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實用的民風民俗的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的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1
去年寒假我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姥姥家在農村,春節年味很濃,貼春聯,放鞭炮,吃年糕,但我最喜歡的是看扭秧歌。
大年初二,姥姥姥爺一大早就起了床,掃干凈院子里長長的甬路,放上大圓桌,擺上瓜子花生、香煙、糕點和熱騰騰的茶水,然后大人們高興地聊著天,我和妹妹則興奮地歡蹦亂跳,時不時跑到門口張望。今天秧歌隊第一個來我家拜年咧!
終于鳴鑼開道的鑼鼓家什響起來了,一會兒就看見一群穿著花花綠綠服裝的大媽、老奶奶向我家走來了,我和妹妹向著院子里的大人們喊:“來啦!來啦!”一位老爺爺走在最前面,一進了院子,就雙手拱拳,說:“過年好!過年好!”姥姥姥爺忙迎了上去,也說:“過年好!”然后熱情地招待他喝茶吸煙。
一只煙后隊長令下:“開始!”鑼鼓響起來了,時而輕,時而重,時而慢,時而快。秧歌隊員們隨著鼓點扭了起來,她們左手揮著五顏六色的手帕,右手搖著鮮艷的扇子,有時排成一字長龍,有時又分成紅綠鮮明的兩列。當她們的手帕和扇子一起揮向空中時,天空中像飛起了一只只的彩蝶。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了,淘氣的大孩子們都爬上了墻頭。姥姥也迫不及待地想跳了,她跑進屋,拿出了扇子和手帕,也加入了秧歌隊,還不時和有的隊員逗著跳,引得大伙直樂。慢慢地慢慢地,鑼鼓聲停下來了,胖胖的`姥姥筋疲力盡了,可也和姥爺笑開了懷。
這時一個精干利索的小伙子拿起鼓槌有力地敲了起來,兩個鼓槌忽高忽低,上下翻飛,加上鑼聲的配合,真像鞭炮炸開了花兒,連躲在巢里過冬的喜鵲都被驚得喳喳叫著沖向藍天。終于,所有的聲音都停下來了了,姥姥姥爺忙不迭地請大伙坐到圓桌前休息,大家吃著糕點,聊著天。
我問媽媽:“為什么過年要扭秧歌?”媽媽告訴我:“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北方漢族人辛苦一年了,為了慶祝豐收,娛樂鄉親,大家組織起隊伍唱歌跳舞。敲鑼打鼓則是要嚇走一切妖魔鬼怪,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逐漸地,就成為了現在的秧歌。清朝時,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了。”原來這紅火熱鬧的秧歌還有這樣悠久的歷史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2
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一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作文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3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舉行包粽子、賽龍舟等活動,但是我最愛的是包粽子。
早晨,我和媽媽去市場買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干凈,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粽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粽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開始包粽子啦!媽媽先拿出兩張粽葉,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放一些糯米,再放二三塊五花肉,再放一些糯米蓋好,然后再拿筷子攪勻、折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好了。我看完媽媽的示范后,就小心翼翼的開始學包粽子。我照媽媽教我的方法去做,可是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但是糯米沒漏出來。然后我用繩子把粽子捆緊,我想把粽子捆緊一些,結果葉子全碎了,米也漏了。在這混亂之中我沒把粽子包好,卻把糯好灑了一地。但是我并不灰心,俗話說得好一回生,兩回熟嗎,我又細心的包起了粽子。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于包好了,我把它叫做“矮冬瓜”粽子,因為它很小,也很矮。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了,過一個多小時后,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找出我的“矮冬瓜”粽子,咬上一口,啊!真香啊,這種味道我到一輩子都忘不了,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
通過這次學包粽子,我體會到做任何事只要有誠心、細心、恒心、堅持不懈,就能得到你滿意的結。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4
在美麗的大草原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盛開的白花”,這就是牧民們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征,它的形狀亦有圓滿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語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滿智慧的牧民們為了生活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房子”。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門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決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個,面積有600平方米左右,遠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僅方便建造與搬遷,而且還具備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細細觀察蒙古包,看著這白色的`帳篷以及包頂天藍的圖騰時,仿佛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們那辛苦的游牧生活,我的內心一度震撼。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虛傳呀!
蒙古包雖然沒有客家民居的壯觀,也沒有傣家竹樓的別致,但卻也因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于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體驗!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征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后,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后,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后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后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著大人們在這一年里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幫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里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復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6
提起陜南安康農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這一帶的農村喜歡喝一種自家燒的酒,這種純糧食或者純果酒,喝起來酒勁兒柔和,不上頭,不傷身,同時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來農村條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燒的酒來招待,后來招待貴客一定要用瓶裝酒,顯得氣派有檔次,現在隨著人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無論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都喜歡喝一口農村燒的`酒,尤其是縣城的人,有機會就去農家樂游玩,順便來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農村人則以自家燒的酒拿出來招待貴客,一是珍貴和尊敬。
說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種米酒,家里來了人,好客的主人趕緊走進廚房,先給客人煮上一碗雞蛋醪糟,所謂“燒喝的”,然后才收拾做飯,把好菜和燒酒拿出來敬奉客人。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7
中原地區濃郁的奇風異俗給這塊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詩如畫的色彩。小孩兒穿百家衣吃百家飯就是這諸多風俗中饒有興趣的一頁。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后,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并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于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后,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許穿衣吃飯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民間保佐嬰兒成長的風俗除穿百家衣之外,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習慣。凡是對孩子比較溺愛的人家,農歷正月初一那天,爺爺抱著未滿周歲的的孫子,佯裝乞丐模樣,手執破碗,沿街乞討。乞飯的人家以100家為宜。他們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個小饃給他。這100個小饃分給100個小孩。饃發完后,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健康,長大成人。此俗稱“嚼災”。
這種習慣在民間有一定的廣泛性,不管認識與否,凡遇上求飯的祖孫,人們都會慷慨相助,凡碰上發饃的老人,人們也樂意收下。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8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區都有著不同民族風俗,不同民風民俗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一個地域的傳統文化。我們黃石的春節,便別有一番風味。
黃石的春節,現如今基本是從臘月三十除夕夜開始的。為了做好一年的團圓飯,在這之前,人們早已準備好了年貨。這一天下午,一家人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回來吃一頓團圓飯。年飯的菜可豐盛了,什么香腸、魚肉、海鮮、山珍等等,其中有兩樣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丸子,有魚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這些丸子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生活;一樣便是魚,這條魚叫做“聽話魚”,一般人們不去吃它,讓它聽著人們在餐桌上述說著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也象征著這家人年年有余(魚)。吃年飯還有一個特點——熱鬧。大家團聚一桌,隨著長輩的幾聲簡短的祝酒詞完后,大家紛紛“開戰”,然后互相祝酒,談天說地,對酒當歌,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小孩子們乘著長輩們說得起勁,還要偷偷地鬧一鬧。
到了“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十一點鐘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當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著叢叢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黃石這個一直平靜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城市沸沸洋洋的,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臉。這當真和王安石說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鞭炮聲一直持續到新年的鐘聲敲響,才漸漸平息,整個城市又慢慢歸于平靜。
大年初一,本來一片寂靜的城市,又被 一陣陣鞭炮聲吵醒。人們紛紛起床,準備好后,帶著小孩子到各個親朋好友家里拜年。雖說要到處奔波,但孩子們也很興奮,畢竟那個親威不會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呢?孩子們一個個拿著紅包,吃著糖果,雙腳再累,臉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給‘壓歲錢’,‘加班加點’無所謂。”恐怕這一天才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處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不過有個說法,這大年初一的鞭炮掃不得,不然就會把一年的財運給掃走了。所以,人們很少去掃,也想發發小財。過年期間,街道上時不時會有幾個玩龍的隊伍,出來耍鬧一番,給新春佳節多添幾分熱鬧的色彩。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舊社會人們要吃著美味的元宵,還要逛燈會,看花燈。鄉村到了這天,孩子們要把自己做的各種各樣的燈籠點燃,舉著燈籠從村頭竄到村尾,從村東跑到村西,給每家每戶拜年。而幾十年后的今天,人們一樣吃著元宵,但沒有花燈可看了,人們聚集在空曠地放孔明燈。放孔明燈時,人們會在孔明燈上寫下美好的心愿,為來年許下一個心愿。人們把新的一年里美好的愿望寄托給孔明燈,都希望心愿成真。人們接二連三地放起了孔明燈,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紅的孔明燈勝過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節,雖然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古老“年味”,卻多了一分當代社會的氣息,讓人們時刻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9
我的家鄉普格是涼山州東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這里有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火把節的故鄉。
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日子。
火把節的第一天,各家各戶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吃晚飯前,大人們把飯盛進簸箕里,把菜放進盤子里,筷子與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擺放在門前。希望已過世的老人們回來吃頓飯,來看看兒孫,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長壽,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帶走。祭完過世的老人,全家才開始吃飯。晚飯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地來到寨口,用火把燒幾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們手牽著手圍繞火堆念起火把祝詞。人們迎著金燦燦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詞一聲高過一聲,歡樂一浪壓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個固定的場地。火把節的場地是一塊圓而平坦的草坪,外圍是濃濃密密的樹林,過節的人們坐滿了草坪四周。這天要進行斗牛、斗雞、賽馬、摔跤等活動。普格彝民的摔跤與人們在電視里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贏,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輸,而要看誰的雙腳先離地,誰的雙肩先觸地。能參加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這個抱起,時而被那個摔倒。戰敗者不氣餒,戰勝者也不驕傲。他們都冷靜地迎接新的挑戰,直至無敵手才算勝利。
火把節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著節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五彩艷麗的裙子擺動著,旋轉著,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著百花叢中的“牡丹花”。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戶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道:“燒死瘟疫,牛羊發展。”祈求六畜興旺,莊稼獲得豐收。接著,全寨各家各戶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著數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
家鄉的火把節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進步,逐步發展成為集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和民風民俗展示為一體的盛大節日。近年來,每逢火把節都有大批的外國朋友和港臺同胞來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節。
朋友,請來普格參加彝族的火把節,你將會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簡單評語:本文的主旨昂揚,充滿激情,語言優美,例如:“姑娘們穿著節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典型的事例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10
山西大部分地區為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閑日短時節,一般改為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為"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后晌飯",晚飯叫"夜飯"。一般做重體力活時在三餐之間有餅類食品加餐稱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晉中早飯大多以稀飯里加玉米面,俗稱"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晉東南一帶,早飯多食小米稠飯加涼菜絲。午飯比較豐盛,吃面條、餅子、饃頭,加上土豆、粉條、白菜燴菜及腌菜。晚飯也多備有湯類雜鍋飯,和子飯面食等,但不講究多吃。晉南的開水白饃就辣椒,又是極有風味的飯食。
春冬寒季,晉北人吃飯總喜盤腿圍坐在熱炕頭上,主婦坐鍋頭掌勺盛飯,給男人、孩子們吃好,自己揀剩下的隨便吃點,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飯如若把筷子橫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飽了,如筷子放旁邊或拿在手中,就是沒吃飽。
一些農村在夏秋暖和時節,有站街吃飯的習慣。各家各戶盛一大碗飯走出院門,或站蹲門口,或到街中碾盤上、大樹下,聊天吃飯兩不誤,趣聞笑談、家長里短得以交流。如在農忙收割、打場時,多有手提黑陶飯罐送飯到田間的習慣。如路途較遠無法送飯,便帶點干糧和干菜臨時充饑,謂之"打饑兒"。
山西人平時吃飯較節儉,但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給客人用,飯前多飲酒助興。上菜家貧者二涼一熱、四涼一熱、四涼四熱;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雙十席,上火鍋。主人暖酒后,雙手執壺為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你先來。"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席間主人頻頻指點、調換菜盤位置,熱情勸飯。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為"沒風水","少禮失教"。酒未喝完絕不吃飯。過去中食為白饃、餃子、油糕。饃饃擱盤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擱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飽了。飯后以茶相待。
【民風民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11-05
民俗民風作文11-16
民風民俗作文05-30
民俗民風的作文06-22
民風的民俗作文09-10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05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14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