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外的人生-考場作文1800字
站在虛歲十八的起點回望過去,我也曾迷茫,為高考所制,為成績所困。但現在,我終于可以向過去揮一揮手,堅定地朝高考外的人生走去。
——題記
有時夜里一個人到運河邊散步,望著逶迤而去的河水便不由神傷。我的一生又何嘗不像這河,遙遙不知所終。
曾堅持去內蒙看草原。我騎在馬背上,抬頭望向天邊。許是因為開闊,那邊的云看上去很低,也很近,但我心里清楚它的遙遠。那時,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悲意,很想像鳥一樣長出一對翅膀,逃開這充滿束縛的人間,朝著那云遠遠離去。
回來后,我和父母就高中選考科目度過了漫長的交涉期。他們希望我可以考慮報考理科科目,我卻想走文科的道路。
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書,看的雖不算名著,但也在心中埋下了一顆做文人的種子。后來學會了打著手電在被窩里看小說,夜夜看到凌晨,竟不覺困倦,被發現數次也死不悔改。那時看的書現在想來極為粗淺,但那狂熱的愛戀卻并不粗淺。正是這樣的愛戀,讓我堅定地選擇了全文科。
其實我理科不差,在讀的高中也是一所以理科為優勢的當地名校,從為人父母的角度考慮,畢業后理科找好工作容易,自是沒有錯的。但我并不愿這一生只為了活著,或為了活得更富有些而奮斗。那樣的生活像一片被大網遮掩的天地,人雖可以隨意行走,卻無法抬頭仰望天空,讓思緒自在翱翔。若我是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樹,我將永不能高過那張網。人百年后萬事皆空,所以在這短短的一生里,我想做些我希望做的事。我注定無法飛離人間,但至少,可以“擇良木而棲”。
然而這種堅持其實并沒有我想像中的那樣堅強。長期的對峙后,父母同意了我的選擇。但隨之接踵而來的,是我自己的不自信。
我的初中和高中有幸都是當地名校,因此身邊優秀的人也多。前時和初中故友談起昔年同窗,我才知已有人開始為網店做宣傳,替日后從商積累經驗;有人通過化學競賽被北大錄;也有人決心開始繪畫,度過了艱難的初學期后終于小有所成······感慨過后,心里也不免有些空落落的。那么多人都已在屬于自己的路上漸行漸遠,走向了更高遠的未來,而我卻還在過著最普通的刷題、糾錯、備戰高考的生活,拿著學校里最普通的成績。我害怕自己堅定了方向,卻走不好這條路,數十年后仍是碌碌眾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員。
不是沒有想過,現在的教育在逐漸發展,上大學的路早不止一條,杭州又是教改試點,高考并非唯一選擇。然而就像那河水,它可以有不同的分支,但不管是哪一條支流,都要有水,才能成河。不論是什么方式,人都要自己有足夠的本事,才能殊途同歸,以達夙愿。
從前社會上一片譴責,說我們九零后是沒有主見、沒有理想的一代,上大學、報專業,從的都是父母的愿。但有了主見、有了理想,然后呢?理想最終也要扎根在現實的土壤中才能發芽、長大,以至開花。我在起點上贏得了理想,可日后的漫漫長路,我該如何面對?
一次讀書時看到一句“世人大多眼孔淺顯,只見皮相,未見骨相”,道理雖是舊的,心中仍不免微動,似有所悟。
直到一日去登山。山上有不止的風,一陣一陣地吹著,也不知在此處盤桓了多少年。突然就覺得豁然開朗。千年來歷史長河慢慢淌過,察舉、科舉、高考······這些選拔人才的制度一變再變,但蕓蕓眾生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卻從未改變。也有人在選拔和競爭中黯然落幕,但憑著在漫漫人生中品出的芝蘭之香攀登至另一個全新高峰的,也不在少數。古有崔白出生低微,年至六十才被招入宮廷畫院,卻憑借自己一雙慧眼,揣度琢磨,終以精湛的畫技震動畫壇,甚至改變了畫院“黃家富貴”的傳統。今亦有劉亮程這樣從未踏入大學課堂、半生于鄉野荒村間走走停停的默然觀者一朝獲譽“二十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
河道如皮,河水如骨。我又何必自苦于皮相?
高考也好,創業、競賽也罷,亦或是其他種種途徑,都不過只是外殼,是通道。我在這條路上走,你在那條路上走。也許暫時落后了,那都不打緊。走在路上的行者,眼中看的或許是路,但心中想的,總是那遙遠的遠方,它看上去也許那么遠,但在我們的心里卻觸手可及。就像夜色里的運河,逶迤而去,不知所終,但我心里知道,若能一直這么走下去,見到的,一路都是風景;也像那草原上的云,只要心與眼足夠寬廣,再遙遠的云彩都會縮短了距離。即使一年后,我當真因為高考的失利而失卻了一個更高的平臺又如何?若能一寸寸地撫摸生活,細心感受每一刻時光的紋路,我又何愁不能走到我希冀的那個終點?思緒在心間,心有多寬廣,思緒便有多自由。
其實在高考這些路途以外,行路人的追求、態度與堅持,才是最真實、也最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