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讀后感的作文匯編八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林老師講,孔門三樂中學習的快樂來源于實踐。我認為,除了實踐的快樂,還有獲得知識的怡悅。當我們,用所學的知識完成了任務時,內心會非常的高興,因為我們學有所用了。這樣也讓我們把自己在背后因為努力所付出的那些痛苦,都給忘記了。
孔門三樂中的第二樂,是與朋友交流分享的快樂,我認為那種快樂是更高層次的快樂,是長時間且不留遺憾的。初級的快樂一般都是短時間的,很快就會離我們而去,被我們拋諸腦后,隨之而來的呢,是跟友人分離的那些痛苦。學校最近講的《滕王閣序》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王勃在經歷了非常宏大的場面,會見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后,馬上感到自己非常的失落,因為他知道勝景在下一刻就會成為往昔的回憶,那不可能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東西。所以說,在酒宴上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快樂,并不是孔子所說的高級的快樂,那應該是與人分享后的不留遺憾,是一種知識,是認識上的傳遞,這不會因為與人的分別而減少。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許多人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時,都會選擇一本童話,因為我們內心深處總是有著一份對美麗童年的渴望。我鐘情于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第一次讀《小王子》,一下子就被他的世界所吸引。也許,它沒有離奇的情節,更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我體會到美。我不知道用怎樣的言語去描述他,來自一個很小很小的星球,在偶然的機會與作者相遇。他們心靈交流,讓我們微笑哭泣。
故事很簡單,由小王子與他的玫瑰發生了糾葛負氣出走開始,然后寫他在各星球中間漫游,分別造訪了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和地理學家的星球,最后降臨到地球上與狐貍、毒蛇相識。但故事不平淡。小王子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一位國王,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一個酒鬼,一位商人,一位點燈人,一位地理學家.這些奇怪的人所做的奇怪的事,讓你目瞪口呆,捧腹大笑。他們那些所謂的把戲,是多么的愚蠢。《小王子》蘊含著一種愛的責任。小王子牢記了狐貍的話“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于是他說“正因為有一朵我們看不見的花,星星才顯得如此美麗。”“沙漠美麗,因為沙漠的某處隱藏著一口井。”小王子的內心是何等的廣博。很多事物,顯得神秘。其實得到這些又是那么的簡單,只需要一顆盛裝愛的心靈。
小王子喜愛仰望星空。在面對浩淼的藍天時,他又變成了一個敏感、憂郁的小人兒。就因為小王子的小小星球上有一朵他牽掛著的小花,那么當他仰望星空時,就會覺得滿天的繁星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我在某一顆星星上,你看不到。可你愛所有的星星,你就會知道我在繁星中向你微笑,這是一種偉大的感情,是最最善良的。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只能容下自己的小小星球;都在關心那朵只屬于自己的玫瑰。圣埃克蘇佩里以著他的自由、純潔,創造了一個溫柔的世界,讓人們在這個世界里蕩滌心靈,找到自己。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在勞動節假期間我按照老師的要求讀了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天才制造機這本書,我覺得非常有趣,也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
這書講了主人公楊歌很不聽話,每天都和媽媽頂嘴,上課總是遲到還經常早退,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對此很不滿意,決定發明一種機器,好讓楊歌聽話些。過他爸爸幾天廢寢忘食的研究后終于完成了發明——天才制造機,只要楊歌上課不認真聽講或者不認真寫作業時,爸爸都會給他射一槍,這樣楊歌就會順從爸爸媽媽的指揮,變得很聽話。他們還利用天才制造機馴服了從動物園跑出來的大老虎,還騎著大老虎參加了馬戲比賽。這個天才制造機還用來對付壞人,他們制服了小偷,幫助農民工教訓了不良開發商,阻止了香蕉國和香腸國的世界大戰。
后來天才制造機落到了猴子的手中,差點引起了地球毀滅,最后他們利智慧挫敗了猴子的陰謀,拯救了地球,并親手毀滅了天才制造機,以防再入落入到壞人手中,引起地球危機。
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的了世界上并沒有完美的東西,天才制造機能幫助楊歌好好學習,制伏小偷,阻止戰爭,但是他一旦落入到壞人手中,就是一個差點毀滅地球的武器,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兩方面的,我們違背不了自然規律,也制造不了完美的事物。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讀后感 這是一個苦難大于幸福的真實故事,但悲傷過后帶給我的是一種生命的力量——一種直戳心底的感動,它是鑲在黑暗里的珍珠,閃閃發亮。《世界上的另一個你》,告訴我們“朋友”兩個字的含義——做朋友是沉重的承諾!
故事發生在美國,但其實哪里都一樣,人性相通。你將被里面的信念、堅持、真誠、無條件的大愛所感動。這世界如此殘酷,謝謝你陪我一起穿越黑暗。我為本書由衷地潸然淚下。
黛博拉——這個美麗善良的女人,她是貫穿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我想她應該是第一個出現在我的讀后感里的人物,因為我花了太多的淚在她身上。她像天使般美麗,但似乎好遠好遠她在聯合福音幫游民做的那些善事,比如:“美容院之夜”、“電影之夜”、“生日之夜”,讓他們當中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打開了心扉,生產了好感和信任。她更是朗·霍爾的愛妻,她還是丹佛·摩爾的引路人。沒有黛博拉,主人公百萬富翁——朗·霍爾和黑人游民——丹佛·摩爾不可能建立那么深刻的友誼。在那個種族歧視的世界里,她把這兩個有著天與地距離的人擰成了一股強大的繩,彼此堅固。她像是上帝派來的使者,來感召原本善良的人們,燃起了社會底層人民的希望之火。后來她的使命完成,上帝把她帶去了一叫個天堂的地方——用了最慘忍的方式。我將在下文關于朗·霍爾的部分再次說到這個讓我至今不能從腦子里刪除的女人。
本書敘述方式很有特色,以雙作者敘述,由他們的童年到老年直至故事收尾。當看到第19回的時候,我被小激動了一把——兩人終于以真誠的方式第一次正式開口說話,危險易怒的丹佛終于主動試著與朗交談,我想那出自于他們原本就美麗的心。之前他們各自從小到大的經歷到了P96頁就像兩條不同方向的小溪終于匯入同一條大河一樣。然而,這個時候的黛博拉,死神已悄悄向她招手。而丹佛似乎已接到了上帝打來的電話——你需要和你的朋友做好準備。
丹佛·摩爾,他們這類人自打出生似乎就是為了給主子采棉花,沒有應該和不應該,容個身即是活著。卑賤、貧窮、無知、不幸的他是怎樣的掉到時間的裂縫而被牢牢卡住!其實丹佛當然會有自己的快樂,就是享受和愛的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他的大媽媽養育她、信任他;他的艾莎阿姨喂他吃良藥苦口的“牛立茶”;以及他兒時的白人朋友,那個白人小孩幫他從主子倉庫里偷來棉花重新裝到他的布袋里以此增加他當天的稱重量……
其實,哪怕是貧窮和卑微。但上帝不斷帶走了他摯愛的親人,他過著牲畜一般的生活,逐漸由善良變成恐怖。所有造成他不幸的原因,只因為他是黑人!——他因為好心幫白人小姐修車差點被人打死;他因為是黑人,慘遭毒手,大媽媽的房子因此被人縱火并且親眼看到她被活活燒死;他的詹姆斯叔叔得病去世;以及他的華華莫明其妙地死亡……他的遭遇和那些痛苦的往事,已經幾乎沒有人可以與他有親近的可能。他看似令人生畏的外表下實質是一個很怕受傷的可憐人,他只能用他自己的待人之道來駕馭自己的生活。長久下來,他不敢輕意釋放本性,開拓出另一種生活,只有保持獅子的孤傲才能活的更長久。
丹佛沒有錯,錯的是他們活在這樣一個種族歧視的社會下。幸運的是,黛博拉和朗·霍爾站在了他生命的轉折點上,真誠地向他招手。丹佛·摩爾終于得救了! 朗·霍爾,簡直是一個爆發戶。出生中低階層的他不甘平平,由投資銀行世界獵險從事畫作買賣生意,他驚險地獲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他日漸富有,在財富的催化下,他變得自私、與妻子疏離。
他的妻子黛博拉是一個樂于慈善的美麗天使,她用愛最終把丈夫帶進了陽光下。朗在妻子的感召下,前往庇護所服務流浪漢。在那里,他被令人作嘔的畫面深深震撼,他試著接觸危險人物——丹佛·摩爾,之后他視他為心靈導師,他總能給朗全新的思維角度。在那個看似潮濕、陰暗、惡心的世界里,朗·霍爾一次次被受到洗禮。在與丹佛·摩爾的交往中,他終于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那是一個怎樣的沉重的承諾——不是像白人釣魚一樣的捉與放。是那么的真誠。
朗·霍爾人生中最悲痛的時刻莫過于面對妻子的死亡,他后悔沒有用足全力去愛她。我睜睜地看著朗被撕裂成碎片的模樣,一次次為他和黛博拉流淚。故事說到第28回,第128頁的時候,我是淚流滿面地把全書在當天臨睡前全部看完的,許多個段落讓人看到鉆心。
一個美麗善良、充滿智慧的女人,用勇敢挽救了已站在邊緣的婚姻,直面另一個女人,這樣一個“星期二太太”,她對游民不求回報的大愛,拯救了令人生畏、窮兇極惡的丹佛……我想不出為什么上帝對她如此殘忍和無情。如果非要加上一個原因,可能上帝覺得派她到人間的使命已經完成,她需要到天堂繼續當她的天使。那么,我請問:為什么要以這種如此摧殘身心的方式結束她的生命,就不能好好走嗎?非得痛苦讓生命更豐富完整?看到這兒,我不敢想象我將是如何面對未來的生離死別。所以說,活著的時候,要好好珍惜和善待每一個人,不然沒了,就一定會后悔,那比沒有過更慘忍。
再回到朗·霍爾,故事的最后,很高興看到他能在人生的大苦難面前勇敢地走出傷痛,我想這是友誼的力量。他發現與丹佛的這段情誼比他想象的來得更重要,使他對生活繼續保持樂觀積極。在黛博拉走了之后,我喜歡他和二個孩子立馬投入到度假中的方式來減輕心身的痛苦,這是黛博拉希望看到的情景。
這本《生命中的另一個你》在朗·霍爾親赴丹佛·摩爾出生的地方后最終誕生與世人見面。當我看到這兩個家伙在丹佛兒時曾經住過的破屋里撿到一封塵封以久的信的片段后,我和他們都笑了,那時他們都已近花甲。信這樣寫道——“我瞇著眼睛在昏暗的光線下念出:“摩爾先生你好,依照本拘捕令,你將以153元的金額被逮捕。”這段情節,讓我很回味。
他們的故事真的很感人,讓我看到了朋友應該是這樣的——不厭惡你的卑賤,不貪圖你的財富,指引你走向光明,永遠相信你,向上帝保佑你。夫妻應該是這樣的——用愛化解婚姻中的危機,思想上的共同進步,一起去做有意義的事,永不放棄對方,快樂地活著就是對對方最深刻的愛。 對待別人應該是這樣的——愛、真誠、信任、友善、理解、關懷、盡可能提供幫助。 這些關系的共性如同丹佛所說——不能像白人釣魚一樣輕與放。
至今為止,從沒有一本書看到讓我如此沉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追問活著的意義,更好地面對生命里的每一次得到和失去。不辜負、不浪費。 我眼睜睜地看著故事里的那些人的不幸和孤獨感在我面前歇斯底里,面對苦難大于幸福的體驗無不為之震撼。我想,當大苦難來臨的那刻,也許我們只能做的就是,等待并且讓它慢慢過去,連痛苦都只能讓步。
“種族歧視”是窺視人類的一面鏡子,但上帝也許還有點仁慈,他創造了在某一刻讓兩個身份懸殊的人相遇并成為了朋友。說到底,這種緣分都要歸功于人們內心深處期盼友善、渴望美好的本真。
我想再提一下丹佛說的那些至理名言,因為我很喜歡……
“如果你釣來一個朋友是為了捉與放,那我沒興趣當你朋友。”
“當你走到絕路,再也沒辦法做什么,這時上帝就接手。”
“人們以為自己掌控一切,其實才沒有。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該過去的也一定會過去。”
“我學到接受生命原來的樣子。這是為了讓我們張開眼睛,知道還有比自己更崇高的力量。”
“但我發現,其實每個人都不同,跟我一樣的不同。我們大家都是普通人,走在上帝為我們鋪好路上。”
“事實是,無論我們是富是窮,或是介于中間,這個世界都不是我們最后的安息之地。所以就某方面來看,我們大家都是流浪的人——就只是一步步走回家。” 真的非常受用。
一個不是小說勝似小說的真實故事,感謝本書的核心人物——黛博拉——那個上帝派來的美麗天使。我非常喜歡這個人物。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就像夫妻之間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而在敘事者,這是另一種精神陪伴。
王維審老師說從人治到經驗管理,再到人性的回歸,他的成長路徑就是源于忘我的閱讀、堅持不懈的寫作以及直抵靈魂的反思與追問。他說:“讀書,讓教育不斷豐盈。”從進入敘事者一路走來,我最深的感受是讀書還可以照亮生命。可以讓身心俱疲的我們找一隅安放心靈的故鄉。而教師寫作的意義,王維審老師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中是這么歸納的:一是可以去掉教師身上的匠氣、俗氣,二是可以讓教師的心靈變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讓教師對自我有一種靜謐的梳理與關照,四是可以讓教師靈魂深處最豐饒的部分得以深度開墾。
如果說閱讀可以照亮生命,寫作使心靈變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無疑是對靈魂的一種追問。這種追問,“是一種自覺的尋找,向更深處漫溯的尋找。”通過不斷的`反思和追問,“不斷進行闡釋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讓教育教學時刻充滿活力和激情。”如何讀,寫什么,怎樣思?王維審老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眾多一線教師的困惑,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中一一作了詳細的闡述。面對“教育之道”,雖然每個教師有不同的經歷和個性,教不同的學科和學段,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問題,每個人選擇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會不大相同,但最終都將歸向教育之道。有些“道”雖不可照搬照抄,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智慧的啟迪。
王維審老師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中,從成為好老師的第一步開始,親切自然地娓娓道來,教我們如何讀,怎樣寫,怎樣堅守自己成長的方向,告訴我們“無法與體制對抗,也沒有時間等待體制的完善,但我們完全可以在體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東西,用為師的智慧、專業和勇氣,抵擋那些紛沓而來的傾軋,為那些純真的孩子贏得一個緩沖地帶,讓他們有可能觸碰到教育的柔軟。”而我們可以“有抬高一厘米的權力”,做一個簡單的老師。在本書的第三章:用什么樣的眼晴看學生,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時教育需要轉個彎,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處,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個年輕班主任說他遇到了一個說什么道理都“油鹽不進”的學生,問王老師該如何處理,王老師就很認真地在QQ上給那個年輕班主任講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個精神病人把自己當成一只蘑菇,整天撐把傘蹲在墻角,不吃也不喝。心理醫生卻想了一個辦法,和那個精神病人一樣撐把傘蹲在他旁邊。病人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生說他也是一只蘑菇,之后醫生站起來在房間走動,吃漢堡,并告訴精神病人蘑菇可以動,也可以吃東西,幾星期后,雖然那個精神病人還覺得自己是蘑菇,但他卻能正常生活了。王老師舉這個事例就是要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楊就站成白楊,這才是為師之道。
王老師說我們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人,我們不可能讓學生一輩子生活在教師的影子里,我們給予學生的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信,具有極強的社會適應性,時時都能夠信任自己的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發展人;教育不是推動人,而是引領人。教育其實還有另一種力量:回歸的課堂,安靜的閱讀,親情的溫暖,這些質樸的東西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勇氣,回到寧靜,心無旁騖,開始最本真的教育,到那時,我們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觸,一定能夠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并找到從教書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從教書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兩者之間要跨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可以走走,至少這段征程中會有不一樣的迷人風景,是我們以前未曾涉足過的。畢竟做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有贈人玫瑰的能力,還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這也是教師幸福的本源。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最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目的是什么;我該怎么樣的活著?
以前看過余華的《活著》,也 為它寫過讀后感,可是在空間里找了好久,都沒看到,也不知道當時的想法是什么樣的,不過肯定沒有現在這么深刻吧,因為這個問題是它自己冒出來的,不再是作者強加給我的了······
索性在網上找了點,想從里面找點東西,去開導我,卻發現上面的字是那么蒼白無力,我是誰的副本。或許是每個人的經歷都有所不同,所以體會才不會那么容易產生共鳴吧。
外婆走了,我見證了她人生的最后20幾年,也了解了她在我還沒出生前的歲月。她曾經和我在一起地活著,現在不知道該用什么狀態去形容她了。她來過這個世界,有自己的爹媽,有自己兒時玩過的伙伴,有過暗戀的對象,也有追過她的人,最后有一個丈夫,有三個兒女;她有過花一樣的年華,有過夢想,有過努力和打拼;她有過哭泣,失落,有過放棄,有過怨恨,也有過后悔······這一切我基本都有,沒有的以后我相信也會擁有,可難道人生只是為了這些,為了這些走的時候就要說永別的一切?如果人干干凈凈的來,干干凈凈的走是注定的程序,那么中間的一切,或多或少又有什么區別?
這些日子,一直都有些恐懼,老是會不自主的想自己的以后。我給了自己很多選擇:做一個的農民,或是月光族中的一員,或是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好多職業,好多人生,看似天壤之別,可最大的差別是什么呢?最大的差別不就是它們依舊還是一樣,還是人生,還是活著嗎?在這么多的選擇中,我找不到答案。沒有一個答案是錯的,但好像也都不是我心里的想要的結果。無論哪種選擇,最后結果還不是一樣。沒有誰能阻止它的前行,無論你在這短短幾十年內做過什么,能改變的是什么呢?
有人說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一生,會有好多東西值得珍惜。愛情,親情,友情······一切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東西。可同樣是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到難過,感到生命的無奈。即使幸福與難過都一樣值得珍惜,到了生命最后的最后,你合眼的那一霎那,腦海中閃過的是什么?是愛還是恨,是滿足還是遺憾。
在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進行著人生,都在活著,各種不同的過程,同樣的結果。我試著去想過自己的死亡,感覺活到六七十后再離開,也應該不算是件事嗎悲傷的事情,或許還會有人竊喜呢。可當我慢慢縮短年齡,到四十,三十,到現在,卻又不敢去面對。嘴上說不怕,可真的叫我離去卻總有那么多不甘心,我不知道為什么而活著,卻不得不選擇活下去······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是我看了好幾篇讀后感,最有感觸的話,也是最不能理解的話。離開活著,所有的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去努力,去珍惜;可是“活著”哪來那么大的魅力,值得我們去花上一生的時間,去經歷世事的變遷,為了“活著”,花那么多的時間,耗費那么多的經歷值得嗎?為了活著而活著,究竟該如何地活?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倆個人,卻有相似的人生,相同的經歷,相同的過程。在遙遠的地方可能也正有人在敲著鍵盤思索活著的意義。我們重復著彼此的過程,不同的人,同樣的過程,誰是誰的副本?我與他存在的意義是否一樣,是否也是在為“活著”而活著?
讀后感的作文 篇7
今天,我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非常的精彩,里面有許多優美的句子。
四年級的安利柯用日記的形式記錄著自己的生活 。日記中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常,但卻飽含著濃濃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同學的愛,對戰友的愛,對老師的愛,對祖國的愛,還有對陌生人的愛。
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再見“爸爸”這個故事。一個少年去看望爸爸的時候,沒想到的是他認錯了爸爸。在他知道自己那位老人不是自己親生爸爸之后,還把老人當親生爸爸一樣,細心地照顧他,直到老人死去。這位少年真令我感動,對陌生人都能這么有愛心。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少年將辛辛苦苦掃煙筒掙來的錢弄丟了,傷心地哭了起來。幾位女生看到后,每人拿出一些錢,給了這位少年。這些女生無私地幫助陌生人,也令我十分感動。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們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寬容的心,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心,那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讀后感的作文 篇8
他是一個大名鼎鼎的電影明星。無論是生活中的形象還是銀幕上的形象;無論在親人眼里,還是在公眾眼里,他都是這樣的角色:品格高尚,風度優雅,氣度非凡,精神高貴。他絕對是一個讓人崇敬得近乎崇拜的完美男人:事業有成,風度翩翩,溫柔細膩,寬容負責。
她是名噪一時的女高音歌唱家,有著圓潤婉轉的歌喉。她儀態優雅嫻靜,更有一顆善良溫柔的心。她的聲音純凈如銀,歌聲美妙動人。她就像一首詩,一汪林間湖泊般透明清澈。
他們組成了一個完美得讓人眼熱的家庭:無比溫暖,一片明亮,充滿詩意。結婚十幾年了,她總愛伏在他肩上,像初戀情人般難分難舍,溫情脈脈。她愛他,幾日不見,就如同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一樣出神地思念。如果他要出門,他們一定會依依惜別地擁抱。她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每天晚飯后,一家三口一定沿著河濱大道散步,路燈映襯著一個和諧家庭所具有的一切愉悅、甜蜜和幸福。她因他的嬌寵而慶幸,而幸福,她愛得柔弱、忠貞、情意綿綿、潔白無暇。
那個看起來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女演員是他們共同的小妹妹。小妹妹對姐姐的親昵毫不做作,讓人心疼,于是,她親熱地為她剝橘子,時常地就會贈送給她一些心愛的小禮品。
他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出去看外景。她依戀著,掛念著,在分離的日子里忙碌著自己的忙碌,同時回味著自己的幸福。她對這個世界從不抱一絲懷疑,更未有過仇恨。是的,誰也不會懷疑這樣的完美丈夫,這樣的幸福家庭會有什么意外發生。直到有一天,她在兒子的“引導”下敲開了賓館的一個房門,看到了穿著睡衣的他和那個曾經恩受了她許多贈品的小妹妹,她知道了“外景”的意義。
她所有的夢想全部倒塌、破碎。她摔倒,住進了醫院。三個月后,她下肢癱瘓,曾經純凈的嗓子再也發不出一絲聲音。只有兒子推著輪椅,陪著她,漫步在十一月的雨滴中……
曹文軒的筆下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會讓我淚流滿面,唯獨這《十一月的雨滴》,讓我的心絲絲的酸楚和抽痛,卻沒有一滴淚。這是曹文軒作品中比較特殊的一篇,在這里,沒有麥田,沒有油麻地,沒有貧窮和饑餓,雖然是通過兒童的口吻來講述,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描寫了成人的故事。這是《野風車》中唯一一篇描寫城市生活的小說,讓我看了除了心痛還是心痛。我對人性開始質疑,卻發不出一句質問。
故事中只有四個人物。他,應該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了吧?我卻不知該如何批評他。她,該是最值得同情的女人了吧?我也不知道該怎樣悲憫。還有那個誤入歧途在揭露父親的丑陋嘴臉后迷途知返陪母親一路走下去的兒子,和那個毋庸置疑要承擔一切罪孽的“外景”。
這是悲劇,我卻找不出誰制造了它,又讓它發展下去。他嗎?一個花花世界中的男人,怎么可以相信他的忠貞!她嗎?單純得悲哀的女人,是否太不真實?生活畢竟不是童話世界,為什么非要讓自己用這樣的方式清醒過來?那個小妹妹?和他相比,她又何須全部承擔這些過錯?那就是兒子了。為什么要讓母親知道這一切呢?如果她不知道,她還在繼續憧憬著飄渺——不,對她來說絕對是真實的美夢,她也許將永遠籠罩在溫暖的光環里,直到含笑離開這個世界,讓她的童話故事直到永遠。其實,誰又能看到看起來真實的幸福背后有多少虛幻呢?假作真時真亦假了,虛幻一生換來心靈的安寧,掩飾謊言也許真的是一種功德了。
行筆至此,突然有了一種沁入骨髓的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