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匯編九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1
我家住在南通鄉下,每到臘月來臨,過年的“味道”就會越來越濃。家家戶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蒸饅頭蒸年糕、送灶、撣塵……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燒利市、團圓飯和放哨火。聽我給你娓娓道來吧。
燒利市
大年三十,是大人最忙、孩子最樂的一天。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掛燈籠,燒菜煮飯祭祖宗。吃完年夜飯,就是最神圣的“燒利市”活動。
爺爺在大門外放上方桌,在桌上擺上燭臺、香、碼子(一種印有各路神仙畫像的紙)、酒杯,然后把一塊系有草繩的五花肉以及饅頭、豆腐、活鯽魚擺上桌。令我不解的是豆腐上面還撒上鹽,下面居然還壓著一把菜刀。我問爺爺為什么要這樣準備,爺爺一臉嚴肅,讓我小孩子不要多嘴,我只得站在旁邊看。
開始燒利市了。爺爺點燃蠟燭焚好香,爸爸先放了幾個爆竹,說是給各路神仙“通聲”。接著,爺爺燒黃紙錢和元寶,并囑咐我們一一磕頭,祈求來年神仙的保佑,全家健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咦,奶奶哪兒去了?媽媽指了指屋后。我連忙向屋后奔去,只見奶奶在自家的田頭插上柏樹枝、芝麻秸和一束點燃的香,奶奶告訴我,她在祈求來年自己種的田禾茂盛,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呢!等黃紙錢、元寶燃盡,爺爺將黃酒在灰燼四周澆了個圈。整個燒利市活動算是結束了。
團圓飯
正月初一吃團圓飯是最隆重的時刻。
南通農村人過年不吃餃子,吃“圓子”。為了親眼看到奶奶準備團圓飯的過程,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只見奶奶洗漱完畢,擦干手,首先來到神櫥前,點上“天香”,然后沖了兩碗紅棗紅糖茶。我和奶奶喝完后,奶奶笑著說:“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甜蜜。”我也忍不住笑了。接著,奶奶在鍋中倒入清水,燒開后,再倒入淘凈的大米,繼續燒,沸騰后,鋪上一層沾有紅點的“圓子”(湯圓),蓋上鍋蓋,用小火燜一會兒,團圓飯就熟了。這時,我才發現奶奶燒的不是平常用的稻草和樹枝,奶奶告訴我,煮團圓飯一定要燒“紅草”——柏樹枝和芝麻秸。這是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一家人幸福美滿呢。
等到全家都坐到桌前,才開始吃團圓飯。每人面前一碗飯,飯上頂著圓子,幾只小碟子里是蘸圓子的紅糖,還有一大碗薺菜豆腐粉絲湯。這我知道,大年初一要吃素,薺菜豆腐粉絲湯也是頗有寓意。在南通話里,薺菜是“聚財”的諧音,豆腐是“頭富”的諧音,粉絲代表“天長日久”之意。總之,這頓團圓飯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幸福長久,財源滾滾哪!對了,最后還要在碗里留下一些米飯和圓子,這可是故意留剩飯,美其名曰“囤屯子角”或“存倉”——象征年年有余。
放哨火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看花燈。南通農村元宵節卻不吃湯圓,倒是正月十三吃湯圓,正應了那句“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那天,最熱鬧的莫過于放哨火了。過去,在元宵這天晚上,農民伯伯會到地里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荒,辟地種田,這些草灰作為有機肥料,可以滋養禾苗的生長,而且旺火過處,藏匿在草叢間的蟲卵會被燒死,來年莊稼可少受蟲害侵襲。
為了體驗放哨火的樂趣,天還沒有暗下來,我就拉著爸爸來到田埂上,拿起事先扎好的草把點燃。一開始,細小的火苗在風中搖曳,若隱若現,如一只金光閃閃的蝴蝶在田野里上下飛舞。在爸爸的指引下,我舉著火把在田野上空來回晃動,火越燒越旺,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眼前一片。我舉著火把繞著田野一邊奔跑一邊喊道:“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哨火,人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盤籃大……”突然,整個火把散了,濺落一地,就像流星雨一樣,真美啊。
鄰居幾個小伙伴也來到各自家的麥田里,舉著燃燒的火把,旋轉飛舞起來,卷起漫天的火焰,燃燒在黑暗的田野之中,美麗至極!
等到正月十八落燈,吃完面條,春節終于落幕,那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過大年才算結束。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一、貼春聯、門神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二、貼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四、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后來,由于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以后,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后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五、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六、壓歲錢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十、包餃子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后來怎么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后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陽雜俎》已有“籠上牢丸蒸餃”、“湯中牢丸水餃”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從餡來說,有雞蓉、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從烹法來說,有湯煮、籠蒸、罐煲、鍋貼等各法,速凍餃、即食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也如雨后春筍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樓”之一的鴻興樓飯莊,一兩面能捏成25個小餃子,一個一種味道。西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名揚海內外,據說一些老外們吃的時候一邊老叫肚子脹一邊還拼命往口里塞。沈陽的“老邊餃子館”因煽鍋蒸餃和熗雞湯煮餃而聞名遐邇。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認一力餃子館”也為華廈餃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門庭若市。廣東粵菜中的鮮蝦仁蒸餃有后來居上之勢,北方人南下均趨之若鶩。
此外,春節還有蒸年糕,倒貼“福”字,守歲,迎春,回娘家等習俗。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3
我們家鄉每逢到春節都是熱鬧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場,各種各樣的年貨,各種各樣的玩具,讓我可是非常心動的。
我們的除夕習俗其實全國都一樣,大家都要一起團聚吃飯,開開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輩都去給長輩拜年,而我們呢?可說是大豐收,紅包滿了自己的口袋,裝滿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時,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熱鬧,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街上掛滿了新異的燈籠,街上的人個個臉上掛滿了笑容,可見得春節多么熱鬧啊,我的家鄉就是這么熱鬧,這么喜慶,這么歡喜。
客家人過年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飯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后,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干干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游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后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4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5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6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一個節日,也是最重要的。在春節期間有許許多多的習俗和趣事。
貼春聯、窗花
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媽媽去買了春聯和窗花。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 ——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幸福已到”。
看著這些“福”字,我笑著和媽媽說:“媽,你看我多好,到了過年,處處都可以看到我的名字,還可以給人們帶來福氣呢!”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晚上吃過飯和妹妹在小區里玩,爆竹聲在耳邊響個不止,我覺得這爆竹聲有些像戰爭時期的槍炮聲。便與妹妹開玩笑說:“這聲音猛的一聽,咋這么像世界末日到了?”
包餃子
正月初二到四奶奶家去包餃子。來到她家,我就聞到一股香味,到廚房一看,四奶奶正在做餃餡呢。餃餡做好了,四奶奶開始和面,于是我們就開始動工了,我先開始在趕餃皮,媽媽說比賽看誰做得餃皮最圓。為了把餃皮做圓一些,我的雙腿可沒有停下來過,不停地繞著餃皮轉,轉到這邊又轉到那邊,忙得不可開交,四奶奶笑著說我:“你看你那就像‘小牛子拜四方’樣!”四爺在一旁包餃子,我就開始“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了:“四爺,你看我這幾個餃皮趕得是不是很圓啊?”四爺說:“圓,很圓。可你這兩面都有面粉,我這餃子不好封口了啊。”后來,我就注意了,不讓兩面都有面粉,我又拿著一個問:“這個行不行啊,又圓而且只有一面有面粉的?”四奶奶就說:“恩,真棒!這個非常好!”爸爸和小叔兩個是最懶的了,兩個都呆在家里玩電腦。四爺就拿了一個餃皮,把里面包的全是辣椒粉,并與別的包法不一樣,說:“這個是給你爸的。”妹妹又包了兩個空的,說是給小叔的。餃子終于可以吃了,我們首先給了爸爸一碗,爸爸吃著說:“這餃子怎么是空的?”后來爸爸又喊著辣,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著飲料。我就說爸爸:“你運氣真好,三個都被你你給碰上了。”后來,爸爸吃的時候特別小心,我們說沒了,可他不聽。。這真所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餃子是我最喜歡吃的,所以吃了一碗又一碗。后來,覺得肚子有點脹了,我說:“我覺得我好像吃的有50個了。”大家都笑了,四爺說:“50個沒有,至少到30個了。”這才有過年的氣氛呢。
聚財
正月初一的時候,爸爸讓我倒垃圾,我把垃圾倒了。后來媽媽看見垃圾被倒了,就說:“誰的垃圾?”我疑惑不解地回答:“我啊,怎么了!”“把錢都倒了。”“垃圾怎么成了錢了?”我很好奇,上網查了資料,原來是這樣的: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中國的春節民間習俗可真有趣啊!是啊,這樣也更給春節增添了不少的氣氛。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7
我的家鄉是三德范,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里的春節有著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里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著父母吵著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里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著,什么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著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著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著是多么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煙花爆竹。小孩跟著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里逛著,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里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著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才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里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閑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著那種興奮的心情看著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跡……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溫馨洋溢的屋子里,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著可口的飯菜,看著引人入勝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春節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著新衣服,邁著輕松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里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娘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春節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抬桿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著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云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8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 篇9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后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于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于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后,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
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墻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后讓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
【春節習俗的作文1100字】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的作文03-18
★春節習俗作文07-14
春節習俗作文07-20
春節習俗作文07-20
春節習俗的作文09-14
春節的習俗_作文09-06
春節的習俗精選作文12-10
《春節的習俗》的作文08-04
春節習俗的作文精選11-18
作文春節習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