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00字
導語: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00字,歡迎閱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00字1
在我國傳統的歷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般在公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農事重要節令。“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春意漸濃,氣溫開始升高;“清明前后,點瓜種豆”萬物復蘇,草木繁茂,進入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據《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與春節、端午、中秋同為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一年之中比較隆重的節日,主要是紀念先祖和迎接春天的到來。從這天起,人們忙著著手新一年的勞作,創造美好的生活,有溫故知新之意。
“清明不回厝無祖”,指的是清明節不回家掃墓的人就等于沒有祖先,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務繁忙,這一天也想方設法回家掃墓。在我們安丘,一般分為“培土”和“上墳”兩種掃墓儀式。“培土”又叫掃墓、培墓、祭掃或修墓。冬至后105天謂之“一百五”,即清明節前二天,為人們給故去的先輩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培土”之說。早上,在太陽未出來之前,人們由一家的長輩率領,帶著镢頭,鐵锨到自己家烈祖烈宗的墳墓上掃墓。先把墳上的荒草清除一下,再到墳附近有結摟草的地方挖取墳頭,即挖一塊圓錐狀帶草皮的土塊作為新的墳頭,這樣一年就不能再動墳上的土了,特別是墳頭。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家庭還為故去的先輩選擇清明節立紀念碑。“上墳”又稱祭墓、祭拜或壓紙。大多選擇“大寒食”(清明節前一天)下午上墳。祭拜時,在墓前供奉餑餑、餶馇(即餃子)、紙錢和燒酒壺,先在墳頭上壓燒紙,然后燒紙錢,最后在紙灰上灑酒(稱奠酒),跪地三叩首,點放幾個爆仗或放支鞭炮,禮畢回家。路上還要向遇到的孩子們分餶馇,意為先輩留下的吉食,象征“祖德流芳”。記得剛加入少先隊時,我還是中隊的旗手,老師帶我們去烈士陵園掃墓,聽老前輩們講革命故事,也是選在清明節前。
“清明節”又稱“小寒食”,前兩天忙著敬先祖,今天輪到大家過節了。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鮮的側柏樹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節早上,把這些側柏枝和柳枝每幾根組合在一起,插在大門口、屋門口和豬欄門口左右兩側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預示春天到來了。在安丘農村,還有在室內插青的習俗,即用柳枝、側柏枝和老公花扎個花束,吊在鍋臺之上的屋笆上。兒童們還要戴柳帽,做柳哨。這些習俗損壞了大量的側柏和柳樹,很多側柏、柳樹在清明節被折騰的不成樣子。舊時,寒食節斷煙禁火,只吃涼的食品。到了清明這一天,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始生火做飯。宋代詩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詩中就有“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的詩句。在我們安丘農村,清明節人們還有三項活動。
清明節第一個活動就是吃雞蛋(取吉誕之意)。記得小時候,在清明節前貨郎們走街串巷,用染料換廢品。每個家庭都換上幾小包,主要有紅的、綠的、紫的,用于染煮熟的雞蛋、鵝蛋,孩子們比誰的蛋大,誰的顏色好看。要好的小朋友還有互換彩蛋的禮儀。聽話的`孩子,偏心的媽媽會多分一個,大都讓其躲到旮旯里去吃,防止其他兄弟姊妹看見(當時農村生活比較拮據,多吃個雞蛋就比較奢望了)。清明節早上要喝酒,醬燒雞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個主菜,主食是吃白面餅(日子不寬裕的戶,吃的是白面包地瓜面餅),餅卷雞蛋再撒上一點點細鹽面,吃起來的確是別有風味。
清明節第二個活動就是蕩秋千。清明節前,大人都給孩子們吊個秋千(又叫悠千),物料不夠大家湊,東家出檁條,西家出繩索,協作聯辦,供孩子們游玩。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空場自費架個秋千,供鄰里的孩子共同游玩,蕩秋千的姿勢很多,有站著蕩的,也有坐著蕩的,還有些老年人都來過把秋千癮,那種和諧的場面叫人流連忘返,記憶猶新。記得大集體時,有些大隊或生產隊還架個轉秋千,青年們都參入這項活動,有些青年、姑娘還出莊蕩秋千,甚是熱鬧。蕩秋千活動一般持續10天左右的時間,期間還有拔河、踢毽子、放風箏等娛樂項目。清明節第三個活動就是踏青。春風勁吹,大地吐綠,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年輕人成群結隊,大都到附近的山上去踏青。家鄉的留山,是眾人向往的地方,清明節那天,四面八方的人們來相會,他們帶著煮熟的雞蛋、火腿腸、方便面和啤酒之類,在山上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或臥或躺,邊吃邊聊,盡情的享受,飽覽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還有的比賽登山頭,有的林中散步,有的穿越山洞,有的放喉歌唱,大家互相祝福,共度傳統佳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00字2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后,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后,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00字】相關文章:
清明節習俗作文07-16
清明節習俗的作文09-14
清明節習俗精選作文08-03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03-29
清明節習俗作文08-06
關于清明節習俗的作文:清明節蹴鞠習俗08-03
清明節的習俗 - 清明節作文06-03
清明節習俗03-09
清明節的習俗03-24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作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