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那些有趣的故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中國古典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白那些有趣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始終不渝地追求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他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卑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云,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蕩滌萬物,席卷一切。表現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
李白賦李花
據說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后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沒有學問。由於他對兒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對妻兒說:“我想寫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你母子一人給我添一句,湊合湊合。一句是‘春風送暖百花開’,一句是‘迎春綻金它先來’。”
母親想了好一陣子,說:“火燒杏林紅霞落。”
李白等母親說罷,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一聽,拍手叫好,果然兒子有詩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歡,念著念著,忽然心想這句詩的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這最后一個白字用得真好,正說出一樹李花圣潔如雪。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謫仙人
李白初到長安,遇到秘書監賀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難》一篇呈上,賀知章邊讀邊點頭,一遍未完,已稱嘆數次,最后,他翹起大姆指向李白說:“先生,您真是天上謫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呼喚店家換來美酒,與李白傾杯盡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賀知章的贊語具體化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賀知章是文壇元老,《蜀道難》得到他如此推許,所以,不久之后,這首詩連同“謫仙”的名號就傳遍天下。
唐人李綽《尚書故實》記載貞元年間有一個叫陸暢的詩人,為了報答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贈,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但事實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較之太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遠!更遑論實際上蜀道著實不易行走。因為其平淡無奇,《蜀道易》全詩未能流傳下來,這一句還是靠李綽的記載才得以幸存。
夢筆生花
據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年少之時,曾夢見自己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來果然天才橫溢,名聞天下。又記載李白嗜酒,不拘小節,但沉酣中所撰寫之文章,未曾錯誤;與人議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論,所以時人稱之為醉圣。
除了高力士脫靴,楊國忠磨墨的有名傳說外,天寶遺事亦有記載李白曾於便殿為明皇撰詔誥,時十月大寒,筆凍莫能書寫,明皇命妃嬪數十人侍立在旁,各執筆呵之,李白再取筆書寫,可見他頗受皇帝寵信。
海上釣鰲客
據說李白曾在開元年間謁當時宰相,署名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鉤線?”李白回答:“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宰相再問:“以何物為餌?”李白回答:“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餌。”果然氣勢不凡。
李白與杜甫
李白與杜甫二人詩風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樣,但是卻結為知心好友。杜甫贈送給李白的詩總計有十四首之多,可見他們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氣高,作起詩來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杜甫卻屬於苦吟一派,總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傳說李白曾寫詩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詩辛苦。
天寶初年,正閑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書。原來,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等的推薦,連當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詩名!李白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匆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束裝進京了。
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他。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若懸河,筆不停輟”,玄宗大為嘆賞,特命以七寶床賜食,并且親手為他調羹,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道義,何以得此!”其寵遇之厚,世所稀見。從此,李白就待詔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朝廷潤色鴻業,點綴太平,偶爾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宮中侍宴時吟詩作賦,佐酒助興。
李白漸漸地對這種文學侍從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經常沉飲酒肆,后來乾脆興賀知章、汝陽王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八仙”之游,縱酒狂飲,喝醉了就臥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內侍們四處尋找。
這一日,李白又醉臥市上,忽覺冷水沃面,睜眼一看,宮中樂師李龜年正手持金花箋站在面前。原來,當時正值牡丹盛開,宮中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玄宗親命移植的紅、紫、淺紅、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開放了。玄宗與楊妃前往賞花,李龜年照例率領著梨園弟子上前歌唱助興,誰知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便命李龜年持金箋宣賜李白,要他立進《清平調》詞三章。
三詩皆既詠牡丹,又贊楊妃,卻沒想到也因這三首詩而得罪了楊貴妃。據說玄宗好幾次想給李白封官,還曾經答應給他做中書舍人,皆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
原來,李白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襯托、贊美楊貴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為李白脫靴為恥的高力士卻故意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因為趙飛燕是個出身微賤,得勢后又驕縱放蕩,最后被廢自殺的女人,雖然貴為漢成帝的皇后,名聲實在太差,因此,當楊貴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這樣的女子后,十分生氣,也就多方阻撓李白的做官機會。不過,對於這段故事,后人多持懷疑的態度。
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被賜金放歸,結束他的文學侍從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調》以及圍繞著這三首詩的傳奇故事,卻一直流傳到今天。
捶碎黃鶴樓
歷代文人歌詠黃鶴樓的詩篇,最著名的當數唐朝崔顥那首七律《黃鶴樓》。因為有了這首詩,詩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們是找不到登臨黃鶴樓的詩篇的。李白倒寫過“捶碎黃鶴樓”的詩句,為此還引起了一場風波。
肅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長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時遇到當時任南陵縣令的故人韋冰,兩人對飲敘舊。詩人有滿腹心事,於是即席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政治抒情詩《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的“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二句,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為狂人,有些人還寫詩文來譏笑他。為此,李白又寫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捶碎黃鶴樓》一詩。
在這首詩中,李白用詼諧的筆調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驚動你的“逸興”,作詩問罪,可是黃鶴樓已經被我捶碎,黃鶴仙人也無處棲止了。好在黃鶴可以上天向玉帝訴告,玉帝會放黃鶴歸來,黃鶴樓也會重建起來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來陪你同游。
雖有人不信此詩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黃鶴樓”的故事卻已不脛而走。宋代有個和尚曾用此事戲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顯題詩在上頭。”另一個和尚覺得此偈還不足以寫出太白風韻,又把后兩句改為:“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明代解縉作《吊太白》詩也有“也曾捶碎黃鶴樓,也曾倒卻鸚鵡洲”之句,足見此詩影響之大。不過,這些人都只是將這看作李白的風流故事,卻很少想到詩人胸中的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逸聞趣事
一首令李白口服心不服的唐詩
李白不但被歷代的文論家公認為中國文學史上超一流的偉大詩人,就連“詩圣”杜甫對他都是推崇備至,曾稱贊他“詩無敵”,“敏捷詩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氣傲。不用說,同輩詩人的作品,是很難入得了李太白法眼的。但是,偏偏就有一位只比他大兩三歲的同輩詩人的一首七言律詩,不但入了李太白的法眼,據說甚至曾讓他束手無策,郁悶不已。這個詩人就是崔顥,他讓李白束手無策的作品就是著名的《黃鶴樓》,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有多種詩話記載:李白登黃鶴樓,看到崔顥題寫在樓上的這一首詩,并沒有像通常那樣,也即興賦詩一首,題寫在樓上。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上說,李白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引《該聞錄》、五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第一“崔顥”條下,都有類似的記載。這些文獻同時還記載,李白雖然當時沒有寫詩就離開了黃鶴樓,但是他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顥較著勁。有人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就是為了跟崔顥《黃鶴樓》一決高下而寫的。還有人說,李白的另一首《鸚鵡洲》詩也是跟崔顥《黃鶴樓》較勁的作品。如此說來,李白對于自己沒能在黃鶴樓上寫出超過崔顥的詩,是耿耿于懷的。計有功雖然記載了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的故事,但是他對此事持懷疑態度,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也不認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臺》有跟崔顥《黃鶴樓》叫板的意思(《唐宋詩醇》卷七)。我個人認為,史實固然難以考證,但是,姑且相信真有其事,把它作為一樁文藝佳話來談論一下,也是可以的。至于《醉后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捶碎黃鶴樓》一詩,我贊成明人楊慎的說法,它是一首偽作。
先摘錄李白的這兩首作品如下: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那么,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比,究竟是哪一首作品更勝一籌呢?一般來說,歷代文論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鸚鵡洲》一詩,但有不少論者認為,《登金陵鳳凰臺》可以與崔顥《黃鶴樓》相媲美。例如,元人方回曾說,“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瀛奎律髓匯評》卷一)。清代王夫之在嚴詞批評宋人李白詩不如崔顥詩的說法之后,認為“太白詩是通首混收,顥詩是扣尾掉收;太白詩自《十九首》來,顥詩則純為唐音”。在王夫之看來,唐詩是不如漢詩的。王夫之更具體指出,崔顥詩第一聯就遠遠不如李白詩,崔詩“意多礙氣”(《唐詩評選》卷四)。愛新覺羅·弘歷也曾稱贊二詩,“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唐宋詩醇》卷七)。也有一些人認為李白的詩超過了崔顥的《黃鶴樓》。例如,明代瞿佑就認為,《登金陵鳳凰臺》比起崔顥《黃鶴樓》,是“十倍曹丕”。瞿佑這樣說的主要根據是,李白的“愛國憂君之意”“遠過”崔顥的“鄉關之念”(《歸田詩話》卷上)。
當然,也有不少人雖然沒有直接把李白詩跟崔顥詩作比較,但實際上是認為李白詩不如崔顥詩的。宋人嚴羽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清金圣嘆認為后人都無法跳出崔顥《黃鶴樓》的樊籠(《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紀昀稱崔顥詩為“絕調”,贊其“意境寬然有余”(《瀛奎律髓匯評》卷一);沈德潛稱崔顥詩“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集》卷十三),等等,莫不如此。
我個人認為,兩首詩的確難分高下,也不必強分高下。但是,跟明代瞿佑的觀點相反,我認為,作為詩歌內含,“愛國憂君之意”還不如“鄉關之思”。此外,既然大家都認為是崔顥詩創作在前,李白詩仿作于后。那么,單從尊重原創這一點上說,我們的態度也無妨稍稍向崔顥傾斜一下。即使認為崔顥《黃鶴樓》稍勝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籌,也無損李白一絲一毫的聲譽。
自從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嚴羽家提出唐人七律詩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之后,后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見。意見主要有兩種:明代何仲默、薛君采等認為當以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為第一(楊慎《升庵詩話》卷十),清潘德輿認為當以杜甫《登高》為壓卷(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沈佺期、杜甫詩照錄如下:
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都是不錯的詩,至于哪一首更好呢?讀者朋友自己去判斷好了。說了半天,正題,即崔顥《黃鶴樓》究竟好在哪里,幾乎被遺忘了,這里補說幾句。關于崔顥《黃鶴樓》的好處,前人主要有這樣一些說法: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氣(宋·劉辰翁);寬然有余,無所不寫(明·譚元春);意境寬然有余(清·紀昀);意在象先,神行語外(沈德潛)。總而言之,就是說,崔顥的詩寫得大氣。我個人最欣賞的有三點:一是對于道家追求飛升不死神話的徹底否定,富有直面現實的勇氣;二是旖旎、高亮度的景物,竟然蘊含著濃濃的鄉愁;三是“悠悠”“歷歷”“凄凄”等詞語以及首聯的歌行句式等,構成了鏗鏘回旋的音韻之美。
擴展資料: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遠游
唐朝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經商的或祖先做過生意的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李白正好犯了這兩條,所以他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因故,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江陵遇道士,鵬程萬里飛。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李白見到這個倍受恩寵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氣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旅伴暴病亡,廬山作名詩。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啕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金陵霸氣消,兒女含深情。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
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來到南京壯游,寫下《長干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別》等詩作;天寶七年(748),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寶九年(750),這一階段,李白寫下大量詩作,其中以《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為著名;天寶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顥又一次來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離開。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詩作。“安史之亂”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經以今高淳、溧水境內石臼湖、固城湖的風景作《丹陽湖詩》。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來到南京。此前,他曾上書朝廷《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業的理想地點,建議朝廷遷都金陵,可惜,他的這個建議未被采納。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唯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姑蘇城懷舊,詠詩多方游。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越州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陰會稽的貴族風流遺跡,寫了大量的詩歌頌紹興。李白由越州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家園。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并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生活了一段時間。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沒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游,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并于開元二十二年(734),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獻賦
李白西來的主要目的是獻賦,其次是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封建皇帝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也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賀知章稱他為謫仙。其后,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翰林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云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說了不合時宜的話。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就在此時李白被賜金放還。
會友
“李杜”遇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道教的秘文)、授道。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的蓋寮,為他造了真。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李杜”三會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
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繁華都市會稽流連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時,永王李U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錯誤。
他認為天下亂局已定,此時大唐的情形十分類似于東晉永嘉南渡,正是割據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力勸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發動叛亂之后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慫恿李U割據稱帝意圖昭然。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終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所判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病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
【李白那些有趣的故事】相關文章:
白居易那些的故事05-29
關于詩仙李白的歷史故事12-12
我和李白的故事作文(精選20篇)10-23
有趣的對聯故事03-10
歷史名人李白一生的故事07-31
那些發生在飯桌上的故事作文02-10
有趣的讀書故事作文03-25
童話故事有趣02-10
有趣的童話故事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