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小故事24個
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人小故事,歡迎查閱,供參考。
名人小故事 1
玩笑——喬治.居維葉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是比較解剖學的.奠基人,對古生物學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學生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當時,居維葉正在工作室里忙于實驗。突然,門被兩只犄角頂了開來。一個怪獸隨后沖了進來,張著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長。居維葉聽到聲響,抬頭看了一眼,又低頭做事了。
事后,學生們好奇地問道:“先生,您怎么一點也不害怕?”
“這很簡單,因為所有帶蹄子的動物都是食草動物。”他笑笑說。
名人小故事 2
說謊話——馬克吐溫
一次馬克吐溫應邀赴宴,席間他對一位貴婦說:“夫人,你太美麗了!”不料那婦人卻說:“先生,可是遺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樣的話回答你。”頭腦靈敏,言辭犀利的馬克吐溫笑著說:“那沒關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樣說假話。”
名人小故事 3
大衣——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據,衣著隨便。有一位朋友曾勸他說,應該添置一件大衣,否則難以進入社交界。他笑著答道:“我本來就默默無聞,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沒有人會認識。”幾年后,成了大科學家的愛因斯坦和從前一樣,依然衣著簡樸。那個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樣的大衣,以便與自己的'身份相符。他還是笑著回答說:“現在即使穿得更隨便些,同樣也會有人認識我。”
名人小故事 4
棄醫從文——魯迅
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
分析:個人的理想重要還是民族的振興重要?魯迅選擇了后者。在那“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時代,這樣的選擇又是何等偉大。
名人小故事 5
“派克”的來歷——周恩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名人小故事 6
對牛彈琴——周恩來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在我方義正詞嚴面前,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同我方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總理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來的'詞語,將計就計,巧妙地回敬了對方:”對!牛彈琴!“在這里,周恩來總理把對方拋來的”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巧妙地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變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對!牛彈琴!“,從而既擺脫了困難,又迫使對方陷入無地自容的窘境。
名人小故事 7
周總理妙語斥對手——周恩來
周總理在幾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風趣著稱,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么樣的'對手,周總理都能唇槍舌箭,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占到便宜。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于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于資產階級。“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后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
據說,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名人小故事 8
巧對印方挑釁——周恩來
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與印度談判中印邊界問題,印方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周恩來總理說:”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
對方說:”時間太短了。“
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么,美國到現在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不能成為一個國家呢? 這顯然是荒謬的。“
印方代表啞口無言。
在周恩來的`反駁中,用了兩個對比性材料來否定對方的觀點。700年與100年相比較,你要否認700年而承認100年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結果是承認100年就得承認700年這個事實。對比在這里產生了巨大的力量。
名人小故事 9
起哄——喬治.費多
喬治.費多是著名的法國戲劇家,特別擅長于寫滑稽劇,《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該劇在首場演出時卻不被觀眾看好,但該劇演出時卻深深打動了觀眾,劇院里的.喝彩聲此起彼落。費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戲,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樣大喊的叫。
“費多,你難道瘋了嗎?”朋友迷惑不解地問。
“沒瘋!”費多解釋說,“只有這樣我才聽不見觀眾謾罵的聲音,使自己不會因此而傷心難過。”
名人小故事 10
擁有一顆熱忱之心——拿破侖希爾
最后一個濃霧之夜,當拿破侖希爾和他母親從新澤西乘船渡江到紐約的時候,母親歡叫道:這是多么令人驚心動魄的情景啊!
有什么出奇的事情呢?拿破侖希爾問道。
母親依舊充滿熱情:你看呀,那濃霧,那四周若隱若現的光,還有消失在霧中的船帶走了令人迷惑的燈光,那么令人不可思議。
或許是被母親的熱情所感染,拿破侖希爾也著實感覺到厚厚的白色霧中那種隱藏著的神秘、虛無及點點的迷惑。拿破侖希爾那顆遲鈍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鮮血液的滲透,不再沒有感覺了。
母親注視著拿破侖希爾,我從來沒有放棄過給你忠告。無論以前的忠告你接受不接受,但這一刻的忠告你一定得聽,而且要永遠牢記。那就是:世界從來就有美麗和興奮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動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須要對她敏感,永遠不要讓自己感覺遲鈍、嗅覺不靈,永遠不要讓自己失去那份應有的熱忱。
拿破侖希爾一直沒有忘記母親的話,而且也試著去做。 在人的一生中,做得最多和最好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成功人士,必定都具有這種能力和特點。即使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才能,必定是更具熱情的那個人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熱忱一方面是一種自發力量,同時又是幫助你集中全身力量去投身于某一事情的一種能源。在波士頓,有個棒球隊,一直只擁有極少部分的觀眾,支持他們的力量很弱,他們的表現也很差。但是,后來他們到了密爾瓦基,這里的市民對這個新球隊的熱情十分高漲,棒球場擠滿了人,大家非常關心這個隊,并相信這個隊一定可以取勝。
市民們的熱情、樂觀與信賴,給了這支棒球隊極大的鼓舞,次年就幾乎躍登聯賽的首位。觀眾的熱情給這個棒球隊輸入了新鮮血液,為他們創造了奇跡。雖然仍然是原班人馬,但在這個球隊內部卻有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們因此而發揮了從未有過的水平。
許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常常低估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缺少熱心。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相信自己的健康、精力與忍耐力,并具有重大的潛在力量,這種自信會給予你極大的幫助,熱愛自己,就會幫助你成功。
一個人若只有一點點熱忱是遠不夠的,所以,增強熱心是必須的。
名人小故事 11
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名人小故事 12
頭懸梁錐刺骨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鉆研,困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漢代孫敬好學,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來督促自己努力攻讀。
名人小故事 13
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并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后,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并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杰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名人小故事 14
錦囊出珍品
唐朝“鬼才”詩人李賀,他的成功在于積累。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錦囊,騎著毛驢,外出游歷,觀察生活,一有靈感便記在紙上,放于錦囊中。一天下來回到家中,將錦囊中積累的'紙條拿出,在燈下選擇整理,將有用的紙條再存入另一個錦囊中供以后寫作用。
名人小故事 15
陶瓷積累知識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準備了許多陶罐,并分門別類的貼著標簽,整齊的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他把平時收集到的資料按不同門類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資料積累的可以寫作時,便函將陶罐倒空,將資料整理成文。
名人小故事 16
日積月累終成偉業
革命導師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1500多種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一百多本讀書筆記。列寧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已看過的書竟達1.6萬多冊。他在研究帝國主義專題時,讀了148本書、49種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寫下60多萬字的札記。
名人小故事 17
“厚積”者的楷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里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里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墻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名人小故事 18
《今日》詩與《明日歌》
中國古人十分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明朝吳縣學士文徵明,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寫了一首《今日》詩:“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請初學者錢鶴灘在《今日》詩的.基礎上又改寫了《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名人小故事 19
魯迅筆名的含義
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是與現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當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剛揭開序幕時,魯迅就用犀利的雜文和新穎性小說為它吶喊奔走,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旗手。魯迅向許壽裳解釋用“魯迅”這個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魯和迅速之意。他認為自己比較笨拙,只有勤勉,才能在一定的時間收到和別人一樣的效果。有人說魯迅是天才,魯迅自己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人小故事 20
莫扎特: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莫扎特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進取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闊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典范。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并努力彈出莫扎特以往聽到過的音樂。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莫扎特在干什么,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沖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名人小故事 21
達爾文堅持夢想的故事
達爾文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律師,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也成為一名成功的律師,可是達爾文卻對法律毫無興趣。在進入法學院后,他卻整天沉迷于探索自然界,收集各種動植物標本。父親對他的行為感到束手無策,于是決定將他送進商學院,希望他將來能在商界有所作為。
然而,達爾文對牧師這個職業并不感興趣,他有著自己獨特的理想。在他9歲時,他曾向父親表示:“我相信世界上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揭開,我夢想著未來能夠環游世界,親自進行實地考察。”因此,達爾文一直在積極準備著追尋自己的夢想。
為了更好地觀察和收集動植物標本,達爾文放棄了悠閑的生活,踏上了五年的環球旅行。在旅途中,他對動植物和地質進行了大量觀察和采集。回國后,他又花費近二十年的時間進行實驗研究。最終,于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這部作品震撼了當時的學術界。
名人小故事 22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講李白小時候的事。他曾經在昌隆縣的象耳山中讀書,有一天,讀書遇到了難處時,屋外傳來一陣歡笑聲。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來是小伙伴在做游戲。他立刻丟下書,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滿山,蜂飛蝶舞。李白一邊采野花一邊撲蝴蝶,來到一條小溪旁,看見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奶奶正在溪邊的石頭上磨一根鐵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問:“您磨這個做什么呀?” 老奶奶頭也不抬地回答說:“做針吶。” “做針?這么粗的鐵棒怎么能磨成針呢?”李白驚訝地問。 “孩子,這鐵棒雖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的。”老奶奶說完,又埋頭磨起來。 李白摸了摸腦袋想,老奶奶說得對啊!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讀書不也是這樣嗎?不下功夫,怎么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讀起書來。
名人小故事 23
泰伯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后由季歷傳給姬昌。后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吳荊蠻地區,斷發紋身,遵行當地落后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荊蠻后,荊蠻人為他把家業傳給幼弟的義舉而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由開始的一千多家,逐漸發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
名人小故事 24
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十分清貧的貧民家庭。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并開始創作音樂作品。
1792年至1802年,貝多芬遷居維也納,一個處處充滿音樂的藝術殿堂。在這期間貝多芬追求音樂技藝的純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也遭受到了失戀的痛苦,同時耳朵也也喪失了聽力。在這最痛苦的日子里,貝多芬對音樂的追求卻沒有停止,他堅強的`個性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他克服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音樂作品。
1827年3月16日,窮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貝多芬病逝于維也納,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做最后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著作上。
【名人小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品行的名人小故事03-31
名人小故事(精選12個)10-31
寫作素材:名人小故事04-27
愛讀書的名人小故事匯集03-15
名人小故事(通用15篇)09-21
關于讀書的名人小故事范文02-21
12個簡短的名人小故事03-07
名人小時候故事09-16
名人小時候的故事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