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都去哪兒了高中議論文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里寫道:“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求思”者,今之謂探究也,古人崇尚探究,格物致知,由此可見一斑。
在知識主義盛行的今天,“探究”二字更是時時出現。探究在我們的課堂上、實驗中自然也不例外地漫天飛舞,但卻容易被我們忽略。
那么我們學習中的探究都去哪兒了?
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是我們太講究功利,太追求“效率”,因此被動接受了結果,懶于去進行思考探究。就語文的學習而言,探究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沒有背下閱讀答題技巧有效;品味作品的語言特點,不如記住幾個常用修辭快捷。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現今的答案趨于標準化、格式化,甚至套路化,選擇探究式作答往往得不到高分,因此探究的缺席,自然在這情理之中。
冷冰冰地進行分析,死記硬背地解決問題,或許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拿高分,卻對長期的學習無益。然而如果調動自己的熱情去體驗探究,則事情的過程與結果都會有大大的不同,因此,我們要對探究有一副熱心腸。
牛頓曾說他只是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揀到幾塊貝殼,為此而感到高興。如果我們在學習中能有發現的渴望,用欣賞的眼光,全心投入探究問題,那么我們也會有揀到貝殼的喜悅吧。
填鴨式的教育,總愛把知識一股腦兒地倒進學生的腦袋,而探究卻能啟迪心智,增長學識。我們應當用探究的方式來獲得知識,進而運用知識,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踐能力。
老師應當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型的指導,應當作為輔助,就像聰明的趕驢人,從不把驢子喂飽,而是在驢子的面前掛一把青草,這樣驢子才會拼命向前跑。
朱熹曾說:“涵詠玩索,久之當自有見。”那么就讓探究回到課堂中來,作為現行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探究寫在紙上,更要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