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清明作文8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話清明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話清明作文 篇1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你們知道今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我們剛才背誦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下一壺熱酒,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情。這是對親人的一種孝敬,而我認為:無論祭祀的禮數有多么繁瑣,都不如趁他們在世時多給一些關愛來得重要。
不久前,我目睹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去世了,親戚朋友都去吊唁,其中一位中年婦女蹲在老人的靈柩前嚎啕大哭,邊哭邊說:再也看不見了啊。聽朋友介紹,這個婦人是老人的直系親屬,并且居住在一個城市,卻有兩三年沒有去探望過老人了。見此情景,聽罷介紹,我即同情又鄙視:之前干嘛去了?老人去世了哭得“驚天動地”,活著的時候為什么不去多探望探望、多陪伴陪伴呢?也許是“良心發現”?想到這,我不禁又想到了這樣一句警世名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同學們:孝親敬老是我們永遠倡導的一個話題。自我校踐行《弟子規》以來,老師無數次地指導同學們回家怎樣孝敬父母長輩,并把每一個周日定為同學們的孝親日,號召同學們能在課余時間多關心父母老人,盡一份為人子女的孝心。讓老師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有很多同學已經行動起來了。從開學初同學們上交的手抄報里可以感受到那份孝心,從那些學做家務、為父母做事的照片上可以探視到那次孝行。
同學們:堅持下去吧!時不我待,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父母少一點勞累;做好自己的事情讓父母省省心;用我們的孝心給父母多帶去一些快樂與欣慰;我們的父母一定會長命百歲!
話清明作文 篇2
本周五,就是清明節了,由于今年開始實行了民俗節日的放假制度,因此,我們可以正式在清明節這一天享受節日的待遇,慶祝節日了。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這個節日并不是每年固定日子的。清明節是一個農歷上的節氣,他是在農歷春分后第15日,公歷大約是在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寒食的意思是不燒火,吃冷的東西。這個習俗現在不太常見了。但是有一樣冷的東西是居住在上海的人們在清明節要吃的。那就是清團。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在清明節家宴上愛用刀魚。清明前后,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清明時節還要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為人們樂于到戶外、郊野嬉游的好時光。清明節有許多的民間習俗,而這些習俗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漸漸的被忽視了。如今,我們有了假期,理所當然地可以將這些習俗進行下去了。我要是問問大家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同學們立刻聯想到的大概就是祭掃了,還有與祭掃同時的踏青。的確,祭掃和踏青都是清明節的習俗,除此之外清明節的風俗還有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民間的體育習俗有蕩秋千、踢皮球、打馬球、放風箏、拔河等。
在即將到來的四月,正是我校的“體育健身月”。讓我們以清明節的體育習俗為起點,走進大自然中,享受陽光,享受運動,享受快樂。
話清明作文 篇3
清明節,一個不能說節日快樂的節日。它是一個祭奠已逝親人,懷念親人的節日。或許,我們已從傷逝的情懷中緩緩走出,或許,我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或許,我們早已淡忘這份親情,只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氛圍中,又不得不憶起,那深藏于心的懷念又如泉水般的涌出。我從哪里來,我是誰?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們一起溫習一道歷史題,不數典忘祖,不失卻本性。那一朵朵清明花,帶去的是我們的懷念與深情,是我們對下一輩言傳身教的最好的行為,是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
清明時節賣清明花已四五年矣。見識形形色色的悼念,心靈感悟不少。都說人生有三大悲事:少年亡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尤以前后兩者更為悲痛。前年,一他鄉女孩嫁入我們這里,因家庭瑣事自殺身亡。清明期間,她遠在外鄉的父親趕往這里看望已逝的女兒。默默地在我這里買了很多的清明花,悲苦的神情我隨之默然。言談間,我勸慰了這位父親幾句,他一再感謝于我:趁我還能走動來看看她,等我走不動了,也沒人來了!她在的時候喜歡花朵,多給她插些花吧!看著這位父親遠去的身影,昔日鮮活的生命如今已是一抔黃土!去年,這位父親又來了,神情略微好些,掃完墓臨走的時候,仍不忘與我告別。今年,我沒有見到這位父親,可能他已去看望過他的女兒,也許,三年新清已滿,他未曾前來。但愿:他已從喪女的悲痛中走出來,好好的活著也是對女兒的一種蔚藉。人生在世,幸福困苦皆有之,如若不是生病與天災,萬不可把生命當兒戲,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一定要尊重它,愛惜它。逝者去了,留給親人的是無盡的傷痛。做一個勇敢的人,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我又想到我的姨父,表妹因病與意外去世,第一個新親(我們這里去逝親人的第一個清明節叫插新青),他也是一個人買了好多的好看的清明花,并不多言。我也是默默地幫他裝好。轉身的一霎那,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借口去找方便袋悄悄抹去淚水。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白發人送黑發人那不可言喻的悲痛!時間是治愈傷口最好的良藥,可是有些傷痛是不能被觸及的,它從來就不曾被遺忘,只是藏在心靈深處某個最柔軟的地方。
中年喪偶,很多人面對生活的壓力沒有太多的時間任他們悲傷,掏盡心底的那份不舍。他們必須要堅強,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擔他們必須扛下去。一位年齡與我相仿的女
子進到店里,直言要一束最好的花。我看著她落寞憂傷的眼神,遲疑的問她是要什么花,送給何人?她并不言語,同行的小妹替她回答:包束菊花吧!趁我包花的時間,那位女子去辦一些別的事情,同行的小妹告訴我菊花是送給她出車禍去世的哥哥的.。哥嫂的感情一直很好,雖說哥哥去世已一年有余,但嫂子始終郁郁寡歡。小妹的訴說讓我的心又揪緊起來。斯人已逝,何事不同歸?淚濕枕巾,鴛鴦失伴飛!
清明的雨,許是人世間那不盡的思念與懷想。天國的親人他們在世界的盡頭,在奈何橋的那端,可好?我們將一腔思念遙寄遠方,留在青山綠水間。這份情意,穿透時空的距離,穿越生與死的界線。清明的四月,任煙雨落滿花季,任懷念作伴紅塵!
話清明作文 篇4
4月5日是啥日子?呵呵,是清明節。想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和來歷么?來看看吧!
清明節最普通的習俗就是掃墓了,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到墓地里悼念、祭拜祖先、親人。清明節還要吃雞蛋呢!把一個雞蛋打碎,把蛋殼丟在墓碑下,你知道這時什么意思么?哈哈,這表示“脫殼”,讓生命重獲新生的意思。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陸續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種不同的節日,而到了唐代,把祭祖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也代表了春天的到來,要不怎么會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這句話呢?清明時節萬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來人們都選擇這個時候相約踏青春游,享受春風的吹拂,享受春雨的滋潤。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祭祖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文化,我們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話清明作文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題記
清明,總是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就如杜牧所寫的清明古詩一般,讓人尋味……天,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路,或是煙雨彌漫的山野小道;或是泥濘難行的崎嶇小路;那樣的冷清,那樣的凄涼,在細雨下,總有熙熙攘攘的掃墓人,來到這里緬懷親人,祭祀親人……
而今年的清明,卻又是那樣的不同。天空中,形態萬千的白云后面有著才探出頭的太陽,絲絲陽光撒滿大地,鳥兒在蒼翠欲滴的樹葉中唱著歌——那是一曲贊美08年英雄的樂章,它是那樣的鏗鏘有利,那樣的激憤人心……
多災多難的08年,我們所經歷的太多太多,當大雪降臨時,是他們用雙手,用鏟子將冰雪敲碎,將它們清除,大雪凍紅了他們的雙手,吹傷了他們的雙臉,但“不”字從來沒有從他們口中說出,也更是他們用愛去將那冰雪融化,用愛保障了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當地震來襲時,也是他們用愛將一塊塊巨石移開,用英勇的毅力徒步踏進黑暗的山谷,他們用無私的愛拯救絕望的生命,用親切的言語和問候喚醒脆弱的心靈。遇難的人們在遭遇了生與死的經歷后,對新生有了渴望,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長時間監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從無數個廢墟中搶救出一條又一條的生命,勞累與疲倦將你們包圍,險惡的地勢條件與你們面對,而你們卻又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不屈,在面對死亡時,又顯得如此從容,如此淡定。我相信,那是因為你們是中國的孩子——軍人,你們用堅強的意志戰勝了大雪的無情,你們用親切的話語抵擋了殘忍的地震,而你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勞累的難耐,疲倦的痛苦,險惡的條件,死神的無情,將你們的生命奪掠,離開了我們,是當我們還沒來得及清楚看清你們的臉的時候,離開了我們;是當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向你們致敬,向你們道謝的時候,離開了我們,走的那樣的匆忙,匆匆的離開了世界,離開了我們……
當清明來臨之時,讓我們來到烈士陵園時,走在烈士銘墓前時,深深地鞠躬,默默地祝愿,并輕輕地道一句:“謝謝,我們的英雄。”此時,太陽的光芒撒滿大地,小鳥依舊在枝頭,吟唱著一曲名叫“清明”的詩歌……
話清明作文 篇6
在我國,清明是一年中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淸明。”
據歷史資料顯示:清明是我國傳統的踏春、祭掃、蕩51、插柳等的一項傳統的綜合活動,自周代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亦是與農歷的上已節、寒食節相融的節日。所以,我國各地搞傳統請明活動的,一般都在淸明正日或前三天和后三天的一周內進行,這些傳統的活動至今還被保留。
談到淸明,我們總會想起(唐)杜牧的一首家喻戶曉的《淸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人小孩都能誦讀。此詩后來又被人改換了標點后,變成為一首小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向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改得十分有情趣。
春回大地的時候,草木復蘇。經過一個冬天的冰雪嚴寒的困擾,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門,開始到春光明媚的郊野尋芳踏青,去親吻陽光、去親吻春風,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春游和掃墓。記得(唐)孟浩然的《大堤行》把踏春寫得十分逼真:“大堤行樂處,車馬相馳突。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孫挾珠彈,游女矝羅襪。攜手今莫同,江花為誰發。”十分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踏春的真容。我國北宋時期張擇端畫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再現了古時清明的浩大場面。你瞧,那畫中有1643人、208頭動物、29艘船、房屋摟宇30多棟、車15輛、轎8頂、橋17座、樹180余棵,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春游集市的真實盛況。再讀唐崔護的《題城南莊》,也是春意盎然:“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心笑春風”。在這些古畫和春游詩中,挾帶著眾多傳統的生活故事和美麗傳說,讀后會回味無窮,遐想萬千。
是的,清明時節是踏青和祭掃的時節。在古代,人們一矣到了清明,就會老少童幼齊出動,紛紛走向郊外踏青、掃墓,就連一直侍候在家中的婦女也抱著孩子走出家門,走進掃墓大軍,祭先人、祭祖宗。即使是出外不能返回原鄉的人們,為了祭掃祖先,他們也要利用空間尋找面對家鄉方向的小河和湖泊,他們會在水邊岸上劃個圈圈點燃紙錢行祭,以示孝心。
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連,又因寒日有傳統的三日不上火之說,所以在古代,千家萬戶在三天內只能以冷食為生。他們點火的目的只能給先人與鬼神燒紙送錢,這也成為古時清明的真實寫照。在我國許多地方至今還留住了這道風景。(唐)王建有詩云:“寒食家家出古城,老年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無舊道,走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被逼流落他鄉時,寫過一首十分有名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悼妻詞,表達了他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抖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東坡在他鄉想到妻子淚如雨下,十分逼真地寫出了當時的祭掃和懷思的動人場面。 [1] 2 3 尾頁
清明時節,走進春天,脫去冬天的棉襖,開展傳統的蕩51活動,也是古時和如今春游的一種方式。在我國的北方,51大多用木頭制作,或者依樹而伴。而南方的51與北方有別。由于南方多栽竹,且竹粗又高,所以蕩51的架子大多用竹桿制成。請看宋初大文豪王禹偁在《寒食》中寫道:“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51。”寫出了當時陜西農村因陋就簡,繩系在樹上的51情景。而我國的江南浙江一帶農村,由于多水鄉,村民們出行大多靠船。清明時節,女孩子們也開始在春游中玩起了51。張先在《木蘭花》中寫道:“龍頭舴艋吳兒競,簡柱51游女并。芳州撿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詩寫出了古時江南蕩51和踏青的風景。
清明時節還有插柳的活動習慣。淸明時節,河邊的柳枝開始綻芽,它們在春風中悠悠飄拂,景致極佳。陸游在《春日絕句》云:“忽見家家插柳楊,始知今日是清明。”把清明和插柳連在了一起。到了清明時節,家家還都要折了柳枝插在門上、屋檐口。據說這樣做可以驅惡魔、戒毒。有諺云:“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這些傳統傳承的諺語也在民間廣為傳誦,可見人們對柳的重視了。周密云有詩:“皆插柳滿檐,雖小坊幽曲,亦青赤可愛”。宋伯仁的《清明插柳》更是寫得身臨其境。“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所以插柳也成為當時的時尚活動之一。除上述活動外,古時因為淸明、寒食三日禁火,人們所食以冷為止。為防止冷食傷身體,人們想方設法開展各種體育熱身活動。如:蹴鞠
話清明作文 篇7
今天艷陽高照,氣溫回暖,我和孩子們一起騎車郊游。行至二環路地段,但見路邊的垂柳樹下有三兩人在折柳條,有人竟然抱了一大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能理解,繼續往前走,看見折柳條的人越來越多,那隨風搖曳的柳條似乎也哭喪著臉,直喊著“疼、疼、疼”。
看到這種情景,孩子問我:“媽媽,清明節一定要折柳條、插柳條嗎?如果不這樣做有什么后果?”我感嘆道:“清明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的,但現在很多人已經不知道為什么要插柳,只是簡單的跟風,其實,移風易俗最好啊!”“那如果不在家門上插柳條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孩子的問題沒有得到完整的答案,繼續追問我。“也沒有什么后果,老家的人有句話說‘清明不插柳,死后變成大黃狗’,當然是沒有什么科學依據的了。”“原來是這樣啊?那咱們家移風易俗好不好?柳條可是報春的使者,我們不插柳,我們不破壞好不容易才剛剛長出來的柳條,讓新風尚從我們家開始!”孩子可是說得義正詞嚴,我也贊同的點了點頭。
一路上,我們開始探討起節日的習俗來,從春節說到重陽節,從三八節說到母親節父親節,大多數節日的習俗還是很好的,比如春節,貼春聯、走親訪友,多喜慶啊!可我們反對的是大量燃放鞭炮,一不小心還會傷到身體,節日里,象征性的放些鞭炮,然后讓悅耳的音樂聲代替噼啪的鞭炮聲豈不是更好?
從春節的思緒中走出來,我們又回到了眼前的清明節。“媽媽,前兩天你不是還回老家給姥爺上墳去了?”孩子問道。“是啊,這是寄托哀思的一種方式,清明節要為已故親人焚紙燒香,以希望親人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更好!”我老師似的向孩子講解。“我倒是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太好,對親人,不要只在沒他之后才去思念他,在他活著的時候好好孝順就是做到了最好。等他死了以后,你再去哭泣、燒紙,有什么意思?!還不如把哀思寄托在文字中留下來呢!”兒子的話著實讓我大吃一驚,這孩子的思想向來成熟,但沒想到對我們都習以為常的習俗卻會有如此深刻的見解。“是,雖然你年齡小,但媽媽覺得你說的對,我們是該及早行孝,把對親人的愛和思念體現在文字中,根植在心里。”我的一席話讓孩子也樂滋滋的。
最后,我和孩子商議,對于母親節父親節這些節日,我們應該遵照習俗,感恩父母之愛;對于一些勞民傷財、破壞樹木的習俗,我們就要移風易俗,來個節日新風尚!這正是:勸君莫折鵝黃柳,門前別柳人變丑。清明幕賢做善事,文明過節更風流。添墳燒香焚紙錢,祭祀禮節活人見。生前孝敬一粒米,死后勝送金銀山。
話清明作文 篇8
清明節是我邦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從我記事開端,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齊家人皆會帶上祭奠品去“拜山”。可能很多敵人對“拜山”一詞并不懂得。爾給大家說明一下,二廣人(廣西、廣東)通常把清明節掃墓上墳稱為“拜山”,因為,陳時兩廣人的墓園通常都在山上,因而,在廣西,清明節上墳掃墓就稱之為“拜山”。
廣西己的宗族觀點比較沉,也比擬傳統,廣西人把“拜山”望作一年中十分主要的節日,預備“拜山”用品猶如準備春節年貨一樣穩重。聽爸爸說,至昔,廣西許多處所,尤其在鄉村,良多野庭在“拜山”的時候要扛著小豬,帶著鵝肉往拜山。鄉市面由于沒那么便利購到小豬之種的祭品,于是商家就籌備了廣西的特產“巴馬小臭豬”(烤乳豬)去取代。清明節的祭品為什么偏抉擇“烤乳豬”,“燒鵝肉”呢?篩選烤乳豬息為祭品,有“銅皮赤壯”的寄意,就是盼望逝世的先人可能保佑子孫健康安全。燒鵝則果替鵝有髻棄后繼有我之意。除此之外,祭品里比較廣泛的有“生菜包”跟“五色糯米飯”。
廣西人“拜山”的程序并不算特別,通常上午一家人浩浩大蕩就動身了,趕在午飯前祭掃結束。廣西大局部地域,要在祖先的宅兆焚抬鞭炮,建整、打掃祖墳,晃放祭品,燃香燒紙祈禱,有的則是全家人墳前叩拜。祭掃完畢后,要在墳頭壓上紙錢或元寶串(俗稱“掛紙”),最后再一次燃放鞭炮,告訴祖先,子孫們要歸去了。把祭品整理伏來,全家聚餐時再拿沒來分享,意為“祖先享受祭品后的賜福”,子孫吃后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愿。當初倡導文化祭掃,有的家庭除了帶祭品,就不再置鞭炮、燒紙錢了,與而代之的是一束束漂亮的紅菊花、黃菊花。
至于祭掃的時光在廣西也頗有講求有所謂“新喪頭年不功社(春社日)二年不外清,三年在正清(選正清明日)”之說,第四年當前就不管了。
不愧是咱們中華官族的傳統節日啊是那么有意思,是這么乏味,又有運動,又有學識,還有好肴,比東方的節日有趣多。
【話清明作文8篇】相關文章:
話重陽小學作文02-20
清明作文06-08
中秋話團圓主題作文03-29
話中秋憶恩情作文02-22
心理話作文八篇03-17
心理話作文10篇03-16
心理話作文4篇03-11
心理話作文五篇03-07
心理話作文三篇03-05
心理話作文九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