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時間:2022-03-23 18:39:0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17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故事吧,故事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 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歷史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17篇)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

  康熙甲寅五年,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起兵反叛。叛亂被平息后,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過,王輔臣知道,這一次,康熙皇帝不會饒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個莫須有的事由,與媳婦干了一仗,并高調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來,王輔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邊,叮囑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領著女兒遠走高飛。

  拿出手中的所有銀子來,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將卒仆役,說,你們死心塌地地跟了我這么長時間,槍林彈雨,風霜雨露,辛苦了,這些銀子,你們各自領一份,趕緊逃命去。但,無論去哪里,千萬不要說從前跟過我。

  他看到一個盛魚的銀碗。想,給誰呢?正好看到一個送茶的童子。問,娶妻了嗎。童子搖頭。王輔臣取銀碗送與童子,說,回去賣了,娶媳婦去吧,不要再回來了。

  這樣,王輔臣的手下僅余數人,召來,與之共飲,一直喝到深夜,喝著喝著,王輔臣哭了。他說,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與其死在劊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嚴地自殺。但是,我想過了,無論用刀自剄,上吊自殺,還是喝藥而死,都會留下自殺的痕跡。這樣,就會連累到你們,以及本省的經略大人以及督撫大人。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要說什么。

  王輔臣說,我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爛醉之后,綁上我的手足,用紙蓋在我的臉上,然后,含涼水在嘴里,以水噴面,即刻便死。這種死法,看起來,像得病暴死一樣。這樣,你們去報官,就不會連累你們了。

  我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呢?

  話說有一個叫蔡三的老頭,患重病,將死。但茍延殘喘,就是不咽氣。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個人的名字。誰呢?欠他錢的一個人。這個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殘的殘,病的病,真正是一貧如洗。他怕這個人還不了他的錢。

  欠錢的人聽說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當著他全家的面,說,蔡叔,欠你的賬,我記著呢,等有錢了,一定還你。

  蔡三當面說不急不急,但心里總是放不下。有時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還是不斷念叨著這件事。

  欠錢的人急了,磕頭下跪,四處籌借,總算把錢湊夠了。他趕緊跑去還給了蔡三。蔡三雖病態懨懨的,表現出一臉的不高興,嘮叨說,難道我還在乎你這些個錢。等著欠錢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兒子把錢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輔臣是清朝一代名將,驍勇善戰,卻也反反復復,起起落落,爭議頗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這一切,讓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義與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個人,活一輩子,心胸不過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沒做出件蕩氣回腸的漂亮事。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2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3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4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單于封為丁靈王的衛律前來誘降。衛律說:"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怒斥道:"衛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于一時,最終卻逃脫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衛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很有氣節,十分欽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里,不給飲食,蘇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氈毛充饑。后來單于又將蘇武移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對他的食物供應,他只得覓野鼠掘草根充饑。在這荒漠上,除了叢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風雪,終年見不到一個人影。蘇武抱著代表漢廷的旄節牧羊,無論坐臥行走都拿著漢節。歲月一天天流逝,節桿上綴的三重旄牛尾都落盡了。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于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出使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發胡須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于祖國的赤子之心。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5

  蘇東坡才華出眾,加上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因此擁有大批的粉絲。雖然蘇東坡“星途坎坷”,但這些忠實的粉絲卻一直追隨,對他不離不棄。

  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喜歡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蘇東坡游覽西湖時,忽然著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駕船追了上來。蘇東坡不知其來意,一時愕然。女子激動萬分地說,她自小就仰慕蘇東坡,但一直無緣相見,現已嫁為民妻,今日親眼看見自己的偶像,也了卻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絲給蘇東坡彈奏了一曲古箏,便駕船翩然而去。蘇東坡無比感慨,為此,他寫下一首《江神子》。

  蘇東坡謫居黃州時,有一個叫李琪的粉絲,非常想要蘇東坡的簽名墨寶,但一直沒有機會。多年過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簽名墨寶,眼看蘇東坡就要調離黃州,她心急如焚。離開當日,黃州官員設宴為蘇東坡餞行,宴席就設在李琪所服務的酒店。真是天賜良機,李琪決定豁出去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蘇東坡酒興正酣。看到時機成熟,李琪便捧著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隨即拿出自己的隨身汗巾,求蘇東坡簽名墨寶。蘇東坡倒也爽快,讓李琪取來筆墨,揮手便在汗巾上寫道:“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到此,即擲筆袖手,復與賓客談笑。只寫兩句?這可把李琪急壞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蘇東坡再續。蘇東坡大笑,接著寫了兩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書畢,在座賓客無不擊節贊嘆,李琪也了卻多年心愿,激動得流下眼淚。

  蘇東坡59歲時被貶至惠州,當時,他的鄰居溫氏有個女兒叫溫超超,年方16歲,貌美如花。在當時,16歲已經是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但溫超超的眼光極高,任提親的踏破門檻,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蘇東坡被貶謫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興地對人說:“嫁人只嫁蘇東坡!”于是,每天晚上,溫超超不顧其淑女形象,愣是翻過高墻,來到蘇東坡窗前聽他吟詩誦讀。一個晚上,窗外的溫超超被蘇東坡發現了,慌亂之中,溫超超馬上就翻墻跑回家中。蘇軾跟蹤尋到溫家,問其緣故。溫父無奈地告訴了蘇東坡實情。蘇東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應溫父,要給溫超超找到一個好歸宿。但天有不測風云,不久,蘇東坡就又被貶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蘇東坡遇赦放還,途經惠州時,溫超超已經抑郁而終。

  在京城的皇宮里,蘇東坡的粉絲也不在少數。當時,皇宮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宮女都是蘇東坡的超級粉絲。她們對蘇東坡的一貶再貶非常憤慨,但始終無能為力。北宋元豐年間,“烏臺詩案”案發,蘇軾被逮捕下獄。宋神宗當時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獄,神宗為此悶悶不樂。后來,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搬出了當年宋仁宗“吾為子孫得兩宰相”的祖訓,為蘇東坡說情。最終,宋神宗決定對蘇東坡從輕處理。所謂的“吾為子孫得兩宰相”,其實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對蘇東坡愛戴有加的一個體現。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蘇東坡的粉絲。有一回,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在遼國,蘇轍驚奇地發現,遼國人常常向他打聽蘇東坡的情況。后來,蘇轍在給蘇東坡的信中寫道::“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遼國也有極大的影響力。當時高麗國有兩個兄弟,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他們分別取名為金富軾、金富轍。軾和轍,正是蘇東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見,蘇東坡被外國人崇拜的程度。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6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7

  戰國時代,魏國的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于他處處誠信待人,無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國因此迅速強大起來。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后舉行宴會,魏文侯準備在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是,宴會快結束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還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對席間的眾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郊外去打獵練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走上來勸阻。這個說:“天下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訴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位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告訴。”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處去。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8

  1897年8月,在安徽懷寧,一場門當戶對的盛大婚禮正在舉行,賓朋歡呼中,18歲的陳獨秀和時任安徽統帥部副將高登科的女兒高大眾三拜九叩成親了。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作為將門閨秀的高大眾恰好比陳獨秀大三歲,無論家世和相貌都無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陳獨秀也前程似錦。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說得上琴瑟和鳴。十年間,高大眾為高家添了三男兩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杭州求學的陳獨秀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因受通緝,最后逃亡日本。回國后,陳獨秀就成了高大眾眼中的“怪咖”,而在陳獨秀眼里,妻子高大眾也成了徹頭徹尾的“古董”。自從母親去世后,陳獨秀就很少回家,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幾乎放棄了平常人世的天倫之樂。聚少離多,再加上個性和才情的天淵之別,夫妻之間越發人疏情薄。

  作為一個接受封建傳統教育的妻子,高大眾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對陳獨秀的所作所為極為排斥,甚至加以阻攔。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陳獨秀,偶爾回來面對的也是無休止的'嘮叨和數落,這使得他更對這份包辦的婚姻和舊式的妻子充滿厭惡。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爭在所難免。日復一日,家,再也不是讓人棲息安生的場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錮自由的監牢。

  就在他們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際,一天,高家迎來了位意外之客——高大眾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眾,小姐姐10歲,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潑,熱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讀書時,就對姐夫發表的作品尤其鐘愛,帶著仰慕和崇拜,她走進了陳獨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陳獨秀原本對這些世俗的親戚關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時尚的裝扮、燦爛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談吐還是讓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著各種機會與陳獨秀單獨接觸,或促膝談心,或小徑漫步,在密集相處中,陳獨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為驚喜著。在高大眾眼里,妹妹的到來也許能給這個家庭帶來生機,她從不懷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會出現任何問題。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風助,則不可遏制也難以澆熄。

  一顆求教上進乃至產生愛慕的粉絲之心,一顆急于沖破藩籬尋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靈,在一來一往的碰撞中,探討變成了約會,親情轉向了愛情,情感在一愛一慕中升華,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難舍,等他們警覺到危險性時,彼此已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面對接踵而至的風言風語和世俗家族的壓力,思想前衛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樂于打破束縛的陳獨秀也不顧人言,非議反而讓離經叛道的兩個“忤逆者”抱得更緊。各種打壓扼殺無效后,高調“自由戀愛”的他們被逐出家門。

  1910年,懷著對愛情的向往,他們一同來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時,陳獨秀在杭州陸軍小學任教,打扮入時的高君曼陪伴在側,他們出訪高朋,聽琴作詩,“徜徉在湖山之間,相得甚歡”。

  新歡良宵短,舊愛寂寞長。面對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奪,在老家恪守婦道的高大眾飽受錐心之痛但又無計可施,只能忍辱負重,如往常一樣上孝公婆,下撫子女。她沒有大吵大鬧,更不想家丑外揚,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閉守房門。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陳獨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們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陳獨秀面對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離家鄉。在輾轉逃命的歲月里,高君曼不離不棄,飽經風霜,承擔了全部家務和養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動蕩的生活擊垮了她的身體,她患上了肺結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讓她心寒齒冷的,則是陳獨秀對家庭關系的偏執。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高大眾所生的兩個兒子前來謀生,作為姨母和繼母,高君曼想把孩子們接到家中食宿,沒料想陳獨秀堅決不允,并罵她“婦人之仁”。見陳獨秀如此不近人情,兩人開始爭吵,后來,竟然動了手。

  因為長期生病,從1922年起,已轉戰北京的陳獨秀開始對高君曼逐漸冷淡,并且外面盛傳他另有紅顏,心高氣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對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帶著兒女移居南京。自此離別,一南一北,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1930年9月,高大眾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個春秋。高君曼帶著兩個孩子為姐姐奔喪,時光荏苒,二十多年過去了,但家族依舊對她鄙恨難泯。一年后,孤立無援的她舊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終病殞南京。

  在陳獨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離開后,他與一名女醫生施芝英漸生情愫,并公開同居。晚年落魄之際,陪伴他走向生命終點的則是一位相差30歲的女士潘蘭珍。1942年,陳獨秀在重慶病逝,彌留之際他也許才終于明白夫妻間同甘共苦、永不言棄的意義。只是,面對陳獨秀情感的過往,那一對風姿卓絕的高家姐妹花,雖然個性截然不同,但殞滅的悲慘命運又何其相似。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9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古代名人勵志奮斗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0

  張良常常出游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著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著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里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胡子、頭發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說:"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么也沒說,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著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說:"你這個小家伙不錯,我愿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說:"你怎么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說:"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說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說:"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么,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鉆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1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后,劉備廣招賢能異士,于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鉆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于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么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托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并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愿,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于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于是諸葛亮終于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2

  中國傳統文人,通常羞言金錢,以“銅臭味”鄙視之。故不少優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產,不諳經營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又具備超人的經濟頭腦,懂得理財。康有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對房地產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好幾次牛刀小試,便獲利不菲。其點子之準,下手之穩,就算現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為流亡海外多年,其間得到了許多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這是他得以周游列國的重要經濟保障。但他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不少錢,特別是在房地產上屢有斬獲。

  比如1906年春節期間,他訪問墨西哥,受到當地隆重接待。當時墨西哥城正在籌款修筑有軌電車,他敏銳地意識到電車軌道經過的地方,必將成為人氣旺盛的商業圈,地價必定隨之飆升,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賺錢的機會,便大量購置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地產。沒過多少日子,這些地價果然上揚了好幾倍,他輕輕松松獲得了10多萬銀元的贏利。

  應該說梁啟超也是賺錢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會”的名義,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華僑集資,在上海創辦“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他憑借自己的知識資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萬銀元。當時康有為因逃避清政府追殺而避居印度吉大嶺,經濟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馬上匯出1800銀元,資助康有為。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康有為在墨西哥的房地產上狠賺了一筆之時,梁啟超的“廣智書局”卻陷入虧損的窘境,康有為得知后馬上寫信詢問梁啟超需要多少錢?梁啟超回信說:“每年費用3000銀元。”康有為立即匯出5000銀元:給梁啟超本人3000銀元,給梁啟超在澳門的家屬1000銀元,給梁啟超的兄弟學費1000銀元。出手之闊綽,堪與當今那些房地產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結為同盟早已美名遠揚,在經濟上互相施以援手,也傳為佳話。

  康有為晚年經濟狀況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為55歲那年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廣東政府發還了被清朝政府抄沒的康氏家產,并加發官產作為對康有為流亡15年的賠償。資本貴在積累與增長,康有為非常清楚這一點,通過炒房地產來獲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戲。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賃上海新閘路16號辛家花園,每月租金120銀元,一住8年。這期間他看到上海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巨大,便馬上變賣了廣東的房產,在上海買入地皮。沒過多久,上海的地皮飛漲,康有為又大賺了一筆。接著他又投資交通干線附近的房產,同樣獲利頗豐。

  1921年,康有為在愚園路自購地皮10畝,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住宅,取名“游存廬”,十分豪華。晚年時他還在別處修建、購買了3座別墅,分別為杭州西湖的“一天園”、上海楊樹浦的“瑩園”和青島的“天游園”。“一天園”占地30余畝,歷時4年才建成。“瑩園”建成后轉讓給別人,屬于短線投資項目。青島的“天游園”原來是總督樓,康有為購買后加以改擴建,他的生命最后終結于此。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3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經典語句)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4

  劉備借得荊州后,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采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為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后,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愿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才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著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著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著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于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么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著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里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后,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后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只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才沒掉到水里。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里,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后,趙子龍一行人劃著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臟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后,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卷走了,錦囊還在。”他把臟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著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么?”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后,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為什么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裝到袋子里,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么大。”

  此后,諸葛亮有什么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里故弄玄虛了。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5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著  孔融小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6

  提起魯迅,人們的第一感覺往往就是嚴肅和沉重。在我看來,這是受了政治宣傳的影響,是一種誤會。

  誠然,魯迅的小說雜文都有一種使命感,是吶喊。但魯迅并未總是用凝重的,一本正經的筆法去表達,而是不乏以輕馭重,以喜劇的筆法來寫悲劇,通過悲喜交叉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去領悟其嚴肅的內涵。

  譬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單是名字起得就惹人發笑,其舉止則更是令人捧腹,這讓讀者在捧讀這本書的時候,無不覺得好玩兒輕松,以至當我們從頭至尾讀完這本小說的時候,才領悟到其沉重的一面。

  再譬如,魯迅筆下的阿Q,其“精神勝利法”,諸如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等,無不都是用喜劇的筆法寫就的,但從這些戲劇性的描述當中,讀者領悟到的卻是阿Q的自甘輕賤,自甘受辱的憋屈和奴性!

  顯然,魯迅并非總是一本正經的,其作品也并非總是讓人覺得那么嚴肅和沉重,實際上,魯迅有舉重若輕的本領,他的作品既有重的一面也有輕的一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且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生活中的魯迅呢,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理了發后,魯迅從口袋里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后,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么。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17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很少有對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在擺棋陳,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戰,結果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塊“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丟人現眼。

  沒想到,當左宗棠從新疆平亂回來時,居然又發現了那塊牌子。他很不高興,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這次他竟然三戰三敗,被殺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慘遭敗北,他很驚訝:老人為什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棋藝進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請教。

  老人笑著說:“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征,所以我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凱旋,我就不必再客氣了!”

  左宗棠叫后心悅誠服。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17篇)】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精選(5篇)02-21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趙構-名人故事素材01-10

歷史名人孟嘗君的故事12-10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大全09-17

歷史名人伍子胥的故事02-23

歷史名人孔子的故事(通用5篇)02-08

有趣的歷史名人故事(通用5篇)10-25

中國歷史名人主要事跡范文02-16

與誠信有關四個歷史名人故事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