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續(xù)寫
《囫圇吞棗》續(xù)寫1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一位年輕人來集市上買東西。只見他身穿名牌上衣、褲子,腳穿一雙鱷魚皮鞋,還亮得閃閃發(fā)光,一定涂了許多鞋油。坐在一輛保持捷跑車里,還帶著MP3,一邊聽音樂,一邊頭在跳舞。
喂,這梨和棗多少錢呀?年輕人用霸道的語氣問道。十五元。老板低聲的說。給你二十元,不用找了!別看他有錢,四肢發(fā)達,但他頭腦簡單,很笨呢!
他捧著一大堆梨和棗來到馬路邊,坐了下來,一個勁得吃,直把梨和棗往嘴里塞。這時,一位老奶奶走了過來,意味深長地指著一對梨和棗,說你呀,不能吃太多的棗,雖說棗對脾好,但對牙齒不利。也不能吃太多梨,雖說梨對牙齒好,但對脾不利!你自己看吧!年輕人聽了若有所悟,把梨嚼了嚼,又吐出來,這樣就對脾不受傷害,把棗一下子吞了下去,就不會讓牙齒受傷害。他這么想著,又這么做著。
第二天,年輕人感覺渾身不適,胃難受,就去醫(yī)院急診,后來發(fā)現(xiàn)棗一個整吞下去,會消化不良。一天一夜的開刀、護理結束了,年輕人終于健康起來,他現(xiàn)在變得勤奮好學,不怎么笨了。他經過長年的研究、體會老奶奶的那句話才明白:只要少吃點兒,對身體沒什么大傷害的。
我們也知道,只要適量吃東西,是最健康的。我們自己也要有主見。
《囫圇吞棗》續(xù)寫2
“團圈吞棗”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顧名思義是說不嚼就把棗吞下肚去。現(xiàn)如今“圖圈吞棗”這個成語恰好映襯了一種新的社會現(xiàn)象,那就是大吠“文化快餐”。
古代人只嚼梨而不咽,那是怕傷胃;干吞棗而不嚼,那是怕傷牙。而現(xiàn)代人要是把棗回圈吞下去,理由恐怕是三個字—“沒時間”!至于原因嘛,無非是什么“當今社會,時間就是財富”或者“要適應高科技社會飛快的生活節(jié)奏”之類,所以在我們的高科技社會里,一顆顆紅棗就經過一系列先進手段加工,成了一顆顆紅棗膠囊,一口水就能吞下肚,而且據稱“營養(yǎng)成分不損失”。
所以,被前人一生苦修的大部頭著作在今天就像紅棗一樣被制成了一粒粒“膠囊”—縮寫本、精華本、故事梗概。讀書者可以輕松省去“咀嚼”原著這一既費時又傷牙的工序,開開心心地直接把“營養(yǎng)成分”吞下去。這樣,無論說到哪一本小說名著,就算沒看過,書中人物和故事梗概照樣張嘴便來,要是再不小心看了著作賞析的精華本,那簡直可以侃侃而談,儼然一位頗有見地的文人了。而事實上,這位仁兄連原著的一章也沒有看過。
事實上,這樣的“文化快餐”已經走人了誤區(qū)。姑且不說那“紅棗膠囊”營養(yǎng)是不是真的沒有損失,單說“味道”一項,就已與新鮮的`棗差了十萬八千里,毫無口感可言了。
真正的文化應該是一種藝術,如色彩鮮艷、味道甘美、柔嫩多汁的果實一般具有直接的誘惑力與美感。把這“果子”風干,研磨成粉,沖成汁,濃縮成“膠囊”,就等于剝奪了文化的美感,使文學作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絲絲縷縷精神上的感動變成了刻板的符號公式,令人提不起興趣。而書中種種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也被剝得只剩骸骸,難見血肉了。
我們讀名著,是為了真正親身經歷那美的洗禮。有些西方名著翻譯后的文采已經有損了,倘使再做出縮寫本,不如找份電視報看看電視劇的一句話劇情介紹。
就如當今科技已發(fā)展到可以用藥物滿足人類身體營養(yǎng)所需,而人類仍不放棄親口品嘗美食一般,文化做成的那些“膠囊”也不妨廢掉了p巴!
【《囫圇吞棗》續(xù)寫】相關文章:
《囫圇吞棗》續(xù)寫作文06-26
擴寫囫圇吞棗09-10
囫圇吞棗片段的擴寫02-23
窮人續(xù)寫 《窮人》續(xù)寫05-22
續(xù)寫05-07
凡卡續(xù)寫_續(xù)寫改寫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