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讀后感的作文5篇【精品】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想飛的喬琪》這本書講了“大雁王子”與喬琪之間發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最讓我難忘的是大雁墜地死亡的那一刻,我淚流不止,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文中的主人公喬琪是一個活潑可愛、天真無邪、追求自由的小女孩。她很瘦,腿細得像豆芽菜,似乎風一吹,她就可以被吹跑了。但她卻有一個小小的夢想——飛上藍天。人怎么能飛上天呢?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所有人都覺得她挺傻的。然而喬琪卻遇到了大雁王子,大雁教會了她如何在天空中飛翔,幫她實現了單純又奢侈的'夢想。她們成了很好的朋友。當大雁王子被普瑞克射殺墜地的那一刻,喬琪悲痛欲絕!那一刻我想起了我養的小雞,雖然我們屬于不同的物種,卻成了好朋友。只要我在家里,小雞總是跟著我跑前跑后,“唧唧”地歡叫個不停。可好景不長,小雞被一只野貓吃了。媽媽見我傷心不已,又幫我養了一只小鳥,誰知又被貪婪的貓吃了。那時的我多么像書中的喬琪吧!更何況大雁王子是喬琪最好的朋友,當時的她一定比我更加難過吧。
其實普瑞克也是出于好心,他射殺大雁是因為他怕大雁會傷害鎮子里的人。不過他太沖動了,做事欠思考,好心釀成了大錯,讓一個美好的生命消失了。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慨萬千:一個人有夢想,并努力堅持,就會取得成就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會有所進步。這本書還倡導我們要保護動物,不要肆意捕殺動物,讓和諧成為人與動物共同譜寫的一首贊歌,一道美麗的風景!同學們,咱們一起加油吧!為美麗和諧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主人公哈里因車禍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正等著去天藍色的彼岸,但他還掛念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姐姐、老師和同學們,卻有不知如何傳達他的心聲,直到他碰上了一個叫阿瑟的幽靈,阿瑟帶著哈里偷偷溜回人間,來向親人和朋友告別,并向他們表達歉意和愛……
這是關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這本書上單純、清新、溫暖的文字教會人們學會關愛,珍惜生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呈送給人們最真確的感動和最偉大的愛,在不可抵擋的人性光輝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作者在書中告訴人們:決不要在你怨恨的時候讓太陽下山。
“再見,媽媽。再見,爸爸。再見,姐姐。我想你們,我愛你們大家。我愛你們所以人。我非常、非常、非常地愛你們。比我能說出來的還要愛你們。”這正是主人主哈里去天藍色的.彼岸說的最后一句話。
不要在你后悔時,才想起你的父母和朋友。那時候,你可能發現自己已經不在地面上,而是懸在半空中了。所以,現在趕快對你所愛的人說一句:我愛你!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他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明知危險卻義無反顧踏上冒險之旅;他孑然一身,流落荒島卻頑強生活數十載。他是誰?他就是生活的勇者——魯賓遜。
“除了你漫游四海、浪跡天涯的喜好外,你還有什么理由背井離鄉呢?在家鄉,如果經人引薦,你完全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你再努力點,將來還能發家致富。”這一段話,是魯賓遜的父親勸告他時說的。當時的貴族們,整天無所事事,打打牌、喝喝茶,享受著金錢給他們帶來的安逸的日子。魯賓遜卻沒有選擇這樣的生活,他渴望像雄鷹一般翱翔在廣闊的天空,而不是如同家雀被關在籠子里虛度年華。
探險中的魯賓遜不幸遇到船只失事,孤身流落荒島。初到島上,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工具,就連棲身之所都沒有。然而,他并不悲觀,讀后感.在他擁有的筆紙之后,他把禍福利害一一列舉,并“暗自慶幸沒有在非洲遇難”。相信絕大多數人遇到這樣的絕境都有怨天由人,心生絕望。但他卻有著異于常人的冷靜,分析自己所處環境的利弊。難道他不是一個豁達的、樂觀向上的冒險者嗎?我不禁欽佩于他的`心態。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一定適用于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魯賓遜的勇氣與智慧激勵著我們,引導我們的心靈變得強大而堅韌。在我的心目中,他永遠是那個勇于開拓、積極向上、堅強不屈的勇者!我希望在我未來的人生中也能成為魯賓遜一樣的生活的勇者!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邊城》時一篇特別清秀的小說,是沈從文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巔峰,《邊城》讀后感--劉婷。一個作家的作品總是與其生活經歷有著某種聯系,或許就是他們經歷的真實寫照。沈從文的這篇鄉土小說就與他的經歷以及長期生活在湘西養成的心里有莫大的關系。
沈從文從小生活在鳳凰城墻外繞城而過的美麗水鄉,他享受著自然賦予的一切來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水哺育了他淳樸的性格,即使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靠寫作獲得了令人驚羨的位置,但是他始終覺得自己和這個城市格格不入,他發現自己始終與都市文明有一種難以消除的隔閡,即他所謂的城里人和鄉下人的隔膜因此在他看來"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現代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這就是他創作邊城以及很多作品的一個心理背景。
《邊城》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風俗作為背景,旨在展示純樸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態。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家人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說在這種極其樸素由娓娓動人的敘述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景致。小說敘述了女主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最后的儺送不知能否回來暗示作者心中對現代文明是否能取代鄉村文明的一種不確定。愛情并不是作者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時母親和一個兵士的私生子,在他們那個純潔的鄉間,未婚先育時一件十分可恥的事,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先后在自我懲罰中去世。翠翠自小就和外公,渡船和黃狗生活在一塊。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爺爺和翠翠生活的孤獨清貧,卻盡量表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爺爺是個十分善良的老頭,替人渡船時從來不接受別人的東西,因為這個耿直的老頭認為這渡船是公家的,公家給他錢他就不要別人的錢,有的實在是拗不過就把船客留下的錢買些茶葉制成茶水讓過路的人喝了解暑,讀后感《《邊城》讀后感--劉婷》。在鄉里相處之間鄰居不要他的買肉錢,他就自己先計算好投入人家的錢桶內,習慣的過著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展現了鄉人善良敦厚的本性。
外孫女翠翠打出生就和他在一塊,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又教育她。她天真活潑,溫柔馴良,從不想到殘忍的事,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化作隨時都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沒有心機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她和周圍的山水一樣,單純,明凈,善良,健康,她就這樣無知無欲,渾然自在的長成十五歲的少女,一個情竇初開的年紀。這一年爺爺帶她到城里去看端午節的表演,爺爺和老朋友喝醉了酒,把翠翠一個人丟在了河邊一直到天黑,制造了翠翠和儺送的第一次相遇。翠翠是個伶俐的丫頭,第一次見面儺送酒不知頭腦的被她罵了一頓,但是他非但沒有討厭這個小姑娘,還覺得有趣新奇,或者直接點就是一見鐘情。后來他派人把翠翠送回,還送了他逮到的鴨子,翠翠嘴上罵著,但是對這個小帥哥也是心生好感。第二年端午她見到了另一個悲劇的主角:大老,儺送的哥哥。他對漂亮清純的翠翠也是一見鐘情,不過翠翠心里想的還是那個笑著對她說她會被大魚吃掉的男子。更悲劇的是當哥哥和弟弟發現他們喜歡的是同一個姑娘,于是約好一起在翠翠家對面的山頭唱情歌,由翠翠自己選。而翠翠到底還是個小姑娘,對待愛情是模糊的,又因為她從小沒有娘的照顧,有什么話都憋在心里不說,爺爺也不知道她喜歡的到底是誰,只能去猜她的心思。大老讓媒人來提親了,翠翠躲著,假裝不知道,爺爺卻誤以為她是羞怯,他只盼著外孫女能有個依靠,畢竟他的年紀已老,隨時可能離她而去。翠翠雖然喜歡的是儺送,但卻一次次與這樣的愛情擦肩而過,包括那次唱歌的告白,只是在夢境中說有個甜美的歌聲,但是她還是沒有選擇,即使在夢里,因為她不知道把象征愛情的虎尾草交到誰的手中。大老最終為了成全弟弟的愛情,選擇到外面去闖蕩,可是卻在途中溺水身亡,人們都驚訝深諳水性的他怎么會被淹死,我覺得是他自己沒有活著的欲望了。爺爺在這時也明白了原來翠翠的心在儺送那里,又開始到儺送家里開始商量新的婚事,在別人的眼里這個老頭不通人情,只想著自己卻不考慮別人的痛苦,其實他的心里只有他的外孫女。當然儺送以及他的家里人都不能接受,他們認為大老的死跟這個老頭有莫大的關系,儺送哪怕心里再怎么愛這個女孩也不可能接受了,或許他會選擇一輩子不婚。
爺爺還是沒有辦法看到外孫女結婚的樣子,在一個風雨之夜懷著遺憾永遠的沉睡過去,翠翠這個小女孩從此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白塔也被河水沖塌了,儺送的家里人是熱心腸的,要把無依無靠的翠翠接到家里去住,但是這個已經堅強的女孩選擇繼承爺爺的渡船事業,留在了這里,爺爺的老友馬總兵過來陪著她,她一邊渡船一邊等著那個人回來,他不回,她不嫁。翠翠的愛情悲劇,并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已經消失,就像生活中很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疑,源于沒有碾坊作嫁妝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會,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和二老的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了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之中。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酒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爺爺的去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的夢擊得粉碎。小說接近尾聲時,當我們隔著靜靜流淌的河流,注視著孤獨無依的翠翠時,我們不禁擔憂翠翠的命運,是否會像河邊的白塔一樣,有一天也會倒塌呢?作者大約不忍將這樣的疑慮投向孤獨的翠翠,在小說的結尾,他在不確定中,給了一個不能兌現的卻也聊以給人一點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李歐梵先生是我敬重的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者,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讀大學,第一次捧讀《鐵屋中的吶喊》時的震動和愉悅,及至讀到他的《狐貍洞囈語》,始在語言的輕松機智和見解的獨到深刻背后了解到歐梵先生“狐貍型”的治學方式和為人的性情,更添了一份學術之外的親切。近來歐梵先生又有新著《我的哈佛歲月》面世(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我耳聞后忙找來一睹為快,同時也在關注網上報端的書評;其間有兩則評論、商榷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先是9月7日《中華讀書報》上刊登了徐慈威的一篇《一流學者的“二流”著述——評李歐梵的新著〈我的哈佛歲月〉》,其后半月余,《新京報》“書評版”又登出了一則與徐文商榷的文章(9月23日,《“二流”學者的“三流”著述——兼與徐慈威先生商榷》),署名“舒平”。讀完《我的哈佛歲月》,我原本想寫點什么,一時沒有下筆,正巧看到這兩篇評論,還是把自己的一點想法寫出來。
這兩篇文章的名字放在一起有點繞,先要解釋一通。徐文題為“一流學者的‘二流’著述”,在文中有一段關于“刺猬型”學者和“狐貍型”學者的論述,坦言“我寧愿相信,事實上李先生也是一流學者”,同時他認為“李先生的這本《我的哈佛歲月》,即使不用學術的眼光審視它,充其量只是二流著述”;而題中的引號一方面表明引自原作,另一方面也隱隱體現了徐先生的善意。舒文名“‘二流’學者的‘三流’著述”一看即知化自徐文,舒平先生堅持稱《我的哈佛歲月》是“二流”學者的“三流”著述,其實是以退為進的法子,說到底還是想讓人承認《我》是“一流”學者的“一流”著述。
舒平就這個問題首先向徐文發難:李先生在書中明確地說過自己只是“二流學者,三流作家”,(書中歐梵先生說的是和“西方傳統中的名家”相比,“以世界大師級的尺度來衡量”,“有時自嘲”,以此自況,這其實是看似自謙實則自負的說法),你非把他歸入一流之列,莫不是想“借批判的對象來抬高自己”?進而以此猜測竟得出結論:“國內的批評界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有些批評家專門喜歡拿名人開刀,借此打通自己的成名之路,即使批評的對象不夠一流,也非要把他說成一流,否則自己的批評便會顯得缺乏分量”。看完這段話我大吃一驚,徐慈威的文章寫得很是平和中肯,(相形之下倒是舒平的文章到處顯得尖酸),我竟沒有看出包藏了這樣的禍心,忙按圖索驥地把徐文又讀了一遍,除了讀出諸如“由于李先生骨子里是位學者,所以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還是在在地透露出它所蘊含的或者說內斂的學術價值”等句子和為文的坦率真誠外還是沒有其它——似乎是舒平虛驚了一場。其實舒先生的話也并不新鮮,是文壇上的故伎了,前幾年有個滬上文人就慣用此術,把一切批評者都看作“攀援的凌霄花”,這種話的惡劣之處就在于以自己已獲得的話語權力而制止別人開口,幸而不是歐梵先生本人;我看到這類話一向有些憤懣不平,時至今日居然還有人發此舊論,讓人不免驚訝,不過聽來既頗為耳熟,就不會如小兒女羞赧而退,還要照做凌霄花。
舒平的文章存在兩大問題,剖辨清楚,許多問題自然水落石出。舒文的第一類問題在于往往把一個問題推向極端,或抓住一點不及其余,這樣就歪曲了徐文的原意往往導致謬誤,他再緊抓不放加以發揮,結果討論的其實不是一個問題;我無暇指出文中無數的邏輯漏洞,僅舉兩例。
一例是徐慈威先生認為“以一個貨真價實的哈佛教授而與哈佛女孩的媽媽去比試,去打擂,起點就不高”,舒平先生則說出這樣一番話,“如果一個人總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喜歡將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思想有問題了”,“哈佛女孩的媽媽怎么了,人家能把女兒培養成才難道沒有資格將自己的經驗與眾人分享嗎?”前者提出的問題是歐梵先生作為在海外多年的學者、知識分子在書寫個人記憶時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高度,這種被期待的精神高度使得論者認為李先生不應以一個暢銷書作家——哈佛女孩的媽媽作為參照(至于到底應不應該,下面會詳細討論),后者并沒有在這個問題的本質上作出回應或駁難,而是粗暴地給對方首先扣上“總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喜歡將人分成三六九”,“思想有問題”的大帽子,然后是近似胡攪蠻纏的發揮,回頭一看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什么時候前文中講哈佛女孩的媽媽不能寫書了呢?
另有一處,徐慈威舉“罄竹難書”一例稱《我的哈佛歲月》文字水平未免有些粗制濫造。至少在大陸一般的用法中,歐梵先生確實把這個詞一連兩次用錯了。應該說徐慈威所指的“文字水平”就是指單純的遣字用詞,到了舒平的筆下,卻頗為高調地稱“我輩喜愛李先生文章,恰恰是喜歡李先生那種隨意、瀟灑,揮灑自然,天馬行空的文風”,由“文字”到“文風”,舒先生偷換的概念可謂大矣!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舒平在文中提出,“徐先生認為李歐梵水平粗制濫造(看官注意,這里‘文字’又被置換成了‘水平’),我也想在此‘不知天高地厚地說一句公道話’,僅從徐先生的這篇文章來看,徐先生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必堪稱‘一流’,至少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都沒能被說服!”云云,且不說這里的'“文字水平”又不知何時變作了論理的水平,也不說徐慈威先生論理的水平到底怎樣,批評對象和批評者之間有無可比,需不需要比,這大概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請舒平先生恕我言語稍有不遜,因為這里實在有些離譜了,“商榷”到最后卻質問起批評者的水平以壯聲勢,實在有些不妥;我其實想說明的還是,當一個概念反復被置換時,討論已經沒有意義了。
舒文的第二大類問題,也是根本的問題在于舒平本人對于價值的評判缺少一種內在的尺度,這才導致了形形色色的不一致和整個文章的“格調不高”。舒文中至少出現了三種類型的著述:回憶錄、暢銷書和學術著作,對于它們評判顯然不能執行同一標準:回憶錄有自身的精神維度,暢銷書要符合的是市場的準則,學術著作也自有一套學術的規范,當然回憶錄也可能是暢銷書,但總是要遵循最“本己”的價值尺度。舒平本人意識中這種尺度的缺席造成了文章的混亂和可笑,一方面質問“哈佛女孩的媽媽怎么了?……”,另一方面又毫無道理地假借正義之名批判所謂“所謂的學術著作”;尺度的混亂導致對所提及的諸種著述都缺少應有的尊重(誤讀也是一種不尊重)還是很表面的問題,我說的“內在”是指一本好的回憶錄應是一部優秀的精神傳記和心靈自傳,而不只是身體和經歷的紀錄,歐梵先生部分地做到了這一點,但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魯迅的研究者,作為“中國公共空間”和“人文空間”的實踐者,作為海外“芝加哥大學中國思想者部落”的酋長,歐梵先生所代表的文化趣味、精神傾向和價值立場值得、也引起了無數的關注,人們有理由對歐梵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高度提出更高的期待。舒平試圖否定這種期待不僅沒有抬高反而降低了這本書應有的品格。我們希望看到一個以西方精神為背景、在俄羅斯思想燭照下的真正的“狐貍”,而不是一個在多元文化中棲身或逃避的供人玩賞的畫了大花臉的波斯貓——難怪舒平先生那么津津樂道。
最后還是回到歐梵先生的這本新書。為寫這篇文章,我把《我的哈佛歲月》又仔細讀了一遍,無論是知識還是情感,在這本隨性的小書中都很豐富,我認為其中寫得最好、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幾篇回憶老師的文字,如《史華慈教授》、《普實克》,《退休記事》也頗為感人,然而畢竟《我的哈佛歲月》是本匆促寫成的書,沒有來得及耐心地打磨,里面確實存在正如徐慈威先生所指出的一些不妥之處;至于書中“每每津津樂道的男女情愛之事”,徐慈威認為“未免不夠恰當”(作為知識性的回憶錄),舒平則認為是“率真”,是“真性情”的流露(作為個人的自傳),我不作判斷,而更愿意把它看作“道德判斷被延期的領地”。不過舒文中說“今年終于讀到了一本真正值得一讀的書”,我還是覺得有些夸張了,如果舒先生真得這么以為,那實在是井中之論;而在其文末還有一段近似挑釁的話,我看后觸目驚心,真真無言以對,其實舒先生多看幾遍《我的哈佛歲月》中所論的書與人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東漢馬援在《戒兄子嚴敦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深以為是,并同樣以此為戒,愿與舒平先生共勉:龍
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重之愛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飽學之士大多周慎守禮,膚淺之輩大多騰囂猖狂。這里我絕無嘲諷舒平先生的這篇文章“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思,我只是私下里覺得徐慈威先生一番寓褒于“貶”的平和之論可能恰恰是對歐梵先生的理解和尊重,不由讓人想起書中寫普實克教授和夏志清教授筆戰的一段,一對朋友間的“筆墨官司”不但沒有損害友情,反而見出了雙方的學術風度和風范;而舒平先生以劍拔弩張姿態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誤解了徐文的原意,自說自話近乎無理,更為令人遺憾的是與歐梵先生書中所透露的寬容平和親切的人文氣息相背離,同時也沖淡了回憶所彌散出來的可貴的溫情。
【讀后感的作文】相關文章:
草房子讀后感作文《草房子》讀后感作文05-16
讀后感作文精選:《歐洲筆記》讀后感01-31
讀后感作文06-18
讀后感的作文06-09
(精選)讀后感的作文09-05
讀后感的作文06-14
讀后感的作文(經典)08-19
[經典]讀后感的作文08-17
【經典】讀后感的作文08-25
(經典)讀后感的作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