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的作文精選(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習俗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習俗的作文 篇1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了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是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著一聲刺耳的響聲,一只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沖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著,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里還抱著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托著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習俗的作文 篇2
清明節快到了,讓人想起了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路上行人為何會給詩人斷魂的感受呢?原來在細雨霏霏的.清明時節,人們前往吊念逝去的親人,怎能不悲戚傷心啊。
清明掃墓之風,始于北宋末年。《東京夢華錄》有云:“寒食節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墓皆在此日拜掃。”可見清明時節初始不拜老墓,只祭新墳。后來發展為既拜新墳,亦掃舊墓,形成了漢民族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許多民系掃墓祭祖的時日,而在梅州客家地區,卻是“只聞清明粄飄香,鮮見行人掃墓忙”。清明節當天,客家人喜用苧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一類,制成顏色翠綠的青粄,俗稱清明粄。清明粄含應節之意,還有健脾、怯濕、排毒等功能,嚼起來甜軟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人不在清明祭祖掃墓,而是把掃墓安排在春秋兩季,即在年初六后的正月或中秋節前后,以免影響農耕。客家人不論走到哪里,都不忘回鄉掃墓。有些身居海外的客家人,一到掃墓時節,便相約回梓拜祭祖先,正所謂“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掃墓要擺放三牲果品一類供品,點上香燭祭拜,禮畢焚燒衣紙,鳴放鞭炮;還須在墓頭壓上幾片黃紙,名曰“掛紙”,客家話諧音“掛祖”。以往舉族打祭墓,主祭人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禮,朗讀祭文。祭祀結束按年歲長幼安排部分男丁登席,余眾發丁子錢。
習俗的作文 篇3
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的時候要喝菊花酒,還要佩戴茱萸。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重陽節登高習俗的由來。
從前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一個道士在外地游學。一天,道士突然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禍。你快些回去讓家里每人都縫制一個香囊,再裝上一種叫茱萸的植物,然后佩戴在胳膊上。這一天,你還要帶著全家躲避到高處去,喝點菊花酒。”桓景聽了,趕緊回到家鄉,并全部按道士的話去做了。到了重九這天,桓景家中的雞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則因聽了道士的話,避免了這場災難。從此以后,每到重九這一天,人們便借登高、喝菊花酒來免除災禍。久而久之,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現在重陽節的活動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作為老年人的節日受到大家的關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習俗的作文 篇4
燒艾葉,艾葉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驅蚊蟲,小時候,在露天乘涼,只要點上艾葉,蚊蟲就不敢近身,比現在驅蚊片、蚊香什么都管用,而且氣味十分好聞。說到驅蚊,以前還有一種雄黃“炮沖”,點燃后冒出一股濃濃的、剌鼻的煙霧,將它置于床底、水井邊等蚊蠅多的地方,不多時,便見蚊蠅橫尸一地。
在端午這一天,還有洗草藥澡的風俗,用艾葉、菖蒲、馬鞭草、大小薊、香附草、魚腥草、薄荷葉等熬出一大鍋黑黑的藥水,老人說,洗了“午時草浴”,身上一年都不會長疔癤,孩子多半不愿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濃烈的藥味兒,但畢竟拗不過大人,縱然是一百個不愿意,還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里。現代人過端午已經沒有這種味道了。
我們這兒過端午少不得雄黃酒。其實也就是將雄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不過現在喝雄黃酒的人不多,說是有害,其實雄黃酒的味道并不好,太沖,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著雄黃酒灑個遍,孩子的額上也被大人用雄黃畫了個“王”字。正如吃粽與紀念屈原有關,喝雄黃酒與白娘子故事也有干系:修煉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間生活,化成白娘子,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白娘子現了原形。
過端午時,臺州人還要給孩子們手腕、腳踝或頸間系上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辟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臺等地的農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說法。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會縫香包,用綢布裹蒼術、雄黃等香藥,也有用絲線織成網袋,內裝樟腦丸的,取其驅蟲辟邪的意思。其實啊,在我們臺州,尚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臺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節,已出嫁的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小孩,以及豬蹄、魚、雞、鴨(現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檔禮品)等一些土特產,到娘家與父母歡聚一堂,這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那首“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的歌。
習俗的作文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有關習俗的作文:正月的習俗01-29
[精選]習俗的作文08-31
(經典)習俗的作文09-09
習俗的作文(精選)08-26
習俗的作文01-22
習俗的作文(經典)11-06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6
習俗的作文(精選)10-29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8
(精選)習俗的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