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要不要過圣誕節作文
圣誕節期間,許多國人積極慶賀,張燈結彩,仿佛把它作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個節日,那么我們要不要過圣誕節呢?下面一起來看看要不要過圣誕節作文!
要不要過圣誕節作文1
提起圣誕節,你會想到什么?西方,耶穌,平安果,還是圣誕老人?圣誕節作為西方的傳統節日,如今逐漸轉變為中國人的狂歡。對此,有不少國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樣“洋節”敗壞民族風氣。但我認為,過“中式”圣誕,能夠將中西文化融合匯通,更有助于我們享受一場文化的盛宴。
從個人角度來看,過“中式”圣誕,有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動個人的全面發展。當你與圣誕老人一齊在雪地中吟詩弄月,當你在贈給好友平安果時附上一紙情意綿綿的墨色信箋······你的心,又怎能不在這中西方傳統文化的美妙碰撞下曳曳生華?優秀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時刻充當著照亮人心的火炬。過“中式”圣誕,在西方傳統文化中加入中國元素讓中華文化的美在圣誕外衣的襯托下美到極致,更易激發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中西方的交融中得到極大豐富。
從社會角度看,過“中式”圣誕有助于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促進文化的全面繁榮與發展。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言:“沒有了氣勢宏偉的碑柱,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沒有了千年的遺恨,只剩下幾座可供休憩的亭臺。”碑柱沒有了,吊古遺恨也已離我們遠去,傳統文化的式微由此便可見一斑。而傳統文化日益凋零的原因,我想便是其傳承了幾千年的形式已然僵化,無法適應時代需求。而如今,“中式”圣誕便給我們提供一個平臺,讓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涅槃,讓傳統文化在時代精神的指引下重生。“中式”圣誕的精髓不在于“圣誕”二字,更在于“中式”之美。
從國際交流的角度來看,過“中式”圣誕,正是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眾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每年的農歷春節時,世界多數國家首腦及政要都會給中國人民拜年,多數地區也會有相應的文化慶祝活動。這正是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證明。而與此同時,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時,我們更應持有兼收并蓄的態度,讓他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繼續閃光。“中式”圣誕的出現及興起,正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晶。我們更應利用“中式”圣誕,在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同時推動中華文化的強勢崛起。
過好“中式”圣誕,讓“洋節”散發中華魅力,展現中國實力。文化盛宴已擺上餐桌,何不大快朵頤,一享為快。
要不要過圣誕節作文2
每當清晨出門后第一縷呼吸看到一絲霧光,我就會明白:又到冬天了。
每年的冬天似乎是人們忙碌的時候,但并不是為了儲備冬糧,更不是為了早早地置辦春節年貨。如果你去問他們,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圣誕節”。
圣誕節是盛大的,在12月24日晚和12月25日,這段時間總是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商家的導購員身著圣誕老人裝站在門口,揮手向人們示意;廣場的圣誕樹上掛滿了會發光的鈴鐺,在音樂的伴奏下閃爍不停;人們歡聚在一起,相互送禮物,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福。
這一切看起來是多么的幸福祥和。
然而,我們為什么要過圣誕節呢?
根據基督教的說法,圣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的出生而設立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進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其慶祝方式的來歷已不可考證,但相互送禮物似乎就是圣誕節不成文的規定。
那么,既然是基督教用于紀念耶穌出生的節日,中國人為什么要過呢?當然,中國人里一定有基督教的信仰者。但我相信,多數漢族人的個人檔案中,關于“宗教信仰”一定是“無”。不過,回族或其他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就另當別論。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要過圣誕節呢?
答案當然是,為自己找一個放松的理由。
據統計,中國民眾,不管是學生還是工作者,其生活壓力在世界排名上活躍于前列。為了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理由,圣誕節就成了首選。其次,商家的炒作也是構成“中國式圣誕節”的一大因素。
類似圣誕節,不少外國的`節日在建國60余年間陸續悄悄進入國內,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等。相反地,中國許多除春節外的傳統節日都坐起了“冷板凳”,例如寒食節、端午節、重陽節等
對于中國人是否需要過圣誕節,我個人持否認的態度。因為中國許多人并不是基督教信徒,圣誕節是一種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與中國人并沒有關系。其次,圣誕節在中國似乎已經變了味兒,西方的圣誕節為了耶穌的誕生而慶祝,反觀中國,似乎只是為了能夠休息,能夠放松,能夠收到禮物而“慶祝”。
當然,每個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文化的滲透也是新時代的特點,不能單純地說一個事物是好的,也不能單純地說一個事物是壞的。如果“中國式圣誕節”干擾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那就一定要阻止;倘若它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那也是極好的。
我想,歷史終究會給我一個答案。
要不要過圣誕節作文3
圣誕節早成了熱鬧日子,在我們班就有不少同學發禮物,可關于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圣誕節的爭論早有發生。有媒體報道,溫州中小學校長均收到市教育局通知,要求“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圣誕有關的活動”;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這樣的舉措難免遭人議論,學校固然沒有必要搞圣誕活動,不過讓教育部門下發禁令實在有些小題大做。
禁令的出發點應該是出于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圣誕節之所以屢遭抵制,也正是因為有人覺得社會對這一西方節日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不少中國傳統節日,是西方文化的擴張。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該有更多對自身文化的自信。
西方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為了制造商機而大肆宣傳、渲染。實際上,圣誕節在中國早走了味,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在我們這里并不突出,在更多人看來,無非是一個購物、社交的湊熱鬧的日子,沒有多少人真正是為了它的宗教含義而去過節的。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為了事業而客居他鄉,像清明、中秋、重陽這一類的節日對于他們來說未免過于沉重,以至于不愿提起,并且生活壓力的過重,圣誕節的`狂歡為他們提供了放松和發泄的最好契機。還有,在春節時,大家都回家鄉過年,朋友、同學、同事不能聚在一起,平時的節假日也不多,所以圣誕節也就成了非親人的同伴之間的聚會節了。
雖然圣誕節或許比端午、中秋、重陽更熱鬧,但原因并非是西方節日文化壓倒了傳統文化,而只是其現實意義更容易被人接受,讓人更湊得起熱鬧而已。新興的“光棍節”、“雙十二”,隆重程度恐怕不亞于各種東西方節日,那為什么沒有人像“打壓”洋節一樣去禁止呢?這就是很好的旁證。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感恩節、萬圣節等等洋節,雖然也總有商家宣傳,但在社會中總難以形成什么熱潮。說白了,洋節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不是傳統節日被淡忘的根源,真要因為圣誕節就驚呼洋節壓倒中國節,未免有些大驚小怪。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弘揚中國傳統節日,靠“打壓”洋節顯然不對路子,而是應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其跟現代社會生活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可以在元宵教學生做湯圓,在端午教做粽子,在重陽組織登山活動……春節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中國人保持著團圓、守歲的習慣,農歷新年的地位就永遠不會被公歷元旦所取代。
我們常說中國泱泱大國,文化兼容并蓄,在小小節日話題上,當有順應社會潮流、兼并包容的心胸,洋節和中國節并沒有沖突,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且不說圣誕節是否應該冷處理,即使真的要“打壓”,用教育局禁令的方式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事與愿違。
圣誕節傳入中國已被娛樂化,沒多少人會考慮它是不是宗教性的節日,只要自己過的快樂就行了。它幾乎衍生成為青年朋友尋求放松、獲取快樂,與人狂歡的理由和契機。
不鼓勵、不宣傳、不渲染、不抵制,對它進行冷處理才是對待西方宗教性節日應該采取的態度。同時要加大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保護、重視與宣傳,這才能真正的讓傳統節日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