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習俗作文合集六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習俗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習俗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河南的北部,我的家鄉過春節是很熱鬧的。
一進入臘月,大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了,陸陸續續的買回來很多的東西。到了臘月二十八,奶奶和媽媽忙著包包子、做花糕,我也趕緊幫忙,雖然整的滿身都是面粉,但是我還是很高興。爸爸則要擦窗戶打掃全家的衛生。然后爺爺和爸爸貼春聯,我也跟著指指點點的。到了年三十,伯父、伯母和哥哥也來了,全家人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到很晚才睡覺。
春節的那一天,早早的我就被鞭炮聲叫醒了。人們都要到親朋好友家去拜年,互相說著祝福的話,人人都興高采烈的。爸爸很早就出去拜年了,一直到中午才能回來。我和哥哥給爺爺、奶奶拜年,是要給壓歲錢的。來給爺爺、奶奶拜年的人絡繹不絕,在這一天,每個人都忙忙碌碌的,但也是十分愉快的。
在隨后的幾天里,人們還要走親戚,招待客人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好像才把春節過完一樣。
春節真是個盛大的節日啊!
家鄉習俗作文 篇2
溫暖的屋內,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象征著團團圓圓的年夜飯;一家人在門口前貼著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聲、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的聲音、小孩玩鬧的歡言笑語聲……哪里不充斥著過年的熱鬧氣氛?
我的家鄉泉州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稱“過年”,等過了正月十五這年就算過去了。你可別小瞧這十六天,“過年”的習俗細的吃什么、干什么都要遵守習俗做。這習俗雖多,可熱鬧也從未間斷。
家鄉在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為熱鬧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點一到,四處煙花炮竹響成一片,我們既要在家中萬堂中設堂,擺上三牲(雞、魚、豬)、果子、清茶等貢品,并且燃上三柱清香、點燭拜天公。除夕這天晚上,不僅要守歲還要開正,開正就是除夕之夜守歲到十二點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時,放煙花炮竹,以表慶賀,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正月初一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了的新衣服,開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則傳說,第一天出遠門都會天降大雨,被雨淋濕。早餐后,人人四處走訪朋友親戚,見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個熱鬧的日子!這一天是天誕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誕辰生日。這一天人們要放爆竹、點上一對紅燭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這一天的清晨前必須準備好許許多多的貢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來感謝天公對全家這一年來的庇佑,二來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這忙碌中過去,在這歡樂中過去,在這熱鬧非凡的習俗中過去了……
家鄉習俗作文 篇3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從除夕至初五為春節,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稱。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風俗里講究在家歇著,不出遠門。說實話,大年過到這一天,人人都有點疲憊不堪,大魚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么都覺得沒味。這一天,女主人就應該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點清爽可口的飯菜,讓家里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于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清末民初,天津詩人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就寫道:“新正婦女忌偏多,生米連朝不下鍋,杯碗捧持須謹慎,小心‘破五’未曾過。”
農歷正月初五,又稱為“牛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五牛日:東南西北中,路路遇財神。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并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
這一天,還是我國大部分地方春節“送窮”的日子。漢唐以來,民間就有了送窮習俗。窮為何人?從傳說上看,有人說是顓頊、帝嚳之子,有人說是帝堯之子,還有傳說認為是姜子牙之妻。韓愈的《送窮文》認為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送窮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打掃房屋,據說“窮鬼”寄身在塵土垃圾之中,將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窮鬼”。
關于“破五”還有很多傳說,一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于是把這天稱為為“破五”。還有一個略為不同的傳說是,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于是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托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
由于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于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于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墻外。
陜西比較有特點兩個地方是隴縣和鳳翔縣。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說是“吃窮飯,除窮根”,也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有些地方還傳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而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破五”這天早起,搞大掃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后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么?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說。
家鄉習俗作文 篇4
今天,在我的老家雙峰鄉皿四村,即將舉行一次特別的活動—煉火。得知了這個消息后,我開始期待著夜晚的到來。
天終于黑了。吃過晚飯,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煉火所在地。呵,這已經是人山人海了。經過一個半小時等待,期待已久的煉火開始了。
聚攏的火堆,像是一座小山似的,向人們發出挑釁的低吼。強壯的“勇士”開始挑戰了,他們輪流著赤著腳沖過火堆,在一次次踩踏之后,“小火山”被踩出了一條路。終于,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勇士”們利用手中的“長矛”將“火山”的熱和雄壯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條條火舌直沖云霄;一條條火龍騰云駕霧;一陣陣火光在空中綻放,似絢麗的煙花。在空中的火花消失后,留下一絲絲痕跡讓人遐想無限。
煉火的時間很短,十幾分鐘而已,然而煉火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是一輩子的。
家鄉習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為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亳州地區的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準備,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春節活動延續達一個月之久。
臘月初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著手辦年貨了。殺豬宰羊、做新衣服、采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還要把家里打掃干凈。
臘月三十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圓,除舊迎春,還要到墳地里祭祖。這一天早晨,家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中午合家要吃團圓飯,除非萬不得已,都要趕回家,充滿了融融的天倫之樂。晚上吃過飯,親人團聚在一起,把瓜子、花生、飲料、水果等都擺在茶幾上,然后一起看春晚。晚上還要“守歲”,年輕人很少睡覺,一直要等到第二天凌晨放炮。
大年初一最為隆重,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床,穿著新衣,向神主、祖先、長輩拜年。這一天早晨只準吃餃子。如果誰吃到了餃子里包的錢幣,誰就在這一年里好運連連,財源滾滾。小孩子們要給長輩磕頭要壓歲錢。吃過餃子,男的要去鄰居家串門拜年,女的則在家里接待客人。到了中午,親人們仍在一起吃團圓飯。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是燈節。晚上人們在街上放煙花,每一戶人家都要在門前放兩盞燈,街上燈火通明,熱鬧極了。
另外,在春節期間,我們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如過年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里,以免亂說話。正月初五不能動剪刀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家鄉的春節真是熱鬧有趣!
家鄉習俗作文 篇6
雖然我們家鄉春節習俗和大部分地方的差不多,但也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大年初一,你的餐桌上也許是大魚大肉,我們這兒的就不同了。早上六點鐘,每個人必須起床到家族中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里吃素面和“發財菜”。所謂的“發財菜”,其實就是木耳,而且這木耳不能是買來的,必須是自己在枯枝斷木上采摘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大年初一,村子里來了一個流浪漢,村里人誰都不肯給他東西吃,因為大家認為,大年初一就把自家的東西分給別人,好運也就分給別人了。就在他餓著肚子要離開村子時,有一個家境貧寒、身懷六甲的婦人卻大方贈了他一碗木耳面條。流浪漢感激地問:“你不嫌棄我是一個流浪漢,還把自家的早飯給我吃,相當于把一年的好運都給了我。我把好運還給你,你的小孩長大后必定中狀元。”說完,流浪漢就消失了。這時,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流浪漢是個神仙。從此,這戶人家慢慢富裕起來,那婦人生的孩子也真中了狀元。為了求得來年好運,打那以后,家家戶戶都在大年三十上山采摘木耳,大年初一早上都到族里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去吃素面。這樣既把祖爺爺當成神仙,祝他健康長壽,也求神仙賜下好運,讓孩子都能中狀元!
大年初一中午,每家每戶都會準備糖果盤,里面裝著蘋果、橘子、糖餅、花生、豆子……由小孩端到能容納全村人的.祠堂里的大桌上,然后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舉杯暢飲,吃著甜甜的果子、磕著香香的瓜子,暢所欲言。這是一年中村里最熱鬧的時候,因為平常大部分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春節便是全村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的時刻,也是為了更好地讓祠堂里的祖先看到大家,更重要的是告訴在座的每一位: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你多富有,或多不如意,你永遠都是村里的一分子,家永遠在這里……
大年初七,大家都在早上七點鐘左右起床,女主人會煮上一鍋“七寶粥”當早飯。為什么叫“七寶粥”呢?因為它是用大米、豆子、瘦肉、芋頭、豆腐、芹菜葉和自家做的米果熬煮而成的。“七寶粥”必須在早上八點鐘左右吃完。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按我們的規矩,哪怕再忙,大年初一到初六,家家戶戶都在家享受團圓的歡樂,等到大年初七才開工。在開工前,吃上營養豐富的“七寶粥”,干活就會特別有勁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祈求事事順心順意。
到了元宵節,族里會選一戶院子較大的人家,擺上幾桌,一大族人一起包湯圓。湯圓是用雪白的糯米粉做的外皮,有綠豆餡兒的,有紅豆餡兒的,還有花生餡兒的,一個個在人們手里被揉得滾圓滾圓的。大家邊包邊煮,鍋里的水開了,冒著小泡泡,雪白的湯圓“叮咚、叮咚”跳下鍋,它們乘著泡泡上下翻飛,此時加一點冷水,再煮到水沸,等到湯圓安安靜靜地浮在水面,那就是熟了。大人們右手拿著勺,左手拿著碗,撈著飽滿的湯圓。眼饞又嘴饞的小孩兒就圍在邊上吸溜著口水候著,仿佛孩子們期待的不僅僅是香甜軟糯的美味,還是對來年的期盼。你瞧,每個碗里盛有4個到6個湯圓,吃4個是“四季平安”,吃5個是“五谷豐登”,吃6個是“六六大順”。吃的時候,即使孩子們再饞,也必須長輩先吃,只有長輩吃完碗里的湯圓,晚輩才能吃。吃了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我們家鄉的春節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有時間你們一定要來感受一下我們家鄉那別樣的春節習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