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匯編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云南的風俗我的家鄉不是在云南,我是從課外書書中了解到的。有一次,我在一本書上看見一篇文章,寫的是云南的風俗。文中說,云南居住的有:傣族,白族和彝族,其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是傣族。傣族的風俗節日很多,比如十分有名的潑水節和火把節等。在潑水節當天,街上的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互相潑水,已表示對對方的祝福。人們用鍋碗瓢盆來向街上的人潑水,被潑到的人也通常會回潑,除非他們沒有“武器”。在那天,街頭巷尾都變成了“戰場”。
傣族人因為地理條件的原因,喜歡起竹樓。竹樓是架空的,文章中說這樣可以防蛇,還可以養牲口。上面一般是若干個臥室和一個客廳,客廳用來招待客人,不過臥室是不能讓客人進去的。傣族人主要的食物是竹筒飯,這種飯是用竹子做的碗裝的,飯上有肉和青菜吃起來有一股竹子的香味,是當地獨具特色的食物。他們還經常吃用荷葉包著烤的雞,這種雞是他們自家養的雞,是吃蟲子長大的。他們把雞收拾好后,就放在荷葉上,包起來,放在火塘上烤,烤熟后把荷葉打開,只聞到一股香味登時竄進了你的鼻子里,雞肉的顏色是金黃的,看上去十分誘人。啊!美麗的云南,你就是祖國西南方的一顆明珠,讓人流連忘返。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后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陜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民俗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陜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和秦、漢時期的發展
陜西民俗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陜北地區和陜南地區。
關于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墻,殖五谷。”
關于陜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陜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于陜西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樸,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關于對先秦風習的評價,《薛思庵(野錄)》說:“讀《秦風》喜得無淫奔之詩,見得秦俗好。”顯現出對岐周良好風習傳承的淵源。
至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進軍商洛、途經霸上,西入咸陽,南屯漢中;回擊三秦,建都長安,關內關外風習會合,使民風民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關于秦地風習的變遷、特點及其重大意義,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詩傳》中有段頗為深切的概括和論述。謹轉錄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則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鄭衛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于興起,而篤于仁義;以勇驅之,則其強毅果敵之資,亦足以強兵力農而戌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及也。”
這段評論,是對歷史發展的概括和總結,也對認識以后的歷史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
二、魏晉南北朝至唐宋陜西民風民俗及生產習俗的發展
漢、魏、兩晉這一歷史階段,方土游俠、道教、佛教活動,先后在社會上出現,對民俗文化產生相應影響,對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習俗產生相應變化。方土游俠至漢時,已漸與民間游藝融合或以民間游藝形式出現,在都市已頗為多見。《隨書·地理志》說:“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輒離其故宅。崇重道教,猶有張魯貴焉!”當地習俗的特色,還是濃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至唐,民風民俗與官府的關系也至為密切。《秦中歲時記》說:“唐上已日,賜宴曲江,都人與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輦下歲時記》說:“長安每歲諸陵,常以寒食薦湯餅雞毯等,又薦雷子車;至清明上食,內園官小兒于殿前鉆火,先得火者進。上賜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興門看內人出城灑掃,車馬喧囂。新進士則于月燈閣置打毯之宴,或賜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釀酒也。”
盛唐,物阜年豐,絲綢之路暢通,長安商賈云集,八方薈萃。飯店、酒樓、茶肆林立,在繁榮的飲食市場,胡風烹調,胡姬酒肆也頻增風采,蔚為民俗大觀。
李白《少年行》曾抒寫當時情況說:“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當時,胡姬學習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點的胡餅,也聞中全國。白居易就有“胡餅餅樣學京都”的詩句。據考,現在的芝麻燒餅,即由當時的胡餅演變而來。而面食則是陜西人自古迄今的傳統主食。這同陜西的農業生產也是密切關聯的。陜西農業,源遠流長,生產習俗也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向前發展著。
關中地區,人們群眾贊頌水車的謎語,謎面的文字是:“曹操獨坐中原,身披八掛衣衫,領兵千千萬萬!”
至于陜南水鄉,生產習俗則更有一番景象。《城固縣志》說:“小滿前后,農各插秧,諺曰:‘水執秧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創造并反映了另一相當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與表現的藝術手法也是令人嘆服并值得深入體味的。也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的確是無窮的,值得重視學習的。
三 陜西民俗中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一些習俗的內涵與作用
(一)陜西與生產習俗相關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賽會等活動。如《天祿閣識祿》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返,謂之‘迎富’”。我國古代以社、稷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嘗”,祈賜豐收。
(二)與倫理有關的習俗也很多。“慎終追遠”,敬禮祖先方面,有清明節掃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獻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與“臘日”祭先等。
在敦崇倫常、和睦鄉里、重視姻親方面的習俗也比較多。對骨肉至親,除元旦合家拜尊長、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歲,對童稚有“壓歲錢”外,出嫁女兒、女婿、外甥、外甥對母家、岳家、舅家逢春節、麥熟、忙罷、中秋要拜年,“看麥熟”“看忙罷”“送(中秋)節”;母家、岳家、舅家則對女兒、女婿、外甥逢燈節、暑夏、端午、重陽要“送燈”“探夏”“送(端午)節”“送(重陽)糕”!另外在和睦鄉里方面,也形成了許多“善里親鄰”的風習。春節時,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約飲宴。《咸寧縣說》;“元旦,士大夫風興吉服拜祖先畢,以次拜父史,出拜師長、新族;齊民亦然。”
此外,關中地區,新婚后還有“新婚婦拜戶”的習俗。
(三)健康衛生文體活動習俗方面,臘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掃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婦女適時外出活動,以增進健康,各地也多類同。冬盡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別以各種名目、形式作文體活動,以娛悅身心,增進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歲時節令中,慰孤,施舍和開展公益活動的習俗也有許多。如清明節的拜掃孤墳、無主墳。逢節舍飯,各地也比較多。
(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省內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傳說中的故事、人物、歷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進入民俗生活,以至于專門立會,進行追念。其中如:
①追念女媧氏“煉石補天”的“補天補地”,就很普遍,且產生較早。
②二月二日是藥王廟大會:《西鄉縣志》記述說:“二月二日高坪寺藥王大會,男女畢至,踏青選勝,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縣藥王山等地都有此會,傳說二月二日是孫思邈生日。
③清明寒食掃墓,除注入紀念介子推的意義外,也掃軍墓。
④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飲雄黃酒,除前者注入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許官人”的《白蛇傳》故事,更加印證了飲雄黃酒祛邪避災的效應,而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許多地方端午節競渡,也極熱烈。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陜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于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墻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墻,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并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梁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于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于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于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墻相連,墻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飯過程中,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夏至北海人習俗,都會買荔枝跟狗肉來吃。
北海每逢大的節日或慶功典,都有舞龍、舞獅、燒炮助興及送紅包的習俗,為的是討個吉利和討個熱鬧。
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達,交通工具也是多樣化、現代化和豪華化。
婚俗。北海舊的婚俗和家一樣,也有哭嫁的習慣,并且還充滿了迷信色彩,只能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來回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的婚嫁實行的是新人新風尚。
7月14鬼節---北海風俗.
北海每年的農歷7月14,稱為鬼節。
家家戶戶殺雞殺鴨燒香拜神拜祖宗。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踩高蹺、玩獅子、吃湯圓……舞龍賞燈鬧元宵,歡天喜地迎春來,要說老家安徽宣城的春節民俗,真是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鬧花燈遍及城鄉,玩燈時伴以爆竹煙花等,十分壯觀。同時還有踩高蹺、旱船、玩獅子、挑花籃等活動,兒童提燈更是美不勝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燈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帶我去雙溝看花燈,剛過東華山就聽見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我連忙下車,只見一條長長的隊伍,兩條龍燈在前面游動,中間許多人提著花燈,后面還有兩只麒麟搖頭晃腦,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
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聲,那條金色的龍舞動起來了。你看它時而在空中翻飛,時而繞著地面盤旋,時而龍頭從龍身下鉆出來。真是巨龍騰飛,讓我們目不暇接,周圍觀看的`人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舞龍的人個個精神抖擻,龍頭前的那個人手握彩球,一會揮到東,一會揮到西,龍頭跟著彩球擺動,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傳來“媛媛”“媛媛”的呼喚聲,我回頭一看,啊!花燈隊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個橢圓形的大花燈,花燈上寫著“五谷豐登”,其他的花燈也都是橢圓的,像一個大冬瓜,不過上面有點貼的是一首詩,有點貼的是剪紙,花燈用各色彩紙糊成,黃、藍、綠、紫、大紅、粉紅——給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提花燈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有點把花燈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們的隊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燈?”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興奮不已,接過姐姐手中的花燈,跟隨隊伍向前走。可沒有走多遠,就覺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這么一會兒,就打退堂鼓了,我們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讓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繼續跟隨人群前進。終于從東華山來到沙墩,鄉親們出來迎接我們,小孩子圍著我們跳啊,叫啊,場面好不熱鬧。在這里鬧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隊伍才浩浩蕩蕩向前走。我們經過每一座村莊、學校都要停留一個小時左右,好不容易來到了目的地雙溝。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我雙腿也快拖不動了,看其他孩子一個個都興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輸給別人呀!“我們還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訴我。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領頭的人又給我們發了個通電的小燈籠,叫我們把小燈籠放進大花燈,這下,花燈全都亮了,與白天相比更美了。我們往回走,經過白天的村莊、學校,鄉親們還是那么熱情,放爆竹來迎接我們。走呀,走呀,終于回到了東華山,此時已經12點了,我累得筋疲力盡,宵夜是熱氣騰騰的包子,我連吃三個,真香呀,這可是我一天的勞動所得哦。
提花燈,讓我盡情的體驗到了家鄉春節的民風民俗,這個寒假我過得特別有意義。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前幾天,我和媽媽去了云南西雙版納,這里是傣族人生活的地方。他們的房子很獨特,是用四根柱子撐著 的,下面是一塊很大的空地,用來養動物,樓上是用來住人的。他們的稱呼很有意思,下面我給大家講講我知 道的。
他們管小男孩叫小龍仔,小女孩叫小龍妮,管爸爸叫貓多哩,媽媽叫哨多哩,管老奶奶叫老咩淘,老爺爺 叫老波淘,在那里哨是漂亮的意思。這個地方是女人當家,男孩在八歲的時候要送到村寨的寺廟去學習他們的 文化,一直要呆到二十歲,女孩要在外邊工作。傣族人最喜歡孔雀舞,媽媽說楊麗萍就是出生在西雙版納,以 孔雀舞出名的。
在村寨里,我看到了傣族人的熱情好客,也看到了他們獨特的風俗習慣。我喜歡這個民族。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中國是一個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傳統的風俗,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中國春節的民風民俗。
民俗之一――貼春聯。帖春聯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更是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民俗之二――帖窗花。中國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也是我國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民俗之三――年畫。除了在門口貼春聯、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的氣息。
民俗之四――壓歲錢。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春節兒童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壓歲錢了。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的時候害人。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也有人在兒童的枕頭下面放壓歲錢,保護兒童。在明清時代,“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因此一些地方把給兒童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兒童,祝愿兒童“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也表現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
這就是中國傳統春節的民風民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內容最豐富的的傳統節日,普天同慶;春節又稱“過年”,最早的含義是人們用來慶祝一年的收獲并祝福來年有個好收成;節日的形成,源遠流長。古代春節,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歲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節為新年在漢武帝初元年。
過年之前,我們要“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霉運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還有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除夕守歲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在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歲,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趕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些春節民俗便是我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新春佳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新春佳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每家每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非常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是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新春佳節每家每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許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是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春節時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熱鬧的日子了。
俗話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雖是在濮陽過年,但是我們很快樂。
“二十三 ,祭灶官”是因為傳說二十三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人間情況的日子,要買來麻糖,麻糖又甜又粘,吃了以后能粘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只說好,不說壞。
“二十四,掃房子”新年快到了,房間已經有幾個月沒有打掃了,得快點打掃干凈利落才行,快點行動吧。
過了二十四,大人們都忙了起來,就連我們小孩子也忙了起來。大人們在家磨豆腐、割年肉、燉肉肉,貼花花、蒸饅頭……我們小孩子就去買鞭炮、放鞭炮 。有的時候還幫幫大人在家里裝飾房子,把家收拾的漂漂亮亮整整齊齊的。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來了,更使人們激動人心了。除夕,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熱熱鬧鬧,充滿了愛的氣息,大人們把早就準備好了的的年夜飯端出來,門外的鞭炮聲聲響震耳欲聾。吃完飯,好看的春節聯歡晚會就開始了,這一夜,每家每戶的燈都亮著,都還沒有睡,鐘表一分一秒的走動著,12點了,響起了一聲聲的鞭炮聲……
大年初一,大家早早的就起了床,吃完飯,就去串門了,“噔噔噔”,家里又來了一位客人,一進門,就互相說:“新年好!新年好!”拜完年他們就回家了……過了這幾天,春節也就過完了,學生們就應該上學了,我們也該忙碌的生活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民俗作文匯編10篇】相關文章:
民風的民俗作文04-20
寫民俗民風作文03-10
民風民俗作文【熱】03-10
民風民俗作文匯編6篇02-16
民風民俗的作文(匯編15篇)12-20
民風民俗作文匯編九篇03-07
民風民俗作文匯編八篇03-07
【實用】民風民俗作文匯編8篇02-24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匯編八篇02-23
【推薦】民風民俗作文匯編10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