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用的傳統習俗作文3篇(精)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習俗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習俗作文 篇1
每個人的眼中都會有自己認為不錯的傳統文化,但這種文化是什么?取決于自己的想法,說道我認為的傳統文化,自然就是過春節了。
每當過春節時,家家戶戶既是開心又是忙碌。開心的是什么,忙的又是什么呢?開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又長一歲了,然而,忙的就是貼春聯、掛門神、掛燈籠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的春節習俗。
每當看到這一幕時,我會感到欣慰。因為我可以看到父母臉上的微笑,爺爺奶奶心中的喜悅。這都要感謝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他它讓父母有了微笑;是它讓爺爺奶奶了有了喜悅;是它讓家人興高采烈。
當然,說到春節肯定還有更多的習俗,你知道嗎?例如:吃餃子,吃湯圓,有壓歲錢等等。記得我六歲時,過春節。看著家人都在包湯圓,我百思不得其解。按照平常那樣吃飯不是挺好的嗎?為什么今天要包湯圓呢?于是我走到媽媽面前問媽媽,媽媽對我說:“你個小傻瓜,今天這么個重要節日你還不知道嗎?”我疑惑不解。”媽媽又說道:“今天就是春節呀。”這下我才知道。今天既然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當然吃的肯定是不一樣了。我也想學著包湯圓,走過去問媽媽:“我可以學嗎?”媽媽說:“當然可以,于是我擼起了袖子跟著媽媽一起學,但包出來的`一點也不像,但最終在我自己的努力下也是可以了。”之后,我懂事了一些。我每每在想,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是多么的偉大,是不可隨意更改的。正是這些傳統習俗是才會使我們那么開心。
中國5000年以來的傳統文化習俗是作為中國人的每一個人都要遵守的文化。因為這些文化使我們為此感到驕傲,我也為我正行走在這些傳統文化習俗上感到興奮。
傳統習俗作文 篇2
今天是立夏節,昨天媽媽回家的時候拿了一盒鴨蛋。媽媽先把兩個鴨蛋在清水里洗干凈,而后把鴨蛋放鐵鍋里去煮,煮好后用涼水沖洗一下放在桌子上。
早上,媽媽又給了我一個雞蛋。我套上塑料袋把三個蛋高興地放進了書包。
到了學校,老師說今天下午比賽頂蛋。我左等右等終于盼到了頂蛋比賽。老師說把自己的蛋都拿出來,同學們就紛紛拿出了蛋。我看見同學們帶來了鴨蛋、鵝蛋、還有雞蛋。
老師又說每個人跟自己周圍的同學比一比。我先和我同桌比了一比,我拿起一個茶葉蛋,同桌拿了一個白煮雞蛋,我們抓住蛋的蛋尖,使勁力氣兩個蛋相碰,“啪”一聲,我的蛋裂出了一個蜘蛛網。我馬上又換了一個鴨蛋上場,這次我贏了蕓蕓、寧寧、燁燁,最后我被劉寧的一個茶葉蛋給頂碎了。
我們班的`燁燁和怡怡都帶了一個鵝蛋,老師說讓他們倆比一比,看看誰贏誰輸。他們兩個握緊蛋頭,燁燁頓時很緊張。突然全班叫起了加油!加油!加油!女同學為怡怡加油,男同學為燁燁加油,教室里聲音震天動地,“啪”的一聲,只見燁燁的蛋裂了一個蜘蛛網。怡怡贏了。老師宣布今年的“蛋王”是怡怡。頂蛋比賽快要結束的時候,燁燁說下次要帶個蛩龍蛋,碩碩說下次帶個鴕鳥蛋,他們的話把全班同學都逗笑了。
這一天我很開心。
傳統習俗作文 篇3
“乞巧”
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露天放一夜,再在太陽下暴曬半天。中午時,每人將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云,或成霧形而巧妙者,認為是“乞得巧”。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
“卜巧”
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木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開始后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木針的手巧,吃到紅棗的早婚。
“斗巧”
女孩子們比賽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湯,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做裝飾品等等。 誰的手藝好,誰就得巧 。七夕前,預先備好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活動開始后,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即為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拜七姐
在福建、廣東及東南亞一帶時興“七夕拜七姐”。這是舊時女兒家的大節日。尤其廣東,大伙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自漢代開始,一直到明朝都很盛行。
聽私語
夜深人靜,躺在葡萄架下、南瓜棚旁,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
編鵲橋
用麥秸編織或用彩紙剪輯成一座鵲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置放案頭或貼在墻上。祈禱后,拿七根繡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即為得巧。
吃巧食
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種糖果,稱為巧食。作為七夕的'應節食品,巧食包括瓜果和各式面點,各地風俗不一,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 “乞巧果子”,款式極多,《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送健繩
江南江北都有七月七送健繩的風俗。傳說喜鵲因搭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急需大量繩子,當初為這對情人說媒的老黃牛,想起民間在端午節給小孩手腕拴彩繩以求健康,取名“健繩”的風俗,就發動人們獻繩。于是大家相約在七月初七的前一天晚上,解下孩子手腕上的健繩扔到屋頂或窗臺,讓喜鵲銜去搭橋。
扎像求福
依照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扎成一對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織女,在像前敬獻瓜果桃李。星河燦爛之際,若看到天河中有奕奕白氣,閃耀著五色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征兆。舊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