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說明文,說明文體是一種客觀的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明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1
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涼的區域之一。為什么沙漠如此荒涼?按照我們一貫的理解是,沙漠地區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鮮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區生存。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發現,不少沙漠地區并非干得不能生長植物,而是肥力不夠,因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賴以生存的氮。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氣候不斷變暖,沙漠地區土壤中含量可憐的氮還會不斷揮發,以氣體的形式大量流失,從而導致生長在沙漠里的植物越來越少。
研究人員在美國莫哈韋沙漠地區選了幾處試驗點,通過精密測量儀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隨著氣溫升降而變化的。研究發現,不管有沒有陽光照耀沙漠,當土壤溫度達到40℃至50℃的高溫時,土壤中的氮會以氣體形式從土壤中迅速釋放出來。而在沙漠中,地表溫度達到40℃以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研究人員還發現,地表溫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釋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沙漠的氣溫和地表溫度也將越來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將越來越少,沙漠會變得越來越荒涼和貧瘠。
研究人員還表示,除了沙漠地區,在世界任何高溫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近年來讓農林科研人員頭疼的現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們在干旱地區種植實驗田地,雖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產還是不盡如人意。
干旱地區的氮不但從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難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氣候溫和地區,氮在土壤和大氣中的循環是平衡的,當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雖然也會通過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氣;但是在雷雨天,空氣中的氮氣會在雷電的作用下變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區很少會有雷雨天氣,也就很少會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為干旱地區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轉的,我們花再大的代價,比如不計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讓沙漠變成綠洲。除非,我們可以讓沙漠地區的氣溫及地表溫度降下來。
今天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遏制氣候變暖的發展趨勢,代表著沙漠未來希望的零星綠色將越來越少,直至完全絕跡,沙漠的擴張也將變得氣勢洶洶而且肆無忌憚。那樣令人絕望的未來,并非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選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刪改)
1、文章認為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什么?(4分)
2、第段畫線句子中“頭疼的現象”指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
3、第段主要說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樣把這層意思說清楚的?
4、第段中畫線句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點?請任選一處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因為土壤中缺乏植物賴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區選試驗點,通過精密儀器測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發現沙漠地區長時間氣溫較高,土壤中的氮以氣體形式不斷揮發,而最終不能回到土壤中。
2、干旱地區種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產不高。
3、沙漠中土壤里的氮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總分的說明順序,將干旱地區和氣候溫和地區進行比較來說明的。
4、采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如“氣勢洶洶”和“肆無忌憚”兩個成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沙漠人格化,表現土壤沙漠化的嚴重,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2
立春娘生立春,正是立春那天。立春爹在柿子樹下打轉,無法可想,就去田地里轉。
立春爹踢腳下麥田,麥田軟和,似乎冒著熱氣;抬頭,他看見大群麻雀從地的這頭撲棱到那頭,“撲棱來撲棱去,天生就是撲棱的命”。立春爹嘟噥過麻雀,猛然看見地畔一樹梅花開得驚艷,梅花的香氣像清涼的水流,滌蕩他的心和眼,似乎那新生兒嬌嫩的陌生的哭聲重返他的耳邊,使他的心里生出難言的溫軟,他立即折身往家里趕。
他跟立春娘說,給孩子起名立春吧。女兒就女兒吧,戲里都唱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吶。
現在,立春已過了立春娘生立春的年紀,但她依然苗條得像春風中的一枝柳。她腰身壯大的男人五年前就和她生分了,她至今沒有孩子。
五年前,立春隨丈夫厲檳榔去東莞打工,那個廠子像是在那里等了厲檳榔25年,使得25歲的厲檳榔像一枚釘子被楔進鐵板中,再也拔不出來。他只知道,流水線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會得到工錢,一疊鈔票,這是他在遙遠的家鄉做什么都沒法換來的。但立春討厭工廠,她抱怨橡膠的氣味熏染得她也快成橡膠制品了。
直到立春不辭而別,返回家鄉,他也沒有愧疚,他堅信生活就是生活,他不會像立春那樣任性,那樣抗不得硬。他現在還無力想象未來,他唯一確定的就是他不能回去再種那十幾畝山地,種了吃,吃了再種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了。厲檳榔喜歡東莞,那里朝氣蓬勃,比那個死了一半的村莊更讓他有活著的體會。他說,假如沒出來,不知道藍水河之外有個叫東莞的地方,他也許還能在藍水河活下去,現在他知道了,藍水河的日子就是他不再想要過下去的日子,就算立春違拗他,要回藍水河,但他是堅決地不回去了。一個東莞,一個藍水河,你選擇。厲檳榔說。一個藍水河,一個東莞,你選擇。立春把厲檳榔的喊話顛倒組合了一下,丟回給了厲檳榔。這之后,他們各自走向自己指點的.方向,這一決定,五年過去了。
偶爾的,立春想,自己可能太拗了。不喜歡那個橡膠廠,可以換一個么,東莞的廠子多過鄉下的豬圈,怎的自己就找不到一家合適的?但立春立即就被自己把東莞的廠子和豬圈聯想的念頭驚到,她想她可能真的不喜歡東莞,那里的熱,臘月都能看見蒼蠅飛,胳膊上總是黏糊糊的。是的,一個該藏的冬天也能露大腿的地方,好嗎?
現實檢驗了他們愛的濃度,他們愛自己都比愛對方多點兒。立春反過來說服自己,現實里更多的鄉村夫婦必須兩地分居,是因為女人總要留下
來照顧老人孩子伺候土地,那她呢,她和厲檳榔沒有孩子,但她選擇留在鄉村,是照顧自己的感受。
立春一會兒覺得自己有理,一會又覺得氣餒。但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她要在門里門外、在天地之間、在田野找到自己的答案。
回來的第一年,立春把鄰里、屋前屋后撂荒的土地以低廉的價格租過來,用厲檳榔給她的錢;第二年,她用厲檳榔給她的錢承包了更多的地,依然種樹。現在那些她能置換回來的地都被她種了樹。她雇傭村子里十幾個女人幫她維護苗木。第三年的時候,她種的一部分樹苗可以賣了。現在是第五年,她依然得到像釘子一樣堅守釘子一樣實心的厲檳榔給她的錢,她幫厲檳榔把那些錢存進銀行,用厲檳榔的名字開賬戶,未來她還要把厲檳榔以前給她的錢一點點透出來,存到那張銀行卡上。她想,那是厲檳榔在那個叫東莞的城市的痕跡,生命的痕跡。
立春這天,立春去她的苗木地查看,她聞見側柏蕩漾的香氣似乎比昨天濃郁了許多,讓她直感慨老祖宗的確偉大,到了哪個節氣就是哪個節氣的氣象和感覺。節氣到了立春,真就有東風解凍的意思。
她忽然想到東莞那使她身體如同銹住的橡膠的氣味,她再次感覺她比厲檳榔幸福,她在那個午后獲得的幸福感使她心生對厲檳榔深深地歉疚和遺憾,那遺憾和歉疚包圍著她,她在田地里四處打轉,想要做點什么。
立春請來木工師傅,要在側柏的苗圃地中間給她搭起一個高高的棚子,她心里暗想,那會是她的繡樓,她要等厲檳榔回來,她要他和她住在那個一年四季都散發著柏樹無限美妙香氣的棚子里。
棚子蓋好那天,立春把她和厲檳榔結婚時的大紅錦緞被子和印著牡丹花的床單一并搬上了高臺。她還給高臺上的木格窗子上貼好了嫣紅的窗花花。
她坐在棚子里自拍,她給厲檳榔發照片、發短信,她說,她這樣等他歸來。(有刪改)
(1)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立春爹在柿子樹下打轉”“去田地里轉”“嘟噥過麻雀”,這些細節形象地寫出了立春爹初為人父的喜悅。
B.厲檳榔不愿回家種地,喜歡留在東莞,是因為他認為流水線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就會得到工錢,這是他在家鄉種地無法換來的。
C.本文巧用比喻描寫人物,如“她依然苗條得像春風中的一枝柳”“厲檳榔像一枚釘子被楔進鐵板中”,這樣的比喻既契合了人物的形象特點,又暗合了其生
活的環境。
D.立春認為,人活世上,總是希望留下痕跡的,所以她將厲檳榔給她的錢存進用厲檳榔的名字開的銀行賬戶里,以此留下了厲檳榔生命的痕跡。
E.立春和厲檳榔的故事引人深思,它凸顯了農村青年在時代潮流下的不同心態不同選擇,也蘊含著作者對他們因不同選擇而帶來的矛盾的關注與思考。
小說在刻畫立春這個人物形象時,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請簡要分析。(6分)
小說兩次寫到“立春”這個節氣,描寫景物卻各有側重。請結合小說內容,具體分析這樣寫各有什么效果。(6分)
(4)厲檳榔說,藍水河,他是堅決地不回去了;而小說卻為什么以立春搭建繡樓等他歸來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解析:
.(1)【參考答案】E C 。答E項給3分,答C項給2分,答B項給1分;答A、D項不給分。 A立春爹的“打轉”展現的是他因為立春是個女兒而帶來的內心的煩悶焦躁。B對厲檳榔留在東莞原因分析不全面,但在東莞賺錢也是原因之一,所以給1分。D立春先用厲檳榔的錢包地種樹,后才存進銀行;“以此留下厲檳榔生命的痕跡”只是立春的想法,而不是客觀現實。
(2)【參考答案】
①硬倔而有主見。不喜歡東莞,就堅決地離開;面對丈夫丟給她的選擇,她毅然將選擇還給了丈夫。
②善良且能反省。回到家鄉,立春會愧疚,不斷地進行內心的掙扎和思考。
③勤勞能干。承包土地栽種樹木,打算把厲檳榔給她的錢一點點透出來存進厲的帳號。④浪漫,有著對愛與幸福的憧憬與向往。在側柏的苗圃地搭建自己的繡樓,搬婚被,貼窗花,自拍發照片。(一點2分;答對三點給6分)
(3)【參考答案】第一次寫“立春”是在立春出生時,以麥田、麻雀、梅花等景象,寫出立春時節煦暖喧鬧而又不失美好的景物特點(1分),以此來襯托立春爹因生女兒的煩悶、無奈和因見梅花轉變而來的內心的溫軟(1分);為下文立春爹給立春取名“立春”做鋪墊(1分)。
第二次寫“立春”是立春在這天到田里轉,側柏的香氣蕩漾,東風解凍(1分),襯托了立春面對自己種下的苗木的幸福感以及對厲檳榔的愧疚和遺憾(1分);為下文的搭建繡樓等情節做鋪墊(1分)。
【參考答案】
①情節上,立春等他歸來與厲檳榔的堅決不回形成對比,給了讀者無盡的想象,余韻悠長,耐人尋味。
②人物形象上,立春的一系列行動讓立春硬倔剛強的形象有了溫軟浪漫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③思想主題上,這個結尾讓二人關系有了“東風解凍”的先兆,也暗示著時代大潮下城市與鄉村矛盾的緩和甚至可能的化解、和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④作品風格上,結尾的浪漫改變了小說前面所呈現的現實主義風格,于現實的冷峻中多了一些詩意。(一點3分,答對三點給8分。)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3
①雪滿山野,總令我想起國畫里的留白。王摩詰畫山而不見云,齊白石畫蝦而不見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與西畫比起來,國畫手法最簡潔,而意韻卻最豐厚。每當雪至,五色雜陳的世界只剩下黑白兩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筆簡約的國畫,環境純粹了許多,心靈也就跟著純粹了許多。
②所以,雪來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是充盈著幾許淡淡的歡愉。倘在山中,那感覺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來,心中納罕天緣何亮得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發現大雪早巳沒膝。呼嘯了一夜的北風不知何時戛然而止,空氣清爽如瓊漿,天氣溫靜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橋、無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著,黑得可愛。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脫而出,那種深透的意境遂將自己渾身浸透。這時的內心純凈得就像白紙,隨時等待著思想的濃墨,滴染出幽美的圖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罷老板娘親熬的熱湯,便于窗下慵讀一卷《聊齋》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罷。讀得倦了,便再去訪雪。周遭靜無聲息,而腳底踏出的咯吱聲,好似雪地輕柔的言語,令我感到親切和愉悅。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銀白空蒙,于無色中想像有色,于無形中揣測有形,于無生命中體味凜然的生命力,任思維的雪橇恰然劃向歲月深處,去領略世界的無涯與多姿。有人寫道:“能欣賞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種特殊的素質,那是一種頑強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種桀驁不馴的人格力量。”古人常從孤寒寂寞之中醞釀出一種生命的詩情。北宋書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無人之境為主題的畫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館的《寒江獨釣圖》前佇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葉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與哀苦,相反,卻是挺拔的靈魂與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應鱗所說:“獨釣寒江雪,五字極鬧”,這個“鬧”字很刁,一下子就點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詩中昂揚的活力。所謂的枯寂,不過是一種表象。君不見恍若輕綢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動,誘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無聲中悠然地劃行。或許,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襯人心的溫熱;只有雪野的空曠,方能凸顯生命的充實。那片蒼茫空闊,并非一無所有,而是如國畫中的留白,意味深遠。我欽佩胡應鱗,他分明是將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徹了。
⑥記憶深處的大雪無邊無際,靜好如詩。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佇望著。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靜與溫馨,逝去的夢境再度重現,凋謝的熱情開始復蘇,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來,咝的一聲,就在我滾熱的心窩里融化了。
(選自《名家散文》祝勇文)
1.解釋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作者為什么說“與西畫比起來,國畫手法簡潔,而意韻最豐厚”?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修辭的角度品味第③中“這時的內心純凈得就像白紙,隨時等待著思想的濃墨,滴染出幽美的圖影”一句的妙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有“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罷”一句,其中“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認為?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作者說“古人常從孤寒寂寞之中醞釀出一種生命的詩情”,請你從文外舉出一例加以印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末“我欽佩胡應麟,他分明是將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徹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試對②至④段內容用兩個字加以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純粹:無雜念,純凈(1分)。 ②浸透:完全沉浸、沉人。或:完全感染(1分)。
2.國畫落筆簡約,留有空白(即留白)(1分),給人以想像的空間(2分)。
3.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方法(1分),將當時所見之景、所生之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1分)。
4. “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讀一卷《聊齋》(1分)。讀書的過程就是一種心靈的旅程,所以說讀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2分)。(意思相近即可)
5.如文天祥在獄中吟出了寧死不屈的的詩篇。司馬遷于逆境之中寫出了“無韻之《離騷》”——《史記》(舉例恰當得2分)。
6.孤寒寂寥中有生命挺拔的靈魂與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環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2分)
7. ①品雪—②喜雪一⑧詠雪一④踏雪一⑤看雪一⑥憶雪(每空1分,意同得分)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4
蛇島,又名小龍山,也叫蟒島。它在遼東半島西南,渤海海峽北面,是一個高不過二百多尺,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孤島。可是,就在這個小島上,卻生存著數以萬計的毒蛇——蝮蛇。
島上的毒蛇為什么那么多?這是因為與其他海島和大陸比較,蛇島有許多適合毒蛇生存的條件。
蛇島整個輪廓近似平行四邊形,島的西南端是整片陡立的峭壁,峭壁頂端是島的主峰。從主峰向東南、東、東北和北面呈扇狀延伸下降,形成峰lu2n起伏的扇面山。島上草木非常繁茂,除西南峭壁和山上的裸巖部分外,全島百分之七八十為植物所覆蓋,每年從五月至十月,全島郁郁蔥蔥,好像一塊浮在海面的碧玉。
蛇島由于草木繁茂,昆蟲眾多,又地處海口,就成了來往遷徙的鳥類的“歇腳站”。每當候鳥過往盛季,百鳥來到島上,c)擁山頭,盤旋高空,早迎朝霞,晚送斜陽,一派熱鬧景象。在這里,許多昆蟲、果肉和種籽成了小鳥的食品,可是許多小鳥也成了蝮蛇的食物。
蛇島四面環海,氣溫變化平緩,空氣濕度較高。這樣的氣候條件,比遼寧各地都更適于毒蛇生活。
蛇島是個孤島,除了有時候附近的海船來此暫避風浪以外,平時很少有人登島活動。因此島上毒蛇雖然很多,對人卻沒有什么妨礙,平常也沒有人去捕殺它們。世界上喜歡吃蛇的動物有好幾種,如刺猬、蛇雕和獴等,但是蛇雕和獴都生活在南方;北方雖然有刺猾,蛇島上卻一個也沒有。所以,毒蛇在島上沒有什么天敵。
(1)上文第1段的劃線部分中,“不過”、“不到”、“小”在表意上的作用是________。
(2)上文第3段和第5段分別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說明方法。第2段、第3段、第4段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辭手法。
(3)認真閱讀上文第4段文字,填寫下列“食物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蝮蛇的食物。
(4)上文第2段與以下各段之間的關系怎樣?
________。
(1)強調蛇島之小
(2)列數字,作比較,設問,比喻,擬人
(3)繁茂的草木,眾多的昆蟲,過往的百鳥
(4)總分關系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閱讀理解分析標題答題技巧
1、標題的含義。
表層義(即字面義)﹢深層義(比喻義或引申義或指代義)。
2、標題的作用。
①點明小說的中心。
②高度概括小說的主要內容。
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
⑤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3、給小說擬標題。
A、看中心句。
B、看開頭和結尾。
C、看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5
霧霾
⑴連日來,一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斜穿1/3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莊,從鄭州、南通到貴陽,空氣污染指數紛紛爆表,霧霾天襲擾中東部大城市。網友調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究竟什么是霧霾天,在這,我給大家做一下科普性的介紹。
⑵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 1000米以內,就將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霧。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就其物理本質而言,霧與云都是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所以霧升高離開地面就成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動到高山時就稱其為霧。一般霧的厚度比較小,常見的輻射霧的厚度從幾十米到一至兩百米左右。由于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⑶霾,也稱灰霾(煙霞)。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時候出現。
⑷霾與霧的區別是什么呢?
⑸霧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為造成的。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公里左右。霾與霧、云不一樣,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由于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⑹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霧霾 閱讀附答案霧霾 閱讀附答案。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與霾的形成原因和條件
⑺共同的氣象條件:秋冬季節,地面溫度較低,近地面出現逆溫,對流運動弱,當冷空氣活動弱,大氣環流穩定,靜風或微風條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塵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結,形成霧霾天氣。氣溫愈低,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霧霾。多發季節:深秋至來年初春。
⑻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霧的類型:一是輻射霧:晴朗的夜晚,大氣逆輻射弱,地面失熱多,氣溫低,水汽凝結形成的霧;二是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三是混合霧:兼有上述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四是蒸發霧: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沿海,暖流經過的地區,多蒸發霧,寒流經過的地區,多平流霧;盆地多混合霧。地勢低,霧日多。
⑼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在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城市里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于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層好比一個鍋蓋覆蓋在城市上空,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逆溫現象,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三是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導致了能見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區。
⑽霧本身不是污染,但產生霧的大氣環境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擴散,造成集聚效應,會使污染越來越重。同樣,城市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也會加重霧霾程度。
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灰蒙蒙的。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 PM2.5,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顆粒。這種顆粒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
⑿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燒煤供暖所產生的煙塵,第三是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
⒀霧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響能見度,影響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對人體有害,引發呼吸道疾患、誘發心血管疾病,嚴重會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 僅在12月5日到8日這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就高達4000。
⒁“同呼吸,共責任”,這責任是政府的責任,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面對霧霾,我們應該有所作為,而不是悵然坐等冷空氣為你我解憂。
20.根據文章相關內容,請你給“霾”下個定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第⒀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的加點字“主要”能否刪去?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哪一個選項不符合原意( )(2分)
A. 深秋至來年初春,如果氣溫愈低,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少,霧霾越容易形成。
B.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C. 霧是自然形成的,發生時相對濕度是飽和的霧霾 閱讀附答案閱讀答案。霾是人為造成的,發生時相對濕度不大。
D. 霧本身不會污染環境,而產生霧的大氣環境如果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空氣中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擴散,從而造成集聚效應,會使污染越來越重。
24.“同呼吸,共責任”,面對霧霾,我們應該有所作為。那么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認為應該盡自己什么樣的責任來有所作為?(2分)
參考答案
20.霾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煙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2分)
21.這句運用了舉例子(1分)和列數字(1分)的說明方法,用直觀具體準確的數據舉了倫敦霧霾的例子,說明霧霾對人體危害之大
(2分)
22.不能刪去。(1分)“主要”一詞說明大部分時候霧霾的形成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造成的,但并不是全都是它造成的,還有其它因素(1分);如果去掉,意思就變得肯定,與原文意思不符(1分)。這個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1分)
23.B(2分)
24.如:(1)廣泛發動宣傳,增強大眾環保意識。(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排放。(2分)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6
①美國費城有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聰明好學。一天,他看報上的天氣預報,竟然連報上的一個字也不認識。后經醫生診斷,這個孩子患了一種叫:失讀癥”的病。
②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皮層有一個語言中樞,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生理基礎,它的作用就是調控人類的語言行為。這個中樞一旦因腦外受損或因腦血管供血障礙,別人的語言行為便出現障礙,常見的有“失語癥”。“失讀癥”是失語癥中的一種。這個美國少年患上這種病是腦外傷造成的。
③傳統的看法是,人腦的語言中樞在大腦左半球,按這個觀點推論,________ ____但事實卻不全是這樣。
④科學家經調查發現,中國和日本患失讀癥的人要比歐美少得多,這是為什么?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卻是最簡單的事實: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漢字,歐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們記認字音和字義,使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而且僅僅是左半球,但中國人、日本人使用漢字,對大腦的利用精細得多,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宇義),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這就是中國、日本患失讀癥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國科學家對中國兒童和美國兒童的閱讀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較實驗,發現中國兒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兒童學的是漢語,因此他們的大腦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鍛煉。
⑥根據漢字與大腦兩半球的這種關系,費城的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他們首先教這位美國少年學漢字、漢語,接著在一張紙上,上行寫英語句子,下行寫同樣意思的漢語句子,要這位美國少年看著漢字讀出英語句子來,結果,這位美國少年毫不費力的把英語句子念了出來。試驗初步成功了。
⑦不過,這個實驗有一個問題,即漢語句子只起“喚醒”英語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據以后的試驗表明,這一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因為在不為“喚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復英語的閱讀能力。
⑧漢語、漢字的'學習和使用,可以使人們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腦兩半球,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已有人提出用學習漢語、漢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兒童的智能,還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們感興趣地期待著這些研究成果。
1、從本文主要內容來看,最恰當的標題是( )
A.漢語學習十分重要 B.外國人也應學漢語
C,漢語可以治病 D.漢語與英語的區別
2.這篇文章的說明順序和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
A、時間順序 舉例子 分類別 B.邏輯順序 舉例子 作比較
C.邏輯順序 舉例子 分類別 D.空間順序 舉例子 作比較
3.為了使上下文連貫,填人第三段空格中最恰當的一句是( )
A.不管他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人,只要左半球的這個中樞受損,就會發生失語癥或失讀癥。
B.只要左半球的這個中樞受損,就會發生失語癥或失讀癥,不管他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
C.不管他是誰,只要左半球的這個中樞受損,就會發生失語癥或失讀癥。
D.只要左半球的這個中樞受損,就會發生失語癥或失讀癥,不管他是誰。
4.第四段中兩個加線的“這”字所指代的內容是否相同?正確的選項是( )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5. 結合前三段的內容,用概括的語言給“失語癥”下定義。(不得超過24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首句“根據漢字與大腦兩半球這種關系”中“這種關系”具體是指什么關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線畫出。
7.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腦外傷者未必患失語癥或失讀癥。
B.第五段最末一句中的兩個“更”字,說明了學習漢語是促使兒童的大腦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鍛煉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六段末句“試驗初步成功了”,說明這位心理學家這項實驗僅僅是開始,今后還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七段中“喚醒”一詞在文中的含義是失讀癥患者能慢慢恢復英語閱讀能力。
8.第五段不宜刪去,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大腦
1.C
2.B
3.B 4.B
5.大腦語言中樞病變(受損)引起的語言功能障礙。(注意:答案必須寫出①“語言中”、②“病變”或“受損”“受傷”、③“語言功能”或“語言行為”、④“障礙”這些關鍵詞語)
6.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字義),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或“中國人……均衡協作”)(如果“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未畫或多畫,均不算對)
7.D
8.①第五段與最后一段內容相呼應,如果刪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論依據;②這段內容拓寬了文意,體現了學習、使用漢語的深遠意義。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7
人類區別于動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著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離開紡織,而中國古代紡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術發達,并一度領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證,就知道織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紙術發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將近三千年歷史的《詩經》中就有不少關于布、紡織、衣裳的記載。如《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再者,古人寫字先寫在竹簡上,然后是帛上,那時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倫造紙是漢代的事了,他造紙用的原料不外是“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物,這些足以說明布的出現遠遠早于紙的出現。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便出現了簡單的紡墜和腰機。早期的紡墜多用獸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狀有鼓、圓、扁圓、球、錐、四邊、蘑菇及齒輪等形狀。其工作原理為一手轉動拈桿,另一手牽扯纖維續接,將各種纖維紡捻成線,以增長其長度和增大其強度。腰機為一種原始織機,又稱“踞織機”,腰束一帶,席地而織,右手持打緯木刀打緊緯線,左手投緯引線,將紡線編織成布匹。因紡墜紡紗效率較低且紗線拈度不均勻,故所紡織的布匹比較粗糙。但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被沿用了幾千年,直至20世紀50年代,一些少數民族仍在用紡墜捻線、腰機織布。
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紡車、織機等相繼出現。紡車初為手搖,即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后發展為腳踏,即采用腳踏板提綜開口,這樣將手解脫出來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比原始紡車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紡車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其出現時間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紡車自發明后,至漢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早期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為二至三枚,最多為五枚。宋元之際,逐漸產生了一種利用水力驅動并有數十個錠子的大紡車,還有利用畜力驅動者,使其具備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紡織效率(以紡麻為例)從一般紡車日紡紗三斤發展為一晝夜紡紗一百多斤。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于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其技術領先于西方(1769年英國人阿克萊制作的水車紡機)四個多世紀。
古代紡織技術的領先使中國享有絲綢之國的美譽。戰國時期,齊國的絲織品便舉世聞名,能“織作冰紈綺繡純麗文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齊(濟)陰之縑”、“亢父之縑”均為一時名產;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絹、綺、羅等大量絲織品為后世留下觀瞻前人杰作的實物,尤其是被譽為國寶的“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術之高超實乃巧奪天工。
《紡車》閱讀題目:
1.以下不能作為“布的出現遠遠早于紙的出現”這種說法依據的一項是 ( )
A.我國古代紡織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術發達,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B.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是漢代人,而距今約三千年的《詩經》中就有關于布的記載。
C.古人先是在竹簡上寫字,然后是在帛上寫字,之后才是在紙上寫字。
D.蔡倫用來造紙的原料中就有“麻頭、破布、魚網”等紡織用品。
2.以下關于紡墜的信息,錯誤的一項是 ( )
A.紡墜是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出現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B.早期的紡墜大多是用獸骨制成的,但也有用石、陶、玉等材料制作的。
C.一手轉動拈桿,另一手牽扯纖維續接,這就是早期紡墜紡線的工作原理。
D.紡墜所紡織的布匹比較粗糙,是因為紡墜的紡紗效率較低且紗線拈度不均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一些少數民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在使用沿用了幾千年的紡墜紡紗,主要是因為這種紡紗工具操作簡便。
B.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具有傳統性能的紡車是紡車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初為手搖,后為腳踏。
C.宋元之際出現的水力大紡車已具備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這種紡車將自然力運用于 紡織機械,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
D.“齊陰之縑”“亢父之縑”和“素紗禪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紡織品文物,織造技術高超,巧奪天工,舉世聞名,被譽為國寶。
《紡車》參考答案:
1.A
2.D
3.C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篇8
天賜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僅面積占整個地球表面積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6000萬平方千米的熱帶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陽能就相當于2500億桶石油所含的熱量。吸收太陽熱能的海洋表面溫度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溫度較低。海洋表面在太陽的照射之下,和長期未受到光線照射的深海產生了溫差,一般在熱帶地區,地層與1000米深處的海水溫差可達25℃。由于存在溫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處的溫度差來發電。按資源普查的'經驗公式計算,在幾種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溫差能可開發總裝機容量為148億兆瓦。單從數量上來講,溫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溫差產生電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海洋溫差發電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科技發達的國家都處于緯度較高的溫、寒帶地區或者是內陸國,缺乏發展海洋溫差發電的基本條件。1926年法國科學家克勞德利用分別裝在兩個燒瓶里的28℃溫水和冰塊實現了溫差能至電能之間的轉換。這個試驗雖然產生的電力不大,只能使幾個燈泡發光,但卻已經從原理上說明利用海洋溫差發電是完全可 能的。
理論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應用。海洋溫差發電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全球爆發能源危機時期,在美國夏威夷成功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溫差發電裝置后才得到重視,近年來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B
海洋溫差發電機系統是由蒸發器、渦輪機、發電機、冷凝器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間由很大的管道連接。蒸發器中是一種在13~15℃間即可蒸發的液體物質,向其中導入15~28℃的表層溫海水時,工作流體因受溫海水加熱,而致沸騰,蒸汽經由連接管路送到渦輪機,使其轉動。逸出的蒸汽則匯入冷凝器,當向其中導入1~7℃的深層冷海水時,這些蒸汽受冷凝結成液態的工作流體,隨由其他裝置重新送回蒸發器。這樣的操作周而復始地進行,只要表層溫海水管與深層冷海水管間存有溫差,即能經由上述循環從海水中不斷獲得電力。
廣闊的利用前景
對于海洋溫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它工作過程中所需換熱面積大,導致建設費用較高,并且海水會腐蝕設備,海洋生物也會在機器工作過程中進入設備等等。但是海洋溫差能發電對能源的浪費遠遠低于普通火力發電。當海洋電站離陸地較近時,可考慮直接向陸地上的變電站輸送電能;人們還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過程中分解出的氫作為燃料,或從濃縮海水中提取鈾、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屬,送往陸地供核電站使用。同時它幾乎不會產生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因此對海洋溫差能這種清潔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謂十分廣闊。
21. 文章第①段畫線的句子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
22. 請在文章的A、B兩處分別撰寫兩個適當的小標題。(4分)
A: B:
23. 簡要說明“海洋溫差能”為什么“利用前景可謂十分廣闊”。(4分)
24. 下列句子中刪去加點的詞語對原句意思表達影響最小的一項是(3分)
A. 一般在熱帶地區,地層與1000米深處的海水溫差可達25℃。
B. 單從數量上來講,溫差能是最大的。
C. 但卻已經從原理上說明利用海洋溫差發電是完全可能的。
D. 同時它幾乎不會產生污染物和溫室氣體。
25. 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本文內容,寫出你從中的發現或思考。(3分)
材料:上海電力公司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發電項目,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齊頭并進。根據測算,世博會召開時,上海并網清潔能源發電將達到146.4兆瓦,其中風電139.4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7兆瓦,可為世博園區提供三分之一的用電量。這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萬噸。
答案:
21.(4分)列數字、作比較。(2分)突出說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2分)(或:突出說明海洋接受太陽能數量之大)
22.(4分)A.漫長(長久)的研究歷史(2分)。B.海洋溫差發電機的工作流程。(2分)
23.(4分)(1)幾種海洋能利用中數量最大;(2)對能源的浪費低;(3)產生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少。(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4.(3分)C
25.(3分)清潔能源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PM2.5》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06-20
《青花瓷》高三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06-13
駱駝說明文閱讀題目答案07-22
青蛙說明文閱讀訓練及答案06-14
探測器“約會”小行星 說明文閱讀含答案06-13
魚化石閱讀答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