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看隨遇而安議論文
“隨遇而安”,這是一個人們非常熟悉而且經常使用的概念。它告訴人們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要求人們在任何的環境中都能樂天知命,安于現狀,與世無爭,悠然自得,沒有更高的要求,感到滿足。
因此,有一些長者經常以教訓的口吻指責一些對這也不滿、那也不滿的小輩說:“何必對自己過不去呢?何必經常自尋煩惱呢?看我,生活得多自在。知足者,常樂也。”
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不少人經常用“隨遇而安”作為自己與世無爭的座右銘,希望自己安安穩穩,希望他人不要前來打擾,平平寧寧地走完一生。問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得到的回答是:“何必呢?不爭,也不錯,生活得蠻不錯。”
“隨遇而安”,這個詞語看上去是人們適應生活的一種“態度”。此所謂“態度”分兩種——積極態度和消極態度。其實也相當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么,“隨遇而安”屬于哪一種生活態度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觀點是:有積極的一面,但消極一面占據大半,因為它的本質就是:“滿足現狀”和“不思進取”。
先說它積極的一面。
當看到自己的目的難以達到時,人們可以用它來抑制不切實際的欲望。當人們缺乏適應、創新能力時,可以用它作為“阿Q精神勝利法”來化解內心的矛盾,達到心理平衡,解除欲求不滿帶來的痛苦,這類人不會自尋煩惱,更不會自我折磨。
在競爭非常劇烈的情況下,它還可以使一些人將它作為退出競爭的“理由”,減少人際關系之間的部分沖突,他人因為看到這類人不構成對自己的利益威脅,也就不會來挑釁、尋事生端。
因此,“隨遇而安”絕對不是絕對的消極。
然而它消極的.一面也不容小覷。
生活中的隨遇而安大量地反映在下述情況中,充分顯示出它的消極作用。
例如,對于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成員來說,如果其成員缺乏競爭心理,對生活、對社會沒有更高的要求,都滿足于現狀,都隨遇而安或知足常樂,一個社會怎能有生氣?一個社會怎能才發展?中國是一個文明大國,但綜合發展卻比較慢,為什么?國民們太知足常樂了,在我們社會的成員中具有隨遇而安的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而不思進取,沒有創造,社會就不能進步、不能強大,因而落后,而落后總要挨打。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如果其成員都采取諸如隨遇而安的中庸之道,都采取“現在比過去好一點就知足常樂”,都采取安于現狀的夜郎自大、坐井觀天的“謙虛”,那么,如何形成一個積極進取的民族文化心理環境?如何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對于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如果他們的心態都是“小富則安”,沒有足夠的、持續的向上動力,沒有足夠的與他人競爭的勇氣,沒有積極的進取心,沒有大膽的創造精神,這個人的聰明才智怎能有所發展?將隨遇而安作為自己生活的信條的人,實際上是在扼殺自己充分施展自身才能的可能性。在我們國家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隨遇而安就是在“安貧”,就是在盲目縱然自己的依賴心理,于國于家的發展都是弊大于利的。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隨遇而安”好象就是“知足常樂”。其實這是一個思想誤區。“隨遇而安”是以上詳細分析的情形,而“知足常樂”就絕對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二者是萬萬不可等同的。
一個在人格上注意不斷自我完善的人,就會永遠有一股使不完的向前沖勁。這樣的人是決不會隨遇而安的。
【我看隨遇而安議論文】相關文章:
隨遇而安議論文06-07
隨遇而安議論文07-02
關于隨遇而安議論文(精選44篇)04-18
我看煩惱(議論文)09-04
我看孟子的議論文06-12
我看寬容議論文01-22
高三隨遇而安議論文800字(通用24篇)10-14
我看追星現象議論文11-19
我看網絡語言議論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