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文: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題記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但何為“心”也?何為“跡”也?“心”,一顆想孝敬的心,但又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借口堂皇推之?“跡”,難道只有山珍海味、佘貴之品的贈予才算是“跡”嗎?美味佳肴總能讓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但是沒有愛人們的分享這些也只能食來無味罷了。其實,無需要太多物質的贈予,亦無需太多華麗、贊美的言語,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道、最長情的告白。
記得《論語?為政》中有這么一處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但何為“敬”也?“敬”非誠惶誠恐,亦非膝行而進!和顏悅色即為“敬”也!
二十六年了,不,算上十月懷胎的艱辛應該是二十七年了,這二十七年里我無法想象自己的父母為自己付出了多少汗與淚!以前年少無知,不知道感恩是什么,也不知道孝敬是什么,所以心里從來沒有過虧欠!而現在,看著鏡子里自己臉上那日漸清晰的輪廓,再看看爸媽日益佝僂的背影,我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虧欠、自責與內疚。我是多么的想拉住時間的尾巴,讓它在這一刻久久的停留,但我知道我拉不住,也不可能拉住,我能做的只有抓住眼前這有限的時間來給自己一點心靈的慰藉。
春節長假里,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個調查采訪,采訪的對象是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采訪的問題是:您認為孩子怎么做才是孝?您能給自己的孩子打幾分?對于第一個問題,答案不言而喻,兩個詞即能概括:陪伴、和顏悅色!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大多數父母都不求子女能給自己多少物質上的.滿足,他們渴求的更多的心靈與精神上的滿足,有時間的時候就常回家看看,沒時間回家就經常打打電話,告訴父母自己的狀況,讓他們少一份擔心與牽掛;少一些叛逆、不耐煩,多一份耐心、和顏悅色,讓父母在交流中獲得幸福感。
就像余秋雨先生說的那樣:“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而他們的終點則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媽媽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不要讓父母給你留出的那個房間一直空著,也不要讓父母把昨晚剛給你鋪好的被褥早早收起!
家不是旅館,而是港灣,是所有游子的出發地,更是所有游子的歸宿!你要知道: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離開了故土,便是漂泊、背井離鄉,便不能簇擁在雙親身旁享受慈愛、極盡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