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欣賞的作文【范例7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欣賞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欣賞的作文 篇1
我欣賞那種安靜的,喜歡數學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思維敏捷.我還欣賞那種個子高,體態勻稱,學習成績比我好的人.
可是,我卻碰到這樣一件倒霉的事:班主任居然讓我和班上的調皮大王—王天宇同桌。要知道,他的三門學科幾乎門門掛紅燈,上課經常和老師“對這干”,下課嬉皮笑臉,油嘴滑舌,作業還經常不交。
座位一經排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我只好勉強地在凳子坐下,自己背過身去看課外書了。他呢,呆呆地看著我,一言不發。
兩三天過去了,我和他幾乎沒有說上幾句話。因為他完全不符合本姑娘我的要求。
可是,在一次中自習后,我漸漸覺得,他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他很大方。因為……
自習時,正當我到處尋找我的橡皮時,他頑皮地沖我眨了眨眼睛,從鉛筆盒中拿出一個有著粉紅外套的“小粉豬”我打開一看,是一塊雪白的橡皮。他說:“你用吧!”正當我擦著我的'錯字時,他說:“這是我特意為你買的,就算是見面禮吧!”我一笑說:“沒想到你還有優點嘛!你真大方!”他抓了抓頭說:“沒什么!沒什么!”通過這件事后,我與他的距離拉近了,慢慢地我跟他也有說有笑的了……
雖然他很頑皮,但我還是很欣賞他,因為他非常大方;雖然現在我們已不是同桌,但我仍舊懷念和他同桌的那段日子!
欣賞的作文 篇2
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就如我現在的生活,好苦。——題記
有氣無力地趴在桌子上,按著太陽穴,望著老媽留的題海,耳邊想起了一段《二泉映月》,嘖嘖,真是應景。
就在幾分鐘前,老媽捧著一大堆資料氣勢洶洶地闖進來,啪的一聲擊得我面前可謂是塵土飛揚啊!接著,她老人家大喊:題目不掃,何以掃天下!然后瀟灑轉身,揚長而去,唯留下我在塵土中目瞪口呆。
我猛拍桌子,望著它們,只是覺得無數落葉在那兒轉啊轉啊轉,秋風習習。
我掃!總有一天我會把你們掃地出門!
于是,我一頭扎進了題海。可是,我太小看它們的實力了。
我剛剛與幾何、實數這幾位仁兄敘舊完畢,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去與ABCD的約會,想盡一切辦法脫身后,李白杜甫白居易又翩翩走來,找我吟詩作賦。后來,就沒有后來了。
我已經成功地崩潰了,掙扎著爬出這片恐怖的.,害死人不償命的海。
這時,剛被我趕走的《二泉映月》又悄悄地回來了,想著阿炳,我沒有來地感嘆一聲: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欣賞的作文 篇3
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每天都堅持給它澆水、施肥,很快就長出了小小的葫蘆,非常可愛,那個人每天都要看幾次,但是他還是每天堅持澆水、施肥。
過了些日子,葫蘆長大了,很多蚜蟲都趴在葉子上,那個人連忙拿出消毒劑,把所有的蟲都給殺死了,葫蘆又露出了綠色的葉子,鄰居看見了,對那個人說:"有了教訓,是不是就不會被蟲子吃掉了啊!"那個人說:"對啊,剛才我把所有的蟲給殺死了,好累啊!"鄰居很害怕地說:"那那那個......葫蘆......長的`好高啊!"那個人回頭看了一眼,下了一大跳,葫蘆已經高的到天上了。
那個人就沿著葫蘆藤往上爬,爬到了葫蘆天堂,那里有許許多多的葫蘆,在水池里面到處是葫蘆,那多舒服啊,突然,那個人發現是他的爸爸媽媽造的葫蘆天堂,那個人的媽媽說:"寶貝兒,我們的葫蘆天堂是要有秘密的,誰如果把葫蘆種到一個地方,它就會長得好高好高,一直升到我們的葫蘆天堂。"那個人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定好了房間,讓那個人住在這里。
欣賞的作文 篇4
今天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觀察蝸牛。一放學,我就決定去外面捉兩只蝸牛回來好好的觀察。
蝸牛捉回來了,我找來一個盒子,盒子的蓋子上我挖了許多透氣的小孔,然后在盒子里面的底部放一層粗沙,再放一層濕潤的泥土,放上幾根樹枝和幾片菜葉,這樣,蝸牛的住所就大功告成了。我把蝸牛放進盒子里,我一拿起蝸牛,發現它會縮進殼里。我把蝸牛放進盒子里以后,我仔細觀察,發現蝸牛有兩對觸角,一個大大的殼和軟軟的身體。我知道:蝸牛是軟體動物,它的腳長在腹部,叫腹足。蝸牛爬過的地方還會留下粘液,這是蝸牛行走的時候為了減少摩擦而分泌出來的液體。蝸牛的嘴長在離頭部比較近的下方。
蝸牛又是怎么吃東西的呢?這個想法在我的腦海中閃過。這時,我正好看見一只蝸牛向一片菜葉爬去,只見它爬到菜葉表面,之后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我又想:蝸牛的牙齒長在哪里呢?我又看了看蝸牛,啊!蝸牛已經把菜葉吃得只剩一半了,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后來我上網去查了以后才知道: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有的蝸牛甚至有兩萬五千六百多顆牙齒呢。更神奇的是,蝸牛的'牙齒長在舌頭上,所以吃菜葉非常的厲害,三下五除二就把菜葉吃個精光。
我通過觀察發現了蝸牛的小秘密。我相信,蝸牛的身上一定還有許多秘密,等著我去揭開,我會努力的。
欣賞的作文 篇5
走過七年的婚姻之后,我才明白愛是什么?愛是緣份、愛是感動、愛是習慣、愛是寬容、愛是犧牲、愛是體諒,愛是一輩子的承諾。我也耳睹目染過許多感人的愛情故事。
如果女人一旦愛上這個男人,那么她的愛就會無條件地,無怨無悔地,不求回報地付出。連男人的缺點也是那么的可愛。
我的女朋友就是很愛她的老公,甚至愛到瘋狂,愛到癡迷的.程度。婚前她就用積攢下來的零花錢給他老公買東西,買了之后都會給他郵寄過去,因為他們不在同一座城市老公在外服役。她還偷偷地給老公家人匯寄衣物及錢她從來不給老公講。因為她知道老公家在農村,老公是老大,兄弟很多,家里的負擔也很重。所以,她就主動承擔起老公該承擔的一切。
她還經常寫信給老公的父母,內容都是些安慰及關心老人身體與生活的話,噓寒問溫,關懷備至。她不但打動了兩位老人同時還深深感動了他老公。
她老公身體不好動過一次手術,她沒日沒夜地陪在他身邊。她每天給老公講他們以前開心的往事,細心地照顧老公每一頓飯菜。當老公出院時她已經瘦得只剩下兩只大眼睛了。
婚后她依如既往,用她的善良,她的愛心滋潤著她所愛的人。她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回報,老公對她的愛益日俱增,每天早晨當她睜開眼睛時老公就會關切地問:“乖,你睡好沒有?”而且老公主動承擔起全家所有的重活:給她和孩子做飯,一日三餐都是老公做的。她說:“老公每次出差都會把該做的飯準備好放在冰箱里,而且一天幾個電話地問她吃好沒有?夠不夠吃的?要記得多喝湯?她說這話時我看到她在笑,而且幸福地笑。
我的朋友是個聰明的女人,她知道如何用愛去打動一個男人。她更是一個會經營愛的人,她們的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愛的天堂。雖然他們之間也會有誤會,也會有傷害,但他們的愛依然牢不可摧;雖然他們現在生活得還不是十分的富裕,但他們有愛就不覺得貧窮;雖然他們也會有這樣那樣的點點滴滴,但相信愛能撫平一切,愛能溶化一切。
付出都會有回報的,如果你愛那個人你就為他(她)付出吧!也許現在他(她)不珍惜,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他(她)會明白你的那份愛的,那份對他(她)深沉的愛。
欣賞的作文 篇6
今天我們要回張店,其實我根本不想回來,姥姥家什么都有,我還沒住夠。媽媽說必需回來了,我們要在張店過年,等過了年還要去看姥姥的。吃完早飯后,媽媽收拾好東西,我們就要回張店了。我們要先坐到縣城的客車,再從縣城坐回張店的長途車。這樣要換好幾次車。
快到縣城車站時,媽媽說我們先下來,把東西弄到對面再坐張店的車,因為我們帶了很多東西,如果到車站我們兩個不好弄,主要是給媽媽的'同學還捎了些東西。媽媽在路邊往對面搬東西時我也幫媽媽搬,因為車很多,媽媽怕有危險,趕緊把東西扔一邊,回來接我的包和我。我們很幸運馬上就坐上了回張店的車。
在車上媽媽讓我休息會,我卻不想睡覺。和媽媽說著話很快就到了張店,媽媽先給她同學把東西放下,我們打了個出租車就到家了。我感覺我們這一路都很順,而且還帶了不少東西。
欣賞的作文 篇7
今年的春節,母親是在泰安過的。
為減輕她心靈的漂泊感,從節前購買年貨到過節時的禮儀習俗,我們都盡量注意去適應老人傳統的習慣。坐在客廳聊家常的時候,我也會想辦法找些陳年話題,幫著母親去撿拾那些清苦卻溫馨的歲月記憶。
按照妻子開玩笑的說法:有具備大學校長身份的兒子xx,研究員職稱的兒媳婦做飯,再加上哈佛大學博士的孫子視頻請安,我們接待老太太的規格應該還算可以,估計她這次多過幾天沒有問題。
實事求是的說,因為我們的努力,母親的心情一直很愉快。除夕的時候,老人家一直堅持著看完春晚,等我放過了鞭炮,擺上供品,上好香,她面對泰山磕了個頭,才去睡覺。
初三的時候,三弟和三妹一家都過來吃飯,老太太自然很高興。初四初五氣溫上升,天氣比較暖和,她一個人出去,到小河邊轉了轉,看了看整個大院的環境。回來和我們聊起自己的所見所聞,也表露出少有的主動開朗的神情。
抓住這一機會,我就勸她,現在住宿條件好了,至少住到過了十五再換地方。她聽后還是過去那句話:來過個年就行了,不能多住。再繼續勸說,她便不置可否地答應著:到時候再說吧。
初六那天,妹妹和妹夫又過來了,說是來接母親去他們家。按照過去的習慣,母親換了地方,就不再回來了,到三妹、三弟家住幾天,接著就會回老家。
“不是說好在這里多過幾天嗎,怎么今天就來接了?”我問三妹。
“過多少才算多哎,這就不少了。”三妹還沒回答我的話,母親急忙就把話頭搶了過去。
我明白了,看來初三聚會時,老太太早就私下把來接她的日子給三妹說好了。早晨吃飯的時候,我們還勸她過了元宵節再挪地方呢,誰知她早就排好了自己的行程。妻子有點不高興,認為早飯聊起挪地方的事兒,老太太一點信息都未透露,好像跟我們隔一層似的。
我告訴妻子,老太太就這性格,別跟她計較了。以前一直都這樣,我們又不是不知道。除非在自己的老家里,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是住在自己的子女家,她都覺得缺乏生活的歸屬感,不踏實。找不到心安理得的感覺,人自然就待不住。
我曾經專門就這個話題給母親交流過,問她干嗎到哪里都是住不安穩,過幾天就想走?她的解釋是,在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里坦然、隨便。
“那有什么不坦然的,又不是別人家,自己養大的子女,給你養老不是應該的?”
“兒子是親生的,那兒媳婦呢,人家又不歉你的,干嘛要伺候你。”她那意思,人老了干什么都不行了,住誰家里都是個累贅,“人家對你好那是面子,掏里子說,你就是個負擔,人心里得有數。別人咋樣我不知道,反正時間一長,我心里就犯嘀咕。”
母親說的“面子”,我理解就是指那些處于表面的抽象道理,譬如孝敬老人、贍養父母等等;她所說的“里子”,則是指感受、直覺等情緒方面的東西。事實確也如此,很多的時候,大道理誰都會講,然而要把道理真正熔鑄到情感里,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說到底,母親之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待不住,過幾天就想走,就是想在別人還沒產生厭煩情緒的時候,自己見好就收,免得把關系搞僵了,連累了各家的小日子。
正是因為母親有這個想法,在父親去逝后,關于她的生活安排,我們曾經提出兩個方案讓她選,一是在三個兒子家輪流過,二是住在一個兒子家,采取一人出力大家出錢的方式。最后她都沒同意,依然堅持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家里。為了防止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兄弟姊妹都往回跑,她才答應春節到三個兒子家里輪流過。
父親去逝后的第一個春節,母親是在我們家過的。那時候我們還住在文化路,樓層比較高,上下也不方便,過了春節,就同意她搬到了三妹那里了。母親在三妹家住了幾天,便回了老家。
針對母親到誰家里都過不安穩的心態,我們曾經多次勸說,都效果不佳。把道理掰開了打碎了,一點點地給母親分析,到最后她還是那句話:到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隨便。
實在無話可說了,大家就挨家逐戶地給她找榜樣:“你也學學前門的大娘,你看人家,不管對哪個孩子,都是理直氣壯的。”
“各人有各人的品性,你們也別勸了,我學不了。”母親堅持說:“如果像××××似的,到最后惹得誰也不喜,那日子過個什么勁兒。”母親說的也是實情,由于觀念上的差別,她身邊的老人里,在婆媳關系甚而母子關系的處理上,矛盾不斷甚至鬧得不可開交的例子,不在少數。“你們也別讓我犯難,我自己在家里,沒有任何顧慮,過著舒坦。”
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不愿麻煩別人,母親這脾氣,到老都沒有任何改變,包括對自己的兒女。今年又該到我們家過春節,她早就告訴過我,過了臘月二十三再去接她,不能太早了。湊巧我妹妹妹夫臘月二十二回老家有事,母親為了讓我省一趟,就自作主張跟著他們過來了。
我們嘉和的宿舍有個小院,進出很平坦,居室里也很寬敞,母親也覺著很方便。原來想這次能夠多過幾天的,哪知道她仍是不改老主意,春節一過,就準備挨家點個卯意思意思,便打道回府。
臨出門,看到我愕然不解的表情,母親悄悄給我說:這樣熱乎乎、香甜甜地走,正好。
說到底,她還是怕時間長了相互之間產生厭煩情緒,再處起來就沒意思了。
母親的這種心態與性格,是多少年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積淀形成的,不是你講道理就能夠讓她轉變的。既然如此,看來我們要盡孝,遵從她的意愿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的“新春走基層”欄目,曾在各地就“什么是孝順”進行采訪,受訪者紛紛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給我的感覺是,凡是講得到位的,都是貼近生活實際遠離空洞概念的大實話。
落實到生活實際中的孝順,真得是要因人而異。因為盡孝不只是讓老人在物質上得到滿足,更重要的還要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實。讓孝敬達到身與心的和諧統一,應該是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能讓老人感受到一種順心如意的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再具體來說,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下走過來的老人,身心需求是不一樣的,難以用抽象空洞的大概念來一概規范。像母親這樣的性格,自己忙碌一輩子,到自己該享清福的時候了,反而怕麻煩別人,甚至親生骨肉伺候她,她都心有不安。這是與她的處世哲學直接相關的。
從本質上說,一個人的文化水平高低,與識字多少甚而識不識字沒有直接關系。無論思想認識、思維模式是復雜還是簡單,最終抵達的,都是一種哲學境界。母親的哲學,也即她對生活的基本看法,她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以及過日子當中體現出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等,已經凝結為一種基本信仰和人生態度,不可能隨著幾句解言勸語所改變。
如何認識母親的哲學,我這幾天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想來想去,我覺得放在母親身上最恰當的,是“慎獨”兩個字。
當然母親不識字,從小也沒受過私塾的`教育,不可能知道語出《中庸》的“慎獨”有什么深切含義。但這并不耽誤她受“慎獨”思想的影響熏陶,在獨特的生活環境里,逐漸形成自我的人格修養。表現在言語行為中,概括起來那就是:依理順情,無愧于心;以身為范,慎獨寡言。
就我所了解的母親,以上十六個字,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我父親弟兄三個,一直沒有分家,母親嫁過來,不但上有公婆,每天還要面臨著三兄弟所形成的微妙關系。在這樣的家庭里,她要想做一個好女人,贏得全家人的尊重,就不但要做到勤勞善良、吃苦耐勞,還必須以身為范、忍讓寡言。不論人前還是人后,首先想著別人,無論大事還是小情,都抱著自己吃虧的原則。一句話,寧愿委屈自己,也想辦法讓別人心里得到平衡。多少年來,母親就是這樣安身立命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母親剛強、自尊、忍耐、內斂的個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大環境下,要沉下心來維持好一個家,就必須舍棄自身很多的現實利益,以追求心理上滿足的方式來平衡自我。慢慢地,便逐漸形成了母親不善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不屑于空泛地表述,而以實際行動昭示眾人的秉性。無論對誰,她都會省去空洞俗套的表白,堅持著自己認定的那個理兒,甚至有時會表現出一種不容商量的執拗。
我早看出來了,母親生活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用自我犧牲所換來的那種內心的自豪感。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是我們國家最困難的時期,這個階段,恰恰是母親操持著一個大家庭,供養著三叔讀完高中,成為我們村里第一個大學生。三叔在山東醫學院還沒畢業,放假回家,就有村里人來找他看病。每每這時候,我就會從母親臉上看到最興奮最欣慰的表情。
到70年代末,我畢業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再后來弟弟也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在這每一個生活轉變的節點上,母親都會品嘗到人生的滿足與欣慰的感覺,只是她不便得瑟不善表達,而悄悄地把自我安慰深藏在心底。對于自己一輩子的付出,母親沒有更多的奢望,只要大家都顧家,都想著她,都過得好,這就足夠了。
母親的這種人生追求看似平凡,實際上卻體現了很高的境界,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講,它也達到了尊重需求甚而是自我實現需求的心理層面。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村里婚喪嫁娶,要請主事的人,父母往往都是被邀請的對象。被邀請主持管理紅白事務的人,在我們老家被稱之為總理。好多的時候,父親是男總理,母親是女總理,老兩口各指揮著一幫人,共同運籌著別人家的紅白喜事。我們家在當地的輩份并不高,父母能有這樣的待遇,足以說明他們在村人心里的地位與威信。我經常這樣想,父母共同接受了邀請,當老兩口晚上倚著床頭為主家籌劃事務的時候,是不是有點開常委會的感覺?!
總之,長此以往,老太太被眾人抬得越高,就越不好意思找梯子下來了。年紀越大,她只好越不能掉以輕心,寧愿繼續苦自己,也不能有損于自我的尊嚴。這樣,辛苦自己,成就別人,也就慢慢成了一種做人的境界,一種行為的習慣。
這種習慣和脾氣結合在一起,表現在對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種任性。從我們的角度看,母親過得有些太認真,太刻板,太不隨性了,然而它既然成了一種秉性,要轉變也難,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我所概括的依理順情、無愧于心,以身為范、慎獨寡言,體現在母親身上,完全是出于生活中的自然,成了她生命的一種純然表現狀態。不論什么情況下,都能夠始終如一,這就形成了“慎獨”的高境界。
“慎獨”的根本在于“慎心”,這一點從母親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認準了那個理兒,就心有所主,無論別人怎么說,都不改變主意,換個角度說,再大的誘惑擺在眼前,都不為所動。
前年的時候,嘉和的宿舍剛收拾好,我們請母親來新家過中秋。她來了,過得也很高興很欣慰,可是只過了一周多的時間,就嚷嚷著該回老家了。我私下悄悄問她為什么,她說在這里時間長了,耽誤兒媳婦上班。自己年紀大了,啥忙也幫不上,整天等吃坐喝的,心里不舒服。
我和妻子好勸歹勸,說她在這里一點都不麻煩,平時吃什么還是吃什么,這么大的房子,能有個老人住著說說話,多好啊。
“你想想那天晚上,彭市長兩口子散步看到你,還很眼熱我們呢。說都退休的人了,老母親還這么壯實,多幸福啊。”
母親卻說:“別糊弄我了,誰不撿好聽的說。再怎么說,我在這里只能是個累贅。”
別管你怎么勸,她心里守著的都是自己的老主意。母親的哲學很簡單,很樸實也很具體。遵從自我的感受來選擇生活方式,只有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她才能找到腳下有根的感覺:心有所依,情有所寄,踏實從容,心里坦然。
離開故土她就有一種飄泊感,就是住在親生兒子家里,“慎獨”意識也會轉化為一種自律情態,約束著自我的一言一行。每次來這里,母親都會專門交代:你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看她魚肉都不吃,一天早晨妻子給她多煮了幾個鵪鶉蛋,好說歹說,她只吃了兩個,剩下的要我們兩個分著吃了。而且事后還不忘提醒說:千萬不要再給她專門做飯了,早晨吃雞蛋就行,多煮那幾個鵪鶉蛋,讓她心里不好受。
我們家平時吃水果就多,假期里就更不用說了,按妻子的說法 ,吃水果不但要日常化,關鍵是還要多樣化。蘋果、柑橘、梨子、柚子等等,每天都會洗上滿滿兩小筐。讓母親吃,她說冬天不敢隨便吃東西,不是這個太涼,就是那個上火。沒辦法,我就會把香蕉剝好親自陪著她吃。第二天,再拿兩粒金桔給她,告訴她這是止咳的,讓她沒理由拒絕,她才不得不吃。
妻子吃水果的時候,也不能總是自己吃,有時讓讓她,她總是那句話,你吃你的,不用管我。端幾顆草莓給她,她最多也是只拿一兩顆,意思意思就算了。妻子回到餐廳小聲問我:老婆婆是真不愿意吃,還是謙虛啊?我只好回答,你都問過她了,意思到就行了,謙虛不謙虛就別管了。她有自己的想法,順著她才是明智的。
晚上睡覺前,她端著洗腳盆出來倒熱水,我跑過去提起暖瓶幫她倒上,想順便給她端到臥室里,她態度堅定、甚至有些不耐煩地告訴我:“你甭管!我自己能端。”
老太太,就這么任性!
從慎心開始,嚴謹自律,慎始慎終,這可能就是“慎獨”的精髓吧。這種精髓表現在生活中究竟會怎么樣,我從母親身上好似感受到了。在一般情況下,她自己能打理的事情,就不愿去麻煩別人。她內心里向往著一個心神自由的能動性世界,只要是自己還能夠親力親為,就不愿意別人去破壞它。我只能這樣來理解。
母親是一個在大家庭里熬出來的“成功”女人。而她的成功完全是以自我的犧牲精神,超強的自我消解委屈的能力換取的。嫁到我們家后,先送走了追求精致生活的公公,又伺候生病臥床的婆婆,好幾年如一日。老人都不在了,還要為丈夫、大伯哥、小叔子打理日常的吃喝穿戴,加上撫養自己的孩子,這不但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更需要堅強的毅力。特別是在農村合作化以后,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樣去地里干活,收工回家,男人能夠休息了,可母親還必須圍著窩臺忙前忙后,五冬六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慎獨”的自覺意識和犧牲精神,是堅持不下來的。
到現在我都還記的,一家人吃飯改善生活,蘿卜燉草魚,家里所有人每人一條,可吃飯的時候,母親分到最后總是沒有自己的,因為她根本不把自己算在內。八月十五吃月餅,每家只能分得一斤,用刀切開,每人一片,弟妹們拿在手里高興地跑出去了,誰也不會想到母親自己從來吃不到,最后只是把切掉的月餅渣放進嘴里。還有端午節煮雞蛋,等等,凡是按人頭分的稀罕東西,她總是把自己排除在外。盡管她的高風亮節沒有得到過任何人的肯定和贊美,她也沒有抱屈過。
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大,我有時候就在想,母親一生遵從著“慎獨”的哲學,她是不是需要刻意地抑制著自己的種種欲望,甚至有時候會有意地壓抑著自我?最起碼,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母親會將自己的行為放置于大環境、小環境中反復衡量,進而設身處地的多為別人著想,以盡可能的滿足對方心理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
母親的哲學的偉大,表現在她年老以后,則更值得欽佩。
老一代人吃過的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所以我們看到有不少的人,會很容易把自己的委屈當成資本,借助歲月的積累編織成長長的繩索,一旦時機成熟,便用它對親人進行道德綁架,以此來達到心理的平衡。體現在現實中,便形成了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的嚴重矛盾。在進行社會文化道德評價的時候,我們的一些所謂理論工作者,也往往會到傳統論理道德里去找依據,要求新時代的人去上演舊的“故事”。
母親沒有文化,但她從自我的人性體驗出發,明白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母親也會回憶過去,也會講當年自己做兒媳做妻子做母親所受的艱難,但她從來都只是感嘆,不會埋怨,更不會想著通過下一代來自我找補。有時候妹妹們會給她開玩笑,說你看你,小媳婦的時候只會伺候人,現在自己熬成婆了,卻開始怕兒媳婦了。母親聽了也只會說:那是什么時候,這是什么時候。
我覺得就這一點,母親就比那些滿肚子文化的衛道士們有見識的多。
越到后來我越才發現,我的一些秉性,更多是從母親那里遺傳來的。那種隱忍、內斂,那份緣之于骨子里的自尊,那種情愿委屈自己也不會多作解釋的沉靜心態,成就了自己,也限制了自身。有時候名利就在眼前,哪怕送出個媚笑,躬一下腰或者伸一伸手,就能得到。但就是超越不了內心里的那份自尊。作為熔鑄于血液里的生命元素,你就是喊一千遍戰勝自我,關鍵時刻還是依然固我。這樣的秉性,限制了客觀外在很多應該得到的東西,別人看起來有點可惜,可卻也更好地維持著整個生命的平衡,因為到什么時候都無愧于心,所以人的內心永遠輕松。
總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省事的母親。她的自我苛刻,她的沉靜隱忍,她那寧愿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高興的品性,在長久的歲月里逐漸凝固成不給別人找麻煩的性格脾氣。作為一種母愛,它是靜默深潛的,難能可貴的。可當我們自身足夠強大的時候,就不再注意細細體味隨著年老越來越處于弱勢的母愛了。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從自我出發,按照自我的需要來實踐所謂的孝道,甚至很多時候將行孝變成了自我心理的滿足過程,把老人當成了純粹的自我實現的載體。一旦自己的行為得不到迎合,還會對老人產生誤解,甚至在心理上生發出某種程度的怨氣。
這種帶有自以為是的霸道之孝,一不注意,往往就會出現在生活中。真是值得每個人認真反思。
初八的時候,因為帶著母親去醫院看眼睛,我們中午又聚集在三妹家里吃飯。提起了除夕的春晚,聊起來才知道,母親陪著看了整整一個晚上,實際上什么也沒看懂。她只是覺得過年了,心里高興,所以堅持到12點之后才去睡覺。
我問母親:那一個冬天里,老太太們都去你那里看電視,每天一坐就是一屋子,你們看什么?
她說:“放碟,看戲。”
怪不得一次電視上放往年的小品《打工奇遇》,母親很興奮地給我說:那不是趙麗蓉嗎!原來,她們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心里也有自己的明星。這里的生活環境再好,也沒有她所希望的那種人文環境。她熟悉的人文環境在老家,在那個住了幾十年的村子里,離開得太久,她的內心就會找不到感覺,就會不適應。
正因此,我堅定了這樣的想法,隨母親的心愿,她愿意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回去,都隨她。
正月十六那天,我和妻子把母親送回了老家。當她走進自己家門的那一刻,看著她的背影,滿文軍《懂你》那深情的傾訴之聲,在我心中騰躍而起:
你靜靜地離去
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
多想伴著你
告訴你我心里多么地愛你
一年一年風霜遮蓋了笑顏
你寂寞的心有誰還能夠體會
是不是春花秋月無情
春去秋來你的愛已無聲
把愛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
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
多想靠近你
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把愛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
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溫暖寂寞的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