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抗日英雄謝傳興的故事
謝傳興,1927年,出生在湖北省鐘祥縣胡集區白云鄉石巖村。在當地村里有座“石巖寺”,而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石巖寺里是一所保級(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行政機構是縣、鄉、保、甲制)學校,學堂的教書先生叫劉光植,別名“杜光梓”,還有一位先生姓邱。后來才知道,他們都是地下黨成員,劉光植是黨支部書記。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抗日英雄謝傳興的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抗日英雄謝傳興的故事
因為是窮人家的孩子,謝傳興沒能上學讀書,每天放牛時,就偷偷到學校聽先生們講課。久而久之,謝傳興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書先生也漸漸對這個小伙子有了好感。“一天下午,劉先生問我叫什么,我告訴他說‘我姓謝,母親是在逃難時一個山洞里生下的我,所以我沒有大名,只有小名叫山’。他沉思片刻后說‘我給你取名叫謝傳興,好嗎?’我當時高興極了,又蹦又跳的。”謝傳興回憶說。
1942年,謝傳興15歲,劉先生見小伙子忠厚、老實,就讓他幫忙送情報。由于好奇,謝傳興問是什么情報?劉先生嚴肅地說:“不該問的不要問,情報比命更重要,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只要安全送到對方就行了。”最后告知了相互的接頭暗號:雙方以各自的姓分解成的名字(如胡字為古月,謝字為言身寸)對接。
謝傳興以賣柴作為掩護,把情報裝在豬尿泡(一節洗干凈的豬腸子)里,然后藏在一根粗柴的縫里。從石巖寺到胡集街上有35里路程,要經過日本鬼子和偽軍把守的黃土包、大浴口和胡集街頭3道關卡。過黃土包關卡時,一鬼子用“三八大蓋”頂住謝傳興的胸口問道:“你的什么的干活?”“太軍,我的賣柴的干活。”謝傳興機智地答道。“我那時面黃肌瘦、皮包骨,黑得像炭一樣,身上穿得破爛,一雙布鞋沒有后跟,腳趾都露在外面。旁邊一翻譯見狀,扒光我的臟衣服,進行檢查。我人小膽子大,不驚不慌。那翻譯在鬼子耳邊嘀咕幾句后說‘你快快的開路開路。’翻譯還給我寫了一張‘已檢查’的紙條。此后,這紙條成了我每次過關卡的‘通行證’。”據謝傳興回憶說。
到了胡集街上,謝傳興問了好多家飲食店老板要不要“古月”柴,他們都搖頭不要。謝傳興又來到一家做粑粑的門前問:“師傅,你要古月柴么?”店家說只要“言身寸”。在收柴時,謝傳興示意了一下眼色,店家老伴當然也是心知肚明,給了謝傳興兩個“粑粑”充饑。并說:“你等會,我去去就來。”不一會兒,店家老板把一張紙條塞給了謝傳興,再三囑咐要安全交給劉先生。后來,謝傳興知道了做粑粑的人姓“胡”,每次接到他送的情報后,就馬上轉送到街上一開藥鋪的老板,而他們都是新四軍抗日地下黨單線聯絡的交通員和管胡集、王家集、轉頭灣3個鎮的交通總站站長。
為了以防敵人的檢查,謝傳興也是經常變換藏情報的方式。有時藏在鞋幫里,有時藏在打濕了的衣領里或斗笠里。敵人見謝傳興經常挑柴去趕集,也就放松了提防,檢查也不像剛開始時那么嚴了。
1943年,春節臨近的一天,學堂的邱先生交給了謝傳興一項特殊任務:要護送一位先生到王家集找一個人。先生是生意人模樣的打扮,騎在驢子上,而謝傳興就牽著驢子前行。當走到夏家河日偽關卡時,敵人要檢查,那先生就說:“太軍、老總,我們是到宜城做生意進鹽貨去的。”并從身上拿出一張經商的手續,鬼子看后又搜查了兩人的全身,沒發現什么疑點就放行了。“我們剛跨進一農家大門,就聽先生喊了對方一聲‘王書記’。原來,我護送的先生叫許超,是北山區委書記,是專程去跟王全國(襄西特委書記)匯報工作的。”謝傳興激動地說,“第二天,我們沒有走原路,而是改走大浴口,順利回到了北山抗日根據地。”
從1942年一直到日寇投降,3年時間里,謝傳興護送新四軍抗日情報人員和情報達35次之多,并且做到了“保密無誤”,為抗日戰爭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日英雄謝傳興的故事】相關文章:
抗日英雄李愛民的故事09-14
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感人故事03-25
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故事09-04
抗日英雄任常倫的故事09-12
抗日英雄事跡故事1500字09-14
抗日英雄小故事精選:雞毛信04-15
抗日英雄陳敏學當臥底的故事09-10
抗日英雄“當代關公”司鳳悟的故事09-01
抗日英雄楊岑峰投筆從戎的故事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