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春望》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杜甫《春望》賞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杜甫《春望》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里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后束發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于“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并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于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長安數月,頭發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發”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發白了、疏了,從頭發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講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后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于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么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春望》開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才有思鄉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火。最后兩句以詩人望后的情態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發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于“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春望》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后四句主要抒發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家書抵萬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藝術表現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征意蘊和夸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張手法,寓意高遠,發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啟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象通常表現為聯想、類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代派的象征詩,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中國古代文論稱之為“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中國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長。/大風沙里,/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里行間。因為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地用想象補充戰斗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復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奏構成音樂美。
【杜甫《春望》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春望》譯文及賞析04-04
杜甫《望岳》賞析12-19
杜甫《望岳》譯文及賞析02-10
改寫春望作文10-01
改寫的古詩《春望》范文05-03
春望初一作文01-28
春望改寫作文02-05
春望的擴寫作文01-21
春望改寫成記敘文04-30
春望改寫成作文600字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