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父親節的由來
父親節,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現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父親節的由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父親節的由來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但你是否知道中國其實也有一個父親節呢?
中國父親節,追溯到民國時代。民國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文人所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紳士,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南京中央政府,定“爸爸”諧音的八月八日為父親節。實際上,這個規定比較符合中國文化,因為加入了中國漢字的諧音,并且八月八日的兩個八重疊在一起經過變形就是“父”。有必要指出,中國官方并沒有規定采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為父親節。
西方父親節的由來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年誕生在美國。
1909年,華盛頓一位叫布魯斯-多德的夫人,在慶賀母親節的時候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既然有母親節,為什么不能有父親節呢?
多德夫人和她的5個弟弟早年喪母,他們由慈愛的父親一手養大的。許多年過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親的生辰忌日,總會回想起父親含辛茹苦養家的情景。在拉斯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筆給州政府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信,呼吁建立父親節,并建議將節日定在6月5日她父親生日這天。州政府采納了她的建議,倉促間將父親節定為19日,即1909年6月第3個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波堪市正式慶祝這一節日,市長宣布了父親節的文告,定這天為全州紀念日。以后,其他州也慶父親節。
為了使父親節規范化,各方面強烈呼吁議會承認這個節日。1972年,尼克松總統正式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這個節日終于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并一直沿用至今。
父親節的風俗習慣
父親節在父親節這天,人們選擇特定的鮮花來表示對父親的敬意。人們采納了杜德夫人建議,佩戴紅玫瑰向健在的父親們表示愛戴,佩戴白玫瑰對故去的父親表示悼念。后來在溫哥華,人們選擇了佩戴白丁香,賓夕法尼亞人用蒲公英向父親表示致意。紅色或白色玫瑰是公認的父親節的節花。父親節在全美國作為節日確定下來,比母親節經過的時間要長一些。因為建立父親節的想法很得人心,所以商人和制造商開始看到商機。他們不僅鼓勵做兒女的給父親寄賀卡,而且鼓動他們買領帶、襪子之類的小禮品送給父親,以表達對父親的尊敬。
另外,在父親節的那一頓早餐是由子女們做的,父母早上不必早起,可以繼續睡,子女們做好早餐后拿到床前給父母親用。
美國為父母做早餐
在父親節這一天,凡是父親已故的美國人都會佩戴一朵白玫瑰,而父親在世的美國人則佩戴紅玫瑰。在賓夕法尼亞,人們也會用蒲公英向父親表示致意,而在溫哥華,人們選擇佩戴白丁香。
在美國,父親節當天早餐一般是由子女們來做,父母可以繼續睡覺,不必早起。由子女們做好早餐拿到床前給父母親食用。此外,在美國兒女也會給父親寄賀卡,買領帶、襪子之類的小禮品送給父親,以表達對父親的尊敬。
日本給父親念感恩信、搓背
日本父親節在日本父親節時,女兒一般會念感謝信給父親。她們會和父親團聚,給父親送上禮物和祝福。在日本,不管是已經出嫁的還是待字閨中的女兒,一般要給父親寫一封摯愛和祝福的信,將這封信捧到父親面前,大聲念給父親聽,感謝父親的生身和養育之恩。
日本的洗浴文化歷史久遠,泡澡對日本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因此父親節這一天,女兒們要親手給泡澡的父親搓搓背,也是給父親最大的溫暖一種方式。
德國父親喝啤酒慶祝
在德國的父親節這一天,嗜酒的德國父親們可以想喝多醉就喝多醉,而且回家之后媳婦不許管。一些小鎮上的男人一早推著載滿大木桶裝的啤酒小車出門,碰上誰就和誰喝,直至醉倒在街上。
國內
中國各式各樣的祝福方式
與國外人們慶祝父親節的方式不同,我國人們慶祝父親節的形式多種多樣。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照片見證父女感情
分享與父親30年來的成長“萌照”,從1歲的“小米豆”,到30歲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趙萌萌的身邊,總有父親的陪伴,她的母親則用相機記錄了父女倆的30年。父親節,趙萌萌將她和父親每一年的合照上傳網絡,時光變遷下的父女情感動上萬網友。
拍攝微電影
回憶與父親的點滴生活:一部由20多名警察子女參與錄制的微電影,曾引來了許多網友關注。雖然視頻只有短短5分多鐘,但家屬們發自內心的話,讓很多人為之感動。視頻短片由民警利用業余時間制作,在給 “警察爸爸”們送上一份特殊禮物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警察的酸甜苦辣。
描繪溫馨父愛漫畫
丁一晨的一組父愛漫畫爆紅網絡,讓人忍不住回憶起自己成長過程中和爸爸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漫畫記錄的都是成長中的故事,昨天筆下的爸爸非富也非貴,卻在用給予女兒最純粹的父愛。例如上小學時,每天放學別的同學都是家長開車接送,而作者的爸爸只有一輛自行車,她的專座是自行車橫杠上的“小板凳”。看著同學坐上車一溜煙走了,作者不干了,“爸,超過他!”“首長遵命!要加速了!!”爸爸的雙腿立刻蹬得飛快。女兒有了好成績,父親會淡定地回復:Nice!隨我!
“爸爸”何時成為主流稱謂
那么,“巴巴”“八八”什么時候變為表示父親的稱謂的呢?
宛磊認為,外來語“巴巴”是對老者的一種尊稱;而漢語“爸”指稱的是父親,是高過自己一輩的老者。從南宋到清代,阿拉伯語“巴巴(或八八)”一詞與漢語固有的“爸”字有了碰撞和交融,從讀音乃至涵義上,開始了向“爸爸”的轉變。
學者胡士云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在其論文中闡述稱,南宋時期,漢語中的雙音節親屬稱謂逐漸增多,而且口語中的親屬稱謂也多為疊用形式。元明清三代,話本、戲曲等廣受大眾歡迎的通俗文藝作品中的稱謂比較接近口語,這也促進了疊音詞稱謂的普及。特別是清朝的白話小說,開始使用“爸爸”這一稱謂指稱父親。
父親節
但這種轉變是相對緩慢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爸爸”可能是對老者的尊稱,也可能是對父親的專稱,這兩種涵義是同時存在的。
民國筆記《花隨人圣庵摭憶》中記載慈禧一事:西太后手指諸女,語德宗曰:“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德宗對曰:“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這里的“皇爸爸”指的是慈禧,“爸爸”在這里就并非是父親之意,更可理解為它是指對老者的尊稱。
而在《老殘游記》中,有這樣的文字:我也是聽人家說的:府里南門大街西邊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兩個:他爸爸四十來歲,他女兒十七八歲,長的有十分人材,還沒有婆家。他爸爸做些小生意,住了三間草房,一個土墻院子。這里“爸爸”的指向就非常明確,它就是父親的意思。
甚至到了1930年代,“爸爸”的涵義還引起了一場小風波。當時,小學語文課本將“父親”依北京話改為“爸爸”。有人不贊成這種更改,認為這么改是改錯了,“爸爸”不是對“父親”的專稱,“非對稱”。語言學家黎錦熙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在1933年8月12日的國語周刊上專門刊文《“爸爸”考》,支持以“爸爸”稱呼父親。
到了1945年,上海申報刊文,倡議設立父親節,定在八月八日,因為“八八”諧音“爸爸”。可以想見,這一時期,“爸爸”這一稱謂比1930年代在世俗生活中有了更寬廣的接受度。
真正讓“爸爸”成為對父親的主流稱謂,則要到推廣普通話之后。據胡士云的研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爸”“爸爸”“阿爸”等爸系稱謂,只分布在134個方言點中的39個點上。而在推廣普通話之后,人們受到以普通話為標準的大眾媒體的影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爸”系稱謂已擴散分布至各大方言,現在已成為對父親最流行的稱謂。
【中國父親節的由來】相關文章:
父親節的由來06-20
父親節的由來及故事07-19
關于中國植樹節的由來03-07
中國腦健康日由來和意義07-26
中國傳統節日小年的由來02-02
中國春節的由來與習俗08-17
中國名人“孫中山”名字由來的故事10-10
中國元旦節的由來和習俗04-13
中國十一國慶節的由來300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