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退避三舍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退避三舍的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說姊姊不過,只得~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退避三舍典故故事一: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典故故事二:
晉文公即位以后,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愿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并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么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后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后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后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他不顧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后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草木皆兵,心驚膽戰,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
晉軍占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
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第三個霸主。
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 成語接龍
【順接】:舍軍保帥 舍命不渝 舍命救人 舍安就危 舍實聽聲 舍實求虛 舍己為人 舍己為公
【順接】:白云親舍 白云青舍 避軍三舍 避君三舍 村鄰鄉舍 打家劫舍 打家截舍 當世取舍
【逆接】:不知進退 不進則退 出處進退 寸進尺退 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 回旋進退 急流勇退
【逆接】:退人墜淵 退傅揮金 退前縮后 退如山移 退徙三舍 退思補過 退旅進旅 退無后言
成語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結構固定性
成語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隨意更變或增減語素。例如"唇亡齒寒",不能改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無牙冷";"胸無點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無有一點墨"。此外成語里的語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隨意更改。例如"來龍去脈"不能改為"去脈來龍";"汗馬功勞"不能改為為"功勞汗馬"。
2、意義整體性
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它的意義往往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的意義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義是"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實際含義是"倚仗別人的權勢去欺壓人";"兔死狗烹",表面意義是"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實際含義是"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廢寢忘食",表面意義是"不顧睡覺,忘記吃飯",實際含義是"極為專心努力"等等。
3、語法功能的多樣性
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漢語成語在句子里相當于一個短語,因為短語在一個句子中能充當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語的語法功能也具有多樣性。()漢語成語形式多樣,如上文所說的有四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七字成語、八字成語等等,其中四字成語是漢語成語的主要形式。所以這里對成語語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語充當句法成分的分析。
【成語的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并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成語的來源】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后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于諺語一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的出處】
如"狐假虎威"出于《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于《燕策》,"畫蛇添足"出于《齊策》,"刻舟求劍"出于《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于《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于《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于《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于《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后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吳下阿蒙"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退避三舍的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退避三舍07-24
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08-05
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06-05
退避三舍歷史典故12-05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典故02-03
關于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10-19
退避三舍歷史典故介紹12-07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06-07
晉文公退避三舍歷史典故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