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精選25篇)
相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特別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優秀的議論文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
天地浩大,何為有用?或許是干渴之至時一杯清潤的水,或是疲憊不堪時一張舒適的床,或是金錢,或是榮譽,或是名利?但我認為這些都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人。我想我更需要那些“無用之物”,它會是自己精細栽培的花,是閑來無事時繡的錦繡山河,是小巧精致的手工,是名垂千古的詩詞歌賦,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我常立于窗前,窺望遠處的飛鳥、竹林、斜陽;哪一只小貓又不慎跌入魚塘,擾了一池清靜,又爬上岸來,哆嗦著打了幾個噴嚏,到陽光下去晾著;哪一朵花又在不經意間綻開,似有“啪”的脆響,又是一點美好的出世;哪一片云又遮了太陽,灑下片片陰涼,卻很快逃走了。我從未想過用相機、用畫筆、用文字記錄這一切,我只是呆呆地,或者說是癡癡地,凝望著這些美好。
只是凝望而已。
但在這久立凝望之中,卻讓人將心中的雜質沉淀下來,整個人有如被清泉洗過,分外清爽明了,再大的委屈在此刻也顯得那么渺小,因為呈現在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派祥和啊,我又怎么忍心讓自己的不適擾了那涓涓流水、啁啾鳥鳴呢?
有人笑我愚笨,將大好時光浪費在這無用的凝望上;我卻笑他無知,他難道曾見過那些山水美景,曾見過那些恬靜與美好?
放眼望去,有遠處廟宇入眼,明亮的黃色墻面格外扎眼,琉璃瓦在烈日的灼灼照耀下熠熠生輝。而到了斜陽殘照時,世界又有另一番景象:稻田里是收割后的粗硬短小的桿兒,老牛緩緩踱著步,草垛兒吸收了一整天的陽光,正散發著熱氣,誰家的菜香四處游動,引來幾只貓狗。夜色中的山丘別有一番風味,高處有菜畦,低處有竹林,山下有水塘,初時卻看不清楚,直到月光傾瀉,便有一種“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感覺生發出來,酒未入腹人已醉。
這無用的凝望,卻使我獲得了別樣的欣喜,目光之所及,便有了我留下的印記。它讓我釋然,忘卻所有悲哀,只一心投入到自然的靜謐美好中去。何為無用?此為無用,但這無用,卻勝似有用。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
《水滸》中的“智多星”,名喚吳用,諧音即無用。我總是隱隱地感到其中淡淡的戲謔感,再一想,卻又想到另一種意味:無用并非無用。只是看待無用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已。
中華漢字,千變萬化,總攪得人有些眼花。但那又何妨?它若是真的無用,又怎會有上千年的的歷史,從古代流傳至今呢?若不是拉丁字母的傳入,與其相比較,又怎會顯出其繁雜妙趣?然而,中華漢字,大宇包舉,磅礴雄渾,又怎輸于拉丁字母的“小蝌蚪”?又怎會無用?
電腦的普及帶來的是對手書寫世界的摧殘,越來越多的人打字速度越來越快,手寫速度越來越慢,而且提筆即忘字。因此,有人說“生僻字”無用,有人說“手寫字”無用。吾用“無用”,撰文駁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千百年前的《詩經》中多是這類詩。而“蒹葭”或許就算是一類生僻字了吧。所謂“蒹葭”,即是蘆葦。很多人寧愿寫“蘆葦”二字,也不會寫“蒹葭”二字。這就是“無用”?這就是“生僻字”?只是沒有人去用罷了,“無用”只是無人用。
“一語成讖”,或許許多人見過多次,卻永遠只記得“一語成X”,而且往往只知其中的.不祥,不知完整的含義。這樣一個連讀音、意思都不清楚的詞,又有幾個人會用、敢用?與其寫“一語成讖”,不如寫“一句話預見了未來的不祥的事”。所謂“無用”,大概只是無人敢用吧。
很多詩詞歌賦中的詞,在歲月中淘洗、沉淀,又被打字的泥石流掩埋。饕餮、貔貅這些上古神獸的名字也不例外。該拿什么去拯救這些“無用”的生僻字?
我不知道。生僻字或許無用,但它們若被放進詩詞歌賦文章當中,又怎不會熠熠生輝?朗朗上口的中華漢字,在歷史滾滾風塵的淘洗后,留下的是漫漫滿滿的精華!現代的人們追求的是快節奏、高效率、語言直白精準簡練,或許這是源頭吧。在文章中寫“蒹葭”,別人只以為是為了增加古典氣息,不懂者半天才知蒹葭即蘆葦還可能嫌作者賣弄——他們早已忘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些粗獷中帶有細膩的、藏于漢字中對自然萬物的贊美吧。
所謂“無用”的生僻字,并非無用,只是片面之詞罷了。而吾所述,也僅是一己之詞,只見漢字并非無用耳。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3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人的思想也漸漸隨著數據的快速更替發生了轉變。
昨天的報紙,無用,丟掉;舊的軟件安裝包,無用,丟掉;過時的硬件被換下來,連收購的人也不要了,丟掉……人們習慣了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情,可又覺得自己內心空空如也。也是沒有辦法,不適應時代的東西終將被淘汰。
一個退休的程序員有一天發現自己的程序不再為世人所理解,新的編程語言和更好的算法取代了他,他的那串無用的代碼將沉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令他不免感到深深的傷感。
為了更快地奔跑,我們總是要丟掉一些東西,到后來我們甚至忘了當初為何出發。我們拼命地裝上我們自認為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無能。
人類的物質生活總是在不斷提升,可精神文化卻被自己吞噬。他們太“能干”了。有了杜比7.1聲道的家庭影院誰還去聽口技呢?有了炫酷的3D打印,我們還需要篾匠嗎?
我們看似很能干地拋棄無用之物,其實是自己的無能。
傳統文化精神里蘊含的民族文化看似古舊無用,卻能夠還原人的純真,帶給人靜謐與美好,成為人們在高速發展時代中的定心劑。
我現在具有的一種淡定從容也許是小時候受過書法教育的熏陶。當時不是為了考級加分之類的實用目的去學習,而是出于簡單的喜愛。一切都可以慢慢來靜靜走。可以獨自慢慢地研墨,找到自己舒適的濃度,而不是直接用現成的。可以自己隨意地練,而不必拘泥于一兩本帖子。不用擔心自己寫壞了、寫錯了,因為我又不是要像那些名家用頂好的金紙然后題名蓋印裝裱拍賣的。一切隨心,安靜,平和,感受筆尖每一根狼毫的流動,體會色彩在紙上緩慢滲透的自然。那時候人和事很慢,不用想太多的事。現在想來,更覺此無用遠勝那些世俗眼中的有用之物。
每一種事物總有它產生、存在、消失的道理,沒有什么是無用之物,因為它們或多或少在歷史上起過推動作用,給一個時代留下過寶貴的文化記憶。也只有無能者才會徹徹底底地拋棄他們。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4
僧人禪坐參經,道士打坐靜心。靜心悟世不能幫助他們獲取金錢榮譽,卻讓他們已無用之境避有用之財,以有用之界漠無用之富。尋無用之事化有用之心,化有用之財為無用之身外物。簡而言之,就是保持心境,在獲取有用之物的同時克己。
我曾閱《道德經》、《菜根譚》,其中之語尚不適今日之世,因其單純美好,只可用于空想社會主義中,可謂無用之物。我亦讀過《我不是教你詐》全集,教我防騙防欺。對應來說,則是有用之物。然世道人心由善至惡,由惡及偽善,由偽善到半善,終究是在邁出“理想”的步伐。其中“善”助己助人,“無為”以防受欺而怒,而《論語》的德更可感人,愛人愛己。由此可見,有用之物利于入世,無用之物利于煉心。
而所謂萬物皆有其用之處,可見無用之物亦有用,煉心亦是有用。而有用之物貪多嚼不爛,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難免讓自己都變得不倫不類,這豈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了沖突?我好食美味珍饈,我也曾討好他人分我一杯羹,但現在我并不如此,我認為自己的份額夠了何必去貪別人的?而這就源于觀念與心境的.力量。若是比到社會,那些貪官聰明地、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大把大把的鈔票。鈔票既是有用之財也是無用之富,貪來卻不敢用,反倒連累一家。
故此,我們與其無頭無腦地去追尋有用之物,不如也騰出空間尋無用之物。這并不是看看書這么簡單的,重要的是要化之為自己心境的有用的一部分。對于有用之物,我們若是被其蒙蔽了雙眼,亂了心智,則是無用了,甚至有害。那又何必去尋呢?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所謂有用之物便不那么重要了,則可以平和心神。如莊周可舍官位財富,名利什么的又何妨呢?若北冥為生之苦海,那就化鯤為鵬,展翅高飛。
尋到無用之物為有用之物,化有用之物成身外無用之物。如此,在苦海上泛舟,黑色的波浪泛起卻觸不及你的衣襟,尋來微風,也能化為前進的動力,終將渡苦海、及彼岸。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5
我唱歌,然而并沒有人認為我的歌聲美妙。
可我依然唱歌,大清早走在校園小徑上頂著風吼《混沌》,中午吃完飯回寢室前哼一曲《千秋月別西楚將》,晚上熄燈前站陽臺上再來一首《風起天闌》,人生哪,也不過如此。
唱歌是為了什么?娛樂自己,放松一下身心罷了,卻偏要有人硬說什么“唱不好聽就別唱”之類的話。仿佛我吃山竹正吃得起興,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帶皮吃水果是對水果的基本尊重,然后硬逼著我整個吃掉。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會受歡迎,然而當你唱歌唱得不如人意時跳出來焚琴煮鶴的人卻比比皆是。
真是件怪事。
唱歌撫琴做得再好又能如何?登上某某舞臺成為人生贏家?從此康莊大道一往直前?就算真的名動天下成為一代絕唱看,終究不過寂滅于時間的浪潮中,只落得后人嘆一句“廣陵散就此絕矣”,人生的大部分樂趣,若多加了點有用無用的紛爭,便索然無味。
其實人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無用的,無用的閑談,無用的課外書,無意義的偷懶。哪怕是目前看來最有用的學業,將來也不過一紙文憑。誰也不知道多年后這些知識會不會被逐一推翻,當年那雄心壯志五年后還是否有吸引力。人生在世,基本上都是無用之事組成了一生。
所以何必太過糾結一件事有用無用呢?人生苦短,快樂而有用的東西本不多,剩下的大多是有趣卻無用的事。若任我選,我就愿做個劇本里的小人物,被編劇和主角都遺忘。做那個《醉翁亭記》中“負者歌于途”的`負者,負著世俗的擔子走在人擠人的康莊大道上,忍不住就一曲歌盡悲歡,路過的一個衣著體面的醉漢瞇著眼望著我,大筆一揮,便在一篇千古奇文上留下了關于我的只言片語。
五個字,足矣。
我便是這樣一個無名的歌者,僅此而已。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6
胡塞尼在《追風箏的人》中寫道:為你,千千萬萬遍,哪怕遍體鱗傷,也要義無反顧。人生,不是只做有意義的事。
而對于我們來說,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用之事,不必像哈桑般受到傷害,相反,那些無用之事可能正好是一帖療傷之藥,是生命旅途中最美好的點綴。
我想起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卷柔軟碎花布。絨棉已熨貼在花布上,而我所要做的便是把它縫成錢包。這便是我們在技校的實踐活動。三兩好友圍成一桌,五色的花布在桌上鋪開,針尖晶瑩的光芒牽引著彩線上下翻飛,勾勒出少女細膩的心思。我們一邊穿針引線,一邊歡聲笑語說說笑笑。時光如水,溫潤沁心,又如一緞柔美布料,被這些零碎的溫暖縫制成記憶中的錦繡。
花一整天縫制一個錢包,似為無用,但是,這種不為生產的活動帶著精剪細裁、細密縫制的慢節奏的溫度,有少女心的明凈美好,亦讓我們內心寧靜,充滿溫暖與幸福。這便是無用之用,它以精以慢見長,用它的細膩溫暖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無用之用又何止如此。瑪格麗特杜拉斯說:“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靜夜里,放下忙碌繁浩的學業,沖一壺大麥茶,在溫潤醇厚的茶香中斟飲文字這杯玉液瓊漿,讓哲思與靈思恣意飛揚。從《金薔薇》到《燦爛千陽》,從尼采到蔣方舟,從《詩經》到老莊,無不可讀。掩卷,無不聽到心弦振動的錚錚之聲。
我自知當下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知道他人情愿抄一份讀書筆記,掃一下故事梗概,知道讀書的.好處從不立竿見影不如刷題提分快,多數時候它是無用的時間投資。但我,還是情愿踏上文字的征途,鮮衣怒馬馳騁天涯,只為讓生活再留存一份詩意。這亦是無用之用。
聽一首扣人心弦的歌,寫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淋一場朦朦朧朧的細雨,畫一幅山高水長的國畫……皆是無用之事,都有有用之功。人生,是因了這一個個片段,才精彩紛呈,痛快淋漓。
莊字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噫!做一些無用的事,我且淺斟細酌生活的佳釀,感受無用之物的美好豐富!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7
世間有太多的無用之物,糟粕之事,也許我們會創造出一種職業,去鏟除這些無用與糟粕。殊不知,正是這些無用與糟粕,卻能奏響另一番樂章。
在剛出生的那一刻,我們還靜躺在母親的臍肚中,包裹著羊水,擁抱著溫暖。當羊水被神之指輕挑開的那一剎,我依稀看見外邊的一絲光明,還有那隱約間傳來的聲音,很吵,涂滿了激動。不知為何,心中涌出一股力量,亦或是一種本能——欲墜地。漸漸地,便有了執意,半是流汗,半是落淚,卻不肯退讓,不肯商量。終,墜地。
剛出生的我,大聲抽泣,拼盡全力去呼吸這個世界的第一口空氣:無味,卻帶著絲縷的芬芳。回望床上的母親,靚麗的黑發被汗水弄得凌亂,滿臉的苦澀甘甜不知被汗,還是淚所模糊。她身下的白色床單,開滿了點點腥紅,似在靜默地祈禱,而褶皺的本身,讓白色的床單儼然成了一塊布,一塊破布。
在里,在外,我和母親,呼吸著同一口空氣,同在流汗,同在落淚,闖出了這道鬼門關。
那一刻,有那么一種痛,讓全身骨頭位移的疼痛。而今的剖腹產卻為一部分人免除了這超越生命的`疼痛,這無用的疼痛。我們追求著結果,渴望著肚中的孩兒墜地。但,那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墜地。我們在追求有用的結果,有用的出生,有用的墜地,有用的嬰兒,可忘了,都忘了——還有一種無用,那是讓人恐懼的疼痛,以及嬰兒那聲無用,甚至低微的哭啼。
無用的疼痛,卻是經歷一個靈魂的洗禮。每一位接受過此疼痛的母親,都是戰場上的一位勇士,任身后的傷痕仍在滴血,依舊還堅守在前線。無用的哭啼,那是對生命最真切的吶喊,沒有高音,卻拼盡了一個嬰兒的全力,將無用的音符,唱響了無用的最強音。
我看著在手術室黃色燈光照耀下的母親,她像拂曉的英雄,在晨曦中向我微笑。我愿用我的哭聲,為她奏一曲靜謐與美好。
聽啊,那無用的歌,唱得多美,讓人心碎。我愿做一位去糟粕,除無用的作曲家,把每一件無用之事,換作一枚音符,譜寫無用之歌,讓所有人知道:無用有聲。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8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讓我激動的視頻:十幾個人在一款名為“我的世界”的游戲里用各式各樣的小方塊搭出了整整一個麗江古城。
我很激動地將這個視頻分享給我一個好友。他問:“做這個他們花了多久?”我查了一下資料回答道:“不休不眠的三個月吧。”很久,他才憋出一句:“可是這個有什么用呢?”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才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么用。還原度再高的古城,也只是存在于那個虛擬世界。我莫名有點難過,為他們付出的不值。
可是,在這世上,有什么東西是有用的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身外之物的又豈止是錢財?
錢財是無用的,不過多添銅臭;學問是無用的,文盲也能照活;愛情是無用的,一個人也是瀟灑;甚至家庭,也是無用的,不過徒增負擔。
看完了《瓦爾登湖》,方明白人所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不過四個簡單潦草的大字“保持體溫”,除此之外,全是奢侈與無用。
原來我們所畢生追求的,不過是一堆廢物。
就連我們本身,也是無用的。地球少了誰,都是照樣轉。誰會在意這世上少了那么幾個政治家或者別的什么?即便是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太陽照常升起,鳥兒依然在叫,花兒依然在笑。
佛曰:“四大皆空。”
奈何我不信佛。對我而言,色便是色,空便是空。紅顏即便最后逃不過白骨,我也要抓緊時間好好欣賞那銷魂蝕骨的好皮囊。
世間萬物大多無用,可這萬物又怎是能用簡單的有用無用來區別的?我喜歡這世界,即便它無用,我也貪戀它。我討厭癩蛤蟆,即便它有用,我也避之不及。那辛辛苦苦搭建出來的'古城模型,只要贏得同樣愛它的幾個人的歡呼,也值了。
管它什么黑白是非有用無用,喜歡便夠了。
那些斤斤計較有用無用的人,大多是惶恐不安的人。焦慮地活在世上,哀嘆著流年易逝,往事隨風,不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道理。渴望做“有用”的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這世界大多事物,連他自己,都是無用的。
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因為喜歡,所以彼此才有了價值。此乃無用之道也。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9
在混凝土搭成的高大建筑物中,我們過著物資充裕的愜意生活。沒有人敢說它是無用之物,可恰恰是它把我們囚禁在了幾十平方米的土地上,寸步難離。
而在除夕夜,我們可以看著絢麗的煙花綻放在空中,散發在夜里,但也僅限于觀賞罷了,既摸不著,甚至還污染大氣,這樣說來,煙花的確無用。還有掛在家門口的大燈籠,很少人會認真主意它,若非除夕夜,想來我也不會瞥它一眼,它也的確無用。可我們仍不會割舍掉這些“無用之物”,因為看似無實際用處,卻于無形中營造了節日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年味,它們是節日的盛裝啊。
我很難想象少了燈籠與煙花點綴的春節是一幅怎么樣的情景,我也很難想象摒棄所有無用之物之后的世界會是怎樣不堪的場景。
一張紙和一支筆給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多大的用處,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但是,用它寫出來的詩文歌賦卻能幾百幾千年地感召著世人的心靈,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然而時至今日,曾奉為經典的傳統文學卻被視為多余之物,頂多供附庸風雅的人賣弄風雅之用。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無用之物因為不能帶來實惠而被摒棄,我們都過分追求某些有實在用處的東西了,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的短淺目光在作祟。
顏回能在一簞食、一瓢飲中樂享大道,為“無用之物”窮困潦倒而不以為苦。我們達不到顏回那樣的境界,但可以保持對精神的追求,不為“有用之物”迷了眼。
“無用之物”,很多時候,能消除我們靈魂的塵埃。而看似有用的有用之物不過是方便和幫助我們完成某件事情的工具,那些看似無用之物雖不能給予我們多大的具體的幫助,但它們卻能深刻影響我們的內心。想象一下,你可以在余暇時吟詩怡情,悲傷時寫文遣懷,更可以來上一場評茶論文,豈不快哉!
我看到的無用之物,猶如青山白水繚繞我的心間。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0
天地浩大,何為有用?或許是在干渴難耐時一杯清涼的泉水,或是在疲憊不堪時一張柔軟的床榻,或是金錢、榮譽、名利的追逐?然而,我深信這些皆難以構建一個完整的個體。我更渴望那些被視為“無用之物”,它們可能是由自己用心栽培的花朵,是在悠閑時光中繡出的美麗山水畫卷,是精巧細致的手工藝品,是那些留存千古的詩文歌賦,能夠給予心靈深處的寧靜慰藉。
我經常站在窗前,凝視著遠處飛翔的鳥兒、竹林和斜陽。有一只小貓不小心掉進了魚塘,攪動了寧靜的水面,然后爬上岸來,顫抖著打了幾個噴嚏,躺在陽光下晾曬著。一朵花在不經意間綻放,發出"啪"的脆響,宛如一點美好的.誕生。一片云遮住了太陽,灑下陣陣涼意,但很快又匆匆離去。我從未想過用相機、畫筆或文字來記錄這些,我只是呆呆地,或者說是癡癡地,凝視著這些美好。
只是凝望而已。
然而,當我凝視著這美景時,我感受到內心的深層凈化,仿佛整個人都被清澈的泉水洗滌過一般,清爽而明晰。此刻,即使遭遇再大的委屈,也變得微不足道,因為眼前展現的是一片祥和寧靜。我怎么能忍心讓自己的不適擾亂這潺潺流水和鳥兒的鳴唱呢?
有人嘲笑我愚昧,將寶貴時光揮霍在毫無意義的凝視中;然而,我嗤之以鼻,他是否曾領略過那些令人陶醉的山水風光,是否曾沐浴在寧靜與美好之中?
放眼望去,遠處的廟宇映入眼簾,明亮的黃色墻面格外顯眼,琉璃瓦在烈日的照耀下閃爍著光彩。而到了傍晚時分,世界又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稻田里殘留著剛剛收割過的粗短的桿子,老牛悠閑地漫步著,草堆吸收了一整天的陽光,正散發著溫暖的氣息,幾只貓狗被家里的菜香吸引過來。夜幕降臨時,山丘在黑暗中展現出獨特的風情,高處是整齊的菜地,低處是茂密的竹林,山下有一片清澈的水塘,起初難以辨認,直到月光灑下,才顯現出“稀疏的影子在水面上傾斜,淡淡的花香在月光中飄蕩”的美感,仿佛已經陶醉其中。
這無用的注視,卻讓我感受到了獨特的喜悅,視線所及,都留下了我的痕跡。它讓我心情舒暢,忘卻了所有的悲傷,只專注于自然的寧靜美好之中。何為無用?這便是無用,然而這種無用卻勝過有用。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1
八次艾美獎獲得者德瑞克·朱伯特夫婦在博茨瓦納野外定居三十年,與兇猛的獅子、獵豹等野獸為伴,近距離拍攝下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影像,志趣相投的伙伴不堪困苦生活的折磨,紛紛折道而返,他卻回咀嚼著內心的喜好,堅定不移的越挫越勇。
這種英雄的行為為美國國家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普羅大眾了解野生生物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但是,這種行為于身處險境的夫妻二人而言,似乎并無太大生活上的殷實,并無太多我們普世價值里的騰達。甚至面臨著捕獵者們的死亡威脅,兇猛獸類的怒目。面對鏡頭,他們娓娓的述說,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我們辛勤哺育的孩子,我們喜歡與它們為伴,我們享受這種生活。
縱得“無用”也風流,是對他們奉獻最恰當的描述。在平凡而又精彩的日常中,我們又何嘗不想追求這種風流?
在文學巨著《瓦爾登湖》中,作者梭羅在序言描述過這樣一位藝術家,傾盡此生只為制造一根令自己滿意的拐杖,旁人嗤笑他癲狂,他卻為找尋到生命的意義而喝彩。他說: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輩子,臨了卻不能夠心安理得的證明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用一輩子的年華,大多數人都為著“有用”而奔波忙碌的年華,盡興了自己的風流,“無用”的風流。
與這位孤獨藝術家為伍的,還有迷茫的大多數。知名演員陳坤幾年前發起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旨在讓年青人在無聲的行走中,感受自然的力量,傾聽心靈的聲音,與靈魂交流。此計劃一出,受到周遭朋友們的反對,:“公益有多種形式,這是最接受不到成效的一種。這樣的公益活動是否對青年人產生了影響?產生了多大影響?這是無法測量的。”陳坤坦言:“我的演藝道路太一帆風順,順利到讓我覺得心慌,我得到太多不屬于我的東西,我得回報一些,以這種向心靈祈求的方式。”在旁人的目光中,這種不能夠收獲顯著成效的方式是不被支持的,是“無用的”,可陳坤卻踏過藏族圣地、跨過喜馬拉雅,說盡自己的“風流”。
縱使無用也風流,是一種內心的心甘情愿,是追尋心之所向的明智抉擇。大千世界,你找尋自己的價值,也不妨礙我風流的一蕭一劍,鐵馬金戈,沙場點兵,小楫輕舟、醉臥彼岸,直至風流此生。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2
一滴水珠看似無用,但千百顆水珠匯聚成河,剛對我們的生存有大用;一只花苞看似無用,但當花苞綻放之時,花海的燦爛卻有大用;一片樹葉看似無用,但當滿街是落葉時,意味著季節的更替…世界看似無用之物,為什么都有大用呢?
因為,無用造就有用,無用推動有用。莫言在瑞典領取滿貝爾文學并致辭:“文學和科學比確實沒有什么用處。但是它的沒用處正是它的偉大用處”文學是人們為人處事的基礎。懂文且博學,才能發掘新事物,創浩新事物,才有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文學的進步戲是在科技的創新背后的動力。
還因為,無用成就有用,無用發展有用。”垃圾回收”,“廢物利用”是近幾年來的熱詞。那么,這些無用的垃圾,廢物在回收,改造后,成就了多少的有用之物?市面上,已有許多產家,利用垃圾制成了大衣外套,利用廢棄的易拉罐制成了飛機模型,到用廢棄的紙看制成模具…。從無用到有用,多少廢品,有加工后成為了新的創造,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拓寬了科學家的思路,為社會,為人類都做出了偉大貢獻。
更因為,從無到有,從無用的個體,匯聚成有用的整體。從小,我就是合唱團的一員。在合唱團中我深知每一個人,每一個歌聲的力量是弱小的,自己一個人在舞臺上演唱,不拿麥克風,或許臺下沒有一個人可以聽見你的聲音。但是,當你和其他五十多個人的噪音同時發出,那么其中匯聚的'力量是無比之大的。五十多個人,哪怕在躁場唱歌都一定會有人聽見。五十多個人的演繹是美好的,每個人的力量都是重要的。從無用到和的個人到有用的整體,合喝團便是體現。
家國情懷,亦是如此。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強大的中國,離不開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努力,若是人心向背,大家名自的心思都不在中國,那怎會有當今強大的國?一如孟晚舟女士所說:“沒有今天強大的國,就沒有今天自由的我。”國的強大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每個人的命運離不開國家的興衰。
無用,是有用背后的偉大。無用,是推動、造就有用的利器。無用,是匯聚成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3
老子曾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莊子有語:“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先提出“有用”與“無用”的辯證統一觀點,讓后世之人受益匪淺。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正是車輻、內部、空間的無,方才造就了車輪、花瓶、屋宇的用處。生活中的有用之物,正是由“無用”轉化而來。巧用“無用”,可以有效便捷我們的生活。
一段枯木,倒于道路之間,是無用之物;一堆沙土,置于庭院之中,是無用之物;一片芭蕉,落于樹下,是無用之物……但若轉換一個情景,枯木可化為裊裊炊煙,沙土可成為洪水中堅實的提壩,芭蕉可用做雨中的庇護。自然中的有用之物,正是通過“無用”轉化而來。巧用“無用”,可以充分挖掘自然中蘊藏的寶物。
由此可見,萬事萬物各有其用,并非是事物無用,而是我們沒能尋找到真正發揮用處的良方妙計,難能去琢磨透“有無相生”的智慧哲理。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去找到到這樣的方法呢?答案是多角度去探索。
送信途中被石子絆倒的一名郵遞員,經過觀察認為將漂亮的石子放入口袋,決定往后途中隨時撿起美觀的石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座恢宏的石頭城堡得到了人們的夸獎贊美。上世紀因漏水而淹皺的一船白紙,在老板的探索下以孔為計,誕生了今時卷紙的前身。一批做失敗的膠水,黏度的失敗卻在店員的摸索中成為當下便利貼的前身。上文所述三人,若無對”無用”的思考,也許最終只是一名被絆倒的郵差,一家受災的公司,一個被解雇的店員。又怎么能成為化危機為轉機的成功之人,開創一個新的成果,便利我們的生活?
反觀當下處處講究實用的生活,多少人只囿于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對“無用”的思考?于是,粗制爛造的.影視劇得不到觀眾的認同,流水線般產生的歌曲難于俘獲聽眾的心,頻發事故的食品公司愿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認為細心琢磨無用,精心制作費時,嚴控把關耗力,轉而去尋求浮于表面的實用,尋求能短時間內獲利的有用之法。這樣的行為又怎么能得到觀眾的認同,俘獲聽眾的心,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莊子之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正是一種長遠的目光,是穿透膚淺表層的哲理名言,深刻揭示了“有無相生”的智慧哲理。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4
金子和泥土相比,泥土自然沒用,可要是給你一粒種子,泥土就能孕育出偉大的生命,彰顯非凡的作用。可見,有用之用,在于人懂得利用價值,無用之用,在于人不懂得創造“無用”之物的價值。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發言說:“我覺得文學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他沒什么作用。”這意味深長地道出了一個哲理:“無用”的東西往往能有大用。所以,人要擅長創造“無用”之用的價值,化“無用”為“有用”。
創造“無用”之物的價值在于以博大的胸懷看待事物。莊子的朋友惠子得到一個大葫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能吃;形體巨大,難以舀水,不能用。他苦惱地去找莊子征求意見,莊子卻說:“你為什么不以它作舟,系在身上,徜徉于江湖之中,自由地漂游呢?”一件東西,在常人拘泥的眼光,呆板的思維,狹隘的常識中,往往一文不值。可是如果你有像莊子一樣博大的胸懷,遼闊的胸襟,開拓的意識,即使像朽木一樣的葫蘆也可以憑借它來一場逍遙游。所以無用向有用的轉化,在于我們的胸懷,胸懷寬廣,自然能發現事物背后隱藏的價值。
由此看來,“無用”與“有用”之界并非無法打破,而這其中的重點是在于發掘“無用”之物的內在價值。
如今,浮躁的社會帶來了讀“閑”書“無用論”。相信“無用論”的人們大多認為讀那些“閑書”哪有讀“有用”之書——課本何輔導書重要,便不斷地沉浸在教學大綱之中,卻忽略了讀閑書所帶來的“大用”。這種“無用論”在于人們無法清醒深刻地認識到何為真正的讀書,以及為何而讀書。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被困在中國僵化的應試教育體制之下,“一切向分數看齊”的浮躁的思想驅使著我們只讀那些“有用”之書,并且我們不去碰也沒有精力去碰那些“閑書”。久而久之,我們達到了目的.,考上了心儀的大學。可是慢慢地,我們會發現我們無法立足于社會。當年讀的“有用”之書僅僅是把自己推向通往大學的獨木橋上,除此之外,別無他用。浮躁的內心使我們無法懂得“無用”內在的價值,而是在“無用”的表層以偏概全地否定它的正確性。所以,“無用”這一認識的產生也可能是源于內心浮躁。平和心態,清醒看待,或許你才能體會“無用”之物其實并非“無用”。
“有用之用”只在利用,“無用之用”更在于創造。創造“無用之用”是我們天馬行空的智力運用,是我們打破“無用”偏見的武器。
所以,創造“無用之物”的價值很重要。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5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被人打上了“無用”的標簽,其實它們卻有自身的“大用”。在這個科技的時代,文學詩歌常被人認為是“無用”之物,假設失去了文學詩歌,我們也就喪失了欣賞享受生活的能力,看在是花,缺少了生命的詩意;而氧氣因為無色無味道被人忽視,但假如沒有氧氣,我們也無法生存。因此,我認為“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用之用,讓生活美好充實。莫言在話貝爾文學獎晚宴中致辭說:“文學與和科學比確實沒有什么用處,但是它的沒有用處正是它偉大用處。”而喬布斯也曾說過用他全部的科技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為什么一定要了解文學,談論哲學呢?為什么過生日還要紀念一下?為什么結婚還非要去領證呢?是因為它們對于我們的生活有意義,人燒成了灰,成分就跟磷灰石差不多,并沒有什么值得敬畏的,與其他生物沒有大的差別,而人類與其他物質的不同,就在于我們懂得無用的意義,懂得文學,哲學,紀念,生死,光陰等這些無用之物的意義,是這些無用之事物,組成了我們有用之人生。
無用之用,促進社會發展。王安憶在復旦的畢業典禮上說,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棄無用,會讓生活質地單一而堅硬。而想象力也常被人們認為是“無用之物”,認為它是在浪費時間,只有一事無成。假如我們失去了想象力,我們的社會發展也就會止步不前,我們不會去想象浩瀚星空中會蘊藏著怎樣的奧秘,只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我們不會想象未來更美好更便利的生活,我們習慣當前的生活方式,時間在前行,而我們的思維停在了這一刻,我們與社會的'發展會是多么單一與枯燥呀,思想的行動的先導,而我們卻因其無用而舍棄了它,過分追來有用,反而失去了更好的有用。而人類社會一直在發展,都是由想象而來的事物再把它們變成現實,玉兔號登月揭開月亮背面的面紗;蛟龍號潛水尋找海洋的變化,5G引領美好新生活。這一切都可知,看似無用的想象,都在推動社會的發展。
無用之用,守護人類歷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以優異考上北大后,選擇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工作“考古”。這是一份怎樣無用的工作啊:與漠漠黃沙相伴,與貧窮相依,更與危險憂郁同在。在很多人都選擇:“有用的工作”,也就是利的時候,像樊錦詩一樣的文物工作者這擇了“無用”之益,正因他們,人類發展的足跡,那些巧奪天工的作品才行以保存!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無”與“有”用的作用常被人定義,其實無用之物的背后,蘊含著有用甚至大用,我們甚至無法離開它們,我們也是無無法割裂舍棄“無用”的。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6
一個產品的價值在于生產其所用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一個論點,也一次一次被證明是對的。同理可以推廣為做一個事的價值,是做它所用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
常聽家長教育我們——不要做無用的事。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卻有著它本身的價值,就像任何人都有存在的意義一樣,任何事情都有其內在價值,只不過是價值多少罷了。如一個用沙子做的小城堡,可能一個人1小時就能做完了,而一個真正的堡壘,卻要成千上萬人花費數年時間,但仍不可否定,那個沙子城堡具有價值,只不過遠小于真正的堡壘罷了。所以說,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有用或無用。
那么為什么有人一輩子碌碌無為,而另一些人的成果卻能流傳千萬世仍經久有用呢?是因為雖然事物的價值一定,但個人的勞動效率可以大大不同。有很多人活了九十幾歲甚至上百歲,可卻沒有什么大成果,而高斯僅活了78年,卻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并至今有很大作用,高斯不僅被稱為“數學王子”,他在物理學,尤其是他在電磁學、天體學、光學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達110個。這和他們受到的文化、教育、環境有很大關系,也和天賦、情格、興趣愛好也密不可分。這些眾多的因素所決定的東西只有一個,即個人勞動效率。如果一個人個人勞動效率高,那么即使他所做的事當時不被理解,但卻存在價值,這些價值也許會在某一天被發現,并發揮巨大作用。所以其實這個社會上并不分有用無用的事,只分有用無用的人。
一個有用之人,并不是做任何事都是有巨大價值的,因為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其勞動效率是不同的。如鞋匠善于修鞋,他修鞋的效率很高,但不代表他修鐘表的勞動效率就高,反之亦然。一個人是否能有用,不僅僅是內在品質和外在環境,選擇正確的方向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有用的方向才能體現一個有用之人,而選擇了無用的方向,就如同鞋匠修鐘表一樣,即使有巨大才能也無法發揮。
所以說一個有用之人,是個人素質、外部環境和選擇方向的綜合體現。如何一個人有用,那么即使是做看似無用的體現,也必然能創造出大價值,因為一個社會的'核心在于人,人便是價值的全部,而在這個教育發達、信息發達、機會相對公平的年代,人的差異性和價值性更是體現巨大,個人素質和選擇方向,無疑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有用于社會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個人,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環境都應當以提高人的素質,并給出正確道路為重,如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應努力提高自身修養,構建完整的教育體系創造一個人盡其才的社會。使人成為有用之人,教育成為有用的教育,社會成為有用的社會。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7
看似無用且丑陋軟弱的腿使鹿躲過了獅子的追捕,而那貌似有用且美麗無比的角卻最終斷送了它的性命。鹿在彌留之際的感嘆引發了我對有用與無用的思考。
行走在紛繁復雜的人世,沿途風光無奇不有,而俗世的煙塵容易朦朧原本純凈的雙眼,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僅從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對我們是否有用,卻忘記去探求事物最本質的價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麗充滿誘惑的東西可能成為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相反,那些看似無用且被你不屑與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墜入懸崖之時,有力地拽住你,還你一方風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誠如神秘逍遙的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哲學無用論”曾被傳得沸沸揚揚,在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侵占了人們的價值觀領域。而今,被人們認為“不能當飯吃”的哲學卻作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安身立命”之道,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美好的幸福人生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思想智慧。同樣的,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浩浩湯湯,至圣先師孔子認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等直指精神內核,看似幾乎無一絲實際用處,卻被稱為是思想領域的“無價之寶”。若只從表面看,我們一定會輕易地將這些“無用之物”棄擲迤邐,只有當深入探究其本質,才能發覺那無用的外表背后流淌著的無上價值。
愛因斯坦盡管是杰出的物理學家,但他精通音律,尤其偏愛小提琴,他一再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錢學森亦有著豐富的藝術涵養。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卻起到了滋養了靈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居里夫人在提煉鐳時不也是從法國人不屑一顧的看似無用的礦渣中提取的嗎?如此看來,無用之物并非真無用,只要我們不流于表面,以貌取物,而是不厭其煩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質,當個人的認知和素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無用便成了大用。
反觀當下,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急躁,輕浮,我們還來不及等待無用之用,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懷抱,與外表美麗的物質纏綿交織。一顆顆急功近利之心在人世間浮沉,迷茫。
誠然,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在變化萬千的世界里,何為有用何為無用,我心不得而知。但誠如魯迅所言“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以為,我們應該摒棄以美丑論價值的偏見,真正地探究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如此,方能在繁華世間,尋得真正有用的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8
人走在路上,腳踩的只是那一寸地,而旁邊不需要踩踏的空地,似乎是無用的。但莊子早在戰國時期就提出:有用之用,方為大用。既然其他地方都沒用,如果把其他地方全部挖至無盡深,只留下一條走的路,你還敢閑庭闊步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人們習慣于將事物分成有用與無用,科舉制的時代,百姓傳唱“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用狹隘的人才觀來看待人,中第便是人才,落榜便不是。
過去如此,現今亦然。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有用論的觀念,從小就被問“學這有什么用”,步入中學,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學校只學考試內容,其余一概不學。推及社會,現在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就是施政者追求產值,犧牲環境,功利化發展帶來的結果。
社會被實用主義所裹挾,太過于功利,導致對成功和金錢失去理智地膜拜,對精神價值一類的'不自覺地藐視,一概貼上無用的標簽,社會開始急躁,漸漸失去那一份安寧。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社會的趨利浪朝,也源于個人的認知。
輕易地劃分有用與無用往往是因為膚淺的認知。富蘭克林邀請他人來看他發明的避雷針時,一位女士提出,可這又有什么用呢?他回答道,那么新生的嬰兒又有什么用呢。富蘭克林用時間的觀念來提醒她,只是暫時沒用。就像莊子用空間觀念反駁的那樣,人不只是需要腳踏的那一寸土地。由此所見,個人膚淺的認知是一重要原因。
無用之用,方得從容。《莊子》中寫道:“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陳道明喜歡從“有用”的世界掙脫出來,做一些“無用”之事:讀書,練字,下棋……馮小剛取笑他他這么做遠不如一場飯局來得有用,陳道明卻淡淡回應:“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有用,意味著一種奴役;無用,才意味著從容自得。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喬布斯大學退學后學習的美術字體在當時看似沒用,而后來應用到電腦設計上,使得蘋果電腦一推出便大獲成功。當時只是興趣愛好,后來卻成為了他成功的鑰匙。人生最忌急功近利,留一些無用的時間給自己,培養一兩個無用卻真正喜歡的愛好,久而久之,無用,也能成為大用。
無用之用,淡淡的人生味;有用之用,濃濃的胭脂香
人要生活,也要生存。生活需要詩意,生存需要功利。二者可相互轉化,相輔相成。切記不可極端化,一味高舉無用主義大旗,拋開生存空談生活,只會沉浸在老莊哲學,安逸于世外桃源,與世界脫節;一味高舉實用大旗,急功近利,眼中只有生存,終究會變成一個“空心人”,落的一身疲憊。
在有用的世界中尋找那看似無用的一抹空白。某天,手中的丑石也能變成隕石,劃破星際,璀璨一片天。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19
石木匠到齊國旅行,途中來到了曲轅這個地方,無意中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櫟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木,受到虔誠的供奉。這棵樹太大了,樹蔭下可以供幾千頭牛歇息。樹干要一百人方能圍抱住。樹端突出周圍的山峰。一直到離開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現分叉的樹枝。利用這樣一根樹枝,足以做成一張小桌;同樣的樹枝,伸展著好幾千枝。人們為了要參拜大樹,絡繹不絕的來到此地,熱鬧得好似集市。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渾然忘我地欣賞著這棵大樹。
然而,石木匠不反而加緊腳步走過。好象沒有看到那棵樹。徒弟趕上了他,問道:“師傅,跟隨您學藝這么久了,還沒有見過這么好的木材,師傅竟然看也不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小孩子懂什么。那棵樹實際上一點用處也沒有。用它造成船,船就會沉;做成壽器,便會很快腐朽;用來做家具,就會馬上毀損;全是樹汁,也不適合做成門戶;如果拿來做屋柱,又立刻會蛀掉;一點都不中用。就是因為它無用,所以長得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歸來的那個晚上做了一個夢,那棵大樹在他睡夢中說:“你憑什么說我不中用呢?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類的樹木互相比較。當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會結實的果樹,對你們總是有利的。可是,就因為那些樹會結實,所以才會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斷樹枝,活活地扼殺了它們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備了種種的優點,因而縮減了自己的壽命。換句話說,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樂于被世俗摧殘。而現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為有用”。
“可是,我是與眾不同的。到今天為止。我始終如一地盡量讓自己做個無用的東西。直到即將結束生命的現在,我才達成目的,真正成為一株無用的樹。的.確,對你們來講,我是無用的;可是對我本身而言,卻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設我若有益于人類,一定老早被砍伐下來。再說得坦白些,你我都不過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來評定另一份子的價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評定價值,那么,像您這樣自以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實才是無用的。一個無用的人,如何能了解我究竟是有用或無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跟徒弟講了這個夢。徒弟們說道:“既然想做一個無用的東西,為什么又會成為一棵神木呢?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負有守護百姓的任務的。”
“不許胡說。成為一株神木,并不是最終目標,不過是暫時屈身罷了。你滔滔不絕地批評,可是對方只當是戲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為一棵神木,它還是不會被砍伐的。無論如何,那棵樹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盡量地想做一個無用的東西。用世俗的眼光來衡量對方的價值,是非常不明智的。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0
嘆“有用”之輕浮,悟“無用”之雋永。
——題記
寧靜的午后,陽光既不炫目也不暗淡,柔柔地撒在臉上,隨性翻開一本喜愛的書,就著微習的清風,一字一句地吮吸,那一個個倉頡漢字,緩緩流動,匯作涓涓細流,淌進我的心里。
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畫面啊,拋去世俗的繁華,追尋心靈的救贖,才是真正令人向往的境界。
然而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卻不給閱讀留有一絲余地,越來越多的人把功利作為畢生所向,憧憬那紙醉金迷的生活、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地位。閱讀,也自然成為他們嗤之以鼻的“無用之物”,“浪費時間,對生活一無是處”成了他們對閱讀的定義。但在我看來,他們才是社會的“無用之人”。
我們看日出,觀日落,賞美景,看花,聽雨,聞香,飲酒卻“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事看似無用,卻都是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把持著一顆平常心,去體會心靈的觸動,才能真正充實靈魂。既然我們無法延伸生命的長度,那就去盡力拓展生命的寬度吧!
我們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所熱愛的東西,不一定是“詩和遠方”,也不一定要終其一生追求一事。但總要有一個方向,當你沉浸于它時猶如置身蒼翠葳蕤,忘掉一切煩惱,滿心歡愉。正如詩仙李白醉情于詩歌,狂放灑脫,自由不羈;陶潛歸隱山林,向往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寧與愜意令人神往;文天祥忠于國家,舍身取義,一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道出多少愛國的豪情壯志……這些看似“無用”的追求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永生。
閱讀正是如此,在你拋去雜念,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那一段段有活力的文字,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時,你能尋覓到文字背后的感情,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培養我們待人接物的素質,使我們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生活,固然不會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我們總得學著去打造些“詩和遠方”,去尋得,那污濁世界的一方凈土,創造只屬于你的輝煌。
金錢、功利卻絕不在“輝煌”之列,那窮極一生去換來的絢麗、榮光、滿足,只不過是短暫的.欲望的發泄罷了,然而人的欲望是絕無止盡的,看似“有用”的利益卻只能讓欲望越發膨脹,一步步逼近犯罪的紅線。
我們應該注重的,絕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心靈的升華。去在書中感受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故事,去在書中體味每個故事所傳達出的關于人生的思考,去在書中探尋那看似“無用”卻讓人受益終生的精神的力量。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上一些無用的時間。也許正是這些“無用”之用,讓我們得到生活的啟迪,讓我們拓寬了生命的寬度。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1
在當今講求效率的社會當中,做一件事情是否擁有成為人們衡量是否有效率的一個常用標準。但是正如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看似無用的事物實際上都有一定的用處,只是人們沒有發現罷了。
在很多勵志文章中,作者都會說到把握時間追求夢想。第一次看到類似的說法時,我就在想:時間是用來追夢的,但是人生除了夢想就沒有其他事情值得花時間去做了嗎?陪伴家人、運動休閑等看似和夢想無關的事情,其實都能對夢想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花時間陪伴家人,有利于得到家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勵,運動休閑可以讓自己適當地放松一下,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挑戰。
對我來說,從我記事開始,父母就對我灌輸有用論。父母認為讀書有用,所以我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任何娛樂都被當作玩物喪志;父母認為學才藝有用,所以我的周末就要花時間去學父母認為有用的才藝,而我想學的才藝就被他們當作浪費時間、金錢、精力的無價值事情;父母認為補品有用,所以即使我不喜歡吃也要吞進肚子,而我想吃的東西成了他們眼中的垃圾食品。就連我交朋友,也要我和乖巧成績好的同齡人交往,說是能帶動我學習。從小,我就要做各種有用的事情,雖然父母是用心良苦,但是我一點兒也不快樂,更想做一個無用之人。我所說的無用不是指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會做,而是可以自由地嘗試很多事物,即使是別人看來無用的事物。
曾經看過一本小說,小說的男主角是體校的學生,經常要參加各種比賽和訓練,但是他堅持要在畢業之前考到大學英語四級證書。教練和同學都笑他傻,畢竟對于運動員來說,這個證書對他們的運動事業一點兒幫助也沒有,反而需要花時間、金錢、精力,很可能會影響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更何況體校的學生一般英語基礎都不太好,要得到這個證書難度很高,實在不值得。即使沒有人支持他,他也獨自努力著,兼顧訓練和學英語,最后真的讓他拿到了證書。一年后,他到國外比賽,因為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所以他并不像同行的隊員那么忐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獨自和外國的教練和工作人員順利地溝通,比賽時發揮得比平常更好,讓他拿到了好成績,所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了。
所謂無用,我認為是一種短淺的看法。一切皆有可能,現在看似無用的東西可能會在將來帶來一定的幫助,而且很可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想我們有時候就該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總能學到一些東西,或是明白一些道理,對以后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會有積極的作用。人們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有用的事物上,更應善于接受無用的事物,發掘其中的無用之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2
每個家庭都會有這么一個擁有十萬個為什么的孩子,每一個人總會在生命中遇到一兩個活著更多愛問為什么的孩子。
正如《小王子》中的“我”,因飛機故障降落到了荒無人煙的沙漠,飲水快完了,猛然間發現機器故障似乎比自己想象的要嚴重多了,我正擔心可能發生最壞的情況時,小王子正糾結“花的刺有什么用”的問題。
面對一旦提出問題就從不放過的小王子,“我”便隨便答道:刺嗎?沒有什么用,這純粹是花的惡劣表現。小王子非常不滿于我的敷衍,當聽到“我”說我正忙于正經事時,小王子徹底爆發了。
是啊,對于“正經事”,我們成人和孩子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對成人而言,上班,掙錢,健身,減肥等對自己有用的事情才是正經事;可是,對孩子而言,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自己、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都是正經事。
“我”將伏在一個在小王子看來丑不可言的`機件上敲敲打打當做正經事,小王子將“要搞清楚花為什么要費那么大得的勁給自己制造沒有什么用的刺”,“羊和花之間的戰爭”當做正經事。
“我”的正經事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滿足自己生存的欲望;而小王子的正經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是為了心靈的寧靜。
我們將實用,作為衡量一件事情正經不正經的唯一標準。而孩子們卻單純多了,只要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對他們而已言,就是再正經不過的事情了!
回想生活,我們的這種功利性心理可謂是無處不在。讀書,我們要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書;找工作,要找工資好的;為孩子報興趣班,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實用的,而不是孩子的喜好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學以致用,學為所用,是我們選擇的根據,無用的,即便是孩子喜歡,甚至我們自己也喜歡,我們也會忍痛割愛。
正如小王子控訴的那樣,如果有人愛上了這億萬顆星星中獨一無二的一株花,當他看到這些星星的時候,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他可以自言自語的說:我的那朵花就在其中的一顆星星上……但是如果羊吃掉了這朵花,對他來說,好象所有的星星一下子全都熄滅了一樣,這難道不重要嗎?
小王子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心靈中的幸福感并不總是有那些實用的東西構成,更多的時候與我們眼中那些無用的東西緊密相連的。
孩子的眼睛,猶如一個萬花筒,透過它,孩子們可以看到千姿百態,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們成人應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心靈中難得的小幸福,放棄我們一貫秉承的學以致用,學為所用的觀點,享受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帶給我們的小幸福,享受它給我們心靈帶來的那份寧靜和喜悅!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3
在人類的語言中,"雜”字的名聲可不怎么好。李澤厚先生試圍以一句"自很太不"雜”來為之正名。置身裹扶著“專精”二字的實用主義大潮下,這一呼號尤顯震聾發聵。細細思索起來,小小一個“雜”字,不但關乎學與用。還關系著立人之本。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學得“雜”成了一種會侈。古典時代的智者們,哪個不是游戲諸學、縱橫開闔的多面手?文學哲學政治物理,何處不銘刻著亞里士多德的開拓之功?而自達芬奇如流星劃過后,百科全書式的學老修然式微一學習專業外知識的門檻愈來愈高。收益卻越發降低。"雜”學已陷入無用之困局了!
那么今天,我們何以不順天時、非專精者不學。而要呼吁教育之“博雅”與“通識”呢?
人終究不同于"器”人之價值亦終究不限于“用”。社會在進步,我們離自由、平等、全面發展的人有沒有更近一些?念及此我們才如夢初醒地發現,現代社會化分工,已經將人之工其性演繹到了極致。想著馬克思泉下有知,也要徒然地扼腕嘆息一番!輪到人們艷羨那傲立無何有之鄉的大樓了,不夭斤斧。它因無用而迪離了異化的黑洞,而這就是莊子給我們最大的啟發。通識教有發展較早的復旦大學流傳著它膾炎人口的“民間校訓”日自由而無用。”殊不知,此二者并非僅僅并列,而是彼此交織:自由者不受功用之制。且于無用處方可顯其自由。通識教育。作為“雜”學,終于可以驕做地宣示其“無用”工業革命二習中,重新收獲求知的喜悅,重新感受自己萬物靈長的尊嚴。
既臻于此境,“用”的層面便已不足掛齒,得益于“雜”學者觸類旁通的敏感,深耕古典語文學的尼采就用古希臘精神為后基督教社會的人類新道德搭建了家偉壯麗的殿堂,學貫古今西東的李澤厚先生就用《美的歷程》為文化斷層中的'中華兒女點亮了崇高價值的燈火。他們“無用”的雜學。最終能為“大用”奠基。“以無用為用"所需的使是那或將點燃閃電而元自長久如云漂泊的堅守。恰恰是自由而無用的健全者,能生而知之般地具備這常人難以習得的定力,因為“無用”對物質世界降維的碾壓,使世俗之非譽,無益損其分毫。人未必永遠比工具優越,但尚且比工具高貴——自由的人之于工具的人亦如是。
李澤厚先生大談“雜”學之功用,實則是為形象思維發達的讀者們畫餅。然而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只有以無用為用。方可照見李澤厚先生之真正苦心:"雜”學之意義,最終還將回到他的燈火之中,為人類點亮一方自由的天空。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4
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她將瑜伽中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系、思考等各個方面。她認為對物品進行簡化取舍,為人們省出整理的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的清爽輕裝的新境界,不禁令人為之一振。
放棄,是一種清新的境界。美好的紅塵之所以被世人討厭,是因為世人不知取舍,將有用、無用之物聚在身邊,給自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正如山下英子所說:放下心中的執念,對物品進行取舍。即放棄無用之物,換來了精神的清爽清新。在旅途中,除吃、穿、用外,皆為無用之物,帶著只會阻礙你行進的腳步。人生亦是如此。呱呱附地的你孑然一身地來到人間,經歷風雨,最終踏過天堂之門的,也只是形單影只罷了,何必過于在意帶不來,又帶不走的身外無用之物呢?趟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無論是奢靡無度秦始皇,還是貪得無厭的和珅;不論是風流女皇武則天,生前榮華,死后也不過是一抔黃土的無字碑,甚者生前殘暴無度,死后墳墓被炸,暴尸荒野的慈禧。她們都過于看重錢財,喪失本心,人生又何必呢?所以,我們應做的是輕裝上陣,追求那種清爽恬淡的`人生,才是終極目標。
善舍,不被貪婪蒙蔽心靈。買新房,空空如也;住新房,卻有凌亂與整潔之分。難道是因為懶惰才導致凌亂的?因為無用之物過多,填充了我們的空間。人處紅塵,被及多誘惑圍繞,有太多想得到的東西,有太多不愿舍棄之物,結果只會是加重你的負擔。古有婉兒為權力甘做“墻頭草”,今有江青為私欲殘害忠良,結果呢?她們或是橫尸街頭,身首異處,或是監獄上吊,為人不齒。這些都是貪婪的私欲惹下的大禍。因此,血淋淋的事實,時時刻刻在警示著我們:保持清爽淡薄的本心,遠離貪婪的欲望,是何等的重要!
豪放,會有用一顆平常心。若駐足于山丘,怎么看到泰山之雄壯;若駐足于小溪,怎么感受到大海之浩瀚。成事者,不會因眼前的小利而停滯不前。成功之路不會平坦,但可怕的不是挫折,而是遭受挫折后所面對的誘惑。本應被列為無用的物質,會漸漸在你受傷后的心靈里發生變化,此時你若識得它的本質,當即舍去,好么你將繼續踏在成功之路上。你會如“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一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閑了,如東坡先生被貶謫,但善于拋棄雜念,“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永保清高的氣節,而流芳千古。
蓮花之所以被君子所愛,是因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耀眼的水珠在花瓣上熠熠閃光;人生,保持一顆平常心,懂得如何清爽自己的心靈,清除舍棄那些無用之物,才能達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清新境界。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 25
《大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名噪文壇,曾與《收獲》《十月》等“老字號”刊物一同躋身于純文學期刊行列,但因違規操作遭停刊整頓。
它的本職工作做得不錯,為何偏偏不能養活自己,而要淪落到依靠不正當的“副業”來貼補的地步呢?純文學似乎越來越難以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生存了,它的讀者面也越來越窄。白巖松在讀書節時說過:“走到新華書店,全是些有用的書,考試類的健康類的工具書啊。”或許文學期刊殘酷的生存現狀從這里可見一斑。
記得我小時候看的是《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可現在孩子從小學一年級便捧著本“奧數”,其他小說童話則被老師家長看作是閑書而遭禁看。為什么看“奧數”?因為它對孩子的升學有幫助,這是家長們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利益,而童話、散文對于孩子的成績并無多大用處,所以被隔離。可見,所謂有用無用只是針對孩子成績而言的片面觀點。難道文學真的對孩子身心發展無益嗎?說文學無用的人是太過功利化了。從小接觸教輔工具書,短時間內,孩子被灌輸了很多新知識,但是大腦過早開發并不符合自然規律。孩子們失去了童話般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失去了聽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后的同情心,失去了由文學帶來的感動、善良、幸福,失去了培養健全人格的機會。
通過《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們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惡;聽了《海的女兒》,我們體會到愛的珍貴;讀了《老人與海》,我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頑強……文學與工具類書籍相比,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它引導一個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一次次閱讀中,我們的靈魂與文中主人公的靈魂相碰撞,我們的思想與作品的思想產生火花。在閱讀中,我們感受自然的美麗,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感受人生的起落與苦楚。是文學,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日益飽滿,日益堅韌。
滿族人揮兵南下攻打中原時,原以為南方多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很容易攻取,后來卻發現南方是最難攻克的,為什么?因為文人特有的節操。他們有著比武夫更堅韌的靈魂,更高尚的氣節,這些,難道不是文化的濡養、文學的熏陶帶給他們的嗎?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晚宴上說:“與其他科學獎項相比,文學獎沒有那么多用處,但是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其他科學的用處是可以實際感受到的,唯有文學是對人的精神內在的作用,無實物可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工具類書籍更符合我們急功近利的心態,快速高效。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我以為,文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更是必不可少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需要一位心靈導師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引導心靈,需要在文學中浸潤靈魂,濡養人格,認識自我。我們,需要像莫言般視名利為“多余”,或許只有如此,才能引領我們整個社會向善向美。
【以無用為話題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自信話題議論文12-01
以寬容為話題議論文02-22
以命運為話題的議論文04-26
以舍棄為話題的議論文11-03
以親情為話題的議論文11-18
以善良為話題的議論文05-17
以尊嚴為話題的議論文05-18
以幸福為話題的議論文11-07
以細節為話題的議論文03-22
溝通為話題的議論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