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民俗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俗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俗作文 篇1
按照廣西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就開始。這天,是傳統的小年,是灶神爺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宰鵝祭拜灶神爺,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出一天來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和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飄著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人們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里貼滿各色的年畫。人們到晚上還要吃團圓飯,在外邊做事的人,必須要趕回來。此外,大人們是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孩子們燃放煙花,真是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一,春節有一個高潮到。大街上的店鋪不但不關門,還有許多小販在大街兩旁擺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個一伙,五個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們牽著大人的手,購買玩具。
正月初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賀。這天,是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的。
元宵上市,春節最后一個高潮到,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辦喜事,張燈結彩。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還有猜謎踏歌的活動。大街上也許會有舞龍的節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煙花爆竹。這天,人們是要吃元宵的。
過元宵,春節差不多也就結束。天氣回轉,農民開始春耕,學生準備上學,人們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
民俗作文 篇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區都有著不同民族風俗,不同民風民俗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我們黃石的春節,便別有一番風味。
黃石的春節,現如今基本是從臘月三十除夕夜開始的。為了做好一年的團圓飯,在這之前,人們早已準備好了年貨。這一天下午,一家人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回來吃一頓團圓飯。年飯的菜可豐盛了,什么香腸、魚肉、海鮮、山珍等等,其中有兩樣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丸子,有魚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這些丸子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生活;一樣便是魚,這條魚叫做“聽話魚”,一般人們不去吃它,讓它聽著人們在餐桌上述說著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也象征著這家人年年有余(魚)。吃年飯還有一個特點——熱鬧。大家團聚一桌,隨著長輩的幾聲簡短的祝酒詞完后,大家紛紛“開戰”,然后互相祝酒,談天說地,對酒當歌,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小孩子們乘著長輩們說得起勁,還要偷偷地鬧一鬧。
到了“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十一點鐘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著叢叢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黃石這個一直平靜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城市沸沸洋洋的,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臉。這當真和王安石說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鞭炮聲一直持續到新年的鐘聲敲響,才漸漸平息,整個城市又慢慢歸于平靜。
大年初一,本來一片寂靜的城市,又被 一陣陣鞭炮聲吵醒。人們紛紛起床,準備好后,帶著小孩子到各個親朋好友家里拜年。雖說要到處奔波,但孩子們也很興奮,畢竟那個親威不會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呢?孩子們一個個拿著紅包,吃著糖果,雙腳再累,臉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給‘壓歲錢’,‘加班加點’無所謂。”恐怕這一天才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處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不過有個說法,這大年初一的鞭炮掃不得,不然就會把一年的財運給掃走了。所以,人們很少去掃,也想發發小財。過年期間,街道上時不時會有幾個玩龍的隊伍,出來耍鬧一番,給新春佳節多添幾分熱鬧的色彩。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舊社會人們要吃著美味的元宵,還要逛燈會,看花燈。鄉村到了這天,孩子們要把自己做的各種各樣的燈籠點燃,舉著燈籠從村頭竄到村尾,從村東跑到村西,給每家每戶拜年。而幾十年后的今天,人們一樣吃著元宵,但沒有花燈可看了,人們聚集在空曠地放孔明燈。放孔明燈時,人們會在孔明燈上寫下美好的心愿,為來年許下一個心愿。人們把新的一年里美好的愿望寄托給孔明燈,都希望心愿成真。人們接二連三地放起了孔明燈,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紅的孔明燈勝過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節,雖然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古老“年味”,卻多了一分當代社會的氣息,讓人們時刻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
民俗作文 篇3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歷的二十幾就開始。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歷二十八的時候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好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于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因此,雞是少不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余;發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過午飯之后,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表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進門,首先要對象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財利市”。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么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著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著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民俗作文 篇4
我的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溝里——大柘鎮塘根村,那里的婚禮風俗習慣非常傳統,近似于影視中的古代婚禮。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燃起鞭炮.“嗚里哇啦”吹響嗩吶,熱鬧極了。吹嗩吶的有七八個人,節奏歡快,鏗鏘有力,高亢明亮,那場面用語占真是無法形容;你看,從花轎里走下來一位大姐姐,接著一位老婆婆馬上扶她走進大廳,新郎早已在那恭候多時啦。那老婆婆拿來一根紅綢帶,讓新郎,新娘握在手中。司儀大喊一聲“肅靜”,整個大廳頓時鴉雀無聲;司儀清了清嗓子,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后,旁人立刻端上來一盤食鹽和一盆山石,寓意他們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咦,這時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個小男孩身上?原來那個小男孩正向新郎、新娘獻I二兩個紅彤彤的雞蛋,雞蛋寓意早生貴子,這兩個雞蛋寄托了親人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愿。
接下來該是敬茶的'時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盤中香味濃郁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給他們。父母高高興興地接過茶,一面細細地品味著,面從懷里掏出一個大紅包遞給新人,這又是長輩對他們和和睦睦、白頭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儀大喊一聲。頓時整個大廳人聲鼎沸,新郎、新娘在眾人的笑聲中走向自己的快樂天地。房門前,擺放著兩盆生機勃勃的石竹,寓這對新人的生活蒸蒸日I二、和和美美。窗戶貼滿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床上的被褥,枕頭煥然一新,希望這對新人在新的生活中能有更好的發展,在人生中再添一幅美麗的畫卷。
老家的婚禮習俗可真寓意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民俗作文 篇5
民俗,本是些不經意的習慣罷了,當大家這已不是個人的偶然行為時,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樣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經六千年文明的陶鑄,鄉風民俗中自然會有幾分古樸與厚重。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辦,徐州素有南國屏障、北國鎖陰、五省通衢之稱;南來北往,東游西蕩的商賈僧侶、遷客騷人,或云集、或羈留,難免會留下些許印跡。一層層積淀下來,融入鄉風民俗之中,如此又構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風貌。
當我們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遺址,隨意撿起一枚陶片,如同撿起一個美麗的傳說。把它們串起來便是一部向我們走來的史傳。現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見那史傳中特有的紋路和色彩。不過,我們已將其歸入了民間藝術的行列。
我們還可以想象,一個村姑拎著這繪滿花紋的陶罐去溪邊汲水。遠遠望見勞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遙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話難說,情難擱,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兒摔破了,濺濕了姑娘的衣裳,也潤澤了一冊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認定它曾被哪匹戰馬踏過。大大小小二三百場征戰。飽經戰火的山野間還會響起“牧童拾得舊刀槍”的悠悠歌聲。黃水一次次撲來,黃沙一層層掩埋,受災難太多的徐州人,脈搏里涌動著本能的頑強與抗爭精神,匯聚成強悍的民風。
徐州人的重義貴友之風,大概濫觴于“季札掛劍臺”的傳說。人死信義在,何況活著的血性男兒?說到交友,不能不說到喝酒。無論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聚,還是細酌慢啜、談笑風生的雅集,總是氤氳著古道熱腸。徐州人喝酒愛打“酒官司”,且打起來沒完沒了,為得是讓客人喝好。“喝好”的標志是幾分酩酊后的稱兄道弟、口無遮攔,否則便是主人失職了。“酒令大于軍令”不知何時在這塊土地上儼然神圣起來。
劉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鄉,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狂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車賣漿之徒亦不乏“大家風范”。劉三哥當了皇帝后回歸故里,不是還要大宴鄉親、醉歌“大風”嗎?看人家混的,衣錦還鄉,落根歸根,總縈繞在那么多游子的鄉魂里。
活得艱難,便要想方設法多些“紅火”,不然,豈不白活了?四時八節,那是該歡慶的日子,要熱熱鬧鬧、紅紅火火才好。平日里大吃大喝人家會恥笑你不會過日子,節日里冷冷清清、缺這少那,人家便會笑話你日子不過得不紅火。
年是大節,入了臘月“草棒成神”,也就開始“辦年”了。年貨辦得越多超好,饃饃蒸得又大又白,要笑開了“花”才好。正月十五是“小年”,蒸面龍蒸面燈蒸菜角、吃元宵,觀花燈。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王、九月九……直至臘八,祭灶,忙忙碌碌又是一年。節日里有種種嬉鬧的形式,形式里又隱含著深蘊的情結。過年時,徐州人還會讓牲畜們享受一番,“打一千、罵一萬,大年早上吃頓飯”,農人要把餃子等美食送給老牛們吃,體現出黃土地上人與老牛的難以割舍的親情。
婚喪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場,熱鬧一番。
喜事要“鬧”,越鬧越喜,鬧親鬧喜鬧紅火。不鬧就沒了滋味。一個“鬧”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調。但徐州人鬧而不野,有著教養上的分寸和禮數上的講究。沒有狂歡節式的歇斯底里。如徐州人的“鬧洞房”,一般都較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責。這或許是徐州“近齊魯,尚儒學”的原故吧。徐州地區興“送房”,眾人圍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讓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歡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還有許多美好的祝福。如《撒帳歌》:“一把麩(福)子,一把棗(早),明年生個白胖小。”鬧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子孫滿堂,壽終正寢的,徐州人叫“喜喪”。揚幡動樂、披麻戴孝的儀式中,確也升揚著一種隆重與莊嚴的氣氛。
【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俗的作文01-02
民俗作文05-15
【經典】民俗作文10-14
(精選)民俗的作文01-17
民俗作文【精選】05-15
【經典】民俗的作文02-20
有關民俗的作文12-21
中華民俗作文12-23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7-05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