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故鄉的作文

時間:2024-04-18 16:01:31 思鄉 我要投稿

(實用)故鄉的作文1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故鄉的作文12篇

  故鄉的作文 篇1

  歲月雖然抹去了很多記憶,但故鄉那輪皎潔明月,仍然清晰的鐫刻在我的記憶里,每每想起那銀鉤似的月牙,玉盤樣的圓月,都會使我有種溫馨和清爽的感覺。

  我的童年時代,農村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加上村上也沒有電,因此看一場電影,或一場戲我們就像過年一樣高興。我記得很清楚,那時的夏天,想驅散酷熱最好的辦法就是手拿一把芭蕉扇在那里使勁的搖,記得我家買回芭蕉扇后,母親總是用一些藍布或白布把它四周包起來,防止扇子邊破損,夏用秋藏,一用就是好多年。夏天由于屋里悶熱,全家人或者用涼席鋪在院里睡,或者睡在平房頂上,我們兄妹幾個好打熱鬧,一到夏天晚上就掂著涼席,到打麥場上去睡。其實我是一個愛靜不愛動的人,經常躺在涼席上望著浩瀚、深邃而又神秘的天空,打開思想的閘門,靜靜地去幻想很多東西。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看著圓圓的月亮,常常想起母親常給我們講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常常自我遐想著圓月中,有一顆茂盛的大樹,大樹下有一個婆婆在石臼里搗藥,看得越久越覺得非常想像,有時好像自己已經融入這種氣氛之中。

  過去室外不像現在,到處都是路燈,照得滿街通明,那時如果夜里不出月亮,村上就會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小伙伴們要出來玩耍,就要等到有月亮時才行。月亮出來了,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我和小伙伴們就會湊到一塊,有時“玩星星過月”、“捉迷藏”等游戲;有時學著電影里面的打仗情節玩打仗。一直玩到深夜,等到大人們來叫睡覺了才依依不舍的離開。那時我父親常常把月亮當成自己起床趕集的時鐘,他要是準備去趕早集,起來一看月亮就知道大約夜里幾點了。記得一天父親對我說明天一大早和他一塊去城里趕集,夜里我睡得正香,父親把我叫醒了,“月亮已經偏西了,該起來趕集了”!我極不情愿的從床上爬起來,打著哈欠跟父親上路了,那天的月亮特別亮,照得大地一片潔白,通往縣城大路看得非常清晰,田野顯得非常空曠,也非常寂靜,空曠的荒郊里只有我和父親緊湊的腳步聲和褲角走路時摩擦的聲音,有時會聽到幾聲村莊上的雞叫和狗叫聲,但又顯得那樣的'遙遠和軟弱。我是第一次走夜路,心里非常恐懼,緊緊跟在父親身后,不敢向四周觀看,但有時還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向四周掃視,不看便吧,一看心里更加緊張了,因為在明月的照射下,一敦敦的石頭、土堆、草叢看似都像鬼怪一樣在注視著我,使我毛發怵然,心里噗噗直跳。好不容易走出了山路,我和父親沿著通往城里的公路繼續往前走,突然看到對面高崗上隱隱戳戳有兩個高高的身影,一會很高一會又很矮,一會又不見了身影,很像迷信中傳說的鬼,他們說鬼就是一會很高一會很低,我早就嚇得有些瑟瑟發抖,父親也有些緊張,但父親畢竟是走南闖北的人了,他還是裝著膽子拉著我的手往前走,等我們和那兩個所謂的鬼碰面時,雙方緊張氣氛才算結束。通過雙方搭話才知道他們也是走夜路到另外一個集鎮上趕集的,他們說他們起早了,想慢慢走到集鎮上去,正走著也是看到了我們,一會兒兩個人,一會兒一個人,一會高一會低,弄得他們也很害怕,說起來真是自己嚇自己,我們看他們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主要是他們走的是下坡路,并且坡度有些起伏,故此一會高一會低;為啥一會又看不見了?他們說主要是看到你們后有些害怕,心想是不是真的遇到鬼了,他們聽村上老年人講,要想看是不是鬼,要蹲下看才能變認清楚,所以他們倆發現我們后就蹲下看了很久,他們這一蹲下不要緊,我們感覺更像傳說的鬼那樣一會有一會沒有。他們看我們一會兒倆人一會兒一個人,那是我一會和父親并排走,一會又緊跟在父親身后。話說開后我們都對我們自己嚇自己的愚蠢舉動,開心地大笑起來。

  長大后我來到城市工作,這座城市在我的視線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樓房越來越高了,街道越來越寬了,路燈越來越美觀明亮了。一到夜晚雪亮的路燈連成一片,門面房的霓虹燈徹夜閃爍,高樓上的射燈吐著長長的白光四處掃射,大街上、廣場上金碧輝煌,如同白晝。那一輪明月好像害羞似的藏在燦爛燈光中,再也顯示不出它的輝映和魅力。

  前幾天我和家屬趁著夏夜,到封山針公園游玩,站在高高的山崗上,遙望太空我又看見童年時的明月,使我產生了故友久別重逢的感覺,我顧不上欣賞腳下焦作市美麗的夜景,仔細端詳掛在天空的一輪明月。總感到沒有故鄉童年的明月皎潔,月亮上的大樹,婆婆搗藥的圖案也不再那么清晰了。那種玉盤似的銀月,那種明月溫馨清謐的感覺沒有了,也可能是明月隨著歲月的流逝變蒼老了,也可能是我隨著歲月的磨練變得遲鈍,變得對事物無動于衷了,總之江山依舊,物是人非。明月依舊,皆無童年的感覺。這就是人隨著歲月的更迭,歷史的變遷,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

  故鄉的作文 篇2

  夜深人靜,靜得凄涼,每當這時,我總會想念故鄉的味道,它正是我最渴望的味道。鄉愁,又何止一張郵票。故鄉的味道,夢中十里飄香。

  淺淺藥香·念念不忘

  我很小的時候便近視了,母親很重視,聽說一處老中醫開的推拿店也許有效,毫不猶豫就帶著我一周去一次。

  推拿店里有個大柜子,依稀記得比大人還高許多。每一個抽屜中都存了一種中藥。記得有一次,我趁著那中醫老爺爺忙活著,“嘶啦”拆開原先只能隔著柜臺看的一袋腰包。藥香濃郁到極致,沁人心脾,只覺得整個人沉浸在香氣里,溫柔而厚重,纏綿而樸素。老中醫很快就大步走來,拿過藥包,重新系好。我當時嚇壞了,因為老家人都說:“開推拿店那老頭子,愛藥如命啊。”但那老中醫只是故作生氣地敲了敲我的腦袋,然后吹胡子瞪眼地說:“小鬼頭,怕是連這藥名也認不得,還想偷藥?”

  “我認識的!”見他不生氣,我膽兒也大了起來。只可惜我還太小,那藥名有復雜,辨識許久終歸是不知道,只覺得又羞又惱。老中醫則爽朗地大笑起來,從那袋子里取出一支白色的小花遞給我。熟悉的藥香撲來,雖然淡了許多,但我精神還是為之一震,急忙歡喜地接過:“謝謝爺爺,我明天就還您!”

  老中醫重新系好袋子,收入一個紅匣子里鎖好:“不急不急,等你遇到了一樣的花,再還我那朵花也不遲。到時候我便連藥名一起告訴你。”

  而后,我搬入省城,再也沒遇到那種花,也終究不知那是哪味中藥。但那藥香,又仿佛一只都在。

  郁郁菜香·源遠流長

  中國人都比較親外婆。外婆在大多數孩子記憶里是一個比媽媽溫柔,比爸爸堅強的神奇存在。不論是搖著蒲扇坐著搖椅織毛衣,還是指著月亮給孫輩說故事,都是中國典型的外婆形象。然而我的外婆身上唯一帶著一點兒農村氣息的,可能只有做出的菜了。

  外婆做出的菜香甜入味,她做菜的時候如同一名武林高手重出江湖一般,瓶瓶罐罐左右開弓,鍋鏟舞動風生水起,赤紅的火焰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按節奏跳遠著。噼里啪啦的聲音讓人緊張害怕,又帶著興奮和期待。外婆做菜不急,有時一鍋湯可以燉上幾個小時,但總能在我放學回家時端上桌來;外婆做菜省錢,什么也不舍得扔,全都做成菜,那是她到了所謂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外婆做菜健康,她堅信天然最好,從不用烤箱,鄙視味精,少鹽少油,清清爽爽。外婆菜吃起來舒心,踏實,溫潤,地地道道。

  去年我有了個小妹妹,外婆說什么也要趕來帶娃。孤獨的廚房又熱鬧起來。看著一桌久違的外婆菜,我猛吸一口,郁郁菜香,帶著外婆慈祥的笑款款而來。這味道,從未變過。

  漫漫花香·幽幽而至

  很多很多的'老故事,散布在一個個秘密的角落,像花開的甜蜜。

  我的故鄉沒有田野,沒有大山,沒有矮舊的古村落,但是有一個小小的水塘,還有無數野花。認識一個男孩,叫藍喵喵吧,瘦小,寡言,很會玩。春天時他會摘大把大把的紫云英,聞起來像外婆做到年糕,甜甜軟軟,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我沒忍住咬了一下,卻發現清香中帶著一絲絲怪怪的甜味,當即吐出來。藍喵喵指著我大笑,然后教我怎么把紫云英串成手環。他還將野玫瑰當做燈籠綁在樹杈上,把薔薇大把大把摘下鋪在草地上,吧鳶尾在手上擠壓,使手變成藍紫色嚇唬我。記得藍喵喵做過最好笑的事情就是講紫茉莉當做耳墜掛在耳朵上,還學著大人扭著身子跳舞。結果他媽媽正好路過,二話不說就揪回了家。我和另一個小女生捧腹大笑,躺在薔薇花瓣的草地上,聞著四周滿滿的花香,心里說不出的純凈—整個人都只剩快樂了。花瓣細長,香氣清新。

  后來,我要去合肥上學。藍喵喵和那個小伙伴給我摘了好多南瓜花、絲瓜花,說是給我吃。我有些哭笑不得:“喵喵,你媽種了這么久的瓜,小心她知道了拿棍子抽你!”藍喵喵拍著胸脯道:“放心,我打死也不承認,記得用油鹽炒著吃。”

  臨別終究會來的。他帶著我們又去了那小水塘,摘了幾朵木芙蓉,學著大人們放花燈,以紀念我們的友誼。女生哭了,舍不得我走;藍喵喵似乎半點也不難過,指著水中的三朵木芙蓉說:“你們瞧,這是個死水塘,所以花永遠不會飄走,我們永遠是朋友。”

  后來,我走了。走得那樣急,甚至那些南瓜花、絲瓜花也沒帶上,但心中盛開著三朵永不凋零的木芙蓉,始終花香漫漫。

  都市的生活再也不會有那般純粹美好、無憂無慮的時光了,也不會再有那永遠的藥香,永遠的菜香,與永遠的花香了。它們只屬于故鄉,它們是故鄉獨有的味道。樸素,真摯……

  故鄉的作文 篇3

  故鄉是一個溫馨的字眼兒,特別是對于那些上了點兒年紀的人尤其如此,對于故鄉的眷戀與思念是那些從沒有離開過故鄉的人所根本無法理解的。故鄉不是籍貫,故鄉是長期生活過的,后來離開了,而且一走就是千里甚至萬里并且十幾年或者幾十年沒有回去過的地方。

  在故鄉有很多的玩伴,故鄉的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深深的刻在了永久的記憶里,哪怕是一棵樹、一條小溪、一盤碾子、一口水井都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又那么有趣的故事,揮之不去歷久彌新。俗話說,人不親土還親,說的就是故鄉。

  我出生在山東和江蘇交界的莒南,而且在那里度過了我的童年時期,我記事很晚,記得在我家的東面有一條河,河上有一座大石橋,橋上有很多的欄桿,有一年的正月十五要往橋上送燈,燈是用地瓜面蒸的,碗狀,周圍還捏了許多的小鼻子,里面倒上食油,然后點一根探在碗沿上的燈草。那時候食物很緊張,第二天要起早去把面燈收回來經過再次蒸煮后吃掉。還記得過了橋不遠有一條水渠,水很大,在閘門上有一間房子,里面安裝了可以利用水流作為能源的水打磨,村民都去那里磨糧食,那時候的糧食就是地瓜干,所謂的加工糧食就是把地瓜干磨成地瓜面。

  那時候因為地瓜產量最高,所以地瓜就是那時候鄉親們的主食作物。故鄉吃地瓜都是磨成面,然后拿地瓜面攤煎餅,故鄉吃煎餅的歷史有多久了我不得而知,反正我就知道那時候家家都是吃煎餅,家家都有煎餅鏊子。用的時候拿三塊磚支起來下面點上草或者秸稈就能烙煎餅了,烙煎餅是一種很辛苦的家務活兒,特別是大夏天的,一個婦女又要不停地添草又要忙著攤煎餅,鏊子就那么簡單地支著連個煙道都沒有,屋子里煙加上熱氣,滿身熱汗直流衣服都貼在了身上,臉上頭發上都是黑灰,一場活干下來和在煤窯里剛出井的礦工毫無兩樣,現在想想那真的是一件苦事。

  現今的故鄉人依然家家吃煎餅,不過已經不是地瓜面的而是小麥粉的,也不用再那么辛苦的去烙了,一般每個村子都有一臺加工煎餅的煎餅機,你只要去買或者拿小麥換就可以了。這應該是社會化分工的一大進步。

  我倒更鐘愛故鄉的涼粉,有地瓜淀粉的有綠豆淀粉的還有豌豆淀粉的,我尤其喜歡豌豆涼粉,灰黃的顏色,晶瑩剔透,上面結著一層吃起來特筋道的膜,賣涼粉兒的抄起一塊顫巍巍地在手里翻轉著割成小方塊裝在盤子里,你拿小竹叉叉起一塊讓涼粉在調料碗里打個滾兒然后放進嘴里,那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涼粉的爽滑和清香,蘸料的麻辣加上麻姑鹽的濃香真的讓人終生難忘,那是海邊居民所推崇的海菜涼粉根本沒法比擬的,也沒有可比性。

  每次回故鄉去集市上吃涼粉是我必不可少的選擇,只是已經沒有了少年時代記憶里的那種感覺了,口感大不如前,味道也變了樣子。不知道是我的口味變了還是涼粉本身出了問題,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每集必吃。因為故鄉的涼粉已經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腦海里了。

  故鄉那些和我年齡相仿的總是和我說起小時候在一起的頑皮故事,可我搜盡了記憶也尋不見一點兒影子,在他們很興致的談起的時候,我只好也跟著饒有興致的附和著。

  我對于故鄉的感受還不是很濃重,也許是年齡的原因,也許是我離開故鄉比較早的緣故,因為我不到十歲就離開了故鄉,對故鄉的印象很零碎非常的不完整,所以對故鄉的感情還不是太深。而我對于第二故鄉的感情卻要比故鄉深得多,那是東北長白山的腹地,一片一眼望不見盡頭的林海深處的小村子。古木參天,在那樣的大森林里如果迷了路十天半個月都走不出來,哪里的季節和關內不同,雖然也說是四季分明,但是卻是長短極其不一。夏季一晃就過去了,最漫長的要數冬天了,積雪堅冰,都說堆雪人打雪仗,其實東北冬天的'雪是即堆不了雪人也打不了雪仗的,因為冬天的氣溫非常低所以雪很散,像沙粒一樣,互不粘連,只有到了初春季節天不再那么冷了雪有了粘性,才可以玩這些游戲的。

  那里最好的季節也是春天,只是與別處的春天更多了許多的滋味,春季的長白山區在五一前后滿山的野菜都可以采摘了,那可是純自然無半點公害的綠色食品,而且種類之多不可勝數,蕨類有薇菜、蕨菜、猴子腿、黃瓜香等等,還有山芹菜、山菠菜、小根蒜、薺菜、苦菜等等等等,真的特想念那些,特別是在應季的時候那種懷戀有時都會流出口水來。

  山區的空氣更是清新無比,深深地吸一口真的能品出甜絲絲的味道來,天除了陰雨永遠是瓦藍瓦藍的,碧綠的樹葉一直都是那么碧綠碧綠的一塵不染。什么霧霾,什么pm2.5,居住在這里的人根本不知那是什么東東。

  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更是沒法比喻,到處是山泉,由泉而溪,由溪而河都是清澈的,那里的水質沒有一丁點兒的污染,可以說那里的人洗衣服用的都是我們根本連喝都喝不到的優質礦泉水。

  那里的河水永遠是那么涼,即使盛夏時節能下河洗澡的日子也只有那么幾天,在河里洗澡一定要找一段河岸寬敞陽光充足并且鋪滿了鵝卵石的北岸,因為在河里呆的時間稍久就得跑到岸上躺倒在被曬得熱乎乎的鵝卵石上,上面曬著下面烙著的來取一下暖,否則人真的受不了。

  河水為什么這么涼,因為源頭是山泉,在流淌的過程中又基本都是在遮天蔽日的環境里得不到陽光的照射,所以溫度就難以升高。

  故鄉留在記憶里的都是那么美好,我真的沒有去刻意的篩選,也許那些不美好的東西早就隨著歲月的長河漂走了,只把這些美好的東西沉淀了下來吧。

  故鄉的作文 篇4

  對于有一類人群來說,命運強行給安排了第二個故鄉。無論愿意不愿意都是被安排的。沒有選擇的可能。不從其價值觀來論,我得感謝這種被迫。

  在以往的大部分時間里、得意也好、失意也罷,在穿行大半個中國的每時每刻里,這第二故鄉像影子一樣時有時無,很不具體的輪廓和各種思念的交集卻無法一揮了之。

  想開一點說的話,大部分人的人生也不過是地球或者說是一段時空的過客,無需放不下的糾纏結環的深旋其里。依著佛家之訓,放下來可能就是一種解脫和幸福。

  可是,能放下的是極其的少數。我自然是那多數里的難以開化者。

  我的祖籍可是老遠老遠了。進入東北也已經是好幾代了。只是,被父母帶到這里,父母也是半是被帶半是被請到這座沿海城市。從出生到剛上小學,就被貼在第二故鄉了。

  老家有個清澈透明如綢如緞的不大不小的河、密密的針葉闊葉樹種混雜著原始的、人工載種新生的巨松林、巨柳林,隨處可見。夕陽西下時,我看見輕盈跳躍著飛奔的狍子;在當地被稱作長脖老等的一種長脖子魚鷹、丹頂鶴、白鷺、白鸛、灰鸛問問的站立在水邊像似千年等一回一般的在耐心的啄食屬下的魚類。

  隨之時間如流水,身邊的第一故鄉卻在我的生活和腦海中越顯輕微和無足輕重。倒是這個遠在天邊的第二故鄉,總是見縫插針似的插入我在醒時、夢中的游蕩的記憶細胞中,也可見核糖核酸有足夠的大,大到有沒有外形,只有無限的容納故事的空間。

  河岸兩邊,密密實實的排著河有多長它就有多長的柳林,深深地植入地下,維護著兩岸的河堤。這樣的柳林一點也不寂寞。河上的柳林叢中是鳥人的天堂、巢穴、游樂場;河下水中柳林的發達根系是各種魚類的棲息之所,尤其是淡水鯰魚和泥鰍最愛。也是捕魚者經常光顧的目標。

  河岸兩旁,無論是想那個方向,都是蒼蒼茫茫的縱山峻嶺、原始森林浪濤旋轉,無邊無際、蒼茫遼闊,遠方,灰蒙蒙的林海與藍天交融在一起,逶迤著伸向遠方;近處,綠波推涌,含著松針刺鼻馨香氣息的山風裹挾著其它植物的各種鮮味撲面而來。看山間云霧繚繞,樹旁漂浮的`白云相擁著盡情緊密的親昵,那神奇的大森林讓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

  沿河的天空,一片湛藍湛藍,一塵不染,微波蕩漾,河兩邊,層巒疊嶂,群峰環抱,巨樹鱗次櫛比,嵯峨秀拔,針葉闊葉各異,層次分明。足見其自然有序排布、盡顯天工之巧。在藍瓦瓦的河水中呈現出粉紅色、古銅色、淡灰色、桔黃色和潔白如雪的各種河邊景色的倒影;面向陽光和背著陽光的山峰,峰峰陡綠樹環抱,錯落有致生動,山光水色浸酣醉,云繞樹冠霞披群峰,這一切倒影在河水里,樹、更顯綠意濃色,云、更靈機纖巧,在波光嶙峋變幻閃爍的河水里隨處飄動,這樣的勝似仙境之所,人,很容易的就會飄飄成仙。

  這樣的夢境一般的美景的記憶,常常的進入我的夢境,讓我的現實經常朦朧的分不清那里是我應該選擇的故鄉。

  在那里,我度過了整個人生的潛龍即學習時代。從小學到考入高中,也見證伴隨了整個社會巨變的革命初始的整個階段。也學得了森林大山無私中的良莠、福禍辨識的基本技能。

  那些帶我進入深山老林、飽享自然無私奉獻的佳肴珍饈的兒時從小學、中學到高中的同學,也不知你們現在何方?做了誰的新娘、娶了何方姑娘?你們可還記得我這個遠走他鄉的半個同學、半個同鄉?你們可曾知曉,在我的手里還有你們的半塊橡皮,小學、中學的畢業照片還在你們的記憶的鏡框里?

  當初,與你們相會時,沒有知曉,我,究竟來自何方?我也不知為什么與你們相會?現今,我回來了卻在很多的時候,凝神默想著那遙遠的夏季酷熱冬季極寒的季節分明之地。想起那蜿蜒曲折穿山躍林枝杈眾多的河流以及兩邊茂密的柳林、與天空相互交映的如錦似緞又如長鏈的透明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流彈撥兩岸、敲擊鵝卵石發出的妙音情歌,伴著我從一個小學校門進入到中學校門、高中校門,孕育了一個有一個的夢景,至今也不能忘記的伸手可擊的夢境、景。

  那時的那個地方,一個房子住屋時常共住著兩戶人家。整棟房屋、坐北向南,東西兩家。一個家庭臥室南北兩個睡房,一個廚房,兩個灶臺,即分的相互不影響彼此,又合的相互保溫取暖,方便照應。我那西廂同房的鄰居大嫂、可能早已成的大娘,你偷偷的給了我多少煮雞蛋?我早已忘記。只記得你做的飯菜特別的飄香,總是希望還有機會能在中心嘗嘗。哪怕你已經去了天堂,我會在天堂的門前奉一株清香,默默地頌禱,讓你在天堂得知我的思念和拜望。

  那樣不堪一提的深山老林、一溪河水、兩岸堤柳;與如今身邊的高樓聳立繁華似錦的商業城市。在我的心中孰重孰輕的擺動、交錯著糾結,我的心靈在自然柔情與水泥大夏的菱角的剪切中慢慢地變小、越來越小著粉碎。就像春育孕育甜蜜、秋冬收割苦痛;放棄與選擇都無法平衡。天平的權重,已經被歷史的時空摧毀、扭曲失衡。

  故鄉的作文 篇5

  每次回到老家,總感覺到有一種無比親切的感覺,有看不完又看不夠的熟悉景色;濃濃的鄉情,總能讓自己浮躁的心情得到短暫的籍慰;那難以割舍的親情、鄉情讓自己日夜夢縈。

  站在家門口的大門外不遠處俯視,下面是一排廢棄多年的土窯洞,窯洞依地勢而挖,先祖們巧妙地利用了黃土直立性強的特點,在陡立的崖下開鑿出一排數數十面窯洞。窯洞開挖到建成,用料不多,只要有一把子力氣,選好地形地勢,努力地去開挖,花不了多少錢,一面窯洞就會應運而生。

  一面窯洞很容易可以解決好幾口人住宿生活問題,而且冬暖夏涼,也是拿物資匱乏年代窮苦人家生存生活的首選,住在窯洞里的都是一些窮苦的人家。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日子漸漸好轉,那些窯洞里的住戶,逐年搬移而出,圈莊基、蓋新房,由窯洞到大瓦房,再到今天的磚混結構的平房、樓房,幾代人一步一步地走出,用生命不斷地改變著生存生活的環境。

  走進土窯,大部分里面已經坍塌,今天依然可以依稀看到二三十年前人們生活過的痕跡,土炕、灶臺痕跡依舊。記憶中,窯門口左側會有一個大土炕,可以睡四五個人;右側是灶臺;再往里面是案臺,還有放面的瓦甕、囤放糧食的囤、甕,一些家居。窯內的空間相當的大,可以放下一家人的所有“過活”,一點也不顯得擁擠。

  然而土窯有著它明顯的先天不足,通透性差、采光差,遇到長時間的連陰雨天氣很容易形成滑坡、倒塌事故。對生活強烈地追求,促使著土窯里的人們不懈地努力,一步步地改變著各自的生存條件,告別土窯里的生活,走向安全敞亮的土木結構的大瓦房,再走向磚混結構的平房和樓房,……

  在那一排土窯的最西邊有一口年代久遠的水井,沒有人記得他是誰人在何時開挖而成,井深大概有三十余丈。水井早已干涸,大概已經棄用有三十年左右。站在曾經的井臺位置,依然可以看到被人們用大樹根蓋著的井口。

  老井的井口是用一大塊砂石板開鑿而成,在大石板的中央開鑿出一個圓洞,并開鑿出一個寬三寸左右長一尺有余的開口與其相連,大石板洞口和長方形開口恰好與井洞相吻合;井洞直徑大概有一米左右,可以同時上下兩個水桶。由于井很深,打水用的繩子很長,也很粗且經久耐用。聰明的先輩們發明了轆轤,把一根粗壯的硬木中間掏空成圓柱形,外表鑿出一個不很深的渠形,繩索恰好壓進去;配以棗木軸子(棗木耐磨),用一個廢棄的.碌碡支起來,后面找來一塊長方形大沙石,鑿一個圓形洞恰好放進軸的另一頭,用楔子加緊;加工一個月牙形的轆轤把,進行攪動,轆轤把被人們磨得溜光;打水時采取雙下索,也就是同時一面上一面下,空桶從右面下,盛水的桶從左面上,一個人攪動轆轤,另一個人開始用力拉繩索,兩個人密切配合,繩索攪動過半后兩個人都很輕松不費力;待到打滿水的桶到井口以后,拉繩的人用力提住井里的繩索,并用腳用力踩緊繩,待到攪水的人把水倒進別的桶里,再把繩索打個調,又一次重新開始攪動,如此反復。水打夠了的人就會把轆轤把交給拉繩的人,以此類推。

  井臺,在記憶中,尤其是冬春季時節,是村子里最為熱鬧的地方,村子里的大人在此打水,孩子們在不遠處玩耍;排隊等待打水的人們和打水的人一起邊打水邊“諞閑傳”,說笑聲、木桶、鐵桶碰撞聲,交織在一起,人們之間淳樸地相處,一團和氣。老井里的水冒得不是很旺,但能基本解決整個村子里的生活用水。記憶中,每天大家都會有序地排隊打水,相互密切配合,從沒有插隊現象,或為打水而吵架,大家都會墨守陳規,沒有人享有特權。

  今天面對著老井,我不由地慨嘆先祖們聰慧,就地取材,解決吃水問題;那深不見底的水井開挖時一定是費時費力,土方量一定會很驚人的;那井口的設備就那個年代而言設計得極其科學合理、安全,又很方便,近乎完美。那口老井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干涸的老井卻難以從記憶之中抹掉,每次站在老家的大門口,看到不遠處的老井,村子里的人們排隊打水,一人搖動轆轤,一個人拉動繩索的一幕總是在眼前閃現,那苦樂的日子難以令人忘懷。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鄉鄰們不再為吃水犯愁;村子里的年輕人們不斷地逃離著鄉土,留下的人口越來越少了;村子里也缺失了快樂的笑聲和相互協作的精神。老井似乎早已被湮沒于人們的記憶之中,年青的一代根本不知道老井的位置,更是無法想象當年生活的艱難;老井曾經是村莊的乳房,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村人,如今這干癟的乳房無人問津,只有年長的人們偶爾談起。

  故鄉的作文 篇6

  蟬,俗稱知了。在我的老家蘇北自古就有吃蟬的幼蟲的習慣,我們稱蟬的幼蟲為“知了猴”,你還別說這種叫法好像只有我們老家才有,真的很形象,知了的幼蟲剛從地里鉆出來的時候就像個猴頭。每年七月麥收以后,正是知了登場的時節。七月的北方,驕陽似火,空氣好像點一根火柴就能燃燒,草木架不住熱浪的侵襲都蔫頭蔫腦,偃旗息鼓。也許知了猴再也受不了地熱的悶氣,到了傍晚就紛紛爬出自己的窩涼快涼快,可是,他們哪里知道也許剛出草棵或者剛找到一棵大樹就被一只手捉了去。

  記得小時候,鄉下沒有多少娛樂活動,捉蟬猴就成了我們小孩子無比向往的事情。每到傍晚時分,小伙伴們三三兩兩邀在一起,拿上大人準備好的手電筒,提著一個玻璃瓶或塑料袋就出發了。我們一般先從自己的院落里開始尋找。那時鄉下的宅院一般都很大,通常都有冠木栽種,有樹就會有蟬猴。往往不出家門我們就已經有收獲了,忙不迭地叫喊著撲向大人報告自己捉到蟬猴了。最有趣的是我們有時候不等知了猴上樹就能提前找到它。

  午后,利利落落的院落里,巨大的樹蔭照著涼陰陰的地面,只要你發現這平整的陸地有一小處裂開松動的蛛絲馬跡,那八九不離十就是一個知了猴的洞穴。這時,你輕手輕腳地走過去,輕輕地用指甲一點一點地將洞口剝開,只要是洞穴越摳越大,那一準是知了猴窩了。一般知了猴也不會讓你失望,一個泥頭土臉的家伙在里面等著你呢。這時你千萬還不要性急,因為知了猴一旦發現不妙就會馬上沉下去,遁地而去,讓你空歡喜。

  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數村外沿著大路長著的兩排大楊樹還有旁邊的果樹林。那兒是白天知了叫得最響的地方,所以知了猴肯定多。我們就打開手電筒開始尋找,先照地面,然后是草棵,然后是大樹周圍,再然后就繞著樹干照射。夜色濃重的時候,如果你抽空向四下望一下,你就發現不遠處光柱越聚越多,閃爍不定,方向不一,那最亮的光柱我們都知道那肯定是又在普通手電筒的基礎上加接了一節或兩節電池,我們很是羨慕,我們知道有了更亮的手電筒捉到知了猴的可能性才越大。

  我們暗自慶幸我們來得比較早,前面的樹林還沒有人摸過,手電光所到之處幾乎都有斬獲,我們愈發捉得起勁,有時候在一棵樹干上就能看到幾個知了猴有先有后地在往上爬,我們大喜,奔過去,一個一個地摘下來放到瓶子里。不一會我們就很有收獲了,拿手電筒照照這些可愛的小東西,他們在瓶子里互相攀爬,各不相讓,翻上翻下。這時我們感覺滿滿的。

  記憶最深的不是捉到沒有蛻變的`知了猴而是看到剛剛蛻變成形的知了。仰頭看,一團光柱碰巧照到一只剛出殼的知了,你被眼前的美迷住了:一只新鮮的、嬌嫩的、翠綠的玉知了附著在透明的蟬衣身上,蟬衣的爪子附著在一片寬大的楊樹葉上,仿佛新生兒和母親依依不舍,母子倆懸在半空,我們知道這樣的知了天亮之前就會完成真正的轉身,也就不再打擾它了。

  待到我們帶的容器都裝滿,不得已還要裝在自己的口袋里的時候,也是我們滿載而歸的時候了。一到家就忙不迭地將自己的收獲交給大人,邀功似地等著大人夸獎自己一下,心里美滋滋的。晚上做夢都聞到蟬猴的美味了。

  烹制蟬猴的方法不只一種,鄉下的做法一般都是放在鍋里煎炸。實際上很簡單,只要放些許的油,再加點鹽,文火煎,翻炒,等到蟬猴呈金黃色就可以吃了。往往等不到蟬猴完全熟透,老遠就聞到蟬猴的香味了,大人先犒勞我們小孩,就鏟出幾個放到碗里讓我們先吃著。蟬猴的味道真是不吃不知道,真的很獨特。吃到嘴里,似肉非肉,滿口生香,越嚼越香,吃了還想再吃。鄉下的集市上有時候也有賣蠶蛹的,但蠶蛹的味道就差遠了,而且蠶蛹越吃越有生絲的味道。

  以前,捉來的蟬猴就是供一家人飽飽口福而已,但不知什么時候起城里人也知道了此物的鮮美,紛紛到鄉下購買。鄉下人家知道了此物不但可以果腹還可以換錢,就發動全家人晚上去捉,第二天乘車到城里賣。一開始是一倆個人站在馬路邊上賣,后來知道的人多了,四鄰八鄉的人都帶著蟬猴來賣,漸漸成了規模。現在老家的城里每年七月買賣蟬猴的都成一條街了。那場面還是挺壯觀的。本來寬寬的馬路被人擠占成了一條窄巷,剛剛熬了一宿還沒來得及休息的老鄉擺出自己的貨色,大桶小桶,大盆小盆,一字排開;桶里盆里盡是沒有逃掉的蟬猴,擠擠壓壓,翻江倒海。少不了討價還價,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據說,有的人家在這短短的幾十天就掙了幾千元呢,他們的辛苦也值了。

  小時候只知道蟬猴好吃卻并不知道蟬猴的好處在哪里。現在上網查一下才知道蟬的藥用價值還很高。網云:“蟬其皮曰蟬蛻,富含甲殼素、異黃質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騷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癥,據《中國藥材學》記載,還有益精壯陽、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病待等作用。”又云:“知了猴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知了猴營養豐富,味道好,成為時髦的美味佳肴。”

  現在知道了這么多好處,又時值七月,卻吃不到蟬猴了,因為我現在離家千里之遙的濱海小城,這里是沒有吃蟬猴的習慣。也就沒有蟬猴賣。所以,我每次回老家下飯店第一個點的準是知了猴,眾親都笑;母親知道我喜歡吃知了猴就特意上市的時節多買些,放在冰箱里等我回去吃。可現在什么都貴了,知了猴也身價倍增,現在的一元錢也買不到幾個知了猴了,我就告訴母親不要再給我準備了。但老家喜食蟬猴的習慣卻永遠不變,我有時還有一種擔心照這樣下去,故鄉的蟬會不會成為瀕危動物呢,到時候我又到哪里聽聽故鄉的蟬鳴呢。

  故鄉的作文 篇7

  故鄉蜷縮在遼西走廊上,雖是在背山面海的一小片丘陵間棲著,卻不敢用“臥”字,因為故鄉沒有臥的安穩與閑適,走廊的促狹與逼仄,畏手畏腳就成了故鄉與故鄉人的一種必然了。

  曾經千百次的問,為何在農民進城務工潮涌的時代,我的鄉人們卻能夠安然若太?也曾千百次的想,先人們風塵仆仆的從關內逃亡而來,廣袤的東北許是全無幻想的吧,于是這一群沒有幻想沒有激情的人們疲憊的雙腳剛一邁出山海關,就在這里撂了挑子,建屋墾地,繁衍生息了。

  雖然只是隔了一道小小的關隘,但隔出的卻是大大的關里和關外,隔出的是關里的“棉襖”和關外的“棉腦”,以及錦州地區濃郁而獨特的尾音上挑。

  因為同化,所以我的故鄉很快染上了鮮明的東北特色。因為骨子里的“懶惰”,所以我猜我的故鄉應該具有比較穩定的歷史傳承。

  于是,把故鄉放到舌尖上去品,便找到了一個可以信賴的理由。

  故鄉是臨海的,臨的是北渤海,海鮮與南海的寡淡不同,更無大連黃渤海碰撞的生猛,有的是綿軟的咸腥,因此,故鄉海鮮的做法還是有一點小特色的。

  魚,用鹽腌了曬干,用油鍋煎著吃。通常是青皮子,魚身一扎長,背部肉厚,油煎后,青白上綴著焦黃,咬一口,有點咸帶點腥,下飯。只是腹部多細軟的刺,吃起來有點麻煩。最好是油魚,色白體薄,油煎后像浸過油的紙,油漬漬的透亮。嚼起來很勁道,鹽大點,一條小油魚能下兩碗飯。最好吃的是“氣泡子”魚,雖然也不大,但膘肥肉厚。吃“氣泡子”要到舅舅家,舅舅家條件好,魚腌在豆油壇子中。豆油壇子加鹽,放魚封口,不晾不曬,魚在鹽里不臭,魚在油里不干。煎的時候連散發的香味都顯得醇厚,出鍋趁熱咬一口,吱吱冒油。

  燕魚羔子太小,就用醬燉,燉得魚骨頭都酥了,千萬留湯,咸香下飯,滿頭大汗。大學時,媽媽把皮皮蝦肉用搟面杖搟出來,做皮皮蝦肉醬,把哥幾個吃得直冒鼻涕泡兒,齁得半夜灌涼水。

  也有蝦,也有蟹,野生的海參,窮苦人家的孩子,只有眼饞的份兒。

  記得前次返鄉是兩年前,在同學開的飯店里味蕾瞬間被喚醒。把咸菜燉皮皮蝦拉到自己的眼前,“可找到小時候的感覺了”是最好的借口,大家全都寬容甚至欣慰的看著我,就像看著一個頑皮的孩子。其實,回故鄉就是生命的回放,在故鄉,就是一個孩子。咸菜是大白菜腌漬的,做法一如酸菜,只是鹽多,所以成了咸菜;皮皮蝦也叫蝦爬子,皮多腹足多,兩種叫法都很形象。咸菜燉皮皮蝦就是咸菜切成絲,皮皮蝦不切不剝囫圇個兒,外加一些豬五花。綿軟的海鮮味道似乎是被咸菜的咸激發了催化了,生發出一股令人迷戀的腥來,鮮也顯得另類。這有些另類的鮮被火被熱催逼著,跟著湯汁鉆進咸菜的生命里,原本在咸菜缸中被苦咸榨干了汁水的咸菜,在火熱的鮮咸以及潤滑的油膏中滋潤了豐盈了,一條條咸菜絲在牡丹花水中飄搖著,張揚得也要開花一般。最重要的是,鮮融進咸的生命里,咸菜的味道就擁有了太多的回味。所以咸菜燉皮皮蝦,吃的不是蝦,是咸菜,是其中蘊含的汁液,是湯水。不是吃,是品,哪怕吃相是饕餮的。

  故鄉是靠山的,山是窮僻的燕山余脈,所以山成不了鄉人的依靠。倒是有形象的.歌謠:“石頭打底,葛刺鑲邊,兔子不拉屎,這就是北山。”印象中北山只產葛刺,被海邊人買來鑲到土墻頭上,看家護院。蘋果呀、梨呀也有,長在山海之間的丘陵上,小國光,黑色的凍梨在記憶里已經相當遙遠了。

  今年春節,和老鄉兼朋友提到凍梨,這哥們馬上電話打給他老家的弟弟,安排即刻通過長客捎兩箱凍梨來,一箱桉梨,一箱花蓋梨。將黑皮凍梨泡在涼水里,拔,不多時,凍梨里的寒氣被催逼出來,化作薄冰包裹在凍梨的表面。捏碎薄冰,咬一口,一口冰涼的甜汁在嘴里,慢慢的咽下去,在冬日里吃凍梨,絕對的刺激。但是只適合吸汁,梨的渣滓太粗,口感不好。綏中白梨全國聞名,可是綏中白梨什么味道?只這份黑梨的記憶還涼絲絲的留存在唇齒間。

  但山還是橫住了北來的寒風,這片丘陵地盛產高粱、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尤其是大豆。光有大豆還不行,也許是山泉阻擋了海水的地下入侵,這里的水極適合做水豆腐。

  八年前回老家,老家的同學特意帶我去吃水豆腐。是一家沒法看的小店,但豆腐一端上來,我的天呢,美極了!

  最夸張的是第二天,到農村朋友家,再吃水豆腐,這水豆腐好到何種程度,以一細節為證:飯后,從城里回來的四個人竟全坐不下去了,一圈圈的在院子里溜達消食。

  吃水豆腐是挺有“儀式”感的,鹵水點完就那么湯湯水水的放著,這時候飯桌上盆,盆上蓋一面“淺子”,旁邊備好鹵、蒜醬、韭菜花,小碟子,二碗里是高粱米紅豆飯,好,用水瓢從豆腐盆里舀一瓢湯湯水水上來,倒在淺子上,熱氣散開,湯水濾去,奶白色顫巍巍的水豆腐小山一樣端坐在淺子上。用筷子夾一塊下來,配上鹵子,可以一口豆腐一口飯,也可以將豆腐泡到飯里,怎么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這水豆腐的味道,豆香中夾帶著水的甜香,全沒有豆子的腥氣,是一種厚實的醇香。

  再沒有吃過勝過故鄉的水豆腐!倒是禁不住誘惑,在異地尋掛著錦州水豆腐招牌的店,吃來全無老家水豆腐的味道,在峨眉山間吃過一次最相近的水豆腐,但我知道,這相近之間還隔著好幾道山的距離呢。不是嘴刁,我以為豆腐不過是一汪水,還是故鄉的水養豆腐啊,可是故鄉的水養著的又何止水豆腐呢?

  哦,用舌尖咂摸故鄉的味道,在抽象的鄉情中我終于幸運的找到了具象的填充。

  故鄉的作文 篇8

  故鄉是江南一個偏安的小城,雖然離開很多年,但有一幅畫面就像被烙刻過一樣——那條靜謐的穿城而過的河上,支支呀呀搖晃在河面上的散發著桐油味的小木橋,柔軟的夕陽下,悠悠然然走過的小城人,這是我成年以前就定格在腦海中的畫面,只有在故鄉的小城見過,而從不曾在任何地方見過。

  我從不喜歡在人前高談闊論故鄉,但在我自己的世界里,任何與故鄉有關的記憶都清晰可見,因為那里有值得我永遠懷念的童真和青春年華。

  恐怕很少有人像我年方四歲就曾酩酊大醉過,是那種醉得不省人事的醉。

  兒時,物質比較匱乏,零食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會有那么幾樣單調的品種,任何能入口的東西都會被我們當時的孩子視為美味佳肴。跟現在的孩子比,好吃的實在是太少,但比他們幸福的是,我們能嘗到原汁原味、天然健康的東西,并且能體驗到得到好吃的東西的興奮和幸福感。

  故鄉,民風豪爽,連嗓門都大,雖地處南方卻有些北方的氣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酒,尤好米酒,無論城里鄉下,家家戶戶都會釀制米酒。每年秋季新米上市,家家戶戶就開始釀制米酒,洗好米,裝進一個大瓷缸子里(就是傳說中司馬光砸的那種大缸),在中間掏個洞,在米上撒上一些“餅藥”,實際上就是發酵劑,用塑料薄膜封好,蓋上蓋子,再把舊棉被蓋在上面保溫,讓大米在大缸里發酵,幾天以后就會有清新的酒香透過蓋子和厚厚的棉被飄出來,在屋子里悠然地飄蕩,鉆進大人也鉆進我們小屁孩的鼻子里,接著大人們揭開蓋子,濃香四溢,硬硬的大米已經發酵成綿軟潔白的酒糟,恨不得立刻舀一大勺塞進嘴里。

  這個時候的酒糟非常甜,大人一般會舀出一些給我們嘗嘗。掏開的洞中已經蓄滿了一旺清澈的酒水,通常都很甜。這時候的酒濃度并不高,吃一些基本上不容易醉。蓋上蓋子和棉被繼續再捂幾天,再打開時,酒糟和酒水就變得有些沖頭了,酒的濃度明顯高了,酒水明顯的多了。這個時候,把酒糟撈出來,酒水灌進酒壇子里,酒糟瀝得越干酒水就會越多。

  發酵過度的.酒糟已經沒有甜味,濃度比之前的高,家里會留下一些燒菜用,大部分都會給豬吃。而酒水濃度也比之前的要高很多,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老酒”了,“老酒”和白酒相比比較甜,入口很順,以至于沒有喝過這種“老酒”的人初次喝時,總會因為它的甘甜而忽略了它的酒勁,痛快豪飲以至于酩酊大醉。“老酒”接觸空氣很容易變酸,是一定要把酒壇子密封起來的,到春節客人來的時候,時間正正好,家家戶戶都有口感上佳的米酒來款待拜年的客人。因此,就連剛會爬的孩子多少都嘗過故鄉這種甘甜的“老酒”。

  我就是少有的在兒童時就因貪戀“老酒”的甘甜而酩酊大醉的人之一,這也成了我一生最難以忘懷的童年經歷。

  四歲那年,我還沒有正兒八經喝過酒。那年春節期間,白天大人們都外出忙生計,我和大哥在家,大哥大約是高中畢業后尚未分工,在家無事,不知是他自己想喝酒沒人陪,還是他故意想灌醉我,他告訴我說酒很甜,很好喝。我想著剛剛釀制的酒糟確實很甜,以為大哥要我喝的就是和那一樣的很甜的酒,所以毫不猶豫就嘗了,確實有甜味,比有怪味的脾氣好喝多了。

  于是,我們就一人一杯,嚴格說是一人一缸子,八十年代的杯子流行的還是漆上字的白色搪瓷缸子,現在基本上是當成工藝品在賣了,一杯的容量比現在最大的一次性紙杯還要大。也沒有下酒菜,可不知不覺我就喝完了一杯,第二杯喝到一半,肚子漲的受不了,起身去方便,站起來已經頭重腳輕,走路搖搖晃晃了,但我并不知道那是醉了。搖搖晃晃到了廁所門口,很詫異地看到了兩個門把手,還自言自語:怎么有兩個?伸手去拉其中一個,沒拉著,再去拉另一個,門開了。方便完回到酒桌邊,還問大哥:什么時候又多裝了一個門把手?裝了干嘛用?大哥聽了則笑得前仰后合。我們繼續喝酒,喝到什么時候,喝了多少……我完全不記得了,直到我醒來,已經是深夜,父母在我身邊,他們見我醒來,松了口氣說:“總算醒來了”,告訴我說我已經紋絲不動睡了一天一夜,他們嚇得半死。

  我問他們我頭暈的要命,動一動就想吐是怎么回事,他們告訴我這是喝醉了。我餓了,想吃東西,可他們喂我喝粥,我一吃就惡心,很想吐,卻怎么都吐不出來,心里火澆火燎的,頭痛欲裂,他們只能讓我躺下去繼續睡覺,一睡又是一天,直到第三天晚上才醒,勉強能吃些東西,后來慢慢開始緩過勁來。醒來后便天天聽到父母罵大哥,大哥卻沒事人一樣嘻嘻哈哈,覺得很有趣。他告訴我說我喝了兩搪瓷缸子酒,但在我的記憶里,那次我只喝了一缸子多一點,因為從我跟大哥說完門把手的問題后到我醒來之間的事我通通不記得了。

  從此以后,我見酒就惡心,一直到高中畢業,期間滴酒未沾,連當時小屁孩們極其稀罕的汽水都不喝,直到高考結束拿到錄取通知書四處吃飯喝酒才開戒。也因為這次酩酊大醉體會過酒醉的難受,至今喝酒都非常理智,總會在將醉未醉時強迫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再喝,不能醉,當然也沒有百分之百控制住。

  這是很難得也很有趣的一個記憶,小時候的很多事都已經不記得了,但這件事卻伴隨著故鄉的酒香和燒心燒肺的痛苦深刻地留在我的記憶里。成年了,家里人經常會在我回家的時候提起我當年那段糗事,孩子還是單純的,會為了貪吃而分不清該不該,才會上這樣的當,而成年了,再也不會上這樣的當了,即使在應酬的場合,人家再怎么言辭慫恿,也不會上這樣的當了,當然這樣一來也少了很多的樂趣。

  人生值得回味的事會很多,現在每當想起我四歲就酩酊大醉也會忍不住笑了。

  故鄉的作文 篇9

  父親的故鄉,是父親帶著我和弟弟走過的那條鄉間大道。它是一條平坦寬闊筆直的土路,路的兩旁是沖天的白楊樹,路上沒有別的行人,只我們爺仨,偶爾有一陣歡快的鈴鐺聲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消失在路的盡頭。那時的感覺天好藍呀,又高又遠非常澄凈,陽光明媚。放眼望去,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青紗帳,在舒適的風中發出“沙沙”的響聲,沒有間歇。天藍、地闊、陽光正好,人的心好敞亮呀!父親的故鄉,是父親長跪在院門前叫的一聲“娘”,聞聲而來的老叔趕快進去通報。在一聲“祥兒回來了”中,父親跪著挪到奶奶的炕前,向奶奶磕頭,這時屋里已是哭聲一片。奶奶那時已癱瘓。父親這樣一個我心中高大、帥氣、洋氣、愛干凈到有潔癖程度的人,在回家的日子里,開始為奶奶倒屎倒尿,為奶奶洗頭擦身子,一直到離開的那一天。

  父親的故鄉,是土豆熬茄子拌莜面窩窩,是用新鮮芹菜、辣椒、圓白菜泡的咸菜,一天就可吃,就著一大鍋的土豆。剛去的時候,我和弟弟是不吃的,父親把家里人所有供應的米全給全給我們吃了,最后到飯店去買米飯,去地里摘來青辣椒西紅柿炒好,給我們拌飯吃。我有時非常奇怪,多少年過去,為什么我會深刻地懷戀它們的味道。后來我終于明白那是故鄉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親情的味道。

  父親的故鄉,是紫色的龍眼葡萄,綠色的牛奶葡萄。巨大的葡萄架下,是我和弟弟嬉戲的地方,把摘下的葡萄放進打井水的桶里,就這樣一放,桶就掉進很深的井里,在井水中泡上一段時間,再拿上來吃,涼涼的、甜甜的太好吃了。直到現在我始終認為那是我吃過最好最大的葡萄。以至于和同事朋友聊天時經常用炫耀的口吻向他們講述家鄉的葡萄如何如何甘甜味美聲名遠大。

  父親的故鄉,是去大姑家時經過的那條河。正是枯水季節,裸露的河床滿是被河水沖刷得圓圓的鵝卵石。河水變成了溪水,但卻非常清亮干凈。父親就在那條河里給我和弟弟洗澡,和我們嬉戲,順便把經過地里摘的黃瓜西紅柿洗一下咽進肚里。

  父親的故鄉!父親的故鄉!是點點滴滴的回憶,是經年歲月后越發深刻清晰的記憶。是一聲聲執著的呼喚,呼喚兒子回家的娘的聲音。我再也坐不住了,哪怕是看一眼,哪怕是就在那里走一走,我也一定要回去,我聽見您在叫我,父親的故鄉!

  沒有了,那條恍如隔世的土路。父親曾告訴我,在他小時候,那條路上不時有做生意的商人趕著馬車走夜路。為了驅走寂寞和壯膽,常會哼唱當地的民謠。那樣的聲音聽起來很凄涼而悲愴。那樣的夜晚仿佛更長、更深、更暗。父親會很害怕,把自己深深地藏進棉被里。而今取而代之的是三倍以上寬度的柏油馬路,本來就是通向塞外邊關的要道,現在更是車水馬龍。

  沒有了,老院土屋。回去時遇到了地震,家里的小黃燈使勁的晃了幾下,家人們在慌亂中把奶奶抱出屋,放在院子中間的太師椅里。十幾口家人把奶奶圍在中間。奶奶說了一句;大家都過來,要死就死在一起。現在家家住進了寬敞的樓房。老人們有養老金,孩子們都在工廠打工。只在早起的時候,在涼爽的空氣里,我依稀嗅到,燒炕的柴火味道。好香!

  沒有了,大鍋的土豆莜面。那時是家常便飯。物資匱乏,能填飽肚子是一件幸福的事。現在都成了健康食品,偶爾品嘗。大米白面成了家常便飯。莜面不好消化,吃多了對胃不好。土豆是菜不是飯。老人如是說。但我知道在心里,有過那些經歷的人都感激那些莜面土豆。

  沒有了,那些遮蔭蔽日的葡萄架。那一串串如翡翠瑪瑙般晶瑩剔透的葡萄,在陽光里會發光,漂亮極了。在哪些土地上聳立起一座座的高樓大廈,規矩有序的街道,一切都井井有條,說不出哪里不好,但心里總有一些缺損,怪怪的。

  沒有了,我的小河。我記憶里的小河呀,你去了何方。你現在華服在身,成了一個公園的主題,已不復當時的模樣。難怪我與你相見不相識。

  父親的故鄉啊!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你的孩子呀,我身上流著你的血,我不在您的身邊,但我想你呀!有多少次你來到我的夢里,少年的我奔走在土路上,嬉戲在小河里,瘋跑在野山上,那野山上的酸棗,不一會兒就被我裝了一荷包。我甚至連小小的海棠果都不能相忘。它細細地把,紅紅的.果實,異常地嬌艷可愛。有多少次我輾轉反側,設想了無數的可能;千里之遙,相思的心痛呀!這是命中注定要受得的折磨嗎?

  父親的故鄉,我回來了!我真的回來了!

  當我坐在大哥家,和姐吃著胡蘿卜餡的水餃時,我的心踏實了。姐說“真香!”是呀,真香!家里的飯真好吃。

  當大哥帶我們見到了老叔,老叔一下抱住姐大哭起來,“我以為這輩子在也見不到你們了,你們回來得太好了。”我和姐在這一刻似流浪的孩子,見到了父母,眼淚它不自覺地流了下來。這眼淚攢了多少年啦,我不想忍了,讓它盡情地流吧......

  當我見到了我的親人們,幾十口的親人。我知道我想要的都有了。在這里,在父親的故鄉,有一份濃濃的,厚厚的,熱熱的,真摯的親情,將我包圍,我復何求。世界上一切都會變,只有血肉相連的親情不會變。父親您應該很高興吧,我知道你會高興的,這是您的心愿吧!

  我是南飛的大雁,一定會回來的。我的心里裝有一顆指南針,永遠定位在北方。父親的故鄉,我會回來!那是我漂泊的心最安穩妥帖的家。

  故鄉的作文 篇10

  我,那個像猴子一樣上竄下跳的小男孩,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名大名鼎鼎的作家。“哎,我都30歲了,這都20xx年9月份了。也不知道老木那邊的極速火焰第5代弄出來沒,不是說十幾年就能研制出來的嗎?”我自言自語道。

  忽然眼前一亮,我的目光落在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上:第16屆世界作家協會座談交流。這幾個大字掛在浮空大樓中。我進了大門,走向一個舒服的飛行沙發。我坐在沙發上,目光中突然閃過幾個熟悉的身影,那正是我的好朋友們:在平海公司當CEO的杜小甫、世界芭蕾舞聯盟的李玉珍、在數學領域名聲大噪的高商和天天唱戲的王欣海。他們看見我也異常的興奮,一起做進了我的飛行沙發中,聊著天……

  杜小甫說:“曹哥,我明天就回家了,明天九月九!”

  九月九!對,重陽節!是該探望親人了!我暗自想。

  20xx年9月9日,上午7:28分,上海國際機場。

  “各位旅客,您好!CA03399XW401次航班將于7:35分開始登機,請乘客們做好登機準備,謝謝合作!”登機了,我隨著人群,走入豪華客機,坐在頭等艙里。轟——飛機起飛了。我懷著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進入了夢鄉……

  叮鈴鈴,叮鈴鈴!嘩嘩!“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的飛機還有5分鐘就到達北京了,請乘客們做好準備,謝謝合作!”耳畔響起空姐甜美的聲音。

  咣當一下,飛機落地了。

  我從飛機上走出來,直接坐上我的坐騎——極速火焰第4代。只見轟的一聲,極速火焰就以兩馬赫的速度化作一道流光,破空飛去。那一道道藍色的火焰,懸掛在城市上空,給城市增加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鏘!極速火焰落地了。我熟悉地喊道:“啊,天通苑!”當初那個凌亂的小區竟然都變成了一棟棟西洋樓,而且都是環保的5層樓。“兒子!”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啊!原來是媽媽!咦?媽媽怎么氣色這么好,不像患有癌癥啊!

  “現在都有治癌癥的`藥了,怕什么?!”媽媽笑著說,“走,咱們回家去!”

  我們向家走著,我被面前的景象驚呆了:五個小花壇群星拱月般的環繞著中央的一個大花壇。我們走入大院,首先看到花壇上方的巨大的水幕,上面隱隱約約顯現出‘歡迎主人歸來!’幾個字。一共有四個這樣的大花壇,分別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們進入了豪宅。

  “哇!”我忍不住驚嘆一聲,“太高級了!”

  “那是當然。”媽媽說,“你自己參觀參觀吧,這是‘導游圖’。”媽媽給我一個電子存儲器,容量是100GB的。

  第二天早上,我去公園散步,極速火焰的電腦上正在下載“電腦住宅智能終端控制系統”。“以后通過它就可以了解家里的情況了,真不錯。”我心里想著。

  在房子的前院里,有一個氣象探測儀。它可以根據氣象信息,來操控電腦住宅,使主人的生活環境達到最節能、最舒適的最佳條件和狀態。整個住宅的安全保障很嚴密:整個電腦住宅的唯一的出口是三級克羅金鋼所制作的,那是堪比火箭的合金,而且是有指紋驗證的。

  后院占地5公頃,左邊的兩公頃是麥子;右邊的兩公頃是稻谷;而中間的是玉米。這些農作物都是“太空種子研究公司”專門研究的,每個月都可以收獲,而且產量巨大。這些種子不需要人來看管:播種只需要一架小飛機;澆水也只需要一架小飛機即可;肥料用不著,因為靠的是微生物技術;殺蟲也不用擔心,微生物會把蟲子吃了,然后微生物所生產出來的“肥料”就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

  電腦住宅的內部布局是這樣的:地下一層是倉庫和車庫,說是車庫,實際上是停放極速火焰的地方。倉庫,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存儲東西的。1-3層不用說了,有必要說說第4層——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是一座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的平臺。左右兩邊都是能源裝置。右邊是占地1500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獨立提供電。左邊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風力發電機,這樣就是刮風下雨,屋子也能保持不斷電。中間是一片綠蔥蔥的森林。實際上最令人激動的是田地的構造。

  田地的構造很巧妙:外殼是一種種菜專用的硬塑料殼,內部有幾臺高科技的空氣分離循環器。它們可以將住宅內的所有廢氣輸送到這里,來給植物們吸收。然后植物會散發出干凈清新的氧氣,再通過管道和過濾器把這些新鮮空氣輸入住宅,這樣,住宅就能夠保持時時刻刻空氣都是新鮮的。這樣的話,即使植物在外面,屋內也能呼吸新鮮空氣。

  我欣賞著眼前的一切,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愈發覺得故鄉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我愛我的故鄉。

  故鄉的作文 篇11

  回家的班車一刻不停地疾馳在家的方向,一覺醒來,車窗外早已是山水怡然,別有洞天……

  放眼窗外,才知道班車早已駛出了喧鬧的都市,穿梭在大秦嶺深山的隧洞中了。在鋼筋混凝土高樓大廈鑄就、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的大城市里呆久了,目睹那窗外的山水樹木、石頭都是那樣親切。

  乍一睜眼,映入眼簾的就一個字——綠。幾百里幾百里千山一碧!若要尋找異樣的色調,那是隔個三五里會碰見幾座村莊的房屋,那是山尖上輕揚飄逸的幾朵棉絮般的云,那是山頂上藍的不能再藍的天……

  大秦嶺就是這樣的綠,天然的綠。

  這種迷人的山,迷人的水,迷人的綠悄悄地把我從夢境中喚醒,再也沒有絲毫的睡意,直到班車輕輕地飛奔到家。

  大秦嶺是我的家,從小在這山山水水中長大!

  小時候在家,家鄉人對這個世界的劃分就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山里山外。

  我們是山里人,外面的世界都屬于山外!

  四周環山,山就像一口大鍋,小小的村莊成了那個鍋底,行走在山里能看到的只是那個順著山勢漂浮的那片天,那片小小的天,圓圓的成了鍋蓋……那時候總會掩飾不住那種對山外世界的好奇心,努力去攀登目之所及最高的山峰,以為在那里就能看到整個藍天,就能看到那個屬于山外的世界。等到一次次登上目之所及的最高的山峰,看到的卻并不是自己想到的景象,滿滿的都是失望……

  登上目之所及最高的山,環顧四周,四周還是山,遙遠的遠方往往會有一座比自己腳下這座山更高的山!而展現在自己眼前的并不是山外的世界,自己還是身處大山之中。那個鍋蓋般的藍天還是像原先一樣藍藍的蓋在上面,如果非要尋找一些差異,只能是那片藍色的鍋蓋悄悄地放大了許多……

  探索的結果是山外有山,山外的世界依然停留在原始的好奇心之中……而我,只能轉換戰略戰術,既然不能找到山外的世界,就默默地尋找山中該有的樂趣……

  早晨,天微涼,就背著媽媽用碎布縫制的花書包,行走在那條崎嶇的山間小路上,穿過農田,穿過樹林,穿過村莊,到達山腳下的學校。下午三點多,上完一天的課程,滿載著一天學習的快樂,回家放牛。

  山坡成了那個時代不變的軌跡,上學行走在山間,放牛行走在山上,從山上俯視村莊,那密密的幾座房子,是停留在山下的家。人們的生活永遠離不開山的懷抱,這或許就是山里人的由來!

  二三月開始,大地復蘇,小草悄悄變綠,各類山花野花次第開放;六七月間突然一陣大雨,會把山溝里的那條小溪沖的清澈見底,宛如山間的一顆明珠;七八月山澗里的各類野果子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九十月份,等到柿子樹的葉子落盡,留在樹上只剩下那鮮艷奪目宛如紅燈籠般的柿子;初雪的清晨,山谷一片潔白,整個山谷都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山間的石崖,每逢大雨就會形成聲勢浩大的山間瀑布;路旁的那幾棵楊樹在微風的吹拂中相依相偎;雨后的山間,蛙聲叫的人耳聾發聵;烈日下的蟬鳴,儼然已成為山間的所有聲音;夜間的'螢火蟲,沿著山路微微的閃著那不起眼的微光,蛐蛐的聲音成了靜夜不在停息的伴奏……

  山間麥田里的稻草人展現出猙獰的姿態;路旁的大楊樹上,喜鵲不知何時又架起了一個如框如籠般的大窩;陡峭的山崖間,上躥下跳的小松鼠,高高的翹起棉絮般的小尾巴,飛檐走壁,蹬落的小石塊在山間嘩啦啦作響……

  飯前的炊煙次第展開,一股股直挺挺的直上云霄;炎熱的夏季,和小伙伴們折幾支柳條挽個圈沾點水就是一個不錯的涼帽;大雨后的小溪清澈透明,上天恩賜的一汪活水,形成了孩子們玩水乘涼的欣然之地;放牛的山坡上,三四個小孩,抓幾個石子,翻覆在手心手背,也儼然玩的不亦樂乎;傍晚的山風,吹得山頭是那樣的涼,躺在軟綿綿的草地上,任隨山風輕輕地拂過衣襟,拂過臉龐;折幾支山花,盛一瓶清水,插在屋中央,告訴整個世界山里人生活的美好……

  大山記錄著我童年的足跡,大山記錄著我少年的足跡,大山記錄著我青年的足跡,大山是我生命的起源,大山是我記憶的歸宿,大山悄悄地沉淀著歲月中的精華,記憶中的樂趣。大山悄悄地告訴我一個又一個亙古不變的人生道理……

  大山把一個個對山外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山里人送到山外,而大山依然默默地巍巍然的守護在那里,等到思歸的游子歸來,依然悄悄地守護在那里……

  大山是那樣的莊嚴、沉穩,大山那邊永遠是我的故鄉……

  在外面的世界,每逢遇見一絲一微山里見過的花,山里見過的草,山里見過的樹木,山里見過的植被,都會產生極大的感動,都會產生眾多的聯想,都會悄悄地想起故鄉的一草一木,故鄉的山山水水,故鄉的親戚朋友……

  秦嶺那邊是我的故鄉,我永遠的故鄉,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故鄉的一草一木,我愛故鄉的山山水水……

  故鄉的作文 篇12

  我與兒子兩代均在廣州生長,平時出門實在不多,最近新聞里一天到晚的都是春運的消息,不知不覺中勾起了我要回鄉探訪親友的念頭,再看兒子現已初長成人,于是決定年前帶他回鄉一趟。

  “返鄉”曾是兒時的我最為幸福的愿望——一到暑假就帶上假期作業回鄉,會同那里熱情的小伙伴,抓魚摸蝦,爬樹摘果……

  我的故鄉是東莞望牛墩,是有名的水鄉,與廣州所轄的新塘只有一江之隔,與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的故鄉——石碣鎮相距不遠。在七十年代,交通不便。在廣州大沙頭客運站買好船票(還記得那時的船票價格是9角7分),晚上21時上船,船名是“紅星179”,一艘100多噸的機動木客船,船速較慢。晚上在黑燈瞎火的珠江河道往東航行到黃埔東江口,約24時30分左右,在東莞麻涌碼頭停船過夜。第二天天未亮,碼頭的廣播準時播放《東方紅》,晚些時候,碼頭工人就到船上搬運作業,太陽也俏俏從江面升起,好紅、好亮,讓人感到是那樣的溫暖、舒服。6時30分,船重新新啟動前行,兩個小時后到達目的地——望牛墩橫海。然后船沿著窄窄的、彎彎曲曲的河道緩緩前行,雙目所及之處,是兩岸的蔥郁的蕉林,水面上悠然前行的木船,遠處田里耕種的人們,村莊上的裊裊的炊煙——一派南國水鄉風光。

  如今從省汽車站出發,上廣深高速公路,約4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來到了鎮上,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水泥公路和5星級的酒店,是一座座廠房,一棟棟農家別墅,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表弟家,拜見過年已八十多歲的姑母,詢問了近況,得知姑母身體健康,心里甚為欣喜,祝愿她老人家新年快樂,健康長壽。

  轉到二表兄家,在其漂亮的小洋房里坐定,拉起家常來,也不時聊起兒時的往事……。

  我回鄉下過暑假,就住在姑母家,姑母家不大,是一間一廳一室的'房子,旁邊還有一間二層的草房,出門對著一口魚塘,旁邊是一片竹林和自家開荒的菜地、果園。不遠處就是小河,在這里是出門見水,平時村民出門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當地人又習慣把河、涌都叫作“海”,東莞話將“海”念成“匪”。改革開放前,東莞幾乎看不到外地人,村里孩子對我這個“外地人”,見面就叫“廣州仔”“廣州仔”……

  在白天,大人一早會到河里挑好一天的生活用水(那時還沒有自來水,不過河水倒是很干凈的,不像現在,富裕后,河水都變成石油一樣的顏色),然后就到田里耕作。好動的我會實施早已擬好的計劃:劃船,抓“咯仔”(青蛙),到河里釣魚,爬樹摘果……往往都能滿載而歸,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那時生產隊給每家門前裝有一個小廣播,宣傳農業學大寨和農田基本建設方針,我最開心就是聽到廣播里通知村民開會的聲音,廣播里用東莞話傳出:各位社員,今晚到生產隊“匪威”,我立即傳聲:今晚到生產隊“匪威”……

  黃昏,一聲“洗身”,男的不分老少,都跳到河里,大人身上只圍一塊白色土布,年少的脫了衣服,女的穿著平時衣服。我的六位表兄弟均是水中高手,二表哥曾獲東莞市仰泳第四名,可我卻是個旱鴨子。表兄弟們說這里沒有不會游泳的東莞仔,于是一哄而上就將我拋到水里,我喊著“救命”,又換來下一次的拋出,如此下來,反倒讓我慢慢也成了浪里小魚。遇到退潮,姑丈會帶我們利用小河河床的地形,用土圍起一處,用水車將水抽干,捉小魚兒。不一會兒的功夫,半桶子活蹦亂跳的河魚、河蝦便成為了我們表兄弟們的戰利品。如果抓到生魚(廣東的一種魚),光著身子的表弟會一邊笑著一邊跑著先將魚送回家。傍晚時分,各家炊煙裊裊,姑母用秸稈燒火做飯,以姜蔥清蒸河鮮,一會兒,歡歌笑語便在豐盛的河魚宴中蕩漾開來。

  入夜,落日的余暉緩緩地淡去,在遠方交織成一片紫色的暮靄,輕輕地灑在田埂上。我們都坐在門口的大樹下聊天,此時瑩火閃爍,小蟲歡叫,訴說著一個寧靜的夜到來,我連忙叫上表兄弟拿起手電又到田里抓“咯仔”……

  當我給兒子和晚輩們講完自己兒時的鄉間趣事,吃完二表嫂的午餐,就要回程,此時二表嫂向我們父子倆提議,再次體驗農村生活,到園地里摘些菜帶回廣州,我當即又做了一回弄田人。臨行,表兄、表嫂還忙著將一只自家養的母雞和一籃雞蛋往我們手里塞……

  離開鄉村后,欣欣向榮的新農村,豪華的五星酒店、寬暢的公路、高大的廠房、別致的農家別墅,的確給人為之贊嘆,不能忘卻的是老屋、河涌和曾經有的老石橋、蕉林。兒時的一切像國畫一樣印在我靈魂深處的宣紙上,變成永恒。

【故鄉的作文】相關文章:

故鄉作文-故鄉作文01-25

記憶中的故鄉-故鄉作文02-15

故鄉的山水,故鄉的云作文01-02

故鄉的城,故鄉的人作文04-18

故鄉的什么作文_故鄉的什么作文03-27

故鄉,故鄉02-25

故鄉的作文11-29

[精選]故鄉的作文03-03

故鄉作文12-09

故鄉的作文【精選】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