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作文

時間:2021-10-11 14:20:12 寫景 我要投稿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作文

  篇一:最愛青花瓷 最迷編鐘聲——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作文

  8月9日11點50分左右,“2010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萬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車隊伴著一絲絲清風,緩緩駛入湖北博物館的大門。我們透過車窗,一眼望去,整個博物館盡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古樸,那一磚一瓦似乎述說著悠長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余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 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

  浪漫詩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詩意的青花四愛圖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關注。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他所作《蘭亭集亭》被后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陶淵明愛菊,其詠菊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流傳。周敦頤愛蓮,其名篇《愛蓮說》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膾炙人口。林和靖愛梅鶴,他隱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青花四愛圖梅瓶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是罕見的元青花精品。不愧為湖北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則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壓手杯,以十二月份的當令花卉為題。分別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蓮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書寫詠贊詩句。講解員告訴我們,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將詩、畫、書法、篆刻多種藝術形式與瓷器工藝完美結合,可謂是清朝官窯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編鐘聲

  在湖北省博物館里,吉利文化使者們有幸聽到了穿越千年的編鐘聲。在整個大廳里,都彌漫著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演員們身著古裝,編鐘演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有渲染上朝時莊嚴凝重的氛圍的《朝樂》;展現梅花迎風搖曳,高潔安詳的姿態的《梅花三弄》;表現高山流水的自然風光的《流水》。一曲《楚騷》更是將楚人長袖細腰三道彎的舞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敲擊所發出的自然的清脆的響聲,那碰撞所震動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廳特殊的結構下,形成的忽長忽短的回聲,是哪個現代技術也模仿不出來的,就算是錄音,也沒有這種震撼。演員們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陣陣驚嘆和熱烈掌聲。

  曾侯乙編鐘。它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出土時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立即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梁木質,繪飾以漆,橫梁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并且互不干擾。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篇二: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

  20XX年 3月17日,武漢警官職業學院組織我們兵團農五師學員前去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沿途中我們還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讓我們真實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遠歷史所沉積下來的古色古韻。

  初去博物館,不禁被那里的氣勢所震撼了。

  博物館里干凈、寬敞,給人一種愉快和古老的感覺,讓人在參觀時不知不覺的陶醉在了歷史的長河里。

  湖北省博物館于1953年3月成立籌備處,1959年春遷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并對外開放,此后并不斷擴大其規模。至今為止,其總占地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占五萬平方米,館內珍藏文物多達14萬余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發展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內的藏品種類十分豐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兵器,古樂器,金樂器,古代字畫、錢幣等。

  今天講解員主要帶我們參觀了曾侯乙墓。里面有許多珍貴的寶物與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講解員告訴我們曾侯乙墓發現于1978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時出土還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種制作精細、外觀大氣的物品。

  我們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編鐘,它被譽為“編鐘之王”。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一個鐘都可以發出兩個樂音,并且互不干擾。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弘的樂隊實屬罕見。它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發展的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湖北省博物館里我們更是有幸聽到了跨越千年的編鐘之樂。在整個演播大廳里都彌漫著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的樂手們都身著古裝,使用編鐘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

  其次讓我們大家記憶猶新的是那把青銅寶劍——越王勾踐劍。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劍,但見其通身未有絲毫銹漬,依然光亮。此劍鑄造精良紋飾線條流暢,依舊鋒利無比。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高超的冶煉鑄造技術和防蝕技術。它被中外專家視為我國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郭沫若曾有詩贊曰:“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于時間的原因,我們沒能走完所有的展廳,我們帶著一絲遺憾離開了,但是心中依然很興奮。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領略到的是歷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參觀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知識。歷史是屬于過去的,我們要在感受歷史奇跡的同時也要學會如何創造奇跡,未來的歷史樂章需要我們去書寫。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這次來湖北學習的機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辜負家鄉人民對我們的重托,不辜負組織的培養,牢記自己的使命,也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篇三: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

  湖北省博物館之行讓作為中國人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的“心與音”世界民族器樂展更是讓我這個音樂初學者大開眼界,徜徉在文化與音樂交融的世界里,感受到無限樂趣。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楚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燦爛文明,八百年的歷史中,楚人以勇于進取的精神創造了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物,是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省博物館的文物展覽,真實具體地展現了楚文化的輝煌:楚國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典雅華麗的楚國漆器是楚文化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它以奇妙的造型,繁縟的紋樣,豐富的色調,深厚的精神內涵,顯示出楚文化的別致風韻;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楚國在哲學、文學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先秦時期精神文明的頂峰,以老子、莊子哲學思想為代表的哲學,是構筑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以屈原詩歌、莊子散文為代表的楚文學,是中國浪漫主義之源頭····音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隨州市曾侯已墓出土的曾侯已編鐘,它是曾侯已墓的出土文物中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它由不同批次多組編鐘組成,共56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全部都是雙音鐘。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

  作為河南人,從小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長大,對中原文明也有一定的了解。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給中原文化帶來幾分厚重,作為古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華大地涌現了大批文人學者:老子、墨子、張仲景、張衡···同樣,中原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由于河南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歷經戰亂,兼以人民生活比較艱苦,逐漸形成了吃苦耐勞、樸實淳厚、堅毅剛直的民風,并養成了民間習武的風俗,陳氏太極拳、少林寺由此而來。音樂方面1986年在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至少16根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的歷史了,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同為華夏文明,楚文化與中原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楚的浪漫,中原的剛毅,都成為各自地域的文化符號,以其不同的文化特色豐富著華夏文明,使之燦爛輝煌。

  文化作為一個地域的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具體反應了本地區的人文特色,地理環境等特點。是這一地區最引以為傲最為重視繼承發展弘揚的精神財富。音樂則作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從而使本地區的文化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同時也隨時間永遠流傳下去。使其文化更加充分地發展與弘揚。所以一個地域必定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同樣也會有獨特的音樂文化。音樂追隨文化而發展,文化通過音樂而弘揚。

  我國光輝燦爛的音樂藝術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不僅能奏出美妙動人的音樂,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蘆笙歡歌:蘆笙,葫蘆是苗,瑤,彝,拉枯,侗,壯等少數民族喜愛的自由簧樂器。在節目喜慶時邊吹邊舞,蘆笙樂隊演奏者可達一百人。特大的盛會,場面歡騰,熱烈,壯觀。

  雪域圣樂:藏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藏族音樂作為藏族文化的重觀念和審美求。同時又反映了歷史長河的軌跡和文化發展的脈絡。藏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每一種音樂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藏族的樂器廣泛分布于西藏,青藏,四川,云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其中很多樂器是有宗教儀式的法器演變而來。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產生了風格不同的音樂。音樂的地域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導致了音樂的地域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崇尚自然的印度人民把音樂中的七個基本音與鳥獸的叫聲對應相連,這七個基本音也被印度人民賦予了人對特殊色彩的感覺,這七個基本音成為“拉格”;俄羅斯人深沉而憂郁的氣質,奔放的民間文化,爭強好勝的民族精神使其音樂也充滿獨特風格,巴拉萊卡俗稱‘三角琴’便是俄羅斯獨有的民族樂器;受中國文化的長期影響,日本的一些民族樂器與中國的民族樂器也有絲絲連系,日本箏,就是8世紀由唐的十三弦箏演變而來,并分為樂箏,筑箏和俗箏。薩摩琵琶,是16世紀由唐傳入的琵琶演變而來····

  音樂之于文明,文明之于世界,世界的音樂把世界的文明連在一起,同時又有屬于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國的音樂為世界的音樂添磚加瓦,世界的音樂同時又影響著中國音樂的繼續發展,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承接。

  世界的音樂,音樂的世界。用音樂的視角解讀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欣賞音樂。包容的歷史如陣陣鐘鳴響徹耳畔,震撼靈魂,悠長的笛聲如緩緩清流洗滌日益塵化的精神世界。無需過多言語,你看到音樂了么,你聽到歷史了么?

  篇四: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

  搞了60年,我才知道有這么令我們驕傲的事。我還以為湖北的省博在全國算來一般般呢。例如,新疆的博物館有沙漠古代美女,有幾十種民族的文化,叫我羨慕不已。浙江的有系列陶瓷,有河姆渡文化,有眾多的古畫和人文傳世佳作。廣東的大馬路中央——北京路下就是個越王博物館,還有好多層呢。西藏就不用談了,她有布達拉宮,不就等于是博物館?云南的民族多樣性豐富、還有古元謀人頭骨,內容也豐富。隔壁的湖南有馬王堆呀,河南有安陽的殷虛遺址。人家山西的吹文物發源地:“秦漢看陜西,先秦看山西。”河南的吹:俺河南隨便找個地方,一鋤頭下去,都能挖個寶貝,沒看見滿世界考古的帶的那個鏟鏟,名字就叫“洛陽鏟”。湖北館能當出頭鳥嗎?

  我參觀上海博物館,人家以“王XX捐贈館”“潘XX捐贈館”來分類。他們盯著全國的文物,一上了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就著人買回來藏在這里。我們湖北館可不是這樣,它以“曾侯乙墓”,“梁莊王墓”來分類設分館。還有古人類館,我們有長陽人頭骨出土。我同學對我吹,湖北的編鐘和勾踐劍可是稀世珍寶,經常出國走遍世界,就是個“一招鮮”!別的省,除了西安的兵馬俑,誰能有這樣有名氣的東東?

  其實,湖北省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于武昌水陸街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1956年遷至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正式成立,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并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北四大鎮館之寶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地質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

  湖北省博物館內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曾侯乙墓》、《書寫歷史——戰國秦漢簡牘》、《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土與火的藝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這個就不敢恭維了。歷史博物館咋搞個現代的人物,簡直有點續貂尾)等十多個展覽,2007年就免費了。

  更可惜的是,我們省還缺個“自然博物館”。幾時俺有錢了,就捐個湖北(或華中)自然博物館。

  本月上周,借西藏文物展來漢展出之計,又到鄂博參觀。這次,手里還多了臺數碼相機。可以不計膠卷成本,亂拍了。好爽呀!

  篇五: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

  春節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湖北武漢看望姑姑。早就聽說武漢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一個好機會,對于熱愛歷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過了。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館。

  綠蔭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座成“品”字狀的仿古建筑,坐落于美麗的東湖之濱,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館藏文物14余萬件,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館藏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聞名。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韻的建筑,深深吸引住了。這更加讓我產生了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們首先來到“曾侯乙墓”展區。曾侯乙墓發掘于1978年,是2400年前的曾國國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區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是我國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歡的幾件文物是:“青銅尊盤”(國寶級文物),“金盞”(國寶級文物)和“曾侯乙編鐘”這三件了。

  “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于盤中,是用來冰酒或用來溫酒的。這件“尊盤”以紋樣繁縟細密著稱,它共飾龍84條,蟠魑80條,造型優美,極盡奢華。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鑄造技術。

  在古時“盞”用于飲食的器具。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不僅有金蓋子,盞內還有一把金勺子。“金盞”飾有蟠

  螭紋、绹紋、雷紋、渦云紋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鏤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異常精美。

  “曾侯乙編鐘”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且十二律俱全,時至今日“曾侯乙編鐘”敲擊出的聲音依然洪亮。很難想象當時我國青銅鑄造和音樂文化的是那樣的高度發達。

  接下來,我們又參觀了楚文化館,秦漢漆器,梁莊王墓展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 是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青銅寶劍最讓人驚奇的是,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絲毫不見銹斑,金光閃閃。劍上的花紋是用金屬錫制成的,青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一把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銹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

  這次參觀,使我又一次對兩千前我國古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對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驚嘆!

  篇六: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

  今天,我和媽媽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就像古代的故宮。

  我們先來到了民族服裝館,啊!太漂亮了!這里有五十六個民族服裝,真好看!聽媽媽說:“這些衣服有些是現在織出來的,有些是出土的文物。”

  我們來到綜合樓,哇!這個編鐘可真大啊!我想:我學過電子琴一定會認識編鐘的譜子。可是,當我看了看編鐘的譜子怎么好奇怪呀?看來每種琴的譜子都不一樣啊!

  我最后來到楚文化館,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越王勾踐劍。我問媽媽是什么意思,媽媽說:越是一個國家,王就是一個國王。勾踐就是國王的名字。越王勾踐劍就是越王勾踐的一把劍。

  我回到家以后,我想:今天玩的真有趣呀!不僅我獲得了快樂,而且還了解了許多楚文化的知識。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10-12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通用6篇)02-06

湖北省博物館觀后感范文(精選12篇)08-26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的學生作文12-21

湖北省博物館初一作文12-25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作文(精選16篇)08-25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小學生作文01-07

博物館觀后感作文09-13

博物館觀后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