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范文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范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雖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都是關于中秋節的歷史,不過,這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到的傳統節日怎么來的。
中秋節的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相關文章:
晉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范文08-06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及傳說故事08-29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習俗范文07-23
各地八月十五的習俗范文08-06
中國各地八月十五的習俗08-10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與習俗08-07
南京八月十五過中秋的習俗08-11
廣州八月十五過中秋的習俗09-22
老濰縣過八月十五的習俗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