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階段心理與作文隨應教學范文
一、試納階段的把握及“硬任務”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并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表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占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并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于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范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學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并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沖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后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于多方面指導,更利于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悅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敘文弱的就多練記敘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說,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里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說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于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并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后,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愿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后,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著有利于教學方向發展。
定勢調節的原則是“定勢--不定勢--定勢”。在作文教學中,心理定勢往往促進學生文章和文風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勢往往促進創新,也是好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加以調節。定勢調節的指導思想是“變”。從它形成起,教師就要保證它有利于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去改變它、發展它,去創造新的定勢。
調節定勢的手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既要培養他們散發性思維,又要培養他們集中性思維。在作文教學的形式上要整、散結合。例如,在議論文教學中安排一定量的論辯課,在論辯的基礎上間以寫整塊文章。在記敘文教學中安排一定量的情境和情節構想課,在此基礎上寫復雜記敘文。教師經過精心選擇,集中一批比較容易造成學生產生觀點分歧的題目,進行課堂爭辯。教師要推波助瀾,創制激烈的氣氛,把爭辯推向白熱化。辯論可以迫使學生千方百計搜求論據,又千方百計運用它去自圓其說,多面論證就在其中。又因為是辯論,各自不僅要維護自己的論點,又要批駁對方的論點,求異性思維也就在其中。關于情節和情境構想,也稱為想象課。教師拿出雛形讓學生發散聯想,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也非常有益。辯論和想象的最后落腳點在于寫完整文章。
在自然界,常見涓涓細流中漂著幾片樹葉,有時由于流量孝流速慢而樹葉呈相對靜止狀態。當加大流量或流速時情形就會變化。定勢中也存在障礙物,這種障礙物需要蕩起激情來排除,而辯論課、想象課正為了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