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寒食節的故事作文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清明節,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還有一個寒食節。小編收集了寒食節的故事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寒食節的故事
晚飯時,媽媽對我說:“默默,你知道明天是什么節日嗎?”
“清明節呀!”聽了老媽的問題,我差點噴飯,清明節,地球人都知道啊,不知道是老媽懷疑我的智商,還是該我懷疑老媽IQ。
“后天才是清明節呢,小丫頭!”媽媽用筷子作勢戳了戳我的腦殼,“明天是寒食節。”
“寒食節?這是個什么東東?”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我以前給你講過的,你忘了吧?”
我隱隱約約有點印象,好像和一個叫介子推的人有關,其他的情節好像已經讓我就著饅頭吃掉了。
“媽媽,你再給我講一遍嘛!”我央求道。
“好吧!——晉國公子重耳受后母迫害逃亡時期,備嘗生活的艱辛,在饑餓難耐,奄奄一息之時,是介子推毫不猶豫地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給他煮湯喝,才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就是后來的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忘了介子推。等他反應過來,要找尋介子推時,他已經帶母親隱居綿山,雖經眾人再三邀請,但是介子推鐵定心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用放火燒山的辦法逼其下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大火少了三天三夜,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不!是整個綿山頂”,聽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們剛學過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順口接了媽媽一句。
“是啊,盡管濃煙彌漫,但是介子推心意已決,就是不下山,最終母子被燒死在綿山一棵柳樹之下。”媽媽接著給我講道。
“下面的故事我想起來了,晉文公非常傷心,下令在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人民都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來紀念介子推。”
“媽媽,我記起了一首詩,就是寫寒食節的!”我忽然想起我們《自助餐》上的一首詩,寒假時景老師讓我們背過的,是一個叫韓翃的詩人寫的,名字就叫《寒食》。
“媽媽,我給你背一遍吧!”說完,我就開始給媽媽背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嗯,背得真好,這是寫寒食節最有名的'一首詩,其實還有一首也比較有名,是唐代的孟云卿寫的,媽媽也給你背一背吧——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媽媽,古代的人都知道寒食節嗎?”我看又這么多人寫有關寒食節的詩,忍不住問道。
“是啊,以前的人們很注重過寒食節的,可惜后來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真是可惜呀,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呢!”媽媽不無遺憾地說。
“媽媽,我知道了,我要馬上寫一篇博文,把寒食節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讓大家都來過明天的寒食節!”
“去吧!”媽媽欣慰地笑了。
第二篇:寒食節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在外國流亡十九年。有一天,重耳及大臣們來到了一個荒涼的地方,饑寒交迫的他們再也走不動了,忠臣介子推見后,便忍著劇痛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熟后給重耳充饑。
重耳復國后,他獎賞了有功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非常傷心,他帶著年邁的母親隱居綿山。有一次,重耳突然想到了還沒有獎賞割股肉給他吃的介子推。為了彌補失誤,便派人挨家挨戶的`尋找介子推,找了很長時間,才了解到介子推隱居綿山。重耳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愿出來,這可把重耳給急壞了。他為了讓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燒山,只給介子推留了一條小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了,仍不見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身背老母,緊抱一棵大柳樹,已經被燒死。重耳萬分悲痛,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上下不準生火做飯。
這就是寒食節的故事。
第三篇:寒食節的故事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清明節,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還有一個寒食節。關于寒食節還有一個割肉讓主子充饑,卻又不求回報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這個故事,后來是在書上偶然看到。看到后我便被他的氣節所深深的震撼了。對于某些人來說介子推的行為想法有些許的愚昧。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這和急功近利只為功利的人,對于做事前先考慮對自己影響的好壞的人來說,是多么的引人深思。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后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后,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都被當作重大的節日。唐朝時也仍然被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于寒食節的詩文。
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趙之珩說,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節本身,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慢慢消失了。或者說寒食節成了清明節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這個節日,有助于人們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