛。
我們要共同承擔起義務和責任,維護好紐帶關系,讓人和人之間不再那么疏遠,讓這個世界充滿愛的痕跡。讓我們緊握這條愛的紐帶,珍惜世間所有的溫暖,收獲一個又一個美好吧。
有人說,成功要靠機遇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有人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這兩種觀點雷同,都是強調了人們從事某種事業,要獲得成功的兩個必要的條件。
但是,人們是不是有了一定的機遇和執著,就會有創造,有成功呢?
一種人認為,金誠所致,金石為開,所以一直一直在努力,那么創造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反對者說,沒有機遇你一輩子努力也出不了頭,這就好比姜太公釣魚。
是機遇造就了成功,還是努力造就了成功?一時反而成了矛盾的統一體,成了糾纏不清的謎團。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楊振寧先生如雷貫耳,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是創造與成功的典范。恰恰在不久,他參加了浙江大學的百年校慶,恰恰記者問了他一個我們正在探索的問題:人們怎么才能獲得成功?
楊振寧先生是這么回答的:我們要想成功,第一要有機遇,第二要了解你從事的事業的尖端和你自己,第三就是個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
記者又問楊振寧先生,“你是不是總是成功,而沒有失敗過?”
楊振寧先生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是的。我失敗過,而且失敗得很慘。我在美國讀過一年半的研究生,搞實驗物理。但是,我天生動手能力差,我搞的實驗失敗了。所以我轉而搞理論物理的研究,后來我成功了”。
從楊振寧先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總結出來,楊振寧先生的總結的成功:一是機遇,二是智慧,三是努力。
試想,如果楊振寧先生不那么客觀地評價自己,不進行實驗物理的研究嘗試,他怎么能重新審視自己,重新選擇自己所要涉足研究的領域?他怎么能遇到致使他成功的機遇?
同樣,法國科學家別涅切克要不是細心地留意實驗中一只燒杯掉到地上,沒被摔碎的現象,沒把他看到一輛客車發生車禍,車窗上的擋風玻璃碎片劃傷了司機和乘客那篇報道,加以聯系,深入研究,他能發明出新型材料制成的擋風玻璃嗎?不能。
成事在天,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就得等待上天的恩賜;說到努力,我們就只管強調堅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巧,需要動腦,需要智慧,如果不發揮自己的智慧則那種努力就是盲從,蠻干,那就會南車北轍,越努力,離機遇越遠,離成功越遠,反而離失敗越近。因為它背離了真理和事物的客觀規律。
所以說,智慧是維系機遇和努力,獲得成功的紐帶。
【以紐帶為話題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以紐帶為話題的作文06-16
說紐帶議論文08-01
以紐帶為話題的作文800字(精選25篇)07-13
說紐帶議論文推薦01-03
關于說紐帶的議論文06-07
以家教為話題的議論文06-04
以水為話題的議論文06-04
以逆境為話題的議論文06-18
以教育為話題的議論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