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韌性作文
朱相遠在《中華世紀壇序》曾言:“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斯言不謬!我巍巍華夏之千年文明如日月皎然,如源源江流奔騰沖突,未經斷絕,不曾停歇。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表而不往,亦非禮也。”古賢者禮士親賢,尊師重道,才有了文明的薪火相傳。在一次次不恥下問,移樽就教中,文明才能歷經5000年而彌新,古人遵禮守禮是求教求學必備的素養之一。君見否?明代學者宋濂俯身傾耳以援疑質理,遇師叱咄而色恭禮至,卒獲有所聞。君見否?宋代學者楊時,游酢求學心切卻也擾師午憩而于窮冬烈風之日于門外等侯,最終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君見否?三國劉備三顧諸葛亮于南陽草廬之中,終能換亮之驅馳成就一番偉業……無需再將歷史往前翻了,難道這還不能證明禮儀對于個人對于中華文明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含義嗎?
然而,文明的韌性不僅體現于禮無不答,禮尊師長上,更體現在它像一位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慘淡的歲月,敢于正視自身的不足。面對秦焚書坑儒,它只是失去了少許經文典籍,而蘊含于其心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卻沒有因此逝去。中華文明走過了侵略的凄風苦雨,終于看到了茫茫黑暗中那點微渺的光。梁漱溟、魯迅、李大釗等人發掘了中華文明的不足之處,并借鑒西方文明來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讓中國隨著世界潮流而進步,包有文化之脈的傳承和精神信仰的堅守。
歷經滄桑的華夏文明,依然在華夏大地上不斷開出絢麗的花朵。而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手中。而我們應該沿著前輩的路,亦或獨自開辟出屬于自己的新路,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文明傳承鋪路架橋,為文化彌新添磚加瓦,以文明之韌性為馬行的更遠,登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