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里約殘奧會楊麗婉奪冠背后血與淚的故事

時間:2022-01-27 11:30:3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6年里約殘奧會楊麗婉奪冠背后血與淚的故事

  在巴西里約時間9月10日晚進行的田徑女子鉛球F54級比賽中,來自泉州石獅的楊麗婉以7.89米的成績奪得冠軍。今天小編就來分享2016年里約殘奧會楊麗婉奪冠背后血與淚的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2016年里約殘奧會楊麗婉奪冠背后血與淚的故事

  2016年里約殘奧會楊麗婉奪冠背后血與淚的故事

  坐在輪椅上領獎時,她在心中默默地說:“爸爸媽媽,我終于讓國旗在奧運賽場升起了!”這句沒有喊出的呼聲,在她心里深深埋藏了16年。

  人生如賽場

  在這16年里,她經歷了一場多么曲折艱難的比賽,曾經在起跑時領先,接著被意外絆倒,一連串的厄運將她逼到退賽的邊緣……

  在最艱難的時刻,父親的白發,母親的淚水,親人、朋友、教練、隊友的不離不棄,重新燃燒起她的斗志,在這場比賽中頑強堅持下去,用沉甸甸的金牌回應命運的挑釁。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她細細講述著人生比賽的每個片段,淡定從容,開朗自信,一如她在殘奧會賽場。

  13歲,她帶著籃球跑動,陽光、輕風環繞在周圍。

  18歲,幸運與厄運同時降臨。那一年,她成為省排球隊的主力,那一年,意外落下的杠鈴壓碎了她的胸椎和夢想。正處于運動生涯巔峰的她,被醫生預言“下半輩子,只能躺在床上”。

  吃飯、翻身、洗澡、上廁所都需要別人幫忙的她,為了重新奪回生活的主動權,拼命進行康復訓練。但殘酷的命運再次推了她一把,在訓練中又一次的重重摔倒,徹底斷絕了重新站起來的希望。

  站起來的希望斷絕,不意味著生活的希望熄滅!

  2005年,27歲的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再次“站”到了運動場上,挑戰自己并不熟悉的田徑比賽。第七屆全國殘運會、第八屆全國殘運會、巴西世界輪椅運動會、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她一步一步邁向了奧運會。

  34歲,在倫敦殘奧會上,她再次證明自己是體育賽場和生活里的強者。

  本期調查帶您走近這位不斷書寫人生奇跡的女子,和她一起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感悟生命的頑強不息!

  人生賽道起跑時,她曾有先天優勢——

  13歲,高個子女孩帶著籃球奔跑

  在石獅市曾坑社區厝頭新村,整條街都喜氣洋洋,不用打聽,我們順著密密麻麻的彩帶、橫幅和拱門,就找到楊麗婉家。

  這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小樓,一樓和二樓是二十幾年前建的舊式石頭房,高高的石頭門檻,室內光線有些昏暗,沒有裝修。第三層是前幾年楊麗婉的父母為了行動不便的她,四處籌錢加蓋的。

  1978年,楊麗婉出生于這樣一個普通的農家,唯一不普通的是她父母的身高。她的父親楊華權,身高1.86米,母親張秀燁也有1.73米,他們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顯然都遺傳到了他們的高度。從小楊麗婉的身高就遠超同齡人,小學畢業時,年僅13歲的她,身高已有1.70米。

  父母各自的家族歷來不缺“高人”,練習體育的先天條件很好。但是對于世代都在地里刨食的農民來說,這樣的身高,并不特別意味著什么。體育,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因此,當楊麗婉的啟蒙教練王示,偶然發現她,建議跟著他練籃球時,楊華權和妻子猶豫了——打球能打出好前途嗎?他們規劃孩子的未來時,還是希望他們能讀好書,將來考大學,畢業后找份好工作。

  “身體條件這么好,不練體育,太可惜了。”惜才的王示不放棄,一再說服楊父。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他們同意了,“當時想了想,不管她球打得怎么樣,以后能不能出人頭地,讓教練訓一訓,變乖點也好。”楊華權笑著說,麗婉的性格從小很像男孩子,調皮搗蛋,經常跟同學打架,也不認真讀書,他們沒少操心。

  就這樣,13歲的楊麗婉開始跟著王示練習籃球,踏上了體育之路。

  賽道轉彎,她曾看到另一片風景——

  18歲,青春在排球場上絢麗綻放

  石獅市的群眾體育運動興盛,特別是籃球,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楊麗婉跟著王示練習了一年多,期間,他經常安排她參加各類比賽,鍛煉實戰經驗。

  在一次比賽中,省體工隊的何教練慧眼識珠,發現了楊麗婉,將她推薦到省體工隊。

  張秀燁至今還記得第一次把女兒送到省體工隊的情景,“把她扔下,根本不敢回頭看她,連宿舍都沒去,就直接走了。”女兒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離開家,她心里非常舍不得。她擔心萬一女兒哭了,自己會心一軟把她帶走。

  “籃球、排球、自行車和足球隊,你想去哪個隊都可以。”由于身體條件好,省體工隊有四個隊都搶著要她。選哪個隊好呢?對練習籃球出身的楊麗婉來說,本應順理成章地選擇籃球。但她卻出乎意料地選擇了此前從未接觸過的排球,“那個時候,中國女排、福建女排的成績很好,很威風的,呵呵。”

  因為這個如今看來有些稚氣的原因,年幼的楊麗婉踏上了排球之路。她并不知道,未來等待她的,竟是一條異常坎坷崎嶇的路。二十年后,坐在輪椅上的她,想起那時的決定,不免有些感嘆:“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排球……”

  和籃球相比,排球對技術的細膩程度、力量和速度的要求都要高,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對半路出家的她來說,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最開始的半年,她要將很多原來打籃球養成的習慣硬改過來,練得非常辛苦,經常邊練邊哭。

  第一次離開家的她,非常想家,非常想家人,“當時天天練,天天哭,哭了一年多才不哭。”那個時代,沒有電話,她就一周寫一封信回家,跟爸爸媽媽說想家。

  她在體工隊天天哭,她媽媽也天天在家里哭,但是又不敢去看她。每到周末,她爸爸都會跑福州看她,帶著媽媽燉的雞湯鴨湯,“晚上十二點的車,坐五六個小時,天亮才到福州。”看著她吃完,馬上搭早班車回家。

  在汗水和淚水中鍛煉了三年多,她的身體條件越來越好,技術也愈加全面。18歲那年,她從省排球二隊被選拔到了一隊,成為省女排的主力,司職主攻。

  正在人生賽道飛奔的她被厄運重重地推倒——

  同樣是18歲,百斤杠鈴將一切壓碎

  天天訓練,到處打比賽,渾身是傷……18歲的她,過著跟同齡人很不一樣的生活。關于未來,她沒有想太多,“打得好,可以出人頭地;打不好,過兩年就退役,找份工作或上大學去。”

  1996年6月13日下午,她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日子。她正全力備戰全運會,她一個人在器械室進行力量訓練,教練和隊友們就在隔壁的場上訓練。

  50公斤的杠鈴,這個重量對她來說,并不算什么,舉起,落下,這是她重復了無數次的動作。突然,不知道為什么,杠鈴掉落,壓住了她,她瞬間失去了知覺。從巨大的疼痛中醒過來后,她被緊急送往醫院。

  胸椎粉碎性骨折,斷了3節,半滑脫一節,必須立即手術,要在脊椎內放置2根用于固定的哈絲棒。醫生用鋼鉆在她脊椎上鉆8個孔,再用螺絲鎖上筷子粗的哈絲棒,由于神經嚴重受損,手術時不能打麻藥。

  手術從傍晚6點,一直持續到次日1點多。手術開始后,她不斷痛苦地喊叫著,三重門外的隊友聽著,哭了。“叫到后面,聲音都沒了。”那種痛不欲生的痛苦,至今她仍心有余悸。

  “傷得太重,下半輩子只能躺在床上了。”手術后,醫生遺憾地告訴教練和她的家人。

  “一下子暈了,全身都軟了。”聽到這個消息后,楊華權夫婦霎時覺得天昏地暗,女兒還這么年輕,怎么可以這樣?

  楊麗婉在醫院住了三個月,她的身體非常虛弱,動也不能動,別人幫她翻個身,她就冒出一身汗,衣服好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一樣。

  盡管大家都不敢把實情告訴她,但身為運動員,她心里隱約知道,情況很不妙。

  巨大變故曾讓她在賽道上徘徊——

  沮喪、壓抑、痛苦,填滿了那時的生活

  出院后,她繼續住在體工隊。爸爸、媽媽、妹妹、弟弟、隊友和體工隊的工作人員,輪流照顧她,身邊一刻都離不開人。

  體工隊的醫生,每天去幫她打吊瓶、做治療。有一次,他悄悄交代她的父母,把宿舍里的剪刀、刀子等利器都收起來,“這個轉折太大了,正值事業巔峰,任誰都受不了。”

  情況如此嚴重,雖然天性樂觀的楊麗婉比別人想象的更堅強,但生活的巨大變故,還是讓她陷入沮喪中。

  小便,這是人與生俱來、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每天都要有幾次。但對受傷之后的楊麗婉來說,卻是非常艱難的事。頭幾個月,沒有插導尿管,她就無法小便。后來,她的父母四處尋醫問藥,經過治療,終于可以不用插導尿管了。但前兩年,她都無法控制大小便,要像嬰兒一樣用尿布。大小便失禁的問題,一直困擾了她好幾年。

  很多原來對她來說很簡單的事,受傷后幾乎做不到,這讓她很難適應,“如果我當時沒選擇體育,就不會這樣了吧?”“如果我沒受傷,會怎么樣?”……她做了很多的假設,可是,她也清楚,人生沒有假設。

  “癱就癱了,大不了一直躺著。可是,對大家來說都是很簡單的事,我卻要家人幫忙,真的很對不起他們。”楊麗婉說,那段時間,她非常沮喪、壓抑、痛苦。

  平時她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外表看似堅強,一副什么都無所謂的樣子,受傷后,脆弱、敏感被觸發了。

  又一次摔倒,在被逼到退賽邊緣的時刻——

  父親的白發重新喚起了她的堅強

  盡管一動也不能動地躺在床上,但倔強的她,一直堅信,自己能夠站起來。她積極地配合治療、做康復訓練。

  忍著劇痛,坐起來,倒下去,再坐起來;拄著雙拐站起來,倒下去,再站起來……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錐心的痛苦,但為了重新站到賽場上,她咬著牙,不讓自己放棄。

  在她的努力下,康復漸漸地有了進展。2002年的一天,她正在做康復訓練時,摔了一跤,體內的哈絲棒摔斷了。但她渾然不知,仍忍著劇痛訓練,三個月后,斷裂的哈絲棒幾乎頂到心臟,她當時一個人在洗手間里,差點死掉。

  手術,又是痛苦的手術,她再次被送上手術臺。先將損壞的哈絲棒取出來,再取兩根肋骨,補到斷裂的脊椎上;等身體恢復了,重新裝上哈絲棒和鋼片。由于摔倒時,她把尾椎骨也摔斷了,接連開了四次刀,前前后后,總共縫了七次。

  那些年,大大小小的手術,她已經記不得有多少次。1996年到2005年,她一年中有大半時間在動手術、治療。痛和苦,她都不怕,但由于傷勢過重,她再次站起來的希望被徹底撲滅。

  沒有手術和治療的時候,家人就把她接回家。本來家底就不寬裕的家庭,迫于生計,只能輪流留下一個人照顧她。由于行動不便,加之很壓抑,她幾乎足不出戶,經常一個人偷偷哭泣。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沖父母發脾氣。

  “你受傷的那幾天,你爸爸一個人坐在后門的門檻上流淚,頭發一下子白了很多。”有一天,鄰居跟她說。沉浸在悲傷沮喪中的楊麗婉突然領悟了,哭泣和怨天尤人,解決不了問題,“家人肯定比我更難過,如果我再不堅強、開心點,他們以后的日子怎么過?”

  無論怎么樣,也要讓日子過得更快樂一些,這樣身邊的人才會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想開了之后,久違的笑容,再次出現在她的臉上,那個愛說愛笑、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又回來了!

  不再彷徨,她勇敢地選擇繼續拼搏——

  27歲,她“站”在田徑賽場上

  2004年,殘聯在省內選拔運動員,備戰2008年北京殘奧會,大家再次將目光聚集到楊麗婉身上,“她的身體條件好,原來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參加殘疾人運動會,應該可以取得好成績。”

  隨后,石獅市、泉州市、福建省和中國殘聯的有關人士,多次到她家里做思想工作,反復動員。“女兒只剩下兩只手能動了,怎么能再去?”張秀燁哽咽著問,她堅決反對女兒重回賽場。

  “一直悶在家里不好,多出去走走,即使沒取得成績,多認識些朋友,生活充實點也好。”身邊的朋友、醫生,也都來勸她。楊麗婉聽完,有些心動了,但顧慮仍不少,大小便問題,就是擺在她面前最大的難題。“其他殘疾人運動員都行,我為什么不行?去試一試,不行再回來。”她跟爸爸媽媽說。

  “田螺死也一個殼,活也一個殼。你去試試吧。”楊華權嘆了口氣,用這句閩南俗語鼓勵女兒。

  2005年3月,她正式回到訓練場。從那時起,就一直帶著她訓練的泉州市體工隊田徑高級教練陳宗基說,當時,她看起來很瘦,蒼白單薄,而且,她選擇的鉛球、標槍、鐵餅,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還得從頭開始學,大家都擔心她能不能撐得住。

  毫不夸張地說,殘疾人運動比健全人難一百倍。一訓練,她身上的鋼板就會疼,疼得呼吸不了,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覺,有時,陳宗基教練都看不下去了,讓她歇一歇,但堅強的楊麗婉想,既然決定出來了,就要盡力,不留下遺憾。

  陳教練說,為了備戰第八屆全運會,運動量越來越大,一個早晨楊麗婉要投鉛球、鐵餅、標槍各100次,高強度的運動量,很容易觸發她的舊傷,她經常疼得幾天都吃不下。但她仍沒有放棄,非常積極地訓練。

  她的堅韌和付出,很快有了回報。由于她的身體底子好,很快在田徑項目中脫穎而出。幾年來,她的運動成績不斷攀升,在第七屆全國殘運會上奪得冠軍,并奪得第八屆全國殘運會標槍和鉛球金牌、巴西世界輪椅運動會兩枚銀牌、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鉛球第一名。

  家人是任何比賽中都不可缺少的動力——

  全家人托起沉甸甸的金牌

  楊家三樓,客廳里擺滿了祝賀的花籃、牌匾,楊華權望著這些,心中感慨萬千,如果可以選擇,這些他統統不要,只要女兒能健健康康地生活。盡管才64歲,滿頭的白發卻讓他顯得比實際年齡更蒼老。

  這些年,楊麗婉的身邊24小時都得有人在,經濟并不寬裕的家庭,長期得有一個人留下照顧她。擔心她長褥瘡,每兩個小時就要幫她翻一次身;吃飯得端給她,洗澡、大小便得幫她;情況好一點時,還得扶著她起來,進行康復訓練。一聽說哪里的醫生有助于她緩解她的傷痛,家人就帶著她去求醫。

  最初楊家蓋的兩層石頭房,都有高高的門檻,而且洗手間、廁所都不完備,幫楊麗婉洗一次澡、扶她上一次廁所,都得好幾個人。為了方便她的生活,幾年前,家人四處籌錢,勉強蓋了第三層樓。但上下樓成了很大的問題,小她4歲的弟弟楊國樂,成了她的腿,每次出門,都要弟弟背上背下。為了姐姐,楊國樂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在附近找了份工作,他不敢離家太遠,怕姐姐要出門不方便。她洗澡、上廁所時,從來都不鎖門,防止摔倒時,家人沒辦法去扶她。

  2005年,楊麗婉重返賽場后,她的媽媽和弟弟,就寸步不離地跟在她的身邊,照顧她,陪著她訓練、比賽。“我弟弟那么大的人了,還要幫我處理大小便,一想到這個,就覺得非常心疼。”談起家人,爽朗的楊麗婉,聲音變得有些低沉。

  陳宗基說,這些年,楊麗婉和她的家人都很不容易,這次她在殘奧會上取得好成績,大家都為他們開心。

  “我的個性很要強,家人從沒放棄我,他們哪怕有一絲一毫不耐煩,我都不可能活到今天,更不會有現在的成績。”家人的不離不棄,是她拼搏的不懈動力。

  認識的不認識的,親密戰友一起為她加油——

  “在最最艱難的時刻,他們給我那么多幫助”

  除了家人,楊麗婉身邊一直有許多人在默默幫助她,體工隊、殘聯等有關部門的領導,醫生、隊友、朋友,他們也沒有放棄她。

  楊家的一樓,租給了晉江羅山的一對老夫妻何文塔、吳芋。他們搬進來半年后,楊麗婉就受傷了,“我們之前見過她一次,那么健康活潑的孩子,傷成這樣,太可憐了。”夫妻倆非常照顧她,除了生活起居,也幫她做康復訓練。雖然非親非故,在楊麗婉受傷的前9年,他們就像她的親人一樣,盡心盡力地照顧她。

  有時家里實在沒人,楊麗婉有事喊一聲,鄰居無論是誰,無論事先她的父母有沒有交代過,聽見了都會放下手頭的事情過來幫忙。她一個電話,朋友、同學甚至弟弟妹妹的同學、朋友,也都二話不說趕過來幫忙。

  這一切,楊麗婉都銘記在心。近年來,隨著她成績越來越好,比賽取得獎金后,她經常會買些小禮物送給鄰居們,“錢不多,就是一份心意,感謝他們在我最最艱難的時刻,給了我那么多的幫助和鼓勵。”

  從倫敦回來后,慕名前來看望她的人非常多,無論認不認識,無論來了多少人,她非常大方,想合影、想看金牌、參加座談,都沒問題。一天下來,笑得臉都僵硬了。

  漫長的人生賽場中,笑對未來——

  34歲,期待緣分帶來幸福“金牌”

  眼前的楊麗婉,一頭利落的短發,一身簡單的運動服,說話很坦誠,無論記者問什么,都知無不言。言談間,她不時開懷大笑,曾經經歷過的千般苦難,在她的口中,好像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作為運動員,34歲的她已不再年輕,關于未來的打算,她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管成績怎么樣,一定會繼續下去。

  作為父母的女兒,34歲的她,許多同學、同齡人都已成家,孩子都很大了,在她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渴望組成自己的家庭?“你問的是我的個人問題嗎?”楊麗婉大方地說,她的隊友們一大部分都結婚生子,過得很幸福,家人當然也希望她能獲得幸福。

  她跟記者透露了一個小秘密,曾經有人追求過她,但最后,她退縮了,“設身處地地想想,讓一個健全人照顧我一輩子,真的太為難人家了。我已經連累這么多人了,不想再連累別人了。”

  送我們出來時,楊麗婉說,一切交給緣分吧,如果緣分到了,碰到合適的,會認真考慮,“當時讓我重新出來比賽,我也沒信心,后來事實證明,我能做得到,也許,緣分來了我會試一試。”

  雖然坐在輪椅上,但在記者的眼中,她比許多站著的人,看起來更高更強。

【里約殘奧會楊麗婉奪冠背后血與淚的故事】相關文章:

2016年里約殘奧會冠軍林萍奪冠之后的故事09-18

里約奧運會孫楊200米奪冠的作文08-23

2016年里約奧運冠軍劉蕙瑕奪冠背后的故事08-17

2016年里約奧運跳水冠軍吳敏霞的奪冠背后的故事08-22

2016年里約殘奧會游泳冠軍柯麗婷的成長故事01-27

殘奧會冠軍楊洋奮斗的故事01-27

何雯娜奧運奪冠背后的故事08-14

楊愔口吐牛血名人故事09-11

里約奧運雙冠軍陳艾森奪冠的故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