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科學作文100字
當我們在信息世界里遨游時,有沒有想過這是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這么多的變化?是科學,是它把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生活與科學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科學點亮生活】
科學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樂趣。上周六,我們小記者來到中國日用化學研究院來探索化學的奧秘。
開始,研究院的阿姨給我們講解了有關表面活性劑的知識。我們才知道,生活中我們吃的冰激凌、奶油,還有家里用的洗滌劑,都和表面活性劑有關。呵呵,原來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呀!
接著,我們參觀了各個實驗室,我還親手做了一個小實驗。叔叔指導我把一種透明的液體倒進燒杯,又用試管將幾滴紅色液體滴進燒杯中,搖一搖,原本透明的液體竟然變黃了;叔叔又讓我把另一種透明的液體滴進幾滴,再搖一搖,液體又由黃色變成了淡粉色,太神奇了!最后,叔叔讓我把原先燒杯里的液體再滴進去,淡粉色的液體又重新變回了透明的顏色!伴著小記者們的陣陣驚呼聲,我透過燒杯里的透明液體,仿佛看到了化學那獨有的色彩……
一個半小時的科技之旅結束了,我明白了是科學點亮了我們的生活,給生活帶來無窮樂趣。
【篇二:科學改變生活】
當我們在信息世界里遨游時,有沒有想過這是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這么多的變化?是科學,是它把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比如電腦。
電腦,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它的功能可不少,可以用來傳遞信息,同朋友聊聊天,查查資料,玩玩游戲……以前沒有電腦,想了解什么資料很麻煩,要去圖書館查閱,想聯系哪個人只有長途跋涉,走路過去同他取得聯系,現在可不一樣了,上網一查,非常快捷,應有盡有,登上qq,隨時聯系朋友,讓我們節約了更多寶貴的時間,電腦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這就是科學改變生活,我希望科學越來越發達,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更快捷。
【篇三:生活中的科學作文】
一天,我看見媽媽在燒菜,拿著勺子舀了一勺菜湯嘗嘗咸淡,我想鹽水中證發出的水蒸氣也是咸的嗎?我準備做一場實驗,證實我的想法。媽媽對我的“科研”大力支持。
我開始準備材料:鹽,水,金屬小勺,電磁爐,鍋。先把水和鹽倒入鍋內,把鍋蓋上,放在電磁爐上加熱,當水蒸氣冒出,把小勺放在水蒸氣中,一會兒小勺上凝出水珠,把小勺放在嘴里嘗一嘗——一點也不咸。
這是怎么回事嗎?我查閱了《百科知識——科技》才知道:原來水元子比鹽分子要小,從鹽水中蒸發出的水蒸氣中沒有鹽分子。水分子的距離遇到勺子之后逐漸縮短。最后凝聚在勺子上,成為一個整體——一滴水珠。原來水元子比鹽分子要小要輕,水珠中所以沒有鹽分子,小勺子就不咸了。水分子越燒越少,越來越咸。聽說鹽就是海水利用這個原理曬出來的。
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只有熱愛科學,善于仔細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它。科學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味。
【篇四:生活與科學】
真科學能造福人類,偽科學會貽禍一方。我們學科學,是為了促進人類的進步,所以要抱有一顆善良的和諧的心,保持一份淡然的平和心態去面對科學,善待科學,用好科學。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只要我們勤奮學習,永不言棄就會得到真科學。
一個個奇思妙想讓“不可能”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聰明利用。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從小發明走想大發現的.,科學的大門永遠向愛探索的孩子們敞開。同學們,你也試試,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
走進科學,科學界中有許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觀察氣象,收集標本,科學實驗,科普活動,生活發現等都是探索科學的一種,人類因科學而進步,科學因人類而創新,人類離不開科學,科學也離不開人類。
【篇五:生活處處有科學】
生活處處有科學,今天中午,我就體會到了這一點。
中午放了學,我飛快地跑回家,因為我的肚子已經餓得咕咕叫了。回到家,一陣香味兒撲入我的鼻中,我問:“媽,做什么好吃的了?這么香。”媽媽說:“一會兒你就知道了。”嘿,還賣個關子,那我就等一會兒吧。
不一會兒,熱騰騰的飯菜端上了餐桌。有土豆絲;大米飯;紫菜湯。看著這些飯菜我真有點饞涎欲滴。平時我最愛吃的就是土豆了。因為土豆很面,容易入味,所以我很愛吃土豆。我迫不及待地嘗了一口,土豆絲今天為什么不像往常一樣那么面呢?脆脆的,這是為什么呢?我心里想著。然后,我問了媽媽,媽媽說:“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放醋土豆就很脆,不放醋就會面了。有可能醋和土豆不相容吧!”我哈哈地笑了起來,我那三歲半的弟弟還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跟著笑了起來。笑聲在餐桌上空蕩漾……
看我們多幸福呀!要是爸爸在家就好了,可惜爸爸出差了,不在家,如果爸爸在家,肯定會和我一起探個究竟的!
看,生活處處有科學,而發現科學的機會只留給那些細心的人!
【生活與科學作文100字】相關文章:
科學與生活作文01-28
生活與科學作文06-28
生活的科學作文05-21
科學與生活作文09-21
科學寄于生活生活寓于科學作文09-08
生活中的科學作文07-28
生活處處是科學作文08-18
生活中的科學作文04-11
關于科學的作文:生活處處有科學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