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言及其評論(精選140句)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優秀的名言吧,熟記名言有助我們增加知識儲備,打造語言亮點。那什么樣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言及其評論(精選140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點評:自古都是知心難遇,知己難得,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句話更是表達了人們對“知己”的渴望,為了知己,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在《戰國策》原文中,這是晉國人豫讓,為自己的知己智伯復仇時說的話,最后刺殺趙襄子未遂,自殺身亡。
2、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點評:狡猾的兔子給自己準備三個藏身的洞穴,只是為了避免喪命而已。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他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先要找好退路。
3、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點評:別人如果有恩于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但是自己對別人有恩德,一定不要總惦記著。這句話的道理雖然很淺顯,但卻不容易做不到。現實是,別人有恩于我們,經常會忘記,尤其是一直對我們施恩的人,比如父母、老師,我們往往都感覺不到;但我們要是對別人有點恩惠,卻總想著讓人家報答,人家要是不小心忘了,我們心里就感覺很不平衡。
4、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點評:見到兔子了再去放狗,雖然有點緊張,但還不算晚;羊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雖然有些損失,但也不算遲,起碼以后不會跑羊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知道錯了,馬上去改正,還來得及,還不算晚,起碼能減少損失。最怕的就是知錯不改,固執己見,到時候就會釀成不可估量的禍患。
5、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點評:靠用金錢交的朋友,等你的金錢花完了,朋友也就沒有了;因為美麗的容貌才和你談情說愛的,等你年老色衰了,所謂的愛情也就沒有了。這兩句話可以作為人生格言,無論交朋友,還是談情說愛,一定不要太注重金錢和相貌,這些都靠不住,最主要的還是要以心相交。
6、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點評: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如果大家都是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就難免成為競爭對手,就容易相互憎恨。如果大家有共同的痛苦和憂患,就會同病相憐,互相理解,感覺特別親近,很容易成為知己,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7、寧為雞口,無為牛后。點評:寧可作雞的嘴巴,也不愿意做牛的屁股。這是人們普遍擁有的一個心理,誰都想自己成立一番事業,誰也不想總跟在別人后面跑,被別人呼來喚去的。記得前幾年流行的一句話叫:“寧做餓死狼,不做打工狗 ”,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8、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點評:這句話很經典。告訴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能忘記以前的教訓和經驗,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忘性特別好,記吃不記打,遇到一點誘惑就忘記教訓了,這就不可救藥了。
9、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點評:能夠正大光明,讓大家都知道的,就不叫謀略了,所以計謀一旦泄露,這事情也就辦不成了。在關鍵時候,優柔寡斷,不能果斷的制定計劃,這樣你的名望就建立不起來。
10、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點評:雙胞胎生的孩子,長相一般極為相似,一般只有他們的母親才能分辨出來;對于一件事情來說,其中的利害得失,常常混淆不清,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把它們區分開來。
11、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降臨。 ——亞里士多德點評:你今天所擁有的成就不代表未來也如此,沒有人可以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子,這只是在更好的提醒著你罷了。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評:人,活著應該意氣風發,做人間的俊杰;死也要死得悲壯剛烈,成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寧可戰死也不肯過江回到江東。
13、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孔子。點評: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對別人以謙恭之禮,舉止淳化、得體。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倡導人權平等以及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是尤為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財富。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點評:名人有很多,名人也說過很多的話,確不是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名言。只是名人有些話說到人們的心里,大家覺得他說的對于是告訴了別人。一名話說的人多了就成了名言了。
14、蕓蕓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點評:天下這么多的人,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生活啊?當自己珍愛自己的生命生活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他就會得到升華進而熱愛每一個人。
15、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評論: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評論: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評論: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評論: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19、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評論: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2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評論: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評論: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2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評論: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2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評論: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24、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評論: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25、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評論: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26、十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評論: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27、十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評論: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28、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評論: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9、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評論: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
30、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評論:這種事如果可以容忍,那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31、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評論: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于產生叛離之心了。
3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評論: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33、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衛靈公》——評論: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呢。
3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評論: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3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評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評論: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著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人民也不會聽從。
3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評論: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3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評論:學習知識并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
39、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評論: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過大河,這種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謹慎小心,喜歡動腦子想點子來完成任務的人。
40、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論語·憲問》——評論:一個人如果大言不慚,那么,他一定沒有實際去做的志向。
4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評論:《曾子說》鳥將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
4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評論: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4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評論: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44、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評論: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45、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評論: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量謀劃。
4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評論: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
4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評論: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48、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評論: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
4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評論: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錯誤才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而高興之后能分析鑒別才可貴。而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對這種人我實在沒有辦法啊。
50、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評論: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必來。
51、其言之不祚,則為之也難。《憲問》——評論: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5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評論:君子懂得義,小人懂得利。
5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評論: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54、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評論: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55、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評論: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糞土的墻壁不能再粉刷了。
56、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評論:子貢說:過錯,人們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了,人們都會仰望他。
57、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評論: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群而不拉幫結派。
58、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評論:說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
59、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子罕》——評論: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去鉆研,越鉆研越覺得艱深。
6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評論: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61、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評論: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62、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評論:《君子只要認真謹慎,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
63、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論語·子路》——評論:君子講求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
6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評論:《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6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評論:《對任何事業來說》,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66、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評論:國家政治清明,那么說話和行動都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難么行為要正直,而說話要謹慎隨和。
6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評論: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個方面的政事。
6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篇第一》——評論: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方法也就有了。
6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評論: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70、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評論: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7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評論: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72、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評論:《曾子說》要慎重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追祭祖先,《這樣做了》人民地道德就會歸復忠厚老實。
7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評論: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好處》,只憂慮自己無能。
7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評論: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75、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評論:君子要有九種考慮:看到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誠懇,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怨怒發作前要考慮將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時要考慮得到它是否合乎道義。
7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評論:發憤時,竟忘記了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簡直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
7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評論:學習永不滿足,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7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評論:聰明,愛好學習,向下面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分。
7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評論:年輕人是值得敬服的,怎么知道將來的人們不如現在的人呢?
80、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評論: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81、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評論: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82、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評論: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83、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評論: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評論: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85、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評論: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8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評論: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8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評論: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88、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評論: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8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評論: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90、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評論: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91、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評論: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92、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評論: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93、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評論: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9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評論: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9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評論: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9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評論: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97、三思而后行。 ——《論語》(評論: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
98、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評論: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9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評論: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00、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評論: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10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評論: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102、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評論: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10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一《論語·衛靈公》評論: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10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一一《論語·衛靈公》評論: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責:責備,要求。
10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評論: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恒:常常。
10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評論: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責:責備,要求。
107、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評論:對你所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可偏袒;對你所厭惡的人,要知道他的優點,不可抹殺。
108、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禮記。中庸》評論:別人花一分力氣就能學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氣學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氣能學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氣學好它。這句話說明人要自強,不甘落后。有了自強的心態,必然會勤奮,“勤能補拙”,原本不夠聰明的人也會聰明起來了。
109、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評論:堅持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斷前行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為、行,就是實際行動。有了實際行動,再難的事情也能辦到;沒有實際行動,容易的事情也辦不成。
1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評論: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11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評論: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11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評論: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113、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評論: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1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評論: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11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評論: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1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評論: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117、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評論: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118、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評論: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1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評論: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20、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評論: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12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評論: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12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評論: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12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評論: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124、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出自《勸報親恩篇》。評論: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125、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面帶歡。——出自《勸報親恩篇》。評論: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126、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出自《勸報親恩篇》。評論: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127、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勸報親恩篇》。評論: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128、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出自《勸報親恩篇》。評論: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129、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出自《勸報親恩篇》。評論: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130、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出自《名賢集》。評論: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131、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出自《三國志·魏書》。評論: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132、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評論: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133、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評論: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134、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評論: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135、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36、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評論: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37、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評論: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138、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評論: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139、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評論: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140、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出自《家語·弟子行》。評論: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名言及其評論】相關文章:
評論母親的作文01-27
有關評論的寫作指導01-28
新聞評論的寫作要求01-27
初二作文評論01-19
網絡評論寫作基礎知識01-28
有關共享單車的時事評論01-23
作文:我對釣魚島的評論01-27
寓言故事推薦:麻雀的評論01-28
好父母與好孩子的評論作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