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說明文(精選20篇)
相信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說明文,說明文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說明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的說明文 篇1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為人們樂于到戶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時光。
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是節氣,但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的說明文 篇2
今年的四月四日,我們度過了一個特別的清明節。這天,我們為在疫情中犧牲的同胞們默哀,寄予了無限哀思。作為最為人們熟知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究竟有什么來頭?
提及清明節的起源,我們就不得不說起,另外兩個今日已逐漸為人們淡忘的節日——上巳節與寒食節。在宋朝之前,這三個同位于三月上旬的節日,是同時存在的。
上巳節一般在農歷三月初三,相傳是為紀念黃帝誕辰而設置,是中華最古老的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招魂辟邪,因傳說柳條可以招魂辟邪,故在上巳節這天,人們會編柳條,折柳枝并隨身攜帶。此外,上巳節能進行的傳統活動,還有許許多多,例如在巫師道士的指導下,進行一項稱作“祓禊”的活動。甚至,據說就連漢武帝都在上巳節當天求過子。正因習俗活動眾多,官方欽定的上巳節,受到了眾多百姓的喜愛。
而寒食節的起源,則伴隨著一個傳說。傳說春秋時期,因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流亡鄉野。與其同行者中,有一個人名叫介子推。一天,重耳病倒,但因錢財幾乎用盡,沒有食物可以供其養病,無奈之下,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一塊肉,熬了一鍋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后來知道真相后,感動非常。后來重耳成功即位,稱晉文公,他賞賜了幾乎所有流亡時期的隨行者,卻偏偏忘記了介子推。后經人進諫后,晉文公忙去尋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不愿出山了。《異苑》中這樣記載:“介子推不出,晉文公焚林求之,終抱木而死。公撫木哀嗟,伐樹制屐,每懷割股之恩……視屐曰:‘悲乎足下!’”晉文公放山火逼介子推出山,卻不幸燒死了介子推。晉文公后悔非常,為紀念介子推,他下令,一段時間內,所有人不準用火,只可食冷飯,故稱“寒食節”。寒食節這天,人們通常掃墓上墳。
最初的“清明”,其實并非一個節日,而是一個節氣,出現在冬至后一百零八天。清明能成為一個節日,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其緊隨在距冬至一百零五天的寒食節之后。在寒食節,人們進行了嚴肅的祭祖活動,恰好清明就為人們提供了出門踏青郊游的歡樂時光。
不過,雖然清明成了一個節日,但人們仍然偏愛活動豐富的上巳節。直到一個富足且百姓生活安定幸福的朝代——唐代誕生了。
在唐朝,清明這天踏青郊游,成了幾乎為所有百姓所熱愛的一項習俗。而且不但人們在這天加入了大量娛樂活動,朝廷還確立了一個為期七天的“小長假”,這讓清明節為百姓著喜愛的程度,甚至一舉趕上上巳節。
到了宋代,人們推崇“理學”,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就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理學家們認為,上巳節的一些習俗是“傷風敗俗”的,于是上巳節便漸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寒食與清明的組合,這時的清明,還沒有現在掃墓等習俗。
后來,因寒食節只有單一沉悶的祭祖功能,清明脫離了寒食,成為了一個娛樂性節日,在宋代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節日。
到了明清時期,上巳節與寒食節基本消失,于是清明節融其自身的踏青,寒食節的掃墓,上巳節的插柳于一身,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清明節的雛形。
而到了今天,清明節更演變出了新的民族色彩——緬懷先烈,紀念英雄。這是我們,對先輩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的一次傳承與升華。四月四日的默哀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它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見證了華夏人民對歷史精粹的發揚,更標志著國人將一個個人的節日,上升到了民族集體的層面。這可以作為我們傳承東方古典文化的一個楷模。
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們,每一個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與時間的積淀。邁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我們,不僅要傳承祖輩們的優良文化,更要對其加以順應時勢的改良優化,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繼續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
清明的說明文 篇3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代的時候,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而非節日,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那才是真正的節日。而作為節氣的清明節,卻晚了一天,但是他卻意味著春天的到來。清明時,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純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說法。寫到這里有人會問掃墓的習俗呢?
—掃墓的習俗出現在漢代,最初的清明節僅僅只有踏青的習俗,清明代表的是踏青的最好季節。掃墓的出現是因為漢朝的皇帝經常在清明節時祭拜祖先,所以老百姓們也開始在這一時節掃墓了。唐朝時,皇帝在這一節日里還發過禁令,‘禁止在清明節是掃墓和踏青一起進行。’因為很多人在掃墓時哭哭啼啼,踏青時有嘻嘻哈哈,朝廷覺得不嚴肅所以才發布的。
但是實際上,古故人們把清明這個節氣看作生命轉化的節氣,因為它意味著過去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也意味著人和自然的交匯。現在的清明節,它不僅僅是人們祖先和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之人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維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的說明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這首詩句我們很熟悉,是講清明時節為親人掃墓的特殊氛圍。清明節那天,我和爸爸去給奶奶掃墓。
爸爸先把一些鞭炮、紙和紙錢裝進塑料袋,然后拿出一個小茶壺,往里面倒了一些開水和冷水,然后把酒倒進里面。這叫“祭祀湯”。我們準備好一切后,去了奶奶的墓,一路上鞭炮一直響。楊旭在天空中飛翔,似乎給清明節增添了一絲蒼涼。
到了那里,我拿出一張紙,放在墓上。父親用鐵鍬鏟起土,壓著給墓里添新土。然后我把一些紙、紙錢、祭品放在墓前,用打火機把紙點著,把紙錢放在上面燒。我聽到爸爸嘴里念叨著告訴奶奶不要舍不得用。我走到一邊,折了一根綠色的新枝和一朵花,放在墓上。“噼里啪啦”的聲音讓我想起了奶奶的點點滴滴。然后我們倆都跪下來磕了個頭,表示對奶奶的時間的尊重。最后,我拿起一個小茶壺,在墳前轉了一圈,灑了水和酒,“點了湯”。然后,我們磕了個頭,吃了果肉食物,整個掃墓活動圓滿結束。
清明節不僅表達了年輕一代對祖先的尊重,也養育了后代。我覺得掃墓很有意義!
清明的說明文 篇5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絕。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主要表現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同時凸顯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征。春雨綿綿,雨水充足。
在我國,每年公歷4月5日左右。這期間,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風和日麗。雨水增多,天清地明,萬物復蘇。對于農民來這是一年最佳的耕種時間。“清明時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人們在無限的春耕勞作,同時也盡情地享受著明媚的春光。
清明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風俗都以掃墓、插柳,斗雞等為主。
清明間掃墓祭祖的風俗,大概始于唐朝,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出了人們紛紛懷著悼念先人,追憶先人,去拜掃墳墓的這一風俗。歷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連到現在。如今,我們不僅掃自己祖先的墓,而且還要掃烈士的墓,緬懷革命先烈,牢記烈士為祖國付出的生命代價,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在清明節的風俗中,我們最想去春游。春游時,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在郊外的清山綠水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的放風箏,有的斗雞,有的踢足球,有的蕩秋千。
我喜歡清明,喜歡清明的無限春光。
清明的說明文 篇6
清明是祭掃逝去親人的節日,緬懷親人目的是傳承他們的優秀品質。每到清明節,我都會想念起我已經去世的奶奶和爺爺。
我的奶奶是一個慈祥和藹的人,在我的記憶中,她圓圓的臉上總是露出可親的笑容。盡管她已經離開我們了,但是我常常想念她。記得我5歲的時候,一次在小區的小河邊玩,奶奶緊緊跟在我后面,十分擔心我出現意外。可是偏偏我不小心掉進了河里,奶奶看到后,顧不上拖鞋,直接跳進河里,把我抱起來,緊緊貼在胸口。當時,她臉都嚇白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她抱著我,飛快地跑回家,給我洗了一個熱水澡,換上干凈衣服,害怕我生病。晚上,奶奶說她沒有照看好我,她十分擔心我白天受了驚嚇,晚上會丟魂,做噩夢,不利于身體健康。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我的奶奶是多么愛我啊!
我的爺爺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聽爸爸說,爺爺在1965年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沒有能夠去上學。他高中畢業后,就到大山里的小學教書育人。那時候,生活環境十分艱苦,但是爺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自學了各種樂器和書法等。他的二胡拉得特別好,琴聲就像月光下的清泉一樣,潺潺流淌。他能寫一手好書法,很有名氣,老家那里的春聯、婚聯和挽聯都是他寫的。他還有一門絕活,就是自學了裁剪和縫紉,小時候爸爸和姑姑的很多的衣服都是他做的.。可是,爺爺的身體很不好,他在42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盡管我出生、生長在常州,但是我十分熱愛安慶,因為那里是我的故鄉,是奶奶和爺爺生活的地方。我常常向爸爸問起奶奶和爺爺過去的事情,希望能夠經常回到故鄉去看看。我從爸爸的身上,能夠看到奶奶勤勞儉樸、爺爺堅強好學的品質,我也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學習好、品德好的學生!奶奶、爺爺,今年清明節我不能回去看你們了,但是國慶節一定回去看你們!祝福你們在天堂生活得幸福快樂!
清明的說明文 篇7
我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有一個節日特別富有人情味。那,就是清明。
掃墳節、鬼節、死節……這些如繁星般數不勝數的別稱統統都屬于清明。它一般在公歷4月5日拍拍手兩袖清風地來。它這一來,也帶來了香氣四溢的食物和歡笑聲。
踏青,是比較傳統的一個習俗,腳踏青草,觀賞那春意盎然的大地。
在中國,古往今來,祭祀祖先早已蔚為習慣。鏟除雜草,放上事先準備完畢的供品,每當此時,家家戶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對先人的思念。
如果要數孩童的最愛,定是放風箏莫屬了。這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古時候,如果某人生病,只要把他的病狀寫在風箏上,將風箏放飛,等風箏線斷了,他的所有病都會隨風飄走,人也會逐漸恢復健康。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不僅只有那綿綿的雨點兒找不到家,落在湖邊、帽子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足跡,也是楊柳發芽抽綠之時。插柳,也就開始了。
除此之外,還有牽鉤、蹴鞠、蠶花會等妙趣橫生的項目正等著你一起去參加哦!
唔……哪里飄來一陣誘人的香味?順著味道望去,近了!近了!咦?怎么回事?人們在張羅著什么?哇!綠油油的艾草團子、肥嫩的螺螄……這次真的是大飽眼福,“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對了!說起這些寒食,還有一個令人為之敬佩和惋惜的傳說呢。請聽我細細道來……
春秋時期,重耳被迫流亡出走。在此期間餓昏過去。一名叫做介子推的忠臣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后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后做了君主,也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大加封賞了那些忠臣,卻惟獨忘了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和老母隱居深山后,晉文公派人去找,但卻沒找著。有人出個主意,晉文公便三面放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出來。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著老母已經在柳樹邊死了。晉文公發現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從此,晉文公就把4月5日定為清明節,介子推死亡的山就叫作“介山”,在今江西一帶。
“來幫忙掛一下艾草!”
呀!不好!媽媽已經來催我了!下次,我們再來吸收更多的知識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媽媽!等我!馬上來……”
清明的說明文 篇8
電腦給人們帶來了快樂和方便,讓我們聊天、學習、看新聞和玩游戲……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都對計算機著迷。放假玩通宵,甚至逃學去網吧,都是因為游戲,所以很多孩子都戴上了眼睛。
首先,玩電腦游戲需要時間。如果玩電腦游戲的時間太多,那么我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除非是不需要學習的天才。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學業成績很難保持不下滑!其次,玩電腦游戲,尤其是長時間玩,對我們的視力和健康非常有害。當你沉迷于電腦游戲帶來的快樂時,你的視力會一天天地衰退,不知如何學習。當你終于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也許以你的健康狀況。再玩電腦游戲是浪費錢。作為小學生,我們的零花錢屬于父母。你想想,誰給我們錢上網?所以為了能在網上玩游戲,我們會爭錢,我們哪里還有心思學習,有的同學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何必呢?電腦游戲有很多危害。
是的,電腦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電腦,學習電腦,放松我們,并且有很多好處。
在我看來,玩電腦的壞處遠大于好處,所以我還是堅信,為了我們自己的錢,請遠離電腦!
清明的說明文 篇9
春風陣陣,天空晴朗,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學校放假三天。我爸爸領我去上墳,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我家的北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走很遠的路。
記得小時候,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爸爸就領著我上墳去。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爸爸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到處玩,直到爸爸來找我。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一座墳。
準備齊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隨著爸爸去上墳了。走到半路,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清明要上墳呢?”于是我詢問起爸爸來,爸爸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爸爸頓了頓接著講道“清明節上墳一方面懷念亡故的親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來人往前往上墳,扶老攜幼的情形,看著、看著,爸爸又在叫我了,過了一會,我們回到了家。感覺很累。不過,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學到了知識,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義的。大家想必也去上墳了吧?不妨把你們上墳的過程也說說吧!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了烈士陵園,當我看到那些為祖國而犧牲的英雄們,我真想高喊:"同學們,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嗎?"
在那一張張烈士的臉上,流露出對我們這些祖國后代棟梁之材的期望。他們好像在說:"同學們,好好讀書吧,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那一個個英雄們,也只不過都是20出頭,卻為了我們,獻出了他們那寶貴的生命。
今天,有許多同學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了烈士陵園,我想:他們應該都和我一樣,對這些烈士表示深切的敬意!
同學們,我們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沒有那些烈士們與敵人頑強拼搏,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呼吁:同學們,現在要認認真真的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讓烈士們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媽媽和我去老家祭祖宗。路上,我們看到金燦燦的油菜花,像一大片金色的地毯。小朋友們在田野溜達。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目的地。
我們來到了太公、太婆的墓前,爸爸點了一把香,媽媽把之前準備好的食物、酒水之類的東西擺放整齊,然后我們一起燒了一些紙錢,在他們墓前拜了拜,燃燒的之前煙霧彌漫,紙灰四處亂飛,對環境有許多污染。
這個季節,雖是小草剛剛發芽的時候,但是天氣干燥,燒紙很可能會引起火災,后果挺可怕的。
我真希望現代人能用文明的方式來祭祖,這樣既環保又不失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的說明文 篇10
按照傳統習俗,每年的4月4日便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節日,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學校舉行了清明節掃墓活動。
這天一早,全校師生排著整齊的隊伍,舉著鮮紅的旗幟,來到了革命烈士陵園,師生們來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在寄托哀思的悲涼樂曲聲中,懷著無比敬仰和懷念的心情有序的向革命烈士們獻上無數朵小白花。接著同學們討論了關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這時我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們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用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便生起了一個念頭: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練好各項本領,增強身體和心理素質,為祖國的繁榮呵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貢獻!要繼承先烈的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高舉旗幟,沿著他們沒有走完的路奮勇向前,開拓進取,讓星星火炬代代相傳!
清明的說明文 篇11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的說明文 篇12
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的說明文 篇13
清明節的早晨,雖有些許陽光,可占了更多天空的卻是那厚重的云層。這云層如千斤重擔,壓在人們的心頭,仿佛連呼吸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說去爬山上墳了。
來到我家的墳地,更覺得心情低落,墳周遭全都充斥著雜草和不知從哪兒飄來的塑料袋,墳前都散亂的擺著上一次上墳留下的紙錢以及早已干透、又經歷了風吹雨打的殘敗祭品。有的已經完全掉色,扭曲得不成樣子了,看著它們,心情也愈發沉重了。
所以上墳的第一步,便是打掃了:拿砍刀把墳前多余的枝條砍掉,把老舊的祭品掃到一邊,在周圍的松樹上扯下幾束松針鋪在墳頭,再插上新的香……
打掃衛生時總能感到心情舒暢,因為幫助別人(即便他們已故)總會覺得舒心。一段時間過后,我們已經將墳翻新了一遍。看著這些已故親人們的“居所”重新變得整潔,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對一座墳感到好奇,它看起來不是很陳舊,無論是石料還是土質都比其他的墳新。媽媽走過來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你小舅,實在是可惜啊!”我正準備開口,媽媽又說:“年紀還輕就不在了,因為車禍……”我們都沉默了,在心底默默緬懷他,傷感又一次涌了上來。
下山的時候,我發現陽光已經穿過厚重的云層,灑在了地面上,我內心的陰霾也逐漸散去了,沐浴在陽光里,這個清明節似乎又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
過去的終將過去。祭奠死者是為了讓生者更加珍惜現在的生命。我們在緬懷死者的同時,也要更加精彩的活著。
忽然想到電影《尋夢環游記》里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我們牢記逝者,也是對他們愛的一種體現。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清明的說明文 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還記得他的容顏,是那么的慈祥,可三年前他離去了,但是好在我們可以在清明掃墓時再與他見面。
記得那年清明節,學校為我們放假一天,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開心呢?早晨下著小雨,大家都認為這場雨十分凄涼,正如這句詩“感時花濺淚,恨時鳥驚心。”這場雨下在清明,更是凄冷了。
我們的老家在一個鄉村,去掃墓要帶一把斧子,一路走要將路上的樹枝砍去,條條樹枝落下,再也沒有了擋雨的地方,雨落在我的身上,砍樹枝在我們家比喻砍斷世界上的鬼,在掃墓時不帶回“臟東西”。一路走著,過了十幾分鐘我們終于來到了那片墓地邊。我們老家的墓,如果是一個家族大都埋在一起,可以讓死去的人身邊有些溫暖。
那時候,人們點上三根長香,五根短香,與兩根蠟燭,燒一身衣服。每到清明過節時,才會去看一次死亡的親人,把過世的人生前最喜歡吃的東西帶給他們。有時還會灑一杯酒,酒必須要用火點燃,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的品味到酒。酒從杯中灑出,如果落在地面并沒有燒起火,這便說明過世的人并沒有喝到,要一直灑下去直到燒起火來才可以。所以人們總是把蠟燭滴在地上再去灑酒,這樣才易燃。
在墓前許多人都哭了出來,男女一起哭,人們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如果和后一句一起說卻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清明大家都要擠出幾滴淚來,讓去世的人認為大家很傷心。
離開前一條條鞭炮放了起來,共有九條,每個墓前都要有幾條。意味著九九歸一,讓去世的人早些回到人間,再去體會一次做人的酸、甜、苦、辣、讓他們再體會一次溫暖。
雨把火熄滅了,飄出一股股輕煙,在天空輕輕散去。
清明在眾人眼中并不重要,它不熱鬧,它沒有美食,它不如其他節日快樂。
但清明在我們眼中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親人對我們的關心,因為我們對親人的思念,更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
清明的說明文 篇15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帶著哀哀的愁思和滿滿的懷念,過著清明。雖然我的老家沒有祭祖的習慣。可是,我依然在我的心中懷念我的祖先。雖然我從未見過的老祖,也不知道他的事跡。可我依然在心中敬仰起來,因為它是我的祖先養育這一代的人,如果不是他,我也不會出現在這里。
雖然我不知道清明是怎樣祭祖的,每當清明我都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在我的腦海中幻想;清明我與父母在山上除草,放煙花,干著許多有趣的事情。我開始憧憬。又怕天真的實現。因為我珍惜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希望他們離開,來實現我那笨蛋、又卑微、又無厘頭的想法。我開始想象,又不知道我的同學在想我的同學在掃墓前做什么。剛才也是從電視節目看到的也不知道屬不屬實。可我又沒掃過墓,可我開始像只可愛的好奇貓,頭頂打滿了許多的問號,來索求我想得到答案。我在鍵盤上噼里啪啦的打了起來,手指像個忙碌的工人,迅速、有便捷的完成它的工作。后來我覺得實在太復雜了。除了講究禁火、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還有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我很慶幸我不用掃墓了,更不用做這些繁瑣的事情。
清明是緬懷和祭拜祖先的節日,雖然我的清明過得是那么的平淡無趣,可是我還是學到許多的知識。韓愈曾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可我還是學到清明的習俗。清明是一個懷念親人的日子,一個讓人痛心的日子。清明也是一個讓人哀思的日子。在這清明節,點上一只燭,給祖先點亮光明;獻上一朵花,向親人表達無盡的懷念。
清明的說明文 篇16
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很多,有掃墓踏青、放風箏、蕩秋千、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其中我最喜歡放風箏了。
周一下午,我在音樂廣場放風箏,我看見有好多好多人都在放呢,本來我放的最低,后來我調整了一下,風箏一直往高處飛,而我卻忘了松線,多虧旁邊有人指點“快松線,還能飛得高!”經過一松一拉、一高一低、來來回回幾下風箏終于飛得更高,我終于從生疏到熟練,最終我成了放風箏高手。后來我發現,我是有放風箏的天賦,過去有的人把風箏飛上藍天后,剪斷繩子,任憑清風把它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害,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放風箏這是一項有趣的項目啊!
清明的說明文 篇17
今天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媽媽的干媽家了,因為今天是媽媽的干媽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我們走到那里,就聽見了吹笛子的聲音,還看見好多人聚在一起跪在地下,爸爸說這是在寄托哀思,我感覺莫名其妙了。
一會兒就過來了好幾個小孩,我們就在一起玩的很開心了,等到吃飯時,大街上擺滿了好多桌子,好多人都坐在大街的桌子上準備吃飯了,我也和媽媽還有其他的人也坐在大街上的桌子旁吃飯,更讓我驚奇的是我們吃飯桌的旁邊是一桌吹笛子和唱歌的人,我們吃飯他們在那一會兒唱歌一會兒唱戲,好不熱鬧啊!
這樣的情景我可是第一次見到。
清明的說明文 篇18
桃紅李白,草綠柳青。在鶯啼燕歸中,在杏花春雨里,清明如期而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因萬物皆潔齊,氣清景明而得名,故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又因介子推的傳說而使后人又為這春耕春種的時節增添了一絲人文情懷!
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家庭,無一不是先人有限生命的延續,無一不是他們作為社會建設者的見證。在舉國上下追思哀悼,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今天,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收起昔日的浮躁與功利,沉淀自己,直面心靈。這既是對祖先與英烈的尊重與感恩,也是和逝者進行心靈的交流。
清明時節,春雨紛紛,匆匆的掃墓人迷亂凄涼,悲思愁緒。但是當我們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沉痛思念中時,是否應該提醒自己珍惜眼前人,走好人生路?是否要在陰陽相隔時才悔不當初,痛恨自己沒有多陪陪自己的親人?人生中有一種遺憾莫過于“子欲孝而親不在”,年輕人更應放慢腳步,陪著親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當我們佇立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是否應該警醒自己將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社會建設的洪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如今這樣一個安定的社會中生活的人,更應牢記那些為共和國灑下熱血的無名英雄們,用己之所長為這個和平年代增強綜合國力。這樣,才是對犧牲將士們最崇高的祭奠!
我曾經故作聰明地把這種勿忘根本,化哀思為正能量的精神稱之為“清明精神”。(當然,有人會認為我是在胡謅)但驀地發現,身邊的榕樹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玉顏年少發蒼蒼,榕樹枝繁須亦長。”到“秀姿喜處優容所,地上生根地賀嘉。”不難發現,古人早已把它作為一種意象在詩詞中吟詠。在自然界中草木皆向上生長,顯出一派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模樣。而榕樹卻在枝干向上生長的同時生出樹須向下低垂,在我看來這正是以此感恩為其提供生長養分的樹根。而它又把這份感恩與思念深深扎根在泥土,匯聚在枝干,努力地生長。枝干越是粗壯、高大,它所散發的樹須便越長、越密。我想,這樣對根的情意也許就會越深吧。
天地間,自然萬物皆有靈性,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清明的說明文 篇19
徒步走在荒涼的街道上,遙望四周,廖無人煙。怕也是因為這清明緣由吧,我自嘲的望著天地。
看著這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筑。當真是世事無常,物是人非。終于我看到了些許人煙,她們齊齊奔向祭祖之路。踏青山,拜青冢。我不禁跟上她們的步伐。
終,我走到了一片白樺樹林。此時此刻,一股溫熱的暖流流淌在臉頰。
是啊,這便是他最后的棲身之所啊,這是我親愛的母親啊。我跪在地上已泣不成聲。微風緩緩佛過我的臉頰,仿佛是想擦去我的淚水。這白樺林還是白樺林只是少了一位白發婦人倚在這罷了。
我慢慢向前挪動,摸索著母親的墓碑。“娘,我回來看您了”。只可惜她再也聽不到了。這是她最愛的白樺林,她最愛的孩子啊!雖未能對著白色的蠟,燒堆蠟黃色的紙,放匹響亮的鞭炮。我則只能在此向著您的墳頭深情拜別。
微風吹起片片樹葉,卷起絲縷灰燼,伴著裊裊炊煙,直上云霄。
“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城市和鄉村,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的一切他者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成就了我。”那些過去的再美好也終究是過去,是回憶。此時,春光正絢爛,負出清明的承重。
這天地廣闊無垠,人生何其渺小。看世間花開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泣且喜。
清明的說明文 篇20
提起清明時節,我一下子就會想去那一句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似乎就是清明節的代表,這一句詩詞已經讓人銘記在心了。
也許真的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節日,我從早到晚就沒有看見過陽光,這一日天一直陰沉著臉,我覺得今天必定會有一場雨,只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大雨,不時之間吹過來的風都是有一絲寒冷,現在已經是春天了,有一些地方甚至是春暖花開時,然而我依舊有冬天來了的錯覺!
我一個人待在屋子里,然而我總是感覺到刺骨的寒冷,我剛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這是因為窗戶沒有緊閉,后來卻發現一個窗戶根本就沒有打開,我不知道這個季節是不是春天,因為我有了生活在冬天的記憶,我記得當初寒假期間就感覺到這樣的寒冷!
【清明的說明文(精選20篇)】相關文章:
介紹清明節的說明文600字【三篇】03-16
清明的作文【精選7篇】04-12
小學清明節的作文精選04-02
清明作文(精選50篇)03-31
清明踏青感受的作文(精選22篇)04-07
關于描寫長城的說明文作文范文_說明文01-24
家鄉的變化說明文作文范文5篇_說明文02-07
精選清明踏青作文5篇04-12
精選清明踏青作文六篇04-07
清明見聞作文精選15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