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秦始皇一生的故事

時間:2022-01-28 10:51:2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秦始皇一生的故事

  離奇身世

關于秦始皇一生的故事

  戰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斗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近的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于是他便作為人質送往趙國居住。

  當時,陽翟有個叫呂不韋的大富商經過趙國國都邯鄲時,遇到了子楚,呂不韋是個善于投機鉆營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覺得“奇貨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來賺取功名利祿的算盤,于是便傾心結納。子楚身在異國他鄉,備感孤獨寂寞,現在竟有人如此關心自己,不僅令他感激萬分,于是兩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呂不韋決定想方設法讓子楚不但能夠回到秦國,而且還要在秦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劃——他很熟悉當時秦國的內幕,知道安國君雖然最寵愛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國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會利用特殊的政治資本賺來無數的錢財。

  于是,呂不韋拿出千金送給子楚,讓他廣交朋友,他自己則帶著大批奇珍異寶,去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后,他首先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施展口才,說子楚如何賢達,如何聰慧,廣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雖然身處異鄉,但天天想念安國君和華陽夫人,有時思念得都淚流滿面。呂不韋又勸說華陽夫人的姐姐去游說華陽夫人,讓她盡早在眾公子中過繼一個,并立為儲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現在子楚在趙國做人質,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機會,立子楚為嫡嗣,這樣子楚必感恩不盡,夫人也就終身有靠了,何樂而不為?

  雖然深受太子寵愛,但無子嗣一直是華陽夫人耿耿于懷的心事,經姐姐一番游說,華陽夫人欣然同意了呂不韋的主張,于是她便利用安國君的寵愛,說服了他立子楚為繼承人。

  從此,子楚的處境和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了子楚足夠的錢財,還讓呂不韋做他的師長,扶助子楚。 而呂不韋與子楚的交情也越加深厚,他們一起期盼著子楚回國做太子,準備以后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呂不韋是個深謀遠慮的人,此時他已經開始為將來依靠子楚在秦國大展宏圖做準備了,他先是不惜重金買來邯鄲的一位名歌妓趙姬為妾,等她懷孕之后,呂不韋就對她說:“我打算謀取秦國的天下,現在子楚在趙國做人質,尚未娶妻,我打算將你送給他,因為他以后必定要回到秦國,也必定會登基,等他去世之后,我們的兒子就必定會被當作子楚的子嗣,繼承王位了,那么秦的天下不就是我們的了嗎?”趙姬答應了。

  于是呂不韋便刻意制造了個機會讓子楚與趙姬見面,子楚一見趙姬,便立刻被綽約多姿、風情萬種的趙姬迷住了,呂不韋便借機“慷慨”地把美人拱手相讓,而美人已懷有孩子的事卻隱匿不提。不明就里、感激萬分的子楚當即表示若他日后為秦王,必與呂不韋共享富貴。

  子楚得到趙姬之后,與趙姬日夕綢繆,八個月后,趙姬生下了一個兒子,子楚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因孩子出生之日恰好是農歷正月元旦,因此取名為正,后來就改為政,又因為出生在趙國,所以就叫趙政。

  三年后秦趙失和,邯鄲被圍,趙國在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呂不韋重金賄賂了守城門的官員,于是子楚得以逃出了邯鄲城,跑回秦國。趙政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殺身之禍。

  子楚回到秦國見了華陽夫人就哭著訴說多年離別的思念之情,因為華陽夫人本是楚女,所以子楚就特地改穿楚服。華陽夫人激動不已,對子楚說:“我本是楚人,你能曲體我心意,我愿養你為子。”于是子楚便拜只比他大三歲沒有子嗣的太子妃華陽夫人為母。從此早晚問安,格外殷勤。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襄王死,安國君即位,這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子楚立為太子。此時,秦國和趙國的關系也恢復到以前的友好狀態,秦始皇和母親得以回到秦國。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為父親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后僅僅三天便死了。于是子楚即位為秦王,就是秦莊襄王,尊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為夏太后,立趙姬為王后,趙政為嗣子,這時的趙政因為回到了秦國,因此已改成了國姓嬴,改名為嬴政。子楚沒有違背當初的諾言,不但讓呂不韋做了相國,還封他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呂不韋終于靠投機實現了自己的夙愿。

  因為子楚過著糜亂的宮闈生活,精血耗盡元氣大傷,即位四年之后便中風身亡,年僅三十六歲。于是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便由太后趙姬聽政,國事都委任呂不韋,稱為“仲父”。

  發奮圖強吞六國

  當年趙姬與呂不韋的感情就非常好,現在雖然做了太后,地位尊貴,但守寡時間一長,耐不住深宮寂寞,便和呂不韋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可是,隨著嬴政一天一天長大,呂不韋惟恐奸情敗露,引來殺身之禍,于是便給自己找了個替身,他向趙姬推薦了,讓冒充宦官進宮,入宮服侍趙姬。從此趙姬與在后宮朝夕貪歡,不久趙姬就懷孕了。與趙姬密商,買通卜人,假稱宮中不利母后,應該遷居避禍。嬴政不知有詐,就請母后徙往雍宮。從此母子不在一處,不必顧忌,以至于趙姬連生兩個男嬰,嬴政均不知曉,反而在母親的要求下,封為長信侯,賜他數千奴婢,食邑山陽。

  這樣,在嬴政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后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尤其是則依仗趙姬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甚至私下與趙姬密謀,打算將他們的私生子,立為嗣王。可是嬴政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暗地里卻在尋找機會,鏟除威脅。

  雖然威權日盛,但畢竟是個市井小人,得意時難免會忘乎所以,有一天,他與一個大臣飲酒,喝得酩酊大醉,便與之起了口角,叱罵對方說:“我是秦王的假父,你敢與我斗嘴?你難道有眼無珠,不識高下么?”那位大臣不甘心受辱,便將這些話告訴了嬴政。嬴政聽到此等消息,不禁勃然大怒,立刻秘密派人暗中調查。后來得到密報,說本不是閹人,確與太后有通奸且生子的丑事。得知消息后,不甘坐以待斃,便偽造詔書想乘機叛亂,殺掉嬴政,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被捉,最后被五馬分尸,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后和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后則被軟禁起來,最后經過群臣的勸說,嬴政才親自把母親接回咸陽。

  呂不韋因送假太監進宮伴太后,犯下欺君之罪,本當連坐,因念他侍奉先王有功,功罪相抵,被免去相國職銜,勒令去河南鄉下閑置。呂不韋在河南住了一年多,山東各諸侯國,多派遣使問訊,使者絡繹不絕。這件事被嬴政知道后,為了防止他謀變,嬴政就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么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 呂不韋看完書信,長嘆數聲,幾乎淚下。他想如果告知嬴政自己是他的生父,那么性格暴戾高傲的嬴政,為了不讓家丑暴露,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可是如果去了西蜀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想來想去,他覺得不如就此自盡,免得受苦。便取了鴆酒,勉強吞下,頃刻間斃命。幾年后趙姬也死了,趙姬死后,嬴政把母親悄悄埋在了子楚的陵墓中。

  至此,嬴政可以說是清除了對自己政權構成威脅的所有對手,于是他便開始對六國采取了軍事行動。在嬴政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將,在他們的輔佐下,嬴政采取了遠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難,中間突破,后掃兩翼,最后滅齊的方針。在執行中又及時抓住可乘之機。靈活機動地變通主攻方向,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兩者結合,得心應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前后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后,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然后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后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大將王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后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后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出征,并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用了三年時間,終于拿下了楚國。

  最后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后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后,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御秦國,并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在最終滅掉燕國后,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從此,春秋戰國以后在中國大地上形成的諸侯爭霸,連年混戰局面結束了,六國統一于秦。秦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這時,嬴政才三十九歲。

  實行改革建帝國

  統一六國以后,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于是將皇和帝并稱為“皇帝”,因而稱自己為始皇帝,意即從他開始,從此以后,中國歷代君主均稱皇帝。羸政稱始皇,意即從他開始,他的后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他推行了一整套維護統一封建帝國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認為必須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能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于是他廢除了自殷、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即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仆,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并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秦朝對于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于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

  這樣從中央到地方,一切權利均集中于皇帝,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君主統治。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

  為了保衛北方領土,他讓大將蒙恬率軍北防匈奴,并把戰國時期各國修筑的長城連接起來以抵御匈奴的襲擊,秦的長城西起甘肅岷山,東到遼東,共一萬多里,號稱“萬里長城”。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奇跡之一。

  秦始皇還下令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

  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后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后裔貴族們連同富豪等12萬余戶,一律遷到了咸陽附近,這樣便于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并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以秦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這大大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苛政猛于虎焚書又坑儒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后,志滿意驕,兇暴殘忍,酷法嚴刑。無休無止地征調賦稅和夫役,修長城、建宮殿、筑陵寢、開邊戍守使剛剛脫離戰亂之苦的廣大農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勞役之中。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后在咸陽照樣仿造。秦始皇修建了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被項羽燒毀,所以其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無法估計,但根據歷史記載,光阿房宮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但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民工七十萬人。

  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女子。

  為了聚集財富以供自己大興土木,秦始皇就制定了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本來按照傳統,人們都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而秦始皇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多收賦稅。

  秦始皇的暴政導致民怨沸騰,為了防止老百姓對自己的反叛,秦始皇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秦法僅死刑就分為戮、腰斬、車裂、坑(活埋)、 鑿顛(鑿破頭腦)、抽脅、梟首,并推行連坐法和族誅,這些嚴重刑法的實施,就是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當然就相當嚴厲,常將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一,結束無休止的戰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以殘暴著稱的封建統治者。焚書坑儒是他最駭人聽聞、震爍古今的暴行之一,數千年來受到千夫所指,眾口所矢,幾乎婦孺皆知,被稱作知識文化和知識分子在中國遭受的首次大規模的浩劫。

  秦始皇由于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丞相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及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關于農業、卜和醫藥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在秦統一之前,秦王政對人才的意見可以說是相當重視。但這些是他為了實現其至高無上的統一目標而暫時將其暴戾的一面掩藏。現在統一大業已經實現了,他暴戾的性格便不再掩藏,也沒必要掩藏了。因此有人敢批評他,挑戰他的權威,秦始皇便不能容忍了。當時很多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稱為“坑儒”。他還將不少人流放,長子扶蘇勸阻他,也被他外放到邊疆。

  向東求仙壽終歸西

  秦始皇非常迷信,有一次他因風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發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復。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他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寶座由他一家獨坐,要“傳之萬世”。但傳之萬世還不如他自己坐萬世更愜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長生不死,于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藥。他聽信了當時著名的方士,徐福、盧生、韓終、石生、侯公等人的欺騙,多次入海求仙,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秦始皇后來率領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禪,五次大規模的出巡,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勞民傷財,雖有向天下人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目的,但到東海尋求長生不死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藥,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到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瑯邪和之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藥,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為秦始皇去求采“長生不死”之藥的。

  為了興建阿房宮和驪山墓,秦始皇從全國各地共征發了七十多萬民工,耗費了無數的錢財物資,因而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到公元前211年,在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就發生了一起咒罵秦始皇的嚴重事件。那一年,有顆隕石落到了東郡,有人因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個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件事傳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氣壞了。他馬上派御史大夫到東郡去,追查是誰在隕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許多天,始終沒有查到一點兒線索。秦始皇非常生氣,索性下令把隕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來殺了。

  秦始皇本來就迷信,自從發生了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整天是坐臥不安。后來,他找來卜令,給自己算了一卦,卜令對他說:“陛下今年犯了點兒災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邊去巡游,才能消災免禍。”秦始皇聽了卜令的話,就決定到東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規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這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前120年,秦始皇率領大隊人馬外出巡游。他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云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并到九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涂)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會稽山。下山后,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到達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時,由于旅途勞頓、身體疲憊加上高溫等因素,使得秦始皇一病不起,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后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這時想到了死后的皇位繼承問題,便想到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頭腦的長子扶蘇,想讓扶蘇繼位,可是此時扶蘇因提出反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監軍,于是秦始皇讓隨侍的中車府令趙高賜公子扶蘇書信,叫他速回咸陽,守候喪葬,準備即位。書信好后,趙高卻遲遲不出發,藏在手中。當出行的車隊到沙丘(今河北平鄉)時,秦始皇就斷了最后一口氣。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丞相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車里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尸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了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尸體的腐臭。

  趙高是個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國的罪人,據說是秦統一戰爭中滅趙時的俘虜。趙父受秦宮刑,母親是官奴婢。趙母在秦宮中生下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而為奴。后來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壯,懂點“獄法”,提拔他作了中車府令,是專管宮廷乘輿車與印信、墨書的宦官頭兒,秦始皇還命令趙高教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學習法律。趙高始終以坐上皇帝的寶座為目的,可是無奈他無法左右活著時的秦始皇。現在秦始皇死了,對他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于是他決定假傳遺詔,一步一步實施他篡權奪位的計謀。為了拉攏李斯,他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讓他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消息以后,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秦二世即位后,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

  秦陵之謎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開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長達37年,用工最多時達70余萬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頂的四方錐體,底部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高115米。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部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圍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75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均四面有門,并有門網建筑。

  陵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里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始皇陵周圍陪葬坑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例如秦兵馬俑坑,自1974年被發現以來,引起國內外考古學者、歷史學者以及廣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視和濃厚興趣。兵馬俑坑建造規模宏大,埋藏的文物豐富、精湛,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兵馬俑坑布局嚴整,結構奇特,布成軍陣的陶人或著鎧甲,或披戰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態神情各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種、性格、可謂如生。由于兵馬俑坑建造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發掘以來,國內外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也就是說,這支裝備齊全、威武雄壯的兵馬俑隊伍,是守護黃泉之下的秦始皇。……這些陶俑的數量如此巨大,僅被發掘出土的就近萬個,且它們真實而規范,又帶有不同的個性。兵馬俑在流傳至今的任何史書中都毫無記載,可以說是連蛛絲馬跡都沒有,實在很令史家慚愧。

  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后來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著稱于世,一九六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這位叱咤風云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中國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卻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沒有皇后墓。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紀)以后對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國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各種國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統一中國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種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為皇后、母親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終沒有設立皇后,這成為令人費解的千古之謎。

  秦始皇陵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成城東五公里外,南靠驪山,北臨渭水,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帝王即位常稱“南面稱孤”,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意思。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么愿意坐西向東呢?一種意見認為,秦始皇生前派譴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又多次親自出巡,對東海仙境十分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信,回歸無期,使始皇帝親臨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這不能不成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遺憾。即使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后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天國。于是秦始皇建造了這坐西向東的陵墓。

  而對于秦始皇的死亡原因,長期以來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于疾病,一說死于非命,這兩種觀點,至今尚無定論,不過,人們對解開此謎充滿信心,因為據考察,秦始皇陵沒受破壞,秦始皇遺體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銀形成的水銀蒸汽對遺體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發掘之時,不僅秦始皇死亡之謎可以解開,而且還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時的遺容。

【秦始皇一生的故事】相關文章:

秦始皇的歷史成語故事08-25

歷史名人秦始皇之死的故事08-06

歷史名人秦始皇的五個故事12-26

歷史名人秦始皇關于秦陵的故事08-07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歷史故事08-16

歷史名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08-06

歷史名人秦始皇私生子的故事08-06

名人故事:牛頓的一生09-30

貝多芬一生的故事介紹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