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民風民俗的作文3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選]民風民俗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民風民俗的作文 1
在永定土樓的客家習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據說這種習俗在永定湖坑已流傳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讀一年級,記得爸爸對我說:“鵬兒,這次‘作大福’,你去裝‘福星’好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摟住爸爸說:“好啊!好啊!我要裝‘故事’,我要當‘福星’嘍。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著“作大福”早日來到。
農歷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開幕了,重頭戲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裝扮成“福星”模樣,與裝“故事”的小朋友們穩當地坐在早備好的彩車鐵架上。父母們陪護左右,在保證安全地緩慢地轉動鐵架。我們高坐在鐵架上,看著熱鬧場景,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上午九時許,隨著三聲銃響,迎神的隊伍終于從神宮出發了。長龍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大福場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銃隊,銃聲震耳欲聾。接著是一村一隊敲鑼打鼓迎神抬神轎的隊伍,抬神轎的小伙子黃衣藍褲,裹紅頭巾,扎紅腰帶,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神轎里的'“神仙”顯得悠哉游哉。緊跟其后的是扛大龍旗的和擎彩旗的隊伍,那大龍旗可真壯觀,旗桿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個后生才能扛得起來。裝扮靚麗的舞蹈隊漸行漸舞,腰鼓隊邊走邊打,她們緊跟在旗隊后面。我們裝“故事”的隊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祿壽”、“八仙”和“西游記”在向恭候兩旁的群眾招手……
迎神隊伍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場,各路神仙在大福場的“神壇”里各就其位。我們也結束了“作大福”中裝“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結束后,人們紛紛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輪流“齋供”,接著農歷十五集中“葷供”,然后“開齋”,各家各戶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間請來的各路神仙恭送還原處。湖坑“作大福”這才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濃郁。“作大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愛“作大福”。
民風民俗的作文 2
聽說廣州花街已經有了200多年的歷史。這幾年,花街分別在8個市屬區舉行,形成了花街總長幾十里、幾百萬人在一起逛花街的壯觀景象。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地人,舍棄與家人一起團圓的機會,從各地趕來,特地來目睹廣州花街的氣勢。
今年的除夕前夜,我們也來到越秀花街來沾沾喜氣。看來傳聞是真的,還沒走到花街入口,只見花街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來來往往的游人手上大多拿著桃花、水仙、小柑橘樹、蘭花。我問爸爸:“為什么游人買的都是這些花呢?”“這是人們為了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圖!”爸爸摸著我的頭說。
我們來到了花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高貴典雅的蘭花、有粉紅動人的桃花,有千姿百態的菊花、有暗香浮動的水仙、有艷壓群芳的郁金香、有紅色美玉之稱的玫瑰……你看,那一朵朵百合綻放出一個個笑臉,像在夜風中向你問好;一枝獨秀的大花惠蘭傲立在花海中,像是高傲的公主;天真無瑕的馬蹄蓮迎著微風翩翩起舞;藍紫色的蘭花如同一只只花蝴蝶在微風吹拂下向我們飛來。實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金黃色的葫蘆吸引住了。我問爸爸:“這是什么花?長得這么古怪?”爸爸說:“這是金葫蘆,人們叫它“五代同堂”,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長壽。”哦,原來每種植物人們都給它蘊寓了豐富的內涵,寄托著美好的愿望。
花街上不光只賣花,還有各種賣小工藝品的檔口,我自己買了一個迷你五彩小風車,爸爸給我買了一個陶笛,我一直吵著要買一個肉肉小植物,爸媽經不住我的糾纏,終于給我買了一盆內內小植物。這次逛花街我們真是滿載而歸。
耳邊聽著喜慶的'新年歌聲,鼻子聞著醉人的花香,眼睛看著千姿百態的花草、工藝品,我不由得唱起媽媽教我的廣州童謠《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民風民俗的作文 3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征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民風民俗的作文 4
我的家鄉是永康市外幾十里的一個小村。早些年,村里的許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頂兒,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問咱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是哪個?十有八九會告訴你“茅鼓節”了!茅鼓節算得上是村里的特色節日,更是孩子們的節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后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這活動必不可少的原料!剛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么看都像是打了蠟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韌性了!任憑你怎么折,怎么彎,都不會斷掉。茅鼓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編成鼓的形狀。因為在老人們看來,鼓就代表著團圓、平安。
用茅草編鼓可是有難度的,村里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會編了,孩子們要想參加活動,就得自己學著編。編鼓要訣就是要環環相扣,扣緊了,鼓才不會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約五至十厘米,鼓面為圓形,直徑約二十至三十厘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狀的斑紋。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講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還有一根得在中間固定、支撐。
鼓編完了,就可以往鼓里裝上大把的糖了!鄉下可沒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卻有孩子們最愛吃的麥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實際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層硬硬的殼,里面卻是柔軟的“夾心”,是孩子們的最愛。把糖裝好,孩子們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時,大人們正在搭“舞臺”,布置活動場地。
到了立秋當天,孩子們一早就抱著糖鼓出門了。來到村頭的臺子上,大家就開始搶奪“領地”了。爭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會越多。
日上竿頭時分,活動正式開始了。孩子們拿起小木鼓錘在鼓上猛敲一陣。糖果就從鼓縫里往外掉。無數的糖果隨著一陣陣鼓聲落下,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場“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們嘴里含著兩三顆糖,手里捏著兩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滿了。大一些的孩子們利用自己身高優勢跳起蹲下,不時還高興地大聲嚷嚷;年齡小的只能跑到臺前撿別人掉下的;個別調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邊,張著嘴,等糖自動掉進嘴巴里!
這真是一場歡樂的糖果盛宴!
難怪咱家鄉的孩子都愛茅鼓節,都愛這個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民風民俗的作文 5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
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么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里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
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里,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么臥室、什么客廳、什么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墻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通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床(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床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接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么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
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么豬肉燉粉條什么小雞燉蘑菇什么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再說,東北哪里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么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說不定心情會多云轉晴呢!
最后,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民風民俗的作文 6
在紹興,一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紹興人叫作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祭神像的 “五牲福禮”(噢,抱歉,忘了說了,五牲福禮就是考究的鵝及牛肉或羊肉)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
紹興過年最大的特色要數社戲了。“稽山鑒水社戲熱”,紹興人自古有看社戲的習慣。每逢廟會和大年,社戲成為水鄉紹興最“露臉”的演出。戲臺搭在湖中央,戲臺前的湖面上擠滿了小劃船、出畈船、烏蓬船。隨著“鏘鏘”的鑼聲,社戲開始了,所有人都伸長了脖子,宛如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圖。社戲深深地植根于紹興人的心中, “水鄉觀戲”成為紹興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
說完過節,那我就為大家來介紹我們紹興的特色——黃酒。
紹興人生活在酒香飄逸的古城,他們的個性,早已與紹興黃酒融為一體:外柔內剛,厚積薄發。 紹興的黃酒是全國有名譽的,它如果適量的喝能舒筋活血,增強身體。所以它也是國家的一種宴酒。
在許多人眼中,紹興酒是極富內涵的。紹興酒入口溫和,酒精度僅16度左右,須慢慢品嘗才能品出其醇厚的滋味;但紹興酒又是剛烈堅韌的,后勁十足,能壯膽添力,振奮精神。 這種溫柔與強勁的統一,精細與奮進的統一,正是紹興人性格和氣質的主要特點,也是紹興酒影響于人的性格和氣質的最集中表現。
酒習俗是鄉情風俗的載體。紹興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其風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酒俗即是其中之一。
在形形色色的酒俗中,有一些特別具有酒鄉色彩。像 “剃頭酒”,“得周酒”,“壽酒”,“白事酒”,“忌日酒”,“清明酒”等等,他們都用在各種酒席中。
紹興酒之所以為眾人所喜愛和推崇,不僅因為紹興酒有其優越的傳統釀技和獨特的風格,還有其超越其他許多酒類的營養和藥補價值。
怎么樣,紹興是不是很特別啊!
民風民俗的作文 7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由于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 8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飾,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還有那頭飾,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白族的語言跟我們截然不同,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而男士則為“阿鵬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導游帶我們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包廂,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綠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紅糖和牛制作的乳扇沖開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開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說。另一位阿姨補充道:“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這三道茶也是我們白族待客的禮物,代表我們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
這就是白族,雖然他們人數不如漢族的多,但他們的熱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頓節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節”。雖然酸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終于,扣人心弦的'比賽開始了,人們拿起碗,拉開了嗓子,“咕嚕咕嚕”地喝著。開始,人們不分上下,時間長了,許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賽,在一旁給別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強壯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勝利,人們一起開心的為他祝福。
比賽好了以后,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后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臺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人們一邊吃酸,一邊看戲,真是不亦樂乎。
藏族有著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一直在慢慢的盛開著,散發著淡淡的香氣,一直吸引著我們……
民風民俗的作文 9
每年新春佳節都許多傳統的新春佳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給壓歲錢……而每年最難忘的新春佳節習俗應該就是掃塵了,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新春佳節來臨,每家每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這次,我和老爸“光榮”地領到了擦玻璃的`任務。我們家住在4樓,我一站上窗臺,立刻嚇得渾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萬丈深淵”的景象。但事情總是要干的,我連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來擦“風險極大”的外面,而我,則擦我力所能及的里面。
開始擦了,我先用沾過洗潔精的抹布擦窗戶的內側,但由于一年沒擦了,窗戶的邊邊角角已經積了一層灰塵,我先用手指尖套著抹布,從窗戶的四周邊緣用力地摳了一圈,緊接著,我把那塊布洗干凈,再沾上一點洗潔精,開始對窗戶“發起進攻”。
我用那塊濕布輕輕地擦著窗戶,等到窗子上有了一點洗潔精痕跡時,我拿來一塊干凈的干布,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地擦拭著窗戶上的污點,但是,一塊又一塊的污點向我“俯首稱臣”了,唯獨這幾塊污垢還是在窗戶上,做起了“山大王”,仿佛在對我說:“哼!就你這個小孩,還想來拿下我,沒門!”我不服氣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干布用力地擦,但這么幾塊頑固的污點就是不下來,我急壞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不要這么費力,這時,爸爸窗戶上抹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指甲輕輕一刮,那些頑固的污垢個個“舉手投降”了。
后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戶又干凈得類似新的一樣。這時,媽媽在屋子里的衛生也打掃完了,舊的也“辭”完了。望著煥然一新的房子,我仿佛看到了明年,我們每個人的運勢都寫著“勝利”。
新春佳節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新春佳節重要性的標志,讓我們的新春佳節過得更加有趣,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些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
民風民俗的作文 10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每個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自己獨特的節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個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獵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稱。18世紀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現在所分布的地區。
拉祜族傳統的住房稱為掌樓,掌樓一般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穩固,生活安定。掌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分為寢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終年不息;下層不筑圍墻,用來堆放雜物、圈牛養雞。樓外設一陽臺,用來晾曬谷物或納涼。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將新采的茶葉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內壓實,然后放到火塘邊烤干,再剖開竹筒,取出茶葉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濃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別具風味的飲料。
拉祜族有豐富的口頭文學,詩歌中有一種叫做“陀普科”《謎語》,深為群眾所喜愛。拉祜族的音樂、舞蹈都具有獨特風格。傳統樂器有蘆笙、三弦等。拉祜族長篇史詩《牡帕密帕》中記載拉祜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孕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蘆作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蘆做成的蘆笙是拉祜族最喜愛的樂器,電影《蘆笙戀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據拉祜族的蘆笙曲調創作的。
“擴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擇吉日舉行。“擴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為第一段,稱作“擴路媽”,即大年。大年初一搶新水是“擴扎”最富情趣的活動:隨著雄雞破曉的第一聲啼鳴,男女青年爭先恐后沖出家門,搶先來到泉邊搶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純潔與幸福的象征。第一個搶到新水的人被認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運。初三這天人們帶上食品走親訪友,還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為第二段,稱“九黃會”,又稱“男人節”。十三到十四日為第三段,稱“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蕩秋千。
拉祜族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民族,是56個民族中一朵鮮艷的花。
民風民俗的作文 11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歷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里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里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并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后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云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敘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說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伙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民風民俗的作文 12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把這個節日叫做“春節”。
吃喝玩樂,時代不一樣,四個字的意義也就不一樣了。
吃,記得我上一次就盼著過年,過年就有好吃的,能夠使勁吃而不會找來長輩的責罵,此刻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檔次,所以很多家庭選擇在酒店吃年夜飯。當然大部分還是在家吃個團團圓圓的'年夜飯。
玩,過年了,和親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將,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選擇,大年三十的晚上剛過12點的“開門炮”是必須放的,還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須放的,意味著年過完了。
樂,我過年就是一家人吃過年夜飯就守著電視機看“春晚”,當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們的天地樂園。比如:長輩們一般會跟小輩壓歲錢,或者,前幾天買來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這些活動均以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春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資料。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民風民俗的作文 13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每朵花都有不同的民風民俗,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傣族的民風民俗。
要問傣族最獨特的小吃是什么?竹筒飯當之無愧。將新鮮的竹筒砍下來,截成長短相同的小段,再將糯米放在竹節里加水浸泡若干小時,然后用芭蕉葉把口塞住,放在火上烤熟,這樣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體色香味俱全的竹筒飯就做好了,這是傣族最具特色的風味食品。
傣族是一個盛產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飯,就連他們住的房子也是漂亮的竹樓。四月十三至四月十五日是傣族著名的潑水節。在那幾天,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會身穿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來到佛寺浴佛,然后就相互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吉祥、幸福和健康。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潑水的同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靈魂,以孔雀舞為首,還有不少舞蹈,大家盡情揮灑自己的`靜心制作,好不熱鬧。潑水節時,有的邊喝邊跳,有的邊唱邊喝,仿佛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似乎也不累。
俗話講“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然也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風民俗的作文 14
漢族居房建筑的民族形式為斗拱挑檐的木結構,俗稱“大屋頂”。這種民族形式的住房建筑,最早萌芽于半坡遺址草泥木柱網結構和河姆渡遺址干欄式榫卯結構的房屋。經過長期的交流和融會,西漢時形成了以“秦磚漢瓦”和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筑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漢族住房建筑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大屋頂的民族形式又分成琉璃瓦、雕梁畫棟的宮殿形式和青磚黑瓦、樸素簡易的民居形式。
漢族建筑布局的特點一般是平而向縱深發展,分上房下房、正房側房、內院外院,樓最高不過二層,往往形成左右嚴格對稱,庭院與建筑物融為一體,封閉獨立的住宅建筑群。
漢族建筑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筑。
現在,城市雖出現不少高層住房建筑,但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采用漢族傳統的民族建筑形式,如北京的十大建筑就保留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在農村,北方仍流行四合院,南方還興建五間堂。新的建筑材料雖已出現和普遍使用,但大量的、基本的還是“秦磚漢瓦”的磚木結構或泥木結構的房屋。
民風民俗的作文 15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征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征“年年有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民風民俗的作文 16
春節喜多多,論當地的民風民俗,可有好多好多,數都數不清的傳統……
春節當天,必不可少的民俗便是年夜飯,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一團,飲餐笑談,周圍洋溢著一種幸福的溫暖氣氛。
不過過年民俗的”TOP”一絕對是廣受大眾喜愛的放鞭炮了!春節傍晚,在人們對新年的`倒數聲中,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鞭炮點綴于夜晚,壯觀而美麗。傳說中,鞭炮只為了趕走年獸,噼里啪啦的聲音震耳欲聾,別說一些動物了我,連老大個人都會被嚇死!著名的鞭炮中,常見的有沖天炮,摔炮,”長尾炮”……令人眼花繚亂。年幼的孩子最喜歡的,除了隨身攜帶方便又好玩的摔炮,就是炸響天空美麗壯觀的沖天炮了,過年,孩子的身邊必少不了這些可愛的玩意兒。于是,放鞭炮變成為了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點燃了鞭炮的導線,讓各地的人看見絢爛,五彩斑斕的天空,一起分享喜悅和幸福,這可真是一副美麗的風景畫。
還有一種民俗,舞龍!長長的龍身左右搖擺,龍頭配合龍身舞動,乍一看,可真像一條生龍活虎的龍,扮演者們急速而歡快地移步,看不清楚前方,卻與同伴配合地天衣無縫,不可挑剔。
在新年倒數的鐘聲中,我們一起用民俗,打開新一年的大門!
民風民俗的作文 17
令人期盼的春節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呢?因為春節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餡兒足、飽滿的“耳朵”了,那個味道可比肯德基、麥當勞好吃健康多了,還是中國的傳統食品。這個“耳朵”就是馳名中外的餃子,你猜出來了嗎?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響聲讓我們感覺很開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節習俗。
過年玩的時候把“腰包”花扁了,怎么辦呢?不用擔心,有壓歲錢呢!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獲。可是,有些家長要幫孩子保管,我覺得這樣是不妥當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被“歲”這個妖怪抓走。
春節還要貼春聯,貼春聯是為了增加節日氣氛。此外還要貼門神等等。但你們知道貼“福”的時候為什么要倒著貼嗎?因為這個意思是福“到”了。
現在春節又多了一項活動,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節聯歡晚會。為了看這項節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價。不過很值,因為春節聯歡晚會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過春節的時候許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春節吧!
民風民俗的作文 18
我國的版圖上有56個少數民族,而每個民族的特色都是與眾不同且別具特色。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維吾爾族。因為維吾爾族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維吾爾族目前有800多萬人口,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滿族、回族,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的.前五名。
維吾爾族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例如家喻戶曉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著迷,還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等,這些都是聞名中外的。還有維吾爾族位于我們“三山夾兩盆”的新疆,新疆盛產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為維吾爾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維吾爾族的人很喜歡跳舞,所以他們的舞蹈也分好幾種,最常見的就是: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而伴舞的樂器,當然也不下數十種。
以上關于維吾爾族的介紹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可是有一樣可能很少會提起,那就是維吾爾的民族醫術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來維吾爾族的人不單只舞跳得精美絕倫,并且醫術也是如此高明。
雖然維吾爾族的文化傳統遠遠不止這些,但僅僅是這些也足以讓人不禁感嘆:我國56個民族,果真與眾不同、別具特色啊!
民風民俗的作文 19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張海霞。最近,我特別喜歡收集一些民俗節日的資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癢癢,想要與大家好好的分享。這不,我已經都整理好,做成“大盤點”了。什么?你們不服氣?好,那我現在就給你們好好地介紹一下吧!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擁有了特殊的節日。在德昂族,這些特殊的節日不足為奇,竟然在特殊的節日中還包含著更加特殊的民風民俗呢!
歷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風俗,不論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鮮的蔬菜做一碗沒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著辣椒水吃。聽著聽著,愛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來了。這樣吃,別具風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熱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節也在全國頗負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它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連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都過火把節呢!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當我想象起彝族火把節的熱鬧,不由充滿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風民俗使我領略了許多民族氣息,也讓我更加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民風民俗的作文 20
泱泱華夏,悠久的歷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撥動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弦。
嘉興,一座古樸而美麗的江南小城,尤以粽子、南湖菱等特產聞名。嘉興的粽子極具特色,有咸有甜,軟糯適中,有著江南特有的玲瓏之態。嘉興的農村常在端午前后包粽子,農婦們先洗凈粽葉,包出一個類似小三角狀的形狀,然后在里面加上糯米和餡兒,最后再把粽子用線纏住,當裹粽線打成結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啟程的一刻。接下來的時間,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騰聲,醉人的粽香,牽動著每一個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紹興,與嘉興相隔不遠,但在飲食上卻有著明顯的區別。紹興人不像嘉興人那么喜甜,他們更愛霉”物。紹興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為氣候和濕度的關系,紹興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許多霉”物:如霉干菜,霉豆腐等。其中還有一種我認為和霉干菜相似的食物,稱作霉筍干。當地人先把煮好的筍切成條,然后放在大竹匾里進行照曬。霉筍干做成后,密封儲存就可以了。霉筍干可以做湯,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謂百搭之物。
無論是嘉興的玲瓏精致,還是紹興的因地制宜,我都將細細品味,它們都是我的家鄉,都承載著我濃濃的鄉情!
民風民俗的作文 21
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那就讓我介紹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吧!
大年初一,我來到了外婆家。早晨,我一起床,吃完早飯,就準備上外公家拜年去。我穿好我的新衣裳,媽媽和妹妹也穿好了各自的'新衣裳,準備上外公家去。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鞭炮聲一直在我的耳畔響起,我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到了外公家,已是中午。一進門我們兩兄妹就連忙說:新年好!”外公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高興地摸了摸我們的頭。接著外公就去燒飯了,我們也坐到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不一會兒中飯就燒好了,我們吃完飯后,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想著今天的春晚會有什么節目。到家后我們立刻打開了電視。今年春晚的內容可豐富了,有迎新年的唱歌跳舞、也有精彩又神奇的魔術。還有幽默滑稽的小品,使我看得如醉如癡,目不暇接。
正在這時媽媽和外婆把年夜飯端到了桌子上,有雞肉、牛排、鴨爪、芹菜、豆腐。我看到了菜后,我一個箭步走到餐桌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菜就被我們一掃而光了。
吃完了年夜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度過了美好的一夜,真希望每天都是過年。
民風民俗的作文 22
我們的風俗很好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后,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后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 23
我的家鄉不但歷史悠久,景色優美,而且有許多有趣的節日,現在的伏羊節就是其中之一。
伏羊節就是從入伏的'第一天開始吃羊肉,一直到三伏結束,俗稱“伏臘”。
每當節日到來時,家鄉的大街小巷也熱鬧了起來,不但有圣火的傳遞,而且有外國友人的參加。節日中,大大小小的羊肉館的前面都放滿了桌椅,搭起了陽篷,并拉上了條幅。每當夜晚,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一飽口福。
我走進羊肉館,看見在一塊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伏羊節菜肴的名稱。有孜然羊肉、紅燒羊蹄、蔥爆羊球、涼拌羊肉、烤羊肉串、涮羊肉湯……我不禁感到小小一只羊,居然有那么多吃法,羊身上的寶可真多啊!
如果要問我最愛吃什么,那就要數羊肉湯泡饃。只見在一米多高的大鍋里,白色的羊肉湯不停地冒著升騰起來的熱氣。盛上一碗,往里面放幾片綠油油的香菜,滴上幾滴辣椒油,再放上一小塊羊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湯就做好了。
我喝了三口,汗水就從頭上落了下來。在配上香噴噴的剛出爐的大餅,真好吃呀!爸爸看我大漢淋漓的樣子,笑著說:“伏天喝羊肉湯是為了驅寒氣,真是‘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仙開藥方’呀!”
民風民俗的作文 24
我的家鄉在農村,家鄉的風俗很多,最熱鬧的就是元宵節的走會。我們村分為三個排:中排,東排、西排。每年的元宵節都要走會,一般是三天,正月十五中排走,正月十六、十七東西走。這三天,全村的人都會參加,加上串門的,看親戚的,看朋友的,還有三里五鄉來湊熱鬧的,簡直是人山人海,把大街小巷捂得嚴嚴實實。
為了這個會,一進臘月,村里人就開始忙活,打掃衛生,屋里屋外,屋前屋后,都打掃干凈,所有東西都煥然一新,還要備足年貨皂甙親戚朋友。街道要張燈結彩才能顯示節日的氣氛,村里的能工巧匠大顯身手,制作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掛在街道兩旁,一到晚上,燈火通明,異常壯觀。
到了正月十五,村子開始熱鬧起來,顯示各排的大鼓聚在一起,鼓手們一個個精神十足,把鼓敲得震天響,顯示著各排的氣勢。各村的表演隊也上場了,扭秧歌的,唱戲的,練武的.,每隔不遠就是一個。觀眾們把場地圍得水泄不通。
街道旁有各種擺攤的,賣糖葫蘆的,棉花糖的,畫糖人的、吹糖人的,還有各種小玩意,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民風民俗的作文 25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宇宙人文論》用問答形式論述自然觀,是彝族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論著;《西南夷志》對研究彝族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還有被譯為多種文字并在國內外廣為流傳的《梅葛》、《查姆》、《阿魯舉熱》等史詩。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
彝族服飾形式眾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寬大長褲,纏包頭,并在包頭右前方扎一細長錐形的“英雄結”;女子喜穿鑲邊或繡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有的系圍裙和腰帶,纏包頭;男女外出時,喜披“擦爾瓦”,“擦爾瓦”形如斗篷,長可及膝,下端綴以長穗,用羊毛織成,多為黑色。住房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涼山地區多為土木結構,俗稱“瓦板屋”。云南則平頂土房較多,俗稱“土掌房”。廣西是形似“干欄”式的住宅。
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民風民俗的作文 26
我相信大家對春節這個詞并不陌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共賞春節的魅力。
春節要做的事必然很多,當然少不了吃年夜飯,年夜飯菜式多樣,如紅燒烤魚,剁椒魚頭,清蒸螃蟹等等。各種各樣的菜式不禁讓人湊水直流三千尺,讓人不禁想獨自去享受那美味。
貼福字自然也是重頭戲。一大早我便黏在媽媽的身邊吵著鬧著要買福字,媽媽說沒問題,沒問題,給你買就是咯。
我和媽媽蹦蹦跳跳地去買了福字,火紅火紅的福字格外引人入勝,讓我感覺自己行走在民風民俗的寶庫。
我牽著媽媽的手,如初了膛的子彈一般跑回了家,準備開始貼福字了。
福字貼好了,竟然是倒著貼的,這不禁讓我迷惑不解,我如離弦的箭一般跑去問媽媽:為什么福字是倒著貼的。媽媽摸了摸我的頭,語重心長的說:炯邑,福字倒著貼說明福氣已到。聽了媽媽的.講解,我不禁恍然大悟。
煙花也是春節中不可缺少的。它預示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將變得更加幸福美滿。
春節中的民風民俗很多,等著我們去探索。
民風民俗的作文 27
眼看著春節就要來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過了緊緊張張地臘月30日,終于迎來了2018年的春節。對了,為什么要過年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從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總是會出現,并欺負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來了,許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襲擊,只有那些門上掛著紅窗簾和門前生著火,十分熱鬧的幾戶人家沒有受到襲擊,應此人們知道了“年”就怕這三樣東西,于是每到除夕人們便用這三樣東西把這只大怪物趕走了,久而久之,便流傳下來成了習俗。
記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吃完了團圓飯,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樓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老鼠炮,它一邊飛一邊還發出了“吱吱”地聲音,好像在上天之際還想呼喚同伴一起去天上偷東西,把我們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親戚朋友們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精彩的`表演讓我心情十分開朗,有相聲、有小品、還有魔術……十分好看,比如,那一個叫“我忍不了”的相聲,這是講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個人看了連聲叫忍不了,可是他卻以不文明的形勢提醒別人,當時,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一個春節就這樣過去了。
民風民俗的作文 28
臘八節就要到,這讓我不禁想起家鄉的臘八節。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節日,家鄉有很多關于臘八節的習俗,讓我現在都還念念不忘。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因為進臘月門,天氣也就真正的到“數九寒天”,所以,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飯,“沾沾下巴”。
臘八節,在我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綿長,各地的.習俗不同,過法也就不同,飲食的差異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視程度可不比其他的傳統節日差。因為過臘八,就離過年不遠,年味也就越來越濃。
小的時候,過臘八這一天,總能讓我們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黃米干飯。每人再給那么一小勺白糖,吃得那個香啊!就覺得老過這樣的臘八多好。可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臘八吃粘米飯,其實是很奢侈的事情,糧店里定量供應的糧食中沒有黃米。有的人家農村有親戚種的或者有什么其它門道搞到的,否則,所謂的臘八飯,就只能用帶粘性的其它米來充當。不管怎樣,人們對臘八的盼望值還是很高的,因為能吃上一頓飽飯啊。
我開始懷念家鄉的臘八節,真希望可以回老家過臘八節,再吃上一碗香香的粘米飯,那該有多愜意啊!
民風民俗的作文 29
令人期盼的春節馬上到,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呢?因為春節好玩的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味美、餡兒足、飽滿的“耳朵”,那個味道可比肯德基、麥當勞好吃健康多,還是中國的傳統食品。這個“耳朵”就是馳名中外的餃子,你猜出來嗎?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響聲讓我們感覺很開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春節習俗。
過年玩的時候把“腰包”花扁,怎么辦呢?不用擔心,有壓歲錢呢!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收獲。可是,有些家長要幫孩子保管,我覺得這樣是不妥當的,壓歲錢本來就是給孩子的,否則,孩子會被“歲”這個妖怪抓走。
春節還要貼春聯,貼春聯是為增加節日氣氛。此外還要貼門神等等。但你們知道貼“福”的時候為什么要倒著貼嗎?因為這個意思是福“到”。
現在春節又多一項活動,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節聯歡晚會。為看這項節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價。不過很值,因為春節聯歡晚會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以前過春節的時候許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的春節吧!
民風民俗的作文 30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為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端午節又稱: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今天的端午節,更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后來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粽子的樣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比如: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民風民俗的作文 31
我的家鄉——寧鄉,這一小縣城位于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中西部,這兒盡管一切都很普普通通,一點也不出色,但故鄉的亮點常吸引住大家的關心。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俗傳統習俗便是在其中的閃光點之一。
節日的氛圍充分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風采。
大家這里的第一節日是新春佳節。新春佳節還沒有到,每家每戶進到臘月后會相繼殺豬,特別是在鄉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游戲、魚、肉這三樣菜,雞務必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起鍋擺盤時要讓頭昂起,不但喻義“步步高升”,并且清新爽口,讓人不要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后的又一輪高潮迭起毫無疑問便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爽口的夾心,咬一口,甘甜的黑芝麻糊注入嘴中,在口中漸漸地溶化起來……元宵節時,啥事都緊緊圍繞著“圓”,那么當然就離不了燈了,故鄉有一個不斷了許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里,商業街、行政中心總是會閃爍“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故鄉增加了一道靚麗的美景,恰好是由于那樣,每一次燈會,當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因此,后到的我無可奈何無比。
民風民俗的作文 3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風俗習慣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
漢族,五十六朵花中最艷麗的一朵。大年初一,大人們不會打罵孩子,不掃地,不向外潑水,總是怕將新一年的福氣與財運掃走或是潑走了。
每逢春節,我都會回家過年。大年三十大家都會殺雞殺魚,煮紅雞蛋,買好冥幣,往果籃里放上新鮮的.蘋果橘子,再放上一些五顏六色的糖果。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給燙熟了放進擔子里。一家之主拿著兩卷鞭炮前往祀堂。小孩屁顛屁顛地跟著等著祭拜完就能吃各式各樣的糖果。
祀堂早在年前就翻修好了許多微弱的蠟燭火光照亮了范淺黃色時,臺上擺滿了擠壓水果,樸素的農家姑娘穿著新衣。為石臺擺著的觀音菩薩與關公磚茶倒酒,身后的小孩也照著學拜一拜,再插上香,祭祀結束,門前便會放起鞭炮。噼里啪啦,爆竹火光照進堂內,小孩捂緊耳朵閉上了眼,像是在對堂內的神明許愿。
漢族農家人對古代神明的寄托一代代流傳,至今他們也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對他人的寄托。
【民風民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10-11
[經典]民俗民風的作文11-07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19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民俗民風作文12-26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24