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興趣的案例論據
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
興趣是孩子飛翔的翅膀—魯班的成長以及他的教子經驗
一個好爸爸等于一百個好教師。一個偉大人物的后面常常有偉大家長,而在偉大人物與家長之間,也往往有著一種有關興趣的教育。發現和培養孩子們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想象力是成功的關鍵。
點燃孩子對書法的興趣—王羲之對兒子王獻之的教育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后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后,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
啟示錄:王羲之對孩子驕傲的學習態度,不打罵、不批評,默不出聲地以一個“點”,來引起孩子的興趣,最后王獻之的字也寫得爐火純青、力透紙背,人們還把他和王羲之并列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天才—祖沖之爺爺的誘導教育
從小,祖沖之的小腦袋里就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對于天地之間的秘密非常感興趣。
有一天,祖父帶祖沖之去拜訪一個精通天文的官員何承天。何承天很喜歡聰明伶俐的祖沖之,就問祖沖之:“研究天文不但很辛苦,而且既不能靠它升官,也不能靠它發財,你為什么還要鉆研它呢?”
祖沖之挺著小胸脯說:“我不求升官司發財,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打那以后,祖沖之經常去找何承天研究天文歷法和數學,還研究各種機械造等,通過刻苦的鉆研和豐富的實踐,祖沖之終于成為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啟示錄:作為現代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更應該注意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他的思維特點,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去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這樣,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偷”著讀書—蘇洵為蘇軾蘇轍打開文學大門
蘇洵多次對兩兄弟進行曉之以理的說服教育,卻不見什么成效。之后,他就從孩子的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入手積極引導。
當孩子們玩耍時,蘇洵就故意躲在角落里讀書。蘇軾和蘇轍看父親總躲藏在隱蔽的地方,十分好奇父親在干什么,便跑去查看。他們看到父親在看書,可是蘇洵一看到他們,就連忙將書“藏”了起來。兩個孩子以為父親瞞著他們在看什么好書,便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來,細細閱讀。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漸漸對讀書著了迷,把看書當成一種樂趣,從而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學習生活。
啟示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過他們也有一種逆后心理。所以,用講大道理或者“棍棒伺候”的強制物段,往往起不到好效果,如果家長們能像蘇洵一樣,從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入手,采取一些別出心裁的“小會倆”,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個性發展,培養興趣為先—梁啟超對兒女們的教育
梁啟超忙于寫作、辦報,宣傳他的變法維新思想,但同時他也非常注意孩子的啟蒙教育。幾乎每天晚上,他都要找孩子談話、講授學問,布置作業。梁啟超教育孩子時,提倡個性發展,以培養興趣為先,并且注重精神引導和毅力培養。他時常用自己的治學心得啟發孩子,強調學習時要專心致志,并交給孩子一些自己的學習方法。他還教導孩子說:“不驕不餒,方能成就事業。”
梁啟超很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兒女。他細心地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對他們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同時又尊重他們對生活和專業的選擇,不強求他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
啟示錄:家長應該像梁啟超一樣,在幫孩子策劃時,聽聽孩子的意見,考慮一下孩子的特點,尊重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