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灣(名稱由來)
“臺灣”(漢語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并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歷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鄭成功改稱“東都”,后鄭經改為“東寧”。清朝更名為“臺灣”,并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而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又稱“寶島”。 臺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臺北”。
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臺灣的主要稱呼。日本古代曾稱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