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民風民俗作文

時間:2024-08-19 15:46:52 [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我要投稿

民風民俗作文[優選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作文[優選8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么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里,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個戲臺“包圍”得水泄不通,里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站在外面豎著耳朵聽吧,這人群是任憑你怎么擠也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游子聽到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著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并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里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劇!”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就拿藏族來說。藏族的民風民俗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

  藏族最具特色的節日是雪頓節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藏族的民風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極了。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56個民族,像56朵花點綴在祖國各地,不同的習俗,不同的語言裝扮著祖國。

  先說說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不僅喜歡騎馬,也喜歡喝奶茶。在風吹草地現牛羊的草原上吃著羊肉,喝著奶茶,拉著馬頭琴,過著美好的生活!

  再說說壯族吧。壯族大部分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林里,那里山清水秀,是盛產民歌的好地方。他們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比如:雞蛋不是裝在籃子里,而是用草繩一條條串起來;他們頭上戴的斗笠,下雨時戴在頭上,不下雨時當鍋蓋用;他們還有搶婚的習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

  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近日的雨讓人心情意外安定,閉起眼聽一曲黃梅戲,更顯暇意。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數黃梅戲,聽村里的老人說,這種戲劇原名黃梅調”,發源地就在我的老家安徽。

  黃梅戲以唱腔委婉著稱,嚴鳳英的'《天仙配》實為代表之一。我閉著眼聽戲,在優美動聽的旋律聲中,我仿佛看到了綠水青山,聽到了聲聲悅耳的鳥鳴,聞到了大自然清新的空氣曲到高潮,我不禁睜眼,那精致的發髻,飄飄的衣帶,華麗的刺繡,無不吸引著我的眼球,那飄逸之美一度環繞于我心間,那似清泉般清澈的音韻亦帶走了周遭所有紛擾。

  為什么黃梅人要唱黃梅戲呢?我心中甚是疑惑。原是黃梅縣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水災,當地人民深受其害,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人們便唱起了黃梅戲。歲月流轉,黃梅戲便以其行云流水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法,在各地人民群眾中深受歡迎。

  黃梅戲,演的是生活,唱的是淳樸,說的是人民美好的愿望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像泥土一樣,樸實而又深厚。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新春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同,當然,過新春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這里過新春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們這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新春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快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新春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后來人們知道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新春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可以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新春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起看著新春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起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可以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快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新春,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快樂是幸福!新春,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鳳眼珍珠是贛州龍南縣的土特產,客家人把這道菜稱為“精珠子”或“精珍珠”。幾乎所有客家人都喜歡這道菜,因為鳳眼珍珠既可以當菜又可以當主食。

  鳳眼珍珠,又稱珍珠粉,珍珠米。是一種特色風味小吃,主要原材料是番薯粉。為客家人的傳統名菜,生產歷史悠久,每逢年過節或請嘉賓時,都是筵席上的一道主菜。

  據說,“鳳眼珍珠”這個名字的.來由,還有個小故事呢!

  后來欽差臨走時,徐思莊特地送了一大袋鳳眼珍珠讓欽差帶回京城,皇上品賞后,也愛不釋口,鳳眼珍珠成為歷代貢品。

  的確,鳳眼珍珠是一道絕世的民間美食。我也尤其愛吃,煮好的鳳眼珍珠熱氣騰騰,幽香襲人。食之口中,覺得柔中帶韌,潤滑可口,味美難喻,吃上幾口,腸胃舒適,腦清目眀。除外,鳳眼珍珠湯還有滋補,清熱,降壓,醒腦,眀木的作用。怎么樣,口水流出來了吧!

  如果你來到龍南,可千萬別忘了吃一碗鳳眼珍珠湯哦!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清明過后“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云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么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后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后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并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趁萬物復蘇,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游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后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后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游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為了好記,魏晉以后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游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并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于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于是后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于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于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后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后,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畬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繡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曲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吁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于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并無直接關系。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歷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線做寒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象,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系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于愛情的想象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客家人,又稱河洛郎,是一個有著顯著特征并且歷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風俗習慣繁多而獨特,身為一名客家人,我還是覺得客家的春節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級的一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五華過春節。客家春節是從農歷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節。我們到五華的時候,剛好是除夕,時間大概是下午5點。我下了車,走到奶奶家門前,敲起了門,叫了一聲:“奶奶,我們來了!”奶奶笑著給我開了門,說:快進來吧!“我進了門,只見爺爺、姑爺、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處忙活著:桌子上堆滿了結米糖和桔子、柚子;到處都是年畫和對聯;窗戶、大門、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凈凈,廚房里還傳出一陣陣剁菜的聲音,一副大大的年畫掛在客廳的中央,旁邊還有兩只金元寶,很有過年的氣氛。

  我跟大家打了個招呼,就跑進廚房里幫忙去了。一進廚房,一陣香味就撲面而來,差點沒讓我滴出口水來。奶奶見我進來,說:"來得正好,快過來幫忙!”我就跑過去幫手了,一會兒端端那個,一會兒切切這個,忙得不亦樂乎。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晚上。經過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許多菜肴:炒粉皮、炸豆腐、讓香菇和讓豆腐,雞鴨魚肉到處都是,按照習俗,今天還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飯”。先用一個大木盆蒸一鍋飯,飯盆里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閏年還要各多插一根。木盆還要擺放銀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這濃濃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習俗,正月初一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來,洗漱干凈,接著來到家門外點香燭、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長壽面”,寓意健康長壽。我和爸爸吃過早餐,就和往常一樣到處串門、拜年。叔叔阿姨們按照規矩在這一天給我了許多桔子、糖,爺爺奶奶們則要給我紅包掛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稱“掛頸”。就這樣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極了,一回到家里匆匆洗漱干凈,到頭就睡。

  一轉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殺了一只閹雞,把雞血淋在一個裝滿了紙錢的鐵盆里,謂之“血錢”,是祭拜祖先前的一個重要習俗。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過早餐,大家把門鎖上,就拿著紙錢、貢品和香燭一起開車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掃墓,祭祖,燒錢,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后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這一天也叫做“ 拜祖日”。

  時間過得飛快,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客家的春節結束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幾天,但我永遠都忘不了客家有趣的春節和習俗。你家鄉的習俗呢?一起說給同學們聽聽吧!怎么樣?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11-05

民風的民俗作文09-10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3-29

民風民俗的作文[經典]05-04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05-05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民風民俗作文06-12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7

民風民俗作文06-13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